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海上浮標護衛臺灣,讓準確預報颱風不是夢

PanSci_96
・2019/04/29 ・219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64 ・九年級
相關標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圖/科技部提供

在台灣除了地震,另一項難以預測的天災就屬「颱風」。大家難以忘懷的「莫拉克颱風」在2009年橫掃南臺,導致六百多人喪生、超過一千五百億臺幣財損,如果當時我們能更準確預報颱風,及早採取適當防範與避難措施,損失與傷亡可能就不會這麼嚴重了。

在科技部、臺灣大學、氣象局等單位的支持下,由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團隊布建的海氣象浮標,收集到史上第一回超級颱風中心沿路掃過的海洋浮標觀測資料。在此研究領域中,這是首次完全由本土人才、臺大團隊完成,並發表在 2019 年4月《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研究,研究成果也將被轉譯成電腦程式語言,植入颱風數值預報模式,朝準確預報颱風邁進。

「不可能的任務」——颱風預測

圖/wikimedia

準確地預報颱風,除了靠我們對海氣交互作用物理機制的認知,也需要關鍵的大氣和海洋現場觀測資料不斷地注入電腦數值模式,時時校驗、修正預報結果。

隨著科技的發展,以及大量衛星遙測資料的彙整,對於颱風路徑的預報已有長足進步,但對於海洋與颱風互動的觀測仍相當缺乏,在颱風強度的預報依然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如何把握時機在颱風撲台前派研究船到海上「守株待兔」進行觀測或布放測量儀器,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若能事先到選定的海域,布放錨定式浮標「堵」颱風,用各種探測儀器自動量測大氣和海洋的關鍵性質,再以最快的速度傳回陸上實驗室,進行預報分析工作,無疑是安全又有效的行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市面上並沒有這種能一邊準確測量海氣性質、一邊又能快速回傳資料的商品化浮標,即使能夠重金購得,也還需要一筆請廠商布放、維護的龐大經費。

斜槓團隊,一起來去堵颱風

圖/科技部提供

為了挑戰這個近乎不可能的任務,臺大海洋所憑藉數十年養成的研究實力輔以「海研一號貴儀中心」精良的探測技術,於 2015 年(莫拉克6年後),由時任所長的魏慶琳教授集合海洋物理專長的教師和電子、機械、錨碇探測和資訊專長的技術人員組成浮標團隊。善用來自臺大邁頂計畫、科技部和中央氣象局挹注的資源和人力,突破技術瓶頸,拆掉海氣象浮標上的舊品,換裝運用省電科技自力研發之中控系統與即時資料衛星傳輸,連年由楊穎堅副教授領軍於颱風經過最頻繁,而現場觀測資料最缺乏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此進階版浮標,捕捉颱風肆虐下的海氣象變化,研究狂風猛浪下的海氣交互作用。

解開颱風謎團

約在 1970、80 年代,科學家就看出海洋上層的熱水可以孕育出颱風,颱風靠著不斷吸收海面上的熱氣茁壯,而暖水層夠不夠熱、熱能吸收的效益,則似乎取決於颱風眼經過當地海洋前後僅僅10小時內的關鍵期(稱為風直接影響期),但科學家始終苦於沒有海洋現場的高解析度觀測資料以解析箇中道理。

研究團隊的兩組浮標成功紀錄了 2016 年超級颱風「尼伯特」來襲時的資料,這個謎團可說被兩組浮標一舉解密,揭露關鍵時刻大氣和海洋間互動的連續過程。

尼伯特颱風期間,海氣交互作用之示意圖。圖/科技部提供

研究數據顯示,海水上層溫度在颱風眼到來的 4 小時內,陡降 1.5°C,但尼伯特的強度卻未增減。在數據分析後,發現了限制颱風成長的機制,原來表層水溫減少 1.5°C的熱量,颱風只吸收了一點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從浮標上的縮時攝影機拍到史無前例的超級颱風影像,以及海流儀的資料分析,在這關鍵的 4 小時內,海洋上層的熱水雖被狂風、巨浪所激起的水花散到颱風裡,但同時颱風本身又強迫表層海水快速向前衝,上層海流變快了,下層海流跟不上,上下層海水拖拉之間在水裡捲出無數大大小小的漩渦,底下冰冷的海水反而被迅速翻攪上了水面,破壞了颱風繼續茁壯的機會,成了名符其實的「吃快弄破碗」。

