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1

文字

分享

1
1
1

如何擁有好棒棒記憶力?背景知識是關鍵——《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PanSci_96
・2019/02/11 ・305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本書以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為根基,歸納出大腦如何學習和記憶,並提供了教師如何應用這些認知原則於教學現場的方法。

記憶力取決於知識量

說到知識,具備越多知識的人,知識增長得也越快。運用同樣的基本方法,許多實驗都確認了背景知識對記憶的好處。

研究者請一些具備專業領域知識的人(比如說橄欖球或舞蹈或電子電路),以及另一些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的人來做實驗。所有人都會讀到一則故事或一篇短文,內容很簡單,即使對該領域不擅長的人也能理解,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告訴你每句話代表的意思。但到了隔天,有背景知識的人比沒有的人記得的內容要多出許多。

圖/pixabay

你可能會認為,這個結果是因為注意力造成的。如果我是籃球迷,我會樂於閱讀籃球相關內容,也會讀得特別仔細;相反地,若我不是球迷,我就會覺得無聊。在其他的研究中,研究者請受試者學習對他們來說新鮮的主題(比方說百老匯音樂劇),一半受試者學很多,一半只學一點點。之後研究者請受試者閱讀其他有關該主題的新事實,然後他們發現「專家群」(也就是之前學很多的人)學習新知學得更快更好,勝過那些「新手」(之前只學一點點的人)。

我知道這個主題,所以我記得更好!

為什麼對主題稍有瞭解後,更容易記住內容?我之前說過,如果你對特定主題知道越多,就越容易理解該主題的新訊息。舉例來說,懂棒球的人比不懂的人更容易理解關於棒球的故事。事情有意義,我們會比較有印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下一章會對歸納推論更深入討論,但為了讓你先有概念,請讀以下兩段短文:

運動技能學習是執行熟練動作能力的改變,這些動作能達到環境中的行為目標。神經科學界有個根本且未解的問題,就是有沒有獨立的神經系統來代表習得的連續運動技能反應。用腦成像及其他方法來定義該系統,需要詳細描述為了特定的排序任務要學習的確切內容是什麼。

 

戚風蛋糕將傳統蛋糕所用的奶油換掉,改用植物油。烘焙界有個根本且未解的問題,就是何時烤奶油蛋糕、何時烤戚風蛋糕。以專家品嚐會及其他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詳細描述理想中的蛋糕有哪些特色。

第一段落擷取自一篇學術研究論文。7 每個句子都可以理解,如果你花點時間,就能看出句子之間的關聯:第一句提供定義;第二句提出問題;第三句闡述在解決問題前,必須先描述正在研究中的事物(技巧)。

第二段段落是我模擬第一段短文結構所寫的,每一句的結構都是一樣的。

你覺得到了明天再來回想,你會對哪一篇比較有印象?

圖/pixabay

第二段段落較容易理解(因此較易記住),因為你可以將內容和已知的事物連結起來。經驗告訴你,好吃的蛋糕滑順有奶油香,而非植物油的油膩,所以有些蛋糕改用植物油這個事實就足夠引起你的注意了。同樣地,最後一句提到「理想中的蛋糕有哪些特色」,你能想像蛋糕的特色可能是鬆軟、濕潤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注意,這些結果和理解無關;儘管缺乏背景知識,你也能理解第一段段落,不過少了點廣度和深度。那是因為當你有背景知識時,儘管不自覺,你的大腦也會將你所閱讀的內容,和你對該主題已知的資訊連起來。

大腦會將你所閱讀的內容,和已知的資訊連起來。圖/Andrea Nguyen @flickr

幫助記憶的關鍵就是這些連結;記住東西基本上就是給記憶提示。當我們想起和目前正試著要記起來的事物有關的東西時,就是在記憶裡搜索。因此,當我說:「想想你昨天讀過的短文」,你會對自己說:「嗯,跟蛋糕有關」,然後自動地(也許完全不自覺),關於蛋糕的訊息開始閃過你的腦海——是烤的……有糖霜……生日派對……用麵粉、蛋、奶油做的……突然之間,那個背景知識(蛋糕是用奶油做的)為回想起短文提供了立足點:「啊哈,是關於棄奶油改用植物油來烤的蛋糕。」把短文中的這些句子加入你的背景知識,會讓短文更容易理解,也更好記。但是啊,運動技能的短文卻孤立無援,獨立於任何背景知識之外,所以之後比較難想起。

