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0
0

文字

分享

2
0
0

科技想要什麼?

朱家安
・2012/05/01 ・226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我參加了本站的心得換書活動,在讀完「科技想要什麼」試讀本之後發表這篇心得,換取正式版本的書。

凱利(Kevin Kelly)在這本書裡論證一個關於世界進展的理論:由人、人的活動和人造物組成的科技體,其內容的變遷與進步不但有跡可循,而且是必然的。

有些人對科技進展抱有某種英雄史觀,認為科技的重大進展仰賴天才,而天才不但可遇不可求,而且其誕生也無法被預測。若你回顧達文西、愛迪生、貝爾等人的貢獻,並試著從他們創造那些發明之前的生平,來推測他們會發展出什麼樣的玩意,大概也會搖搖頭承認這些重要發明的出現根本難以預測,甚至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仰賴這些天才腦子裡比教育背景、興趣更難以測量的靈感。

凱利不接受這種說法。他指出,就算我們無法藉由探勘歷史上個別天才的過去來判斷他的科技成就,但若我們退一步以更廣的眼界觀測歷史上的整個世界,會發現這些重要發明其實是該出現時就必然會出現。支持這種論點最力的理據,凱利認為,是「獨立(重複)發明」在科技史上的頻繁程度。「獨立發明」指的是兩個或更多發明家在互不知情的狀況下各自發明創新了類似的東西,這些東西的技術細節和風格不見得一樣,但之於科技進展重要的那些新穎原理,卻是相同。凱利舉例,雖然愛迪生是白熾燈泡的公認發明者,但在愛迪生之前,使用同樣發光原裡的燈泡,其實已經至少被不同的人重複「發明」了23次。這23種燈泡,使用的燈絲形狀、電線材料等等各有不同,但基本原理是一樣的。除了燈泡之外,凱利舉了歷史上非常多各式各樣發明的例子,說明個別天才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重要,給定該時代已經累積的科技背景和人類需求,該出現的東西就是會出現,科技的發展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樣需要運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獨立發明並不是凱利的唯一理據,另一個有趣的佐證,是許多人聽過的摩爾定律:每經過十八到二十四個月,同樣功效電腦晶片的尺寸和價格就會減半一次。凱利指出,五十年來,電腦晶片的進步可以說完全依照摩爾定律畫出的曲線成長,不多也不少。然而,摩爾定律之於電晶體晶片的進步,並不是物理定律之於物理變化那樣簡單,摩爾定律會如此準確,根據凱利,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身處晶片產業的人們都知道摩爾定律,並把它當成衡量自身計畫進展的指標。摩爾定律之所以準,並不單純是因為它是對人們行為的正確描述,而且還是因為人們反過來參考它,修正自己的行為。摩爾曲線並不是唯一一個(可以)有這種功能的曲線,在書中,凱利也提及DNA定序技術和過去飛行工具速度的成長數據,說明這種有規律的科技進展並非特例。

於此,凱利主張我們有理由將整個科技體視為生命體,並且將科技成長當作自然演化的一部分,因為它和演化一樣有既定方向,並且有跡可循。芝加哥大學的演化學家Coyne很不喜歡凱利的這個說法,在NYT Review裡反駁他,指出演化並沒有既定的方向,並且懷疑凱利在自己的世界觀裡超展開偷渡上帝。

凱利和Coyne的論戰涉及議題太大,我無法處理,不過我對凱利的另外一個論點挺有興趣。在書的後半段,凱利討論了大學炸彈客這類激進反科技份子,和「適切接受科技」的阿米緒人,指出前者在願景上令人擔憂之處,是他們從來不曾具體刻劃,在反對科技的革命成功之後,我們該怎麼過日子。當然,你可以很簡單地說我們可以直接恢復原始生活:打獵、種田、採集。然而,少了科技的效率和超產出,這些原始手段不可能維持全球近七十億人的生命。相對而言,比較溫和的阿米緒人似乎維持了穩定的低科技生活,他們不擁有電腦,只使用規約許可的少數機器如耕田機,並且多數採用他們研發的氣動能源,而非電力。然而,凱利也指出,阿米緒人對科技的接受判準其實是比我們想像的武斷許多,除了受到他們崇尚自然的價值觀影響,也被宗教需求形塑。例如許多阿米緒村落不允許擁有手機,背後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手機使用的科技,而是因為村落裡的耆老認為,手機的普及會鼓勵個別主義。