兩組浮標,在 2016 年成功地挺過超級颱風「尼伯特」颱風眼掃過前後的摧殘,不負眾望地即時傳回現場精準的海氣象實測數據,幫忙我們解析瘋狂海象下,大氣與海洋互動的細膩過程,達成此艱鉅任務中的不可能任務,可謂以小搏大立大功。

浮標計畫成功的背後……

圖/科技部提供

整個浮標任務,從科學目標的擬定、設計、製作、測試、施放到資料分析,都是由臺灣本土團隊自力完成,以極少的資源獲得極大的成果,顯示臺灣已有培養海洋科技高階人才的能力。此外,海氣象浮標的應用涵蓋災防、環保、社教與學術研究,甚至在拓展臺灣國際活動空間層面上都能扮演角色,值得政府相關單位關注與支持。

自2015年以來,浮標已記錄到10個颱風經過時的海氣象變化,揭露本限制機制僅是其中一小部分的研究成果。這項「利他」行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在TOMATO (TOwards Multiple Arrays for Typhoon Observations) 「多平台颱風觀測網」計畫下,建立西北太平洋海氣象浮標和水下滑翔機觀測陣列,捕風捉影守護臺灣,未來亦計畫跟菲律賓氣象單位及大學合作,擴大TOMATO防護網範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浮標團隊計劃將於今年 6 月前往西北太平洋布放兩組浮標再戰颱風。颱風、海嘯、氣候變遷預警防災不能靠喊口號,決戰第一線也不在陸上,讓海上浮標成為護衛臺灣的前哨!

延伸閱讀

  1. Yang, Y. J., Chang, M. H., Hsieh, C. Y., Chang, H. I., Jan, S., & Wei, C. L. (2019). The role of enhanced velocity shears in rapid ocean cooling during Super Typhoon Nepartak 2016Nature communications10(1), 1627.
  2. New data buoys watch typhoons from within the storm》——Earth & Space Science News
  • 本文改寫自科技部新聞稿〈準確預報颱風不是夢!浮標觀颱研究登頂尖期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5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 i 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59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只要認明 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 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牠」比人類更懂團隊合作?生存 3000 萬年的選址專家,蜜蜂用搖擺舞選擇完美家園——《跟達爾文學投資》
今周刊出版
・2024/12/07 ・273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搖擺舞的祕密:蜜蜂如何用舞步傳遞築巢地點?

蜜蜂已經存續 3000 萬年。牠們經歷了多個冰河時代、數以千計的環境災難、大大小小源源不斷的掠食者,以及地球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生物的到來:人類。

蜜蜂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選擇牠們的家。我稱之為「決定」,因為這就是個決定:這似乎遵循一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而蜂群中的每隻蜜蜂似乎都有發言權。不同於進食、交配或戰鬥,對蜜蜂來說,選擇一個家,似乎是一個刻意又「深思熟慮」的過程。

蜜蜂是高度社會性的生物,生活在數以千計的蜂群中,彼此之間距離非常靠近。蜂巢裡通常有一個由工蜂餵養和保護的女王蜂,這些工蜂全都是不育的雌蜂 。一個蜂群通常在冬季結束時分裂成幾個蜂群(swarm)。每一個蜂群都需要找到一個新家來建造蜂巢,扶養工蜂幼蟲,並為下一個冬天建造儲藏蜂蜜的蜂房。