不只金錢,「知識」也是富者越富

長期記憶中存在事實型知識使得獲取更多事實型知識更容易,這個背景知識的最後效應值得多加思考。你能持有的訊息量多寡,端賴你已經具備的訊息量。所以,如果你具備的訊息量比我多,那你能獲得的就比我更多。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但讓數字清楚可辨),假設你的記憶中有一萬筆事實,但我只有九千筆,我們各自記住一定比例的新事實,比例多少視個人記憶中原本有多少而定。你可記得你聽聞之新訊息的百分之十,但因為我長期記憶中的知識較少,我只能記住百分之九的新訊息。假設我們兩人每個月都接觸五百則新訊息,表 2-1 顯示了十個月之後我們兩人長期記憶中所有的訊息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表 2-1】從表中可見,談到知識,富者越富。圖/《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十個月之後,我們之間的差距從 1000 筆訊息拉大成 1043 筆訊息。因為長期記憶中儲存內容越多的人,學習就越容易,所以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我要迎頭趕上別無他法,只能接觸比你更多的事物。就拿求學來說,我得努力趕上,但執行起來很難,因為你以持續增加的速度在拉大我們之間的差距。

前例中的數字當然都是我編的,但基本觀念正確無誤——富者越富。我們都知道豐饒物產哪裡可以找到,如果你想接觸新單字與新觀念,你要從書本與報章雜誌裡找,學生流連忘返的電視、電玩與網路(比如社交網站、音樂網站等等)多半都是沒有幫助的。研究者悉心分析學生閒暇時間會接觸的許多內容,書籍、報紙、雜誌對於學生認識新觀念與新單字格外有幫助。

知識才是比想像力更重要

我在本章一開始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希望現在你已經相信愛因斯坦是錯的。

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想像力的先決條件,或至少是引發解決問題、作出決策與創造力之想像力的前提。其他名人也曾發表過知識無用之類的 言論,見表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表 2-2】偉大思想家貶低事實型知識重要性的言論摘錄。(點圖放大)圖/《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些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毫無疑問相當博學)那麼喜歡詆毀學校,視學校為只讓學生進行無用知識背誦的工廠。我想我們應該把這些看法視為反諷,或至少是趣談,且我不需要傑出、能力過人的智者告訴我(和我的孩子)得到知識是多愚蠢。

正如我在本章所言,最高階的認知過程——邏輯思考、問題解決等等——都和知識密不可分。確實,沒有能力使用知識,空有知識也是枉然;但同樣地,沒有事實型知識絕對不可能有效運用思考能力。

在此我引用一句西班牙諺語,提出與表 2-2 語錄不同的見解: 「Mas sabe El Diablo por viejo que por Diablo」。大致是說:「魔鬼之所以是魔鬼,並非因為有智慧,而是因為有年紀。」這句話強調經驗很重要,由此推斷知識亦然。

 

 

 

本文摘自《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認知心理學家解開大腦學習的運作結構,原來大腦喜歡這樣學》,久石文化,2018  年 12 月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43 篇文章 ・ 237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地震之島的生存法則!921地震教育園區揭開台灣的防災祕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9/20 ・4553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台灣會像坐在搖搖椅上,總是時不時地晃動?這個問題或許有些令人不安,但卻是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現實。根據氣象署統計,台灣每年有 40,000 次以上的地震,其中有感地震超過 1,000 次。2024年4月3日,花蓮的大地震發生後,台灣就經歷了超過 1,000 次餘震,這些數據被視覺化後形成的圖像,宛如台北101大樓般高聳穿雲,再次引發了全球對台灣地震頻繁性的關注。

地震發生後,許多外國媒體擔心半導體產業會受影響,但更讓他們稱奇的是,台灣竟然能在這麼大的地震之下,將傷害降到這麼低,並迅速恢復。不禁讓人想問,自從 25 年前的 921大地震以來,台灣經歷了哪些改變?哪些地方可能再發生大地震?如果只是遲早,我們該如何做好更萬全的準備?

