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生短短幾個秋,兒童如何理解「死亡」這個人生課題?

林希陶_96
・2018/12/17 ・233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死亡一事在許多文化中經常成為禁忌,就跟性教育一樣。華人更是在孔老夫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名訓之下,讓談論死亡成為忌諱。

因為種種顧慮,死亡經常成為恫嚇的語詞,也常常與鬼怪、懲罰、地獄等負面概念連結在一起。許多家長認為不要教、不用認識,小孩自然就可活在溫室之中,處於無菌的狀態之下。但小孩無可避免會面對死亡的衝擊,我們再怎麼逃避,還是有機會遇到小孩熟識的人離開人世。

人生短短幾個秋啊,不醉不罷休──與其躲躲躲藏藏,不如好好面對一番。

本文站在發展心理學的角度,討論不同階段的嬰兒、兒童、青少年如何理解死亡這個議題。

圖/pixabay

死亡四元素:普遍性、不可逆、無功能、因果性

從過去的科學文獻中可知,較多學者是採用 Nagy (1948) 所提出的死亡概念,其元素包含普遍性不可逆無功能因果性(見下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普遍性是指所有的生物不可避免終將死亡,毫無例外;不可逆是指當一個生命死亡之後,就不可能再復活;因果性是指造成死亡不可能毫無來由,事出必有因,如生病、年老、發生意外。不過後續相關研究認為 Nagy 的研究有研究方法上的缺失,如採用引導方式誘導小孩的回答。此一結果可能無法推論到不同文化的兒童 (Cuddy-Casey, M. & Orvaschel, H. ,1997)

而後有學者認為應加入精神上、靈性上的概念:「無形的延續」,代表有形的肉體已經死亡,才能考慮身後之事。但若採用較為簡略的概念理解死亡,四個元素的說法確實不失為一種快速簡單的理解方式。

不同階段的兒童,面對死亡有不同的瞭解

若站在兒童發展的角度,就必須配合小孩生長而考量不同的發展階段。發展心理學上最為人所知名的,當屬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在解釋死亡這件事情時,也可採用相似的發展概念來看待。以認知發展理論出發,就可詳細解釋不同年齡層,會隨著年紀的成熟,對於死亡的概念有不同的瞭解。

以下分成四個階段說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感覺動作期(出生至 2-3 歲):此階段的孩子,只會用感官與各種動作來理解世界。幼童在這個階段對於死亡並無具體概念,他們以為看不見的東西就是消失了,也無法詳細分辨分離與死亡之不同。
  2. 前運思期(2-3 歲至 5-7 歲):這一階段的孩子,對於死亡的概念並未建立,也不一致。對於死亡尚無普遍性看法,會認為這件事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自己、家人、親戚朋友卻可以倖免。
    他們的因果關係也建立的不恰當,推論也有侷限。如果他們遭遇死亡相關事件,他們可能建立自己的防禦方式,表現出沒事的樣子、不悲傷、照樣遊玩、一切如常。他們只能從自己真的有看過、聽過、感覺過的部分去想像,無法思考自己未曾體驗過的事情。他們可能會簡單的認為死亡只是離開了或者去睡覺了,因此有一些孩子會害怕睡覺時間或與父母分離。所以,非常重要的是,家長或照顧者在討論此事時,千萬不要告知小孩去睡覺或去旅行等同於死亡。我知道很多人喜歡用出遠門了來形容人過世,但其實這並不是很好的說明,出遠門代表有一天會回家,但若是哪一天知道這樣就是永遠都不會再回來的意思,留在世上的人會有很深的被遺棄的感覺。這樣的說法只會讓小孩的認知發生扭曲,並沒有任何好處。總之,面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好的辦法是用簡單的語言,以現實為基礎的解釋才是適當的。
  3. 具體運思期(5-7 歲至 10-11 歲):在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於死亡的概念慢慢變得成熟。可以理解死亡就是死亡了,但是仍覺得自己可以倖免。如果其他人聰明一點或是運氣好的話,也可逃過一劫。小孩可能出現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如生病與死亡是一種懲罰。到十一歲左右,才能完整的理解死亡就是身體機能全部消失。死亡是嚴重疾病或受傷所致,而非做了什麼單一的錯誤行為。
  4. 形式運思期(10-11 歲至青少年期):在這階段的孩子,抽象能力逐漸進步,對於死亡的概念已經與成人相當,其複雜程度也與成人接近。也逐漸可以接受所有的生命終將死亡,無人可跳脫。也可瞭解死亡不是魔術,不是突然冒出來的(不是喝蜂蜜檸檬就可以豁免),可以理解成因為何、從何而來。