因此,當蜜蜂創造一個新的蜂群時,牠們最重要的任務是找到合適的築巢地點以建立蜂巢。牠們的家需要一個空腔體積,來容納足夠的蜂蜜以度過整個冬天。此外,入口需要離地面夠高,以防止地面上的掠食者瞄準蜜蜂。入口也應該很小,以確保隱蔽性和溫暖,以便蜂巢免受極端強風等惡劣天氣因素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蜜蜂如何選擇建蜂巢的地方?牠們會跳舞。

假設各位決定研究蜜蜂如何選擇築巢地點,那麼將會觀察到這樣的情形。當來自母蜂群的蜜蜂分裂成一小群時,幾十名偵察員會朝向不同的方向飛去,查看方圓5公里內適合的築巢地點。當偵察員遇到一個吸引牠的地點時,牠會回到蜂群並表演搖擺舞,向姊妹們傳達該地點的距離、方向和品質(雄蜂是懶惰鬼,牠們不做任何事;牠們唯一的工作就是使女王受孕)。舞蹈的持續時間與到新地點的距離成正比,蜜蜂搖擺的角度代表牠們相對於太陽向外飛行的角度,搖擺的強度(舞蹈次數)表示新地點的品質。

由於偵察兵已經飛越了一大片區域,所以牠們會向蜂巢夥伴宣傳許多相距甚遠的地點。蜂群中的蜜蜂跟隨各種偵察員的腳步,檢查廣泛分散的地點,然後返回蜂群進行搖擺舞。

因此一開始,偵察員會宣傳幾個可能的築巢地點,似乎試圖將牠們的同伴招募到每個選定的地點,這看起來是一個相當混亂的場景。然而,幾個小時或幾天後,所有蜜蜂都開始跳舞,只支持一個地點。一旦達成共識,蜂群就會飛到選定的位置。但是,其實蜂群是沒有領袖的(女王蜂只是一部繁殖機器,完全依賴工蜂提供食物和福利)。因此,我們會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築巢地點的選擇是由所有蜜蜂參與的民主過程完成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旦觀察到這種現象,各位可能會問以下一些問題:這種幾乎百分之百共識的民主過程,是如何運作的?

Close-up of one Bee on a sunflower

從混亂到共識:蜂群如何民主選擇完美地點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蜜蜂需要選擇一個高品質的地點來確保牠們的生存。但不明顯的是,如果牠們可以有多個高品質的地點供選擇,牠們幾乎總會選出一個最好的地點。這些挑剔的蜜蜂不會接受「夠好」的選項。當科學家在蜜蜂的飛行範圍內,人為創造一些良好的築巢地點時,他們發現蜜蜂幾乎總是聚集在最好的地點。更令人驚訝的是,蜜蜂很少先找到最佳築巢地點;但一段時間過後,即使蜜蜂發現最佳地點的時間比其他稍差的地點晚得多,最終還是會達成共識選擇最佳地點。

研究人員已經證明,蜜蜂在評估築巢地點的品質方面有著絕對的標準。牠們搖擺舞的活力轉化為跳舞的次數,代表特定場地的品質。蜜蜂需要 15 分鐘到 1 小時來評估一個潛在的地點。牠會檢查空腔的外部,並花很多時間在裡面四處走動和短途飛行。如果蜜蜂在第一次檢查時發現築巢地點很理想,就會回到蜂群中,用搖擺舞來宣傳該地點。如果另一隻蜜蜂跟著牠來到這個地方,當這隻蜜蜂回到蜂群時,她會跳(持續時間和強度)幾乎完全相同的搖擺舞。蜜蜂有一個評估巢穴品質的通用標準。

所有蜜蜂在選擇築巢地點時,都有一致的興趣。牠們的共識是經過一段時間才建立的,因此,最後所有蜜蜂都只支持一個地點,而這幾乎總是最好的地點。但是,共識是如何達成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初,科學家們假設蜜蜂偵察員將舊巢的地點與新地點(其他跳舞的偵察員把牠找來新地點)進行比較。如果她發現新地點的品質比較高,就會不再支持舊的地點,並更積極地跳舞以表示對新地點的肯定,但事實證明這是錯的。大多數蜜蜂只會前往一個築巢地點,很少有蜜蜂會前往 2 個以上的地點。

Close up view of the working bees on honey cells

湯瑪斯.西利(Thomas Seeley)和其他人的艱苦研究揭示了建立共識過程背後的奧祕,只有兩個要素。首先,正如我們已經知道的,蜜蜂會為了一個品質更好的地點而跳更多舞;第二,蜂群中的蜜蜂會隨機跟著在跳舞的蜜蜂,以探索新的地點。

但是,這兩個簡單的行動如何導致對最佳地點近乎百分之百的共識?