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最合適的地點就在一座從地震遺跡中冒出的主題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 921地震教育園區。

圖:跑道捕捉了地震的瞬間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下一個大地震在哪、何時?先聽斷層說了什麼

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發生了一場規模7.3的大地震,震央在南投縣集集鎮,全台 5 萬棟房子遭震垮,罹難人數超過 2,400 人。其中,台中霧峰光復國中校區因車籠埔斷層通過,地面隆起2.6公尺,多棟校舍損毀。政府決定在此設立921地震教育園區,保留這段震撼人心的歷史,並作為防災教育的重要基地。園區內兩處地震遺跡依特性設置為「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和「地震工程教育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建於原操場位置,為了保存地表破裂及巨大抬升,所以整體設計不採用樑柱結構,而是由82根長12公尺、寬2.4公尺、重約10噸的預鑄預力混凝板組成,外觀為曲線造型,技術難度極高,屬國內外首見,並榮獲多項建築獎。而地震工程教育館保留了原光復國中受損校舍,讓民眾親眼見證地震的驚人破壞力,進一步強調建築結構與安全的重要性。毀損教室旁設有由園區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策劃的展示館,透過互動展示,讓參觀者親手操作,學習地震工程相關知識。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地質學組研究員蔣正興博士表示,面積上,台灣是一個狹長的小島,卻擁有高達近4000公尺的山脈,彰顯了板塊激烈擠壓、地質活動極為活躍的背景。回顧過去一百年的地震歷史,從1906年的梅山地震、1935年的新竹-台中地震,到1999年的921大地震,都發生在台灣西部,與西部的活動斷層有密切關聯,震源位於淺層,加上人口密度較高,因此對台灣西部造成了嚴重的災情。

而台灣東部是板塊劇烈擠壓的區域,地震震源分佈更廣。與西部相比,雖然東部地震更頻繁,但由於人口密度相對較低,災情相對較少。此外,台灣東北部和外海也是地震多發區,尤其是菲律賓海板塊往北隱沒至歐亞板塊的隱沒地震帶,至沖繩海槽向北延伸,甚至可能影響到台北下方,發生直下型地震,這種地震因震源位於城市正下方,危害特別大,加上台北市房屋非常老舊,若發生直下型地震,災情將非常嚴重。

除了台北市,蔣正興博士指出在台灣西部,我們特別需要關注的就是彰化斷層的影響,該斷層曾於1848年發生巨大錯動。此外,我們也需要留意西南部的地震風險,如 1906 年的梅山地震。此兩條活動斷層距今皆已超過 100 年沒活動了。至於東部,因為存在眾多活動斷層,當然也需要持續注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之所以擔心某些斷層,是因為這些區域可能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能量,一旦達到臨界點,就會釋放,進而引發地震。地質學家通常會沿著斷層挖掘,尋找過去地震的證據,如受構造擾動沉積物的變化,然後透過定年技術來確定地震發生的時間點,估算出斷層的地震週期,然而,這些數字的計算過程非常複雜,需要綜合大量數據。

挑戰在於,有些斷層的活動時間非常久遠,要找到活動證據並不容易。例如,1906年的梅山地震,即使不算久遠,但挖掘出相關斷層的具體位置仍然困難,更不用說那些數百年才活動一次的斷層,如台北的山腳斷層,因為上頭覆蓋了大量沉積物,要找到並研究這些斷層更加困難。

儘管我們很難預測哪個斷層會再次活動,我們仍然可以預先對這些構造做風險評估,從過往地震事件中找到應變之道。而 921 地震教育園區,就是那個可以發現應變之道的地方。