在現代社會,尊重多元是普遍接受的價值觀:若某種生活方式礙不著別人,其他人應該尊重想要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人,若有餘裕,甚至應該付出一定的努力,協助讓這種生活方式成為一個可行選項。當然,我們沒有義務給太多,利如若有人想要的是有遊艇相伴的生活,他應該自己想辦法賺,沒人有責任為他的這個願景負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激進反科技份子期望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我們無法給予的:他們要求所有人過沒有科技的日子。但對於比較溫和的反科技份子和阿米緒人來說,他們所求只是不被科技侵略的自然生活。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這些甘願活在科技世界的人,有沒有義務留一塊自然地,讓他們過自然的生活?

我很想大方答允,不過這終究是個艱難抉擇。阿米緒人這樣的自然生活,看起來單純便宜,但其實比你我的日子都要昂貴。理由很簡單,拜科技量產的邊際效應所賜,在現況下,要靠科技多養活一個村子的人口,很可能只需要讓發電廠和各種工廠每週多營運一秒鐘,然而,若這些人堅持要過耕種採集狩獵的自然生活,那麼,他們維生所需的,很可能是一整個山頭。

這個想法背後的理由,和凱利先前用來質疑激進反科技份子的理由一樣:歷史前進至今,自然農耕、採集和狩獵已經成為最無效率、產量最低的維生方式之一。若我們有理由認為自然生活對科技生活的全面取代,會造成人類因缺乏資源而大量死亡,那麼我們也很可能會有理由認為,既然「自然生活園區」造成的資源損失如此重大,那麼溫和反科技份子要求的自然生活,就像遊艇一樣是會排擠別人生計的昂貴禮物,我們沒有義務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2
朱家安
19 篇文章 ・ 6 位粉絲
哲學研究生,努力用簡單有趣的方式推銷理性思考和分析哲學。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打架不只是拚輸贏,還能讓族群關係更穩固!——《動物們的青春》
臉譜出版_96
・2021/07/18 ・343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作者 / 芭芭拉‧奈特森-赫洛維茲 (Barbara Natterson-Horowitz)、凱瑟琳.鮑爾斯 (Kathryn Bowers)
  • 譯者 / 嚴麗娟

結盟的力量

青少年遭到霸凌不一定會憂鬱。有些青少年比其他個體更有抗壓性。以人類來說,支持者和朋友是很重要的緩解因素。亞娜.尤馮南(Jaana Juvonen)是研究青少年霸凌的專家,任職於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根據她的說法:「朋友的力量真的令人難以置信。小孩只要有一個朋友,就能直接降低成為受害者和被霸凌的風險。此外,受害者只要有那個朋友在身旁,就能減輕痛苦。」

只要有朋友,就可以降低成為被被霸凌者的風險。圖/GIPHY

霍納證實,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鬣狗。「朋友的數目能確保你的社會地位。」他說。史靈克在幼年時期就居於劣勢,但在觀察史靈克和公共巢穴裡其他鬣狗的互動後,霍納與他的研究小組看到一件很有趣的事。史靈克特別擅長「社交聯盟步行」,就像人類會找朋友喝咖啡或打籃球。鬣狗這種迷人的行為還有更口語的說法,稱做「與朋友散步」。

霍納向我們描述,「兩隻雄鬣狗可能一碰面就決定,『一起去走走吧。』」他語帶愛意地笑著說。霍納還告訴我們,史靈克會接近其他雄性,接著兩隻鬣狗一起快步走,身體不時接觸,尾巴自信地高高舉起。每走幾公尺,史靈克跟朋友就會停下來仔細聞聞草莖,即使一切看似稀鬆平常,沒什麼好留意的。一邊與朋友散步,一邊嗅嗅聞聞,是鬣狗的溝通方式,就像人們會為了交際談論天氣、體育賽事或政治。散步可能持續好幾個小時,兩隻鬣狗會不時停下來,東聞西嗅。