讓孩子們去體會人生的必經之路吧!

家長們有了上述的概念做為基底,萬一需要派上用場時就不會畏畏縮縮、吞吞吐吐。如果小孩的重要親人過世,個人覺得不需要隱瞞,就是讓他們參與整個籌備喪禮的過程,各種儀式的進行也會協助理解這件事。他們在這個歷程中,應該就會知道這個重要的親人不會再回來了。

當然,如果是小小孩(7 歲以下)可能還是不太理解,因為認知發展還沒成熟的關係,他們可能還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如果要與他們討論死亡相關的概念,可以考慮用繪本的方式,如《爺爺的天堂筆記本》(這本是很容易入門書,用較為幽默的方式去看待死亡)。觀看的重點不是唸過去就好,而是放在跟他們討論各種可能性,假如故事情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話,自己可能會怎麼做。對於他們所提出各種天馬行空的看法,以尊重、同理他們的態度,面對各式各樣不成熟的想法。

至於在哀悼期間,就是多陪伴他們,主要照顧者可能需要多擔待。大人自己也要小心不要耗竭,如果可能的話多一點人輪流陪著小孩,讓主要照顧者偶爾也可以喘息一下。若能如此,大部分的孩子應可以順利度過死亡的幽谷,慢慢恢復正常生活,逐步往前走,進而體驗真實人生的脈動。

在哀悼期間多陪伴小孩,大部分的孩子應可以順利度過死亡的幽谷,慢慢恢復正常生活。
圖/pixabay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Poltorak, D.Y. & Glazer, J.P. (2006).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cognitive and psychodynamic considerations. Child Adolesc Psychiatric Clin N Am, 15(3):567-73. DOI:10.1016/j.chc.2006.03.003
  • Cuddy-Casey, M. & Orvaschel, H. (1997).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death in relation to child suicidality and homicidalit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17(1):33-45. https://doi.org/10.1016/S0272-7358(96)00044-X
文章難易度
林希陶_96
80 篇文章 ・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家長留意!「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影響生長發展,從出生到成年都會面臨健康問題
careonline_96
・2024/03/05 ・244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林口長庚醫院 兒童內分泌科 邱巧凡醫師/新生兒科 江明洲醫師

兒童內分泌生長門診中很常出現的一個族群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孩子。

這些小朋友在長大的過程中,相較於正常出生體重的孩子,容易出現身材矮小、性早熟、過重、肥胖,甚至到成人時期罹患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明顯較高,兒童健康守護者應特別留意。

什麼是「胎兒小於妊娠年齡」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是指「出生體重低於同樣妊娠週數新生兒第十百分位或低於負二個標準差者」。

如何知道我的孩子是否為「胎兒小於妊娠年齡」

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圖片對照寶寶出生週數與體重,即可得知寶寶出生體重是否符合該週齡。

舉例來說:一個懷孕 39 週出生的足月寶寶,出生體重只有 1800 公克,屬於「胎兒小於妊娠年齡」。

為什麼會「胎兒小於妊娠年齡」

造成「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原因包含:母體因素、胎盤因素與胎兒因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母體因素:如高血壓、子癲前症、營養不良、甲狀腺功能低下、感染、抽菸、吸毒、飲酒、高齡妊娠等。
  • 胎盤因素:如胎盤血管異常(如單一臍動脈、雙胞胎輸血症候群)。
  • 胎兒因素:染色體異常、先天性異常、胎兒感染等。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孩子成長過程會面臨哪些健康問題