圖:北棟教室毀損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921 後的 25 年

在園區服務已 11 年的黃英哲擔任志工輔導員,常代表園區到各地進行地震防災宣導。他細數 921 之後,台灣進行的六大改革。制定災害防救法,取代了總統緊急命令。修訂了建築法規,推動斷層帶禁限建與傳統校舍建築改建。組建災難搜救隊伍,在面對未來災害時能更加自主應對。為保存文化資產,增設了歷史建築類別,確保具有保存價值的建築物得到妥善照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則是推行防災教育。黃英哲表示,除了在學校定期進行防災演練,提升防災意識外,更建立了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作為教育場所,也是跨部門合作的平台,例如與交通部氣象署、災害防救辦公室、教育部等單位合作,進行全面的防災教育。園區內保留了斷層線的舊址,讓遊客能夠直觀地了解地震的破壞力,最具可看性;然而除此之外,園區也是 921 地震相關文物和資料的重要儲存地,為未來的地震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堪稱園區元老,在園區服務將近 19 年,主要負責日語解說工作的陳婉茹認為,園區最大的特色是保存了斷層造成的地景變化,如抬升的操場和毀壞的教室場景,讓造訪的每個人直觀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尤其是對於年輕的小朋友,即使他們沒有親身經歷過,也能透過這些真實的展示認識到地震帶來的危險與影響。

陳婉茹回憶,之前有爸媽帶著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來參觀,原本小朋友並不認真聽講,到處跑來跑去,但當他看到隆起的操場,立刻大聲說這他在課本看過,後來便聚精會神地聽完 40 分鐘的解說。

圖:陳婉茹在第一線負責解說工作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除了每看必震撼的地景,園區也透過持續更新策展,邀請大家深入地震跟防災的各個面向。策展人黃惠瑛負責展示設計、活動規劃、教具設計等工作。她提到,去年推出的搜救犬特展和今年的「921震災啓示展」與她的個人經歷息息相關。921 大地震時的她還是一名台中女中的住宿生,當時她儘管驚恐,依舊背著腿軟的學姊下樓,讓她在策劃這些展覽時充滿了反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體驗平臺的設計中,黃惠瑛強調不僅要讓觀眾了解災害的破壞力,更希望觀眾能從中學到防災知識。她與設計師合作,一樓展示區採用了時光機的概念,運用輕鬆、童趣的風格,希望遊客保持積極心態。二樓的地震體驗平臺結合六軸震動臺和影片,讓遊客真實感受921地震的情境。她強調,這次展覽的目標是全民,設計上避免了血腥和悲傷的元素,旨在讓觀眾帶著正向的感受離開,並重視防災意識。

圖:地震體驗劇場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籌備今年展覽的最大挑戰是緊迫的時間。從五月開始,九月完成,為了迅速而有效地與設計師溝通,黃惠瑛使用了AI工具如ChatGPT與生成圖像工具,來加快與設計師溝通的過程。

圖:黃惠瑛與設計師於文件中討論設計/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蔣正興博士說,當初學界建議在此設立地震教育園區,其中一位重要推手是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他曾在台灣指導十位台灣博士生,這些博士後來成為地質研究的中堅力量。1999年921大地震後,安朔葉教授立刻趕到台灣,認為光復國中是全球研究斷層和地震的最佳觀察點,建議必須保存。為紀念園區今年成立20週年,在斷層館的展示更新中,便特別強調安朔葉的貢獻與當時的操場圖。

此外,作為 20 週年的相關活動,今年九月也將與日本野島斷層保存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強化合作並展示台日合作歷史。另一重頭戲則是向日本兵庫縣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致贈感謝狀,感謝他不遺餘力,長期協助園區斷層保存館的剖面展品保存工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右圖:法國巴黎居禮大學安朔葉教授。左圖:兵庫縣立人與自然博物館主任研究員加藤茂弘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盡力保存斷層跟受創校舍,只因不想再重蹈覆徹。蔣正興博士表示,921地震發生在車籠埔斷層,其錯動形式成為全球地質研究的典範,尤其是在研究斷層帶災害方面。統計數據顯示,距離車籠埔斷層約100公尺內,住在上盤的罹難率約為1%,而下盤則約為0.6%。這說明住在斷層附近,特別是上盤,是非常危險的。由於台灣主要是逆斷層活動,這一數據清楚告訴我們,在上盤區域建設居住區應特別小心。

2018年花蓮米崙斷層地震就是一個例證。

在921地震後,政府在斷層帶兩側劃設了「地質敏感區」。因為斷層活動週期較長,全球大部分地區難以測試劃設敏感區的有效性,但台灣不同,斷層活動十分頻繁。例如 1951 年,米崙斷層造成縱谷地震,規模達 7.3,僅隔 67 年後,在 2018 年再次發生花蓮地震,這在全球是罕見的,也因此 2016 年劃設的地質敏感區,在 2018 年的地震中便發現,的確更容易發生地表破裂與建築受損,驗證了地質敏感區劃設的有效性。