成年鬣狗也會有這種行為——事實上,這是成年鬣狗維持社交連結的主要方式。而像史靈克這樣,在青少年時期多和朋友出去散步,也會讓牠在長大之後比較容易投入社交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史靈克來說,擅長與其他鬣狗建立友誼,並且有能力也願意邀請其他鬣狗建立關係,對牠很有幫助。霍納並未研究為什麼對某些動物來說,這種行為就是比較容易,這或許和個性、氣質或機會有關。但在野莽期學會吸引朋友和維繫友誼顯然非常重要,而且並非理所當然。青少年必須練習交朋友,透過不斷接受和付出來建立關係。尤其同儕之間的關係不像家人那麼緊密。青少年會透過玩耍互相練習,來磨練自己。

鬣狗。圖/Wikipedia

玩耍時的地位

大自然是座巨大的遊樂場,從魚兒和爬蟲類,到鳥兒和哺乳類,年輕的動物在河川、草原、海洋和天空中跑跳嬉戲。德國哲學家和心理學家卡爾.谷魯司(Karl Groos)在一八九八年的著作中指出,「我們不能因為動物年輕、在打鬧,就說牠們在玩,而要考慮到……這些都是為了……讓他們能應付未來生活中的考驗。」

谷魯司的說法的確降低了玩耍的趣味,但「應付未來生活考驗」的能力,確實就藏在許多動物和人類的玩耍行為中。年輕的掠食者得模仿打獵動作,練習偷襲、猛撲和撕抓,將來才能自行覓食。一般來說,親代會送「玩具」給子女,幫助牠們學習:例如小豹斑海豹得到受傷的企鵝,小狐獴得到無法動彈的蠍子。

動物行為學家戈登.伯格哈特(Gordon Burghardt)說,藪貓(一種野生的非洲貓科動物)會玩「釣魚遊戲」。牠們會讓「抓到的小老鼠和大老鼠逃進大樹殘幹或地洞裡,再用前腳掌把牠們抓回來……藪貓會小心地抓住獵物背上的毛髮,把牠們抓到裂縫附近並放開。如果獵物沒有逃進洞裡,藪貓通常會用前腳掌把牠們趕進去,再把牠們撈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藪貓。圖/Wikipedia

青少年時期的虎鯨會故意到淺灘嬉戲,模仿成年虎鯨乘著浪花到海灘上,迅速抓住獵物,再溜回海裡。青少年時期接受過這種訓練的虎鯨,成年後的掠食能力似乎更強,技巧也進步得比較快。

同樣地,人類青少年也該早點學習怎麼談戀愛(我們將在本書第三部詳細說明),長大後才能成功找到對象,並跟伴侶有適當的互動。白頭海雕交配前會進行一段非常可怕,也可能致命的空中舞蹈儀式,稱做「死亡螺旋」。青少年白頭海雕玩耍時,會朝向彼此飛去,互碰利爪—同時,在飛行中練習瞄準和抓物,準備在某一個時間點勾住伴侶的腳,把對方猛甩出去。

最明顯的玩耍行為就是打鬥遊戲,例如袋鼠有模有樣地相互揮拳,或年輕公羊用頭互撞。澳洲的袋熊和袋鼬會彼此追逐、跟蹤和扭打。紅頸袋鼠有二十一種不同的打鬧方式,包括蹦跳、抓扒、拍打、出拳和踢腿。

最明顯的玩耍行為就是打鬥遊戲。圖/GIPHY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打鬥遊戲就像在為將來抵禦掠食者做準備。乍看是為了保障安全,事實上自我防衛跟打鬥遊戲不一樣。後者是讓年輕的動物學習不同的戰鬥類型,以爭取在群體內的階級。要注意,不論是天竺鼠還是捲尾猴,小時候常跟同儕混戰的年輕動物並不會變成好鬥的仇敵,而會變成更好的朋友。牠們成年後的社會階級較高。透過打鬧,年輕的動物可以試著不傷害彼此來協調衝突。此外,低階動物如果不喜歡優勢動物的作為,也可以藉由玩耍來學習怎麼溝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麻州大學阿默斯特校區(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的生物學家茱蒂絲.古迪納夫(Judith Goodenough)說,「沒占過上風,年輕的猴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過度服從;不曾居於下位,長大後可能只會霸凌他人。遊戲也可以幫助年輕動物學習理解其他動物的意圖。對手是否在虛張聲勢?對方有多積極?這些社交和認知技能或許比身體能力更為重要。」