  • 新生兒時期

約有 1/3「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寶寶,在新生兒時期因為肝醣儲積不足,脂肪量不足,造成「低血糖」的發生。也容易因為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下脂肪相對不足,而增加「低體溫」的風險。若早產合併胎兒小於妊娠年齡,也明顯「增加新生兒死亡率」。

  • 嬰兒期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寶寶往往在出生後 3~6 個月開始出現「追趕生長」,且常常體重追趕得比身長來的快。研究發現,此階段的體重快速增加將大幅提升未來長期肥胖、代謝性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兒童時期與青春期

生長

大多數「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兒童,可在成長過程發生「追趕生長」。即生長速率可高於同齡同性別之平均值,使生長曲線逐漸邁入正常範圍。將近 90%「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兒童可在兩歲前完成「自發性追趕生長」;若「早產」合併「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則需要更長時間完成追趕生長,大部分可在四歲前追趕達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仍然有 10% 左右的「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兒童無法完成自發性追趕生長,造成終生持續身材矮小。此族群目前在美國、歐盟與日本皆已列為「生長激素治療」之適應症族群。此族群透過適當的生長激素治療,除了可改善身高預後,還可改善身體組成(減少脂肪量、增加肌肉量)、改善高膽固醇血症,並提升骨質密度。

青春期發育

大多數「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青春期發育時間會落在正常時間:女孩 8~13 歲,男孩 9~14 歲。但平均而言,「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兒童的青春期還是會早於正常出生體重的兒童(初經比正常出生體重兒童提前 5~6 個月),女孩容易發生「早發性陰毛發育」,青春期的進展速度也較快,但青春期階段的生長速率卻較為緩慢,而這樣「偏早又偏快的青春期,以及偏慢的長高速率」,往往不利於理想成人身高的達成。

神經發展與認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部分「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兒童的腦部發育是正常的。但在極度早產兒,會增加發展遲緩、認知功能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學習障礙的風險。

  • 成人時期

相較於正常出生體重的兒童,「胎兒小於妊娠年齡」兒童在成人階段有較高的機率罹患中樞型肥胖、脂質異常、胰島素阻抗、葡萄糖代謝異常、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特別是兒童時期高熱量飲食、體重快速增加的肥胖兒童。由此可見「小時候胖」幾乎註定成人以後肥胖的趨勢,甚至助長成人肥胖併發症的發生。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寶寶,從出生一直到長大成人,都有許多健康議題需要特別關注。建議此族群家長,應格外留意以下幾點:

  1. 「胎兒小於妊娠年齡」的寶寶,於兩歲以前的生長曲線未達標請先不要過度擔心,出生後應密切配合新生兒科醫師或兒科醫師的追蹤安排,留意後續的生長發育狀況。
  2. 若 3~4 歲生長曲線仍明顯落後,請就診兒童內分泌科進一步評估診療。
  3. 應留意是否過早出現第二性徵。若女孩 8 歲前胸部、陰毛發育,10 歲前初經來潮;男孩 9 歲前睪丸長大、陰莖明顯變長變粗、長陰毛,請務必就診兒童內分泌科。
  4. 應避免不當餵食導致過度的體重增加,因為這將大幅提升未來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455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寶寶耳朵一直有聲音,但寶寶不說——孩子的耳鳴困擾你發現了嗎?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3/11/22 ・278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蔡宜欣
  • 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員

全球耳鳴的盛行率約 10% 到 20%,最常發生在 40 至 60 歲的成人身上,且該比率有隨著年齡增長上升的趨勢(Kleinjung, 2020; Pinto, 2010)。

然而,整合過去針對兒童及青少年的研究發現,聽力正常的孩子得到耳鳴的比例在 4.7% 至 46% 不等,而聽力損失的孩子得到耳鳴的比例為 23.5% 至 62.2%,大幅高於一般聽力正常者 (Rosing, 2016)。顯然,耳鳴並非成年人的專利,我們的孩子也可能面臨耳鳴的困擾。

只有我聽得到,是「耳鳴」還是「幻聽」?