簡單卻高效:蜜蜂如何以數學模型找到最佳家園

假設有3名偵察員,牠們評估 3 個可能的新築巢地點— A、B 和 C —品質各不相同。假設地點 A 是最好的,地點 C 是最差的。在評估了地點 A 之後,第一個偵察員返回蜂群並跳了 20 次舞。第二個偵察員評估地點 B 並跳了 10 次舞。最後,第三名偵察員在評估地點 C 後,只跳了 5 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我們假設蜂群中有 100 隻蜜蜂在等待牠們的偵察姊妹回來。請記住,牠們會隨機跟隨任何一隻跳舞的蜜蜂,然後去探索令這隻蜜蜂興奮的地方。由於第一隻蜜蜂的舞蹈占了 57%(20 ÷ 35),因此蜂群中的 100 隻蜜蜂有 57 隻會跟著第一隻蜜蜂。按照同樣的邏輯,29 隻蜜蜂會去評估地點 B,只有 14 隻蜜蜂會評估地點C。當這 100 隻蜜蜂回到蜂群時,會發生什麼事?

來自地點 A 的 57 隻蜜蜂每隻跳 20 支舞=1140 支舞

來自地點 B 的 29 隻蜜蜂每隻跳10支舞=290 支舞

來自地點 C 的 14 隻蜜蜂每隻跳 5 支舞=70 支舞

因此,地點 A 現在貢獻了蜜蜂表演的舞蹈循環總數的 76%(1140÷1500),而第一輪為 57%。在下一輪中,蜜蜂隨機跟著任何一隻跳舞的姊妹。因此 76% 的等待蜜蜂會去探索地點 A。

如果這個過程繼續下去,就會發現對最佳地點 A 的應援將繼續暴增—在第三輪中,按照同樣的邏輯,對地點 A 的支持度將增加到 88% —直到幾乎所有蜜蜂都只支持地點 A 為止。

各位是否像我第一次讀到這個過程時一樣感到目瞪口呆?大家了解這是什麼情況嗎?蜜蜂要做出一個非常複雜且充滿挑戰的決定。但牠們卻利用一個非常簡單的過程:為一個更好的地點而更加努力地跳舞,並隨機跟著一隻跳舞的姊妹。就是這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今周刊出版
9 篇文章 ・ 1 位粉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鋼板到負壓系統:骨折治療的新時代讓復原更輕鬆!
careonline_96
・2024/12/06 ・239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照護線上

「骨科手術的傷口很怕感染,如果感染無法控制,便得將植入物、人工關節移除,然後需要長時間的換藥,等到感染改善後再想辦法關閉傷口,往往需要3至6個月以上。」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運動醫學科主任呂憲宗醫師指出,「為了降低傷口併發症的風險,可以多管齊下,包括把血糖控制穩定、避免手術低體溫、使用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等,讓傷口順利癒合,能夠減輕患者與家屬的壓力,也能避免許多衍生的醫療花費。」

車禍、跌倒都可能造成骨折,車禍常造成脛骨、股骨、脊椎骨折;跌倒時因為會用手撐地,常造成手腕骨折;老人家在滑倒時容易出現髖部骨折。呂憲宗醫師解釋,如果在受傷時骨頭沒有跟外界環境接觸,稱為閉鎖性骨折;如果在受傷時骨頭有跟外界環境接觸,稱為開放性骨折。