圖:黃英哲表示曾來園區參訪的兒童寄來的問候信,是他認真工作的動力 / 圖片來源:921地震教育園區

在過去的20年裡,921地震教育園區不僅見證了台灣在防災教育上的進步,也承載著無數來訪者的情感與記憶。每一處地震遺跡,每一項展示,都在默默提醒我們,那段傷痛歷史並未走遠。然而,我們對抗自然的力量,並非源自恐懼,而是源自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當你走進這座園區,感受那因地震而隆起的操場,或是走過曾經遭受重創的教室,你會發現,這不僅僅是歷史的展示,更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吧,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一起在這裡找尋對未來的啓示,為台灣的下一代共同築起一個更堅固、更安全的家園。

圖:今年九月,走進921地震教育園區 / 圖片來源:劉志恆/青玥攝影

延伸閱讀:
高風險? 家踩「斷層帶、地質敏感區」買房留意
「我摸到台灣的心臟!」法國地質學家安朔葉讓「池上斷層」揚名國際
百年驚奇-霧峰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天下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泛科開課】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
PanSci_96
・2023/01/07 ・79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23 年國民法官制度上路,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國民法官,你收到法院邀請函了嗎?

全國備選國民法官超過 13 萬人,也許明天就會收到法院邀請函。但是對於整個國民法官制度,與實際法院判決流程還一頭霧水該怎麼辦?

擁有美國國家訴訟詰辯學院教師資格 aka 刑事律師黃致豪,將開設「國民法官生存指南:用足夠的智識面對法庭裡的一切」線上課程,從理論與實務出發,全白話生動幽默說明;著重在「入選國民法官後,我該怎麼辦?」的實用概念與技巧。與坊間可以找到的律師、檢察官訓練資訊以及司法院的公關說帖不同,更非法條整理,是由專家整理,第一部專門為未來的國民法官量身打造的實用課程

立即填寫問卷,預約【課程開賣早鳥優惠】!

假設自己成為國民法官,你也有這些害怕:

  • 我又沒念過法律,為什麼我要決定人家的生死?接到通知就一定要去嗎?
  • 鑑定人或者專家,講的到底是真是假,該怎麼判斷?沒念過法律的人,意見可以跟高學歷的博士、法官、鑑定人對抗或者質疑他們嗎?
  • 職業法官與國民法官的差別在哪?國民法官在法庭中的角色是什麼?
  • 我在法庭上可以針對發言內容提出問題嗎?我可以跟家人親友討論我目前在審理的案件嗎?
  • 如果我不想判死刑結果大家判了死刑,我該怎麼辦?

過去的法院判決流程,總是與大眾生活存在距離。但唯有了解,才能消除疑惑。讓黃致豪律師一次解答所有國民法官在制度面、實務面、程序面、科學面會遇到的問題,幫你「臨庭」不亂

立即填寫問卷,預約【課程開賣早鳥優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43 篇文章 ・ 237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泛科開課】知識型創作者的 YouTuber 流量密碼鍊金術!
PanSci_96
・2022/11/14 ・635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問題要用現代方法解決!Youtube 影音當道,尋求知識與學習新技能的過程,也從文字轉向影音!

台灣最大知識科學媒體「泛科學」創辦人 aka 知識長鄭國威將開設「知識型創作者的 YouTuber 流量密碼鍊金術!」線上課程,不僅分享自己從文字知識型網站「泛科學」,轉型為知識型 Youtuber 的心路歷程,也手把手教你如何在詭譎多變的影音環境中,找到專業知識與流量的甜蜜點。

立即填寫問卷,預約【課程開賣早鳥優惠】與送你【問卷專屬折扣碼】!

你有碰到以下問題嗎?