我們問霍納,史靈克是否也有學到這些?他說,所有鬣狗都必須學習面對遊戲後的輸贏—就算是稱后的雌鬣狗也一樣。他說,女王有時候會闖入其他家族的地盤,變為侵入者的她就必須順從領域中的其他居民。「鬣狗都懂得如何服從。這是存活的關鍵,否則你會被揍得很慘。」他說。而這些服從行為多半是在野莽期早期,跟同儕們玩耍時學來的。

年輕的雄性白尾鹿會跟不同年齡的同類一起度過夏天,基本上就是從「玩耍」當中學習和重新學習團體生活的規則。

每到夏天,所有雄鹿的鹿角會脫落。這時,群體行動能有更多雙眼睛和耳朵保護這些少了鹿角、比較容易被攻擊的個體抵禦掠食者。這相當於鹿將防身武器放在門口。沒有武器後,鹿隻也不容易因為玩打架遊戲而受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年輕的雄性白尾鹿會跟不同年齡的同類一起度過夏天,從「玩耍」中重新學習團體生活的規則。圖/Wikipedia

跟很多動物一樣,這些雄鹿打鬧不只是為了練習打退掠食者,或彼此競爭資源或伴侶,而是有個隱而未宣的目的:學習如何「避免」互相打架。因為穩定的動物群體不會彼此爭鬥。打架遊戲能訓練年輕動物理解社會階級中的不同位置,讓牠們成為更靈活、更成功的領袖,或在群體裡成為更有生產力、更可靠的成員。

對社會性動物來說,這類訓練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人類青少年跟年輕人有很多方式可以練習階級制度中頻頻發生的分級和重整。在健全的體育、戲劇和音樂體系中,人們能藉由特殊技能在可靠的環境裡改變自身地位—而不用靠外表、體型、力量或家族人脈來獲取優勢。這使青少年能在階級制度裡移動,也能對現況有些許主控權。聰明的教練、編舞家和指揮家會讓參與者有機會當主角,也有機會當配角。

有個絕佳的策略能讓人類青少年在分級的戰爭中存活下來:在大的階級制度裡創造出規模較小的階級制度。在群體中擔任地位較低的角色是個體非常重要的成長經驗。例如,擔任實習生和學徒,或者是夾在九年級生和十二年級生的同儕領導關係之間。但在不同的群體裡享受較高的地位也能讓人有所收穫。加入學校、在地社區的不同團體或甚至多個線上社群,都能達到兩個同等重要的目的:青少年可以一面累積社交技能,一面學習接受這個階段的挑戰變得更具抗壓性。

——本文摘自《動物們的青春》,2021 年 5 月,臉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臉譜出版_96
88 篇文章 ・ 255 位粉絲
臉譜出版有著多種樣貌—商業。文學。人文。科普。藝術。生活。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他要的書,每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讀書可以僅是一種樂趣,甚或一個最尋常的生活習慣。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閱毒新聞:閱聽人的慢性中毒
Gilver
・2014/09/24 ・6848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SR值 532 ・七年級

5feca53ffc4d4c99b1ab2d5d807b2a33

文/ Gilver

你知道嗎?不只吃的東西裡面可能有餿水油,連你看的新聞可能都有毒!當人們開始仰賴媒體做為獲取知識及生活資訊的管道時,若不小心攝入混入此毒的新聞資訊,雖不會造成立即傷害,卻可能會損壞你的思考能力,甚至不小心變成別人的笑柄。

當Z編問起大家最有印象的科學偽新聞,馬上就可以聽到「英國研究」和「關X時刻」兩個答案。雖然,這些新聞節目帶給我們不少茶餘飯後的話題,可若這些新聞沒有實驗基礎,或者為了吸引觀眾的眼球而亂下標題、甚至吹牛,那可就不是科學普及的成功,而是偽新聞的知識浩劫啦。

本次微型點子對撞機M.I.C.邀請到《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作者黃俊儒老師,以及《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朱家安,帶大家從媒體傳播、邏輯思辨,重新檢視生活中的科學偽新聞,一起來為各位「解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4406204082_8b4653a3fa_z