隨著鋼板、鋼釘等醫材的進步,骨折的治療觀念逐漸改變。呂憲宗醫師指出,若狀況許可時,現在會傾向用鋼板、鋼釘進行固定,讓患者能早點活動。

因為如果採用打石膏的保守治療,患者可能要固定 4 至 8 週等待骨頭癒合。呂憲宗醫師說,如果動手術固定,能夠顯著縮短復原的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受手術治療後,便要好好地照顧傷口。無論是創傷造成的傷口,或是動手術造成的傷口,都得留意傷口併發症的發生。呂憲宗醫師說,常見的傷口併發症包括腫脹、疼痛、感染、壞死、崩裂等。傷口併發症可能導致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花費增加。

傷口併發症有關的危險因子
圖/照護線上

與傷口併發症有關的危險因子很多,有些是與患者相關,有些是與手術相關。呂憲宗醫師說,患者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壓、肥胖、高齡、慢性腎病、慢性肺病、抽菸等;手術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緊急手術、二次手術、軟組織受損、汙染性傷口、高張力傷口、手術低體溫、手術時間長等。

為了減少傷口併發症,醫師會針對各種傷口併發症的成因擬定各種對策,包括把血糖控制穩定、採用個人專用熱空氣式保溫毯避免手術低體溫、使用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幫助傷口癒合與保護並控制傷口併發症等。

由於傷口中常會鬱積組織液,鬱積的組織液會增加傷口感染的風險。呂憲宗醫師說,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是在台灣是相對較新的技術,它是在傷口外覆蓋特殊海綿敷料,再以防水的薄膜固定,然後接上持續抽吸的主機。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維持負壓,幫助移除滲液與感染物質,進而降低傷口感染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傷口併發症的成因與對策
圖/照護線上

相較於使用紗布覆蓋傷口,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帶給患者幾項好處。呂憲宗醫師說,因為具有防水薄膜,能夠避免傷口碰到水,讓患者、家屬較好照顧,而且可以連續保護手術傷口5至7天,減少換藥頻率與不適。

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移除多餘的滲液,預防切口旁皮膚浸潤、並降低傷口感染的機會。亦能幫助拉近縫合傷口,減少傷口側邊張力,並可增加附近微血管的血流量,刺激肉芽組織生長。

「骨折的傷口若發生感染,可能演變成骨髓炎,就會相當棘手。」呂憲宗醫師說,「從臨床經驗看來,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讓患者早一點出院、減輕傷口照護的負擔、降低感染的風險,帶給患者很多幫助。」在現今醫療人力不足的情況下,使用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可以讓患者傷口得到更好的照護成效及先進的醫療品質。

負壓傷口照護系統幫助減少傷口併發症
圖/照護線上

筆記重點整理

一、 隨著鋼板、鋼釘等醫材的進步,骨折的治療觀念逐漸改變。若狀況許可時,現在會傾向用鋼板、鋼釘進行固定,讓患者能早點活動。如果採用打石膏的保守治療,患者可能要固定 4 至 8 週等待骨頭癒合。如果動手術固定,能夠顯著縮短復原的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 接受手術後,要留意傷口併發症。常見的傷口併發症包括腫脹、疼痛、感染、壞死、崩裂等。傷口併發症可能導致住院天數增加、醫療花費增加。

三、 為了減少傷口併發症,醫師會針對各種傷口併發症的成因擬定各種對策,包括把血糖控制穩定、避免手術低體溫、使用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等。

四、 相較於使用紗布覆蓋傷口,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帶給患者幾項好處。因為具有防水薄膜,能夠避免傷口碰到水,讓患者、家屬較好照顧,而且可以連續保護手術傷口5至7天,減少換藥頻率與不適,讓患者傷口得到更好的照護成效及醫療品質。

五、 手術後負壓傷口照護系統能夠移除多餘的滲液,預防切口旁皮膚浸潤、並降低傷口感染的機會。亦能幫助拉近縫合傷口,減少傷口側邊張力,並可增加附近微血管的血流量,刺激肉芽組織生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21 篇文章 ・ 275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