  • 影音時代,純文字內容已無法滿足觀眾快速求知的急切需求。當人們轉向 YouTube 尋求知識、直接學習各種新知與技能,知識工作者如何數位轉型?
  • 好知識值得訂閱,真專業必須爆紅,擁有專業知識的你,值得被更多人關注!想踏上創作者之路,該如何起步?專業知識如何輸出成觀眾好懂的內容?
  • 你可能看過許多「口語表達」、「自媒體經營」、「影音企劃」相關教學,但卻始終無法系統性整合,有效產出能吸引流量的內容⋯⋯
  • 你也可能想過,是因為知識內容共鳴度低?創作腳本不夠有趣?行銷方式不夠吸睛?

其實,最根本的原因 —— 是我們欠缺「知識轉譯」的能力!

知識傳播需要有效轉譯,將知識內化吸收,再輸出成他人易懂的內容。

立即填寫問卷,預約【課程開賣早鳥優惠】與送你【問卷專屬折扣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43 篇文章 ・ 237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1
1

文字

分享

1
1
1
如何擁有好棒棒記憶力?背景知識是關鍵——《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PanSci_96
・2019/02/11 ・305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編按:《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這本書以認知心理學研究成果為根基,歸納出大腦如何學習和記憶,並提供了教師如何應用這些認知原則於教學現場的方法。

記憶力取決於知識量

說到知識,具備越多知識的人,知識增長得也越快。運用同樣的基本方法,許多實驗都確認了背景知識對記憶的好處。

研究者請一些具備專業領域知識的人(比如說橄欖球或舞蹈或電子電路),以及另一些不具備任何專業知識的人來做實驗。所有人都會讀到一則故事或一篇短文,內容很簡單,即使對該領域不擅長的人也能理解,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告訴你每句話代表的意思。但到了隔天,有背景知識的人比沒有的人記得的內容要多出許多。

圖/pixabay

你可能會認為,這個結果是因為注意力造成的。如果我是籃球迷,我會樂於閱讀籃球相關內容,也會讀得特別仔細;相反地,若我不是球迷,我就會覺得無聊。在其他的研究中,研究者請受試者學習對他們來說新鮮的主題(比方說百老匯音樂劇),一半受試者學很多,一半只學一點點。之後研究者請受試者閱讀其他有關該主題的新事實,然後他們發現「專家群」(也就是之前學很多的人)學習新知學得更快更好,勝過那些「新手」(之前只學一點點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知道這個主題,所以我記得更好!

為什麼對主題稍有瞭解後,更容易記住內容?我之前說過,如果你對特定主題知道越多,就越容易理解該主題的新訊息。舉例來說,懂棒球的人比不懂的人更容易理解關於棒球的故事。事情有意義,我們會比較有印象。

下一章會對歸納推論更深入討論,但為了讓你先有概念,請讀以下兩段短文:

運動技能學習是執行熟練動作能力的改變,這些動作能達到環境中的行為目標。神經科學界有個根本且未解的問題,就是有沒有獨立的神經系統來代表習得的連續運動技能反應。用腦成像及其他方法來定義該系統,需要詳細描述為了特定的排序任務要學習的確切內容是什麼。

 

戚風蛋糕將傳統蛋糕所用的奶油換掉,改用植物油。烘焙界有個根本且未解的問題,就是何時烤奶油蛋糕、何時烤戚風蛋糕。以專家品嚐會及其他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詳細描述理想中的蛋糕有哪些特色。

第一段落擷取自一篇學術研究論文。7 每個句子都可以理解,如果你花點時間,就能看出句子之間的關聯:第一句提供定義;第二句提出問題;第三句闡述在解決問題前,必須先描述正在研究中的事物(技巧)。

第二段段落是我模擬第一段短文結構所寫的,每一句的結構都是一樣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覺得到了明天再來回想,你會對哪一篇比較有印象?