 朱家安:媒體、言論自由與新聞錯誤

http://youtu.be/3PS4O2vXyQ0

朱家安是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經營全台灣髒話最多的哲學部落格「哲學哲學雞蛋糕」;是泛科學專欄作者之一,也和泛科學Z編另外主持簡報設計團隊 Anchr。對於「哲學」,朱家安認為它和科學有些相似,著重於邏輯、分析生活中的瑣碎概念,能作為通往偉大研究的基礎,但常讓人覺得不知道為什麼要研究這種東西。他覺得如果一般人看不懂哲學家的話語,那是哲學家出了問題!這樣的信念使得朱家安投身於哲學推廣,希望能把哲學用大家聽得懂的形式傳播出去。

言論自由:真理是否真的越辯越明?

14407529905_bf17d17cd7_z

廣為人知的英國哲學家John Mill,是著名的效率主義者,他研究人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價值並給予辯護,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言論自由。在當代,詆毀教會或貴族,可是會被處刑的事!「當大家都可以說話的時候,真理更有機會浮上檯面。言論自由是為了促進討論、累積可靠的知識。」錯誤必須能被指正,擁有正確知識的人得有機會發言。然而他話鋒一轉,「正身處網路時代的各位在看過網路筆戰之後,想必會覺得John Mill太樂觀了!」

當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時,是不是有些人的言論,比其他人更自由呢? 「像是辦公室面對主管,就算他講錯也無法輕易出言糾正,糾正也不一定有用。」言論自由衍生的問題常來自社會背景,朱家安舉出一個雜誌裡營養食品研究的例子:它乍看之下好像是篇客觀的報導,玄機卻藏在左上角……在不起眼的角落,寫著「廣告企劃部製作」。「財團能運用投資人給他的資金來讓他的聲音更大、更容易深入人心。」朱家安另外舉苗栗大埔徵收為例,當時縣政府有錢買下四大報頭版,但其他持有議題資訊的人卻沒有足夠的錢這麼做,頂多只能社群媒體PO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冰山之一角:媒體的操弄你真的都有辦法辨認嗎?

媒體的新聞操弄術有很多種,朱家安形容它是一座泰半體積隱沒於海水之下的冰山,容易辨認得少,不易辨認得多。美食新聞即是常見的一種,它迎著時下話題見縫插針,譬如像是五月底粽子貴了,改吃茄子的新聞,這種比較容易辨認。但接下來的新聞就比較難了,例如,有一個公關公司架設的免費網站 ProfNet (專家網),能引介專家來為你的藥廠廣告背書!這個網站透過限制、決定客戶跟專家有哪些互動選項,從而抽成、獲利,所以你就會看到有專家背書的新聞,但不確定可信度有多少。

滅火用的八卦新聞雖然沒什麼營養,但它能在一些重要的時刻把閱聽人的注意力從重大事件身上轉開;再來,一些扭曲事實的新聞例子特多,有個特別誇張的是有電視節目在立法院佔領期間把國內組織「零時政府」(g0v) 扭曲成「臨時政府」,藉以誤導僅靠傳統媒體的閱聽人。更誇張的,某些新聞被媒體刻意不報導,除非從其他資訊來源得到消息,否則這些事件對閱聽人來說,就變得「根本不存在」了。

為什麼會這樣?談談「第四權」

14220925230_d938ea6728_z

媒體和民眾是互相養成的。媒體是第四權,促成民眾「知」的權利。問題在於,媒體餵養給民眾資訊時,要考慮到那些資訊是民眾願意看的。那麼,人民是否真的對於那些對他們真的重要的事情感興趣呢?不見得。

民眾最需要知道的消息,通常不會是最有趣、最便宜的消息。目前最便宜的報導「周刊王」即是媒體商業化下的產物,它大量製造有趣、吸睛的報導,卻同時把你的目光從最重要的消息身上移開。人民雖有知的權利,但問題在於要知道些什麼? 縱使名模的緋聞跟我們其實無關,我們對它的興趣卻比政府官員貪污案、環境被破壞來得更多。媒體娛樂化的濫觴,莫過於明明知道哪裡有瘋狗咬人才重要,卻選擇去報人咬狗這種和民眾福祉不相關的娛樂性話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媒體會影響民眾的認知。舉北捷隨機殺人案為例,媒體描述個案的手法容易講得罪證確鑿,如果在案情尚未明瞭的時候未審先判,將會影響到人們後續的想法!用看完一則新聞之後的心情,來判斷嫌疑犯的清白與否,這樣的作法並不公正。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曾提問:如果我所處的世界是惡魔在欺騙我,身處幻覺的我是否會發現?同樣的,如果看到一則偽新聞,我有沒有辦法判斷出來?如果無法確定,那對於它的真實性就應該要存疑。