人們常混淆「耳鳴」與「幻聽」這兩者同樣都是屬於環境中不存在,但卻是自己聽得見聲音的徵狀,然而,其實二者可以從所聽見的聲音是否有所意義加以區隔。

人們常混淆「耳鳴」與「幻聽」這兩者同樣都是屬於環境中不存在,但卻是自己聽得見聲音的徵狀。圖/envato

幻聽(Auditory hallucinations)顧名思義是指出現聽的幻覺,幻聽者認為自己聽到了某種感覺真實存在的聲音,事實上聲音並不存在,而聲音的類型通常為一種或多種有意義的聲音,如:聽見有人在叫自己的名字,但事實上沒人叫我;聽見手機鈴響,但實際上手機並未有來電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部分偶發性幻聽是由於心理壓力所造成,若未實質影響生活品質或許暫時可以忽略。然而,若是因疾病(如:思覺失調症、躁鬱症、感官系統疾病或腦瘤等)而頻繁出現幻聽,則建議進一步就醫治療(新生精神康復會,2016)。

同樣都是聽見並不存在的聲音,耳鳴(Tinnitus)則是指聽到單調且不具意義的聲音,如:一段連續或間斷的「嗡嗡聲」、「逼逼聲」、「嘶嘶聲」、「沙沙聲」等,每個人出現耳鳴的狀況不太一致:時間從短短幾秒鐘至持續不斷,頻率從偶發的一次性至每天數次皆有可能。

揮之不去的耳鳴也可能找上孩子!

有研究指出,耳鳴並非一種疾病,而是屬於多種潛在疾病的症狀(Han et al., 2009),如:中耳炎、耳垢栓塞(impacted cerumen)或噪音暴露等,即很可能是兒少引發耳鳴的原因(Baguley, 2013; Coelho, 2007)。

揮之不去的耳鳴也可能找上孩子,研究顯示發現有耳鳴的兒少比例有 34%。圖/envato

一項針對 1100 位 6 歲至 16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的研究顯示,僅有 6.5% 的兒少會主動抱怨耳鳴,在進一步詢問之後,發現有耳鳴的兒少比例提升至 34%,這也表示大人可以透過一些問題的引導,能幫助兒少描述出耳鳴的經驗與感受,譬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否感覺到耳朵裡有噪音?
在什麼情況下會聽見這些噪音?
這些噪音像什麼樣子的聲音?
哪一隻耳朵會聽見聲音?

以及請他們回想耳鳴發生的頻率和持續時間耳鳴帶來的困擾程度等。

兒少之所以很少會主動表明自己有耳鳴,可能是他們已經習慣了長期存在的耳鳴,或者他們本身並不清楚耳鳴是一種症狀;除此之外,也可能是曾經主動提到過他們的耳鳴問題,但這些感受被大人們忽略了。(Savastano, 2002; Savastano, 2007; Savastano, Marioni, & de Filippis, 2009)。

耳鳴最常見的影響包含:焦慮、抑鬱、失眠、認知和專注力下降、語音辨識能力下降、行為或情緒問題等(Han et al., 2009; Kleinjung & Langguth, 2020),耳鳴還可能讓孩子出現煩躁、緊張、語言能力下降、學習或寫作困難等情況(Savastano, Marioni, & de Filippis, 2009),家長可以留意孩子是否會摀住/拍打/拉扯耳朵、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說「我的耳朵好吵」、「一直有聲音」等,來傳達他們聽見了不存在的聲音,若發現孩子出現這類情況,宜盡速就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耳鳴可能會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焦慮等症狀。圖/photo AC