圖/pixabay

第二段段落較容易理解(因此較易記住),因為你可以將內容和已知的事物連結起來。經驗告訴你,好吃的蛋糕滑順有奶油香,而非植物油的油膩,所以有些蛋糕改用植物油這個事實就足夠引起你的注意了。同樣地,最後一句提到「理想中的蛋糕有哪些特色」,你能想像蛋糕的特色可能是鬆軟、濕潤等等。

請注意,這些結果和理解無關;儘管缺乏背景知識,你也能理解第一段段落,不過少了點廣度和深度。那是因為當你有背景知識時,儘管不自覺,你的大腦也會將你所閱讀的內容,和你對該主題已知的資訊連起來。

大腦會將你所閱讀的內容,和已知的資訊連起來。圖/Andrea Nguyen @flick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幫助記憶的關鍵就是這些連結;記住東西基本上就是給記憶提示。當我們想起和目前正試著要記起來的事物有關的東西時,就是在記憶裡搜索。因此,當我說:「想想你昨天讀過的短文」,你會對自己說:「嗯,跟蛋糕有關」,然後自動地(也許完全不自覺),關於蛋糕的訊息開始閃過你的腦海——是烤的……有糖霜……生日派對……用麵粉、蛋、奶油做的……突然之間,那個背景知識(蛋糕是用奶油做的)為回想起短文提供了立足點:「啊哈,是關於棄奶油改用植物油來烤的蛋糕。」把短文中的這些句子加入你的背景知識,會讓短文更容易理解,也更好記。但是啊,運動技能的短文卻孤立無援,獨立於任何背景知識之外,所以之後比較難想起。

不只金錢,「知識」也是富者越富

長期記憶中存在事實型知識使得獲取更多事實型知識更容易,這個背景知識的最後效應值得多加思考。你能持有的訊息量多寡,端賴你已經具備的訊息量。所以,如果你具備的訊息量比我多,那你能獲得的就比我更多。

為了讓這個概念更具體(但讓數字清楚可辨),假設你的記憶中有一萬筆事實,但我只有九千筆,我們各自記住一定比例的新事實,比例多少視個人記憶中原本有多少而定。你可記得你聽聞之新訊息的百分之十,但因為我長期記憶中的知識較少,我只能記住百分之九的新訊息。假設我們兩人每個月都接觸五百則新訊息,表 2-1 顯示了十個月之後我們兩人長期記憶中所有的訊息量。

【表 2-1】從表中可見,談到知識,富者越富。圖/《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個月之後,我們之間的差距從 1000 筆訊息拉大成 1043 筆訊息。因為長期記憶中儲存內容越多的人,學習就越容易,所以差距只會越來越大。我要迎頭趕上別無他法,只能接觸比你更多的事物。就拿求學來說,我得努力趕上,但執行起來很難,因為你以持續增加的速度在拉大我們之間的差距。

前例中的數字當然都是我編的,但基本觀念正確無誤——富者越富。我們都知道豐饒物產哪裡可以找到,如果你想接觸新單字與新觀念,你要從書本與報章雜誌裡找,學生流連忘返的電視、電玩與網路(比如社交網站、音樂網站等等)多半都是沒有幫助的。研究者悉心分析學生閒暇時間會接觸的許多內容,書籍、報紙、雜誌對於學生認識新觀念與新單字格外有幫助。

知識才是比想像力更重要

我在本章一開始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希望現在你已經相信愛因斯坦是錯的。

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想像力的先決條件,或至少是引發解決問題、作出決策與創造力之想像力的前提。其他名人也曾發表過知識無用之類的 言論,見表 2-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表 2-2】偉大思想家貶低事實型知識重要性的言論摘錄。(點圖放大)圖/《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些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毫無疑問相當博學)那麼喜歡詆毀學校,視學校為只讓學生進行無用知識背誦的工廠。我想我們應該把這些看法視為反諷,或至少是趣談,且我不需要傑出、能力過人的智者告訴我(和我的孩子)得到知識是多愚蠢。

正如我在本章所言,最高階的認知過程——邏輯思考、問題解決等等——都和知識密不可分。確實,沒有能力使用知識,空有知識也是枉然;但同樣地,沒有事實型知識絕對不可能有效運用思考能力。

在此我引用一句西班牙諺語,提出與表 2-2 語錄不同的見解: 「Mas sabe El Diablo por viejo que por Diablo」。大致是說:「魔鬼之所以是魔鬼,並非因為有智慧,而是因為有年紀。」這句話強調經驗很重要,由此推斷知識亦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認知心理學家解開大腦學習的運作結構,原來大腦喜歡這樣學》,久石文化,2018  年 12 月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43 篇文章 ・ 237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