批判思考: 揪出新聞的錯誤

14384398956_bbd1028f0a_z

對於偽新聞,朱家安建議大家可以有以下的檢驗方式來揪錯:

  1. 謹慎看待嘲弄型的論證 :一個人對於社會議題所提出的意見,並不應個人操守來判斷他說得有沒有道理,又稱為「人身攻擊的謬誤」。
  2. 挽救機制 :如果某媒體報導了一篇錯誤的新聞被糾正而道歉,它的道歉也應該要附在最原始的那篇新聞後面,而不是另外發一篇道歉文章就算了。另外, 零時政府g0v推出的外掛程式 新聞小幫手,也能夠協助使用者揪出新聞的錯誤。
  3. 多元來源 :獨立媒體 (可參考列表),或稱小資媒體,他們沒有財團當靠山,這代表他們還不夠譁眾取寵,以至於賺錢的地步,從而讓人覺得它們的新聞是有保障的,不會為了賺點閱率、服務廣告商而搞大量置入性行銷。
  4. 論點整合 :主流媒體上論點攻防不會被呈現出來,更不會被整理。在網路時代,我們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整合判斷意見的攻防,進行議題的完整討論

注意力經濟:一個注意力比內容還要貴的時代

14220932540_6f16d585a8_z (1)

不管媒體丟出什麼樣的內容,最終目的是要吸引你的注意力。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你不真的想要的事物上。我們都是媒體,除了不要浪費自己的注意力,也避免未讀先推、奇文共賞,或中了「意氣曝光」 (透過網路投票激起雙方的討論賺取點閱率)的下懷。「在每個人都是守門人的時代,有多大的能力就有多大的義務。」朱家安以這句話做結。

黃俊儒: 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

在「閱毒新聞」的上半段,朱家安跟大家談了媒體的本質,接下來《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作者黃俊儒老師,則聚焦在台灣媒體詮釋科學的新聞套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ttp://youtu.be/Ts-v7ZwWJHY

黃俊儒形容,科學和科技的討論像一顆被包裝在核心的糖果,而只有在古早時代,才有辦法直接從罐子裡面拿到糖吃。現在的糖果都有包裝紙,要是好開便罷,有的還是黏得緊緊的糯米紙,讓你懶得把它撕掉就直接下肚了!有的糯米紙,甚至還有味道呢。「這就是我對台灣科學報導現況的感受。你得要知道你吃的糖果,外面包裹了幾層!」黃老師說道。

層層包裝的科學新聞

14220887109_8cacb7f1a7_z

科學議題外包裹著科學語言,更外層則是媒體的語言。例如這則十大恐怖熱量外食的新聞,一看就讓黃老師懷疑是科學的問題還是媒體的問題。它有營養師的分析,但也只有那麼一位在記者會上的營養師被訪問。查了以後發現事情是這樣的:這名「美女營養師」,在一場設宴的高級記者會中,先是洋洋灑灑的列了十大熱量外食排名,接著用科學語言說明熱量高低如何比較,最後表示:為了健康,最好喝蜆精。關鍵詞這就出來了!那你還要相信這個排行榜嗎?

黃老師說,每當他覺得某則科學新聞怪怪的時候,就會試圖從「科學的問題」跟「媒體的問題」去懷疑,懷疑了十幾年、蒐集相當的新聞數目後,他嘗試把國內科學新聞常見錯誤歸納出十種類型。在今晚這場演講裡他僅介紹五種,其他的請參考書裡的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理論錯誤:車是停了,但傷亡必定慘重!

