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10/08
群模式標本是確認物種的重要證據,但有時候會出現不同物種的標本,被錯認為同一物種的群模式標本,這時分類學家該怎麼修正呢?
・2021/08/18
獨角仙、鍬形蟲、金龜子等甲蟲各個都身穿盔甲,具有厚實堅硬的外殼,但帥氣的成蟲可是與牠的幼年時期判若兩人喔!沒有實際飼養過甲蟲的都市孩子,可能對白白胖胖、軟 Q 的「雞母蟲」感到十分陌生,或許還會誤以為牠是蛆……倒是教教我怎麼分辨啊!
・2021/07/15
近日由捷克、瑞典、德國、墨西哥所組成的跨國團隊,在知名期刊 《Current Biology 當代生物學》發表了來自於奧波萊西里龍糞便中的甲蟲新種:龍糞三疊藻食甲蟲 (Triamyxa coprolithica),牠不僅代表了藻食亞目 (Myxophaga) 的全新支系,也是首次從糞便化石裡面描述的昆蟲新種。
・2020/08/13
出尾水蟲體型非常小,通常只有1毫米左右,也許就是因為太小了,科學界對出尾水蟲的所知不多,生物學的部分我們僅知牠們偏好棲息在水邊的藻類中。臺灣曾記錄一種出尾水蟲,高橋氏出尾水蟲,由日籍學者三輪勇四郎在1935年根據在新店所採集到的標本發表。經過比對,我們在臺灣所採集到的就是高橋氏出尾水蟲,之後我們也陸續在不同的地點採到高橋氏出尾水蟲,發現這個種類是臺灣特有種且廣布臺灣本島。
・2019/09/15
在「乍看令人發笑,後又引人深思」的搞笑諾貝爾獎中,其實有許多充滿情慾色彩的論文研究,種族橫跨昆蟲、人類甚至獸人,無論是從熱戀期到抓姦,還是各式各樣會影響或判斷性能力的因素,科學家們通通都有鑽研,本文將從果蝠的口交、綠頭鴨的戀屍癖、郵票檢測勃起法和甲蟲對啤酒瓶的「性」趣,這四個讓人嘴角上揚的有趣研究中,帶大家一起領略科學家們的幽默與智慧。
・2018/08/24
什麼!形狀也會有「新」的?科學家在皮下組織是由一種新形狀「scutoid」排列而成。此發現可能有助於未來人工器官的研發。
・2017/03/21
雖然巨型史前昆蟲在二疊紀末期的大滅絕中悉數滅亡,然而在中侏儸世的陸地上仍有著多樣的昆蟲相。在檢視了約1.65億年前內蒙古道虎溝化石層生物群的化石,發現了尚未描述過的史前大花蚤科物種,研究團隊以中華創世神話神祇女媧將其命名為「媧皇始源大花蚤」。本種是已知大花蚤科年代最早的化石紀錄,故此發現可對日後類群分化的定年研究進行輔助校正。
・2015/06/15
筆者運氣很好的在臺大總圖找到了1999年由俄羅斯的學者Nikitsky對於該科的分類修訂文獻得以參考比對,確認臺灣採集到物種是一個全新的種類並命名為蓬萊長扁朽木蟲 Synchroa formosana Hsiao, 2015,種小名意即福爾摩沙,這同時是長扁朽木蟲科在臺灣首次紀錄,臺灣的甲蟲紀錄因而新添一科,本文章亦提供了該科全球種類的檢索表。
・2011/12/01
為了瞭解究竟史前的生物是否像現代的生物一樣具有絢麗的色彩,耶魯大學的Maria E. McNamara等人在顯微鏡下觀察許多1,500-5,000萬年前的甲蟲化石的鱗片,發現化石形成的過程中這些甲蟲的顏色有朝著紅端改變(red-shift)的現象,例如黃色的甲蟲會變得偏橘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