14220890739_464d4fb45b_z

理論錯誤的科學新聞是我們普遍最能想像得到的案例,記者把科學知識寫錯了。黃老師認為,這和現在媒體從業人員的培養管道是有關聯的。例如這則新聞,台灣高鐵在地震模擬演練的表現,被拿來跟日本的新幹線相比,結果竟然如此寫道:日本的新幹線能在三秒就緊急煞車!用時速三百公里的高鐵來算,若只靠三秒就能煞住,那將會發生更為嚴重的事故。稍微計算一下,高鐵車廂若是真的煞住,那將會產生2.83倍的重力加速度,比你打開窗戶跳下去的加速度還猛烈,車就算煞住了,恐怕也沒人能生還。

其實若檢視一下它的來源,稍微想一下:誰希望高鐵通車順利?誰希望它不順利?當時的執政黨是民進黨,這個新聞是聯合報爆出來的,大概就可以猜到個所以然。可是這樣的新聞還是活生生地出現在我們重要的媒體之上。

關係錯置:「零檢出」的意義

14406417024_a68345609b_z

關係錯置的科學新聞比較難判讀,但發生的機會也很高。例如「有毒物質真的可以『零驗出』嗎?」這個問題,它可以這樣子破解:用什麼東西去量、可以得出零檢出?想像一下,人假如近視了,他能否看清楚一個物體,和他佩戴的眼鏡度數直接相關的。不去問配的度數夠不夠、只問你視力好不好,那個意義就是很有限了!

關係錯置大致上有幾個類型。第一種是「倍數的錯置」,這在歷年食安危機時都可以看到,例如這則:多洗五分鐘的熱水澡,致癌風險多五倍。用來當成被乘數的風險值若是極微量,那麼談論極微風險的五倍有沒有意義呢?它這樣算沒有錯,但它的風險在你心中會膨脹得很大。這也可以說成是種「數據性民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4406227362_c3b219e3a8_z另一種類型叫做「數據黑箱」,科學的過程被忽略、不被討論,只看到東西放進去、數據就跑出來了!如果你捨棄靈敏的機器不用、選擇一台很鈍的機器去測量,那當然什麼都可以零檢出。

第三種類型就是「因果錯置」。例如塑化劑風波,雖然有研究指出它會影響男性生殖器發育,但家屬難以此為理由求償;另一個案例,吃多一些巧克力的國家就會得比較多諾貝爾獎、人民比較聰明嗎?我們不妨這樣想,吃巧克力代表著國民的經濟消費能力較好,相對來說能創造出比較好的環境,就比較容易培養出諾貝爾獎得主。那麼巧克力指的是它的營養成分的關聯性,還是經濟上面的關聯性呢?這就值得多想一下了。

要談科學,不可不懂保留

14220944350_f426ecb625_z

我們的科技本身就是處於存在風險的狀況,但政治人物有時會對於科技風險打包票、不懂得語帶保留,例如核電廠的安全、蘭嶼核廢料存放爭議都是例子。其他還有基因改造食品,兩位出身背景不同的博士對同一個科技提出分歧的看法。其實,有很多科學科技議題原本就不是yes or no的問題,它需要大量的辯證。

除了科技本身的風險,還有「未檢驗」的問題—在化工用的三聚氰胺被加到牛奶前,沒有人想到牛奶裡面會有這樣東西,自然就不會去驗;基因改造的大豆沒有驗嘉磷塞這種農藥,也是類似的原因。油品安全也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重災難的科學新聞:一連串的曲解

14220948530_ba69178bde_z多重災難的科學新聞,例如民國100年時聯合報以美國FBI證實外星人存在為題下了頭版,結果後來被踢爆為假。就黃老師的觀察,台灣在翻譯國外新聞的時候,常經歷一串這樣的流程:國外有一則原始研究發表了,有數家國外媒體去採訪,但我們的媒體偏偏就去找國外文字淺白、圖片吸睛的八卦小報來做編譯,尤其是英國的八卦小報媒體「每日郵報」(Daily Mail) 更是台灣編譯的最愛。如此一連串的錯誤累積下來,就大大偏離原始研究的結論了。

讓我們來看一個標題變化的實例吧。原始研究標題為「女性理想的腰臀比例活化男性神經回饋中樞」,每日郵報把它報成「觀看曲線優美的女性可以帶給男性如同烈酒或藥物般的興奮感」;到了聯合報,就變成「看豐滿女人,男人如喝酒嗑藥」。

14220938218_c0f65c240a_z

再來看兩個經典案例。「每天看美女,男生可以多活五年?」這則我把它歸類成忽略過程的科學新聞,跟數據黑箱是一樣的。其實若你去追蹤科學新聞的編譯來源,可以發現國外報導的篇幅總是比國內的來得長。記者看不懂的就不翻,看起來就輕薄短小,如果要充剩下的版面,反而是去找國內的醫生或專家來補稿子。另一種思考的方向是:你回到研究並稍微想一下,你如何找到兩百個人,對他們進行嚴密的實驗控制,還要五年,還要看到壽命延長,這實驗要怎麼做?太依賴懶人包而不去推敲,是我們現代人容易犯的通病。

還有一個,標題是「美國研究睪丸越小父愛越濃」。研究團隊用核磁共振仔細的去測量受試者睪丸的大小,依尺寸分組後,給各個組的父親看自己小孩的照片,去測量腦波的反應區域,藉以推敲雄性激素睪固酮和父愛有沒有關聯。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但在台灣新聞版面看起來就只像在搞笑。

至於今天沒有提到的其他五類有:態度不一的「忽冷忽熱」、灑狗血的「便宜行事」、「官商互惠」、下驚悚標題的「名不符實」、科學家的花邊新聞「戲劇效果」等,可以參見書中的內容。

14407564105_911db979c0_z

黃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做為今天講題的結尾。「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是媒體要的只是快門的一瞬間。」它們是兩個非常衝突的概念,要報導科學新聞得好得付出更多的努力,而閱聽人也要有更多的自覺。

Q & A

在最後的Q&A時間,在場的聽眾發言非常踴躍。過程中,大家一起回顧了過去幾個品質不佳的新聞,例如黃老師提到先前台電失言風波,記者一下標就讓我們付出了社會成本;社群網站上面錯誤的訊息捲土重來,同樣也是叫人遺憾的事情。若要遏止偽新聞,朱家安認為除了民眾和媒體,政治人物也應該要避免官腔、正視民眾與之溝通;黃老師則認為政府單位應要找到能讓科學變得有趣的人才,讓科學能被講得正確、講得能懂、講得有吸引力,才足以引起閱聽人的反思。

14220961560_cfe09c307e_z而在今晚的參與者中,更有跑科學線的記者前來一吐苦水。他表示,科學新聞的記者常遇到字數限制、又要國中畢業程度能看得懂的困難;而且除非是國內科學家得獎或花邊故事,不然科學新聞通常沒機會佔到一整個版面。另外,黃老師所提到科學新聞的風險問題,如果寫新聞沒有找梗延伸到跟民眾切身相關,就不容易吸引到民眾的目光,會遇到這些問題。

對此,黃老師提出他對國內科學新聞生產的看法:(1) 有時候其實是編輯給好記者的報導文章下了過分誇大的標題。(2) 在教育體系和記者背景篩選上,有些科學相關領域的就已經在排除在挑選範圍之外了。若編輯是政治嗅覺的動物,就容易讓科學新聞的正確性失準,科學新聞只剩妝點新聞門面的功用。

黃老師說,我們的目標不只在於改變媒體的結構,還有改變閱聽人、從消費端反饋到生產端的態度。讀者為什麼永遠不想看?為什麼科學不能賣錢?我們生產科學新聞的態度和方法有沒有改變?是不是我們台灣人已經自認為支撐不起這麼優質的文化?至於風險的部分,其實「風險」的概念所代表的是「不確定性」,而媒體往往要的是災難,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14220929899_6dd808b043_z


【關於 M. I. C.】 M. I. C.(Micro Idea Collider)微型點子對撞機是 PanSci 定期舉辦的小規模科學聚會,約一個月一場,為便於交流討論,人數設定於三十人上下,活動的主要形式是找兩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針對同一主題,各自在 14 分鐘內與大家分享相關科學知識或有趣的想法,並讓所有人都能參與討論,加速對撞激盪出好點子。請務必認知:參加者被(推入火坑)邀請成為之後場次講者的機率非常的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ilver
2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畢業於人人唱衰的生科系,但堅信生命會自己找出路,走過的路都是養份,重要的是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