找出原因、及時治療,兒少耳鳴就有機會改善

雖然大部分的人遇到的耳鳴並非永久性,經過休息也可能可以改善,但若耳鳴發生的頻率過高,特別是出現其他併發症,如:頭痛、頭暈,或已經影響到生活時,建議尋求醫生的協助,找出引發耳鳴的原因和合適的改善方式。一般來說,常見的耳鳴改善策略如下(Han et al., 2009):

一、直接降低耳鳴的強度

  1. 藥物治療:服用特定藥物可以降低耳鳴強度或舒緩耳鳴所帶來的不適。
  2. 電抑制(Electrical suppression):對耳蝸進行電刺激以抑制耳鳴。

二、減緩耳鳴所帶來的困擾

  1. 認知及行為治療:運用積極的思維取代消極的思維、將注意力轉移至令人愉快的事物、圖片上等方式面對耳鳴困擾。
  2. 聲音治療:透過撥放自然環境音,如雨聲、瀑布聲進而減緩耳鳴者對於耳鳴的感受。
  3. 配戴助聽器:亦屬於聲音治療。針對聽力損失程度較重者,透過助聽器將環境音、語音放大,藉以將注意力從耳鳴上面轉移。
  4. 音樂治療:模擬出與耳鳴頻率、強度相符,但相位相反的音樂,透過音樂與耳鳴聲波的疊加,進而削弱耳鳴聲,讓耳鳴者達到減敏的效果(Liu et al., 2023)。
  5. 耳鳴再訓練療法/耳鳴減敏療法(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TRT):結合聆聽低頻率背景音的生理減敏,及醫生引導正向面對耳鳴的心理減敏達到治療效果。
  6. 頸部、咀嚼肌的按摩與伸展:針對下顎、頸部疾病患者,透過頸部、咀嚼肌的按摩和伸展可以有效改善耳鳴。

雖然耳鳴好發於成年人,但是兒童和青少年也容易因為噪音傷害、中耳炎、耳垢栓塞等引起耳鳴,家長除了多加觀察孩子的反應,也可以透過引導的方式幫助孩子表達聽到異聲的頻率、持續時間困擾。若孩子疑似面臨到耳鳴的困擾,建議儘早帶孩子尋求醫生的診治,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參考文獻

  1. Kleinjung, T., & Langguth, B. (2020). Avenue for future tinnitus treatments.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53(4), 667-683.
  2. Pinto, P. C. L., Sanchez, T. G., & Tomita, S. (2010). The impact of gender, age and hearing loss on tinnitus severity. Brazilian journal of otorhinolaryngology76, 18-24.
  3. Rosing, S. N., Schmidt, J. H., Wedderkopp, N., & Baguley, D. M. (2016). Prevalence of tinnitus and hyperacusi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BMJ open6(6), e010596. 
  4. 新生精神康復會(2016)。改變幻聽的世界。香港:香港經濟日報有限公司。
  5. Han, B. I., Lee, H. W., Kim, T. Y., Lim, J. S., & Shin, K. S. (2009). Tinnitus: characteristics, causes,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s.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5(1), 11-19. 
  6. Baguley, D., McFerran, D., & Hall, D. (2013). Tinnitus. The Lancet, 382(9904), 1600-1607. 
  7. Coelho, C. B., Sanchez, T. G., & Tyler, R. S. (2007). Tinnitus in children and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Progress in brain research166, 179-191.
  8. Savastano, M. (2002). A protocol of study for tinnitus in childho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64(1), 23-27.
  9. Savastano, M. (2007). Characteristics of tinnitus in childhood. European journal of pediatrics166, 797-801.
  10. Savastano, M., Marioni, G., & de Filippis, C. (2009). Tinnitus in children without hearing impair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73, S13-S15. 
  11. Liu, Y., Yang, S., Wang, Y., Hu, J., Xie, H., Ni, T., & Han, Z. (2023). Efficacy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outcomes of customized music therapy combined with a follow-up system in chronic tinnitus patients. Journal of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52(1), 1-11.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5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兒童中樞性早熟恐影響成年身高,了解發生原因、及早改善治療
careonline_96
・2023/07/11 ・187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醫師,我女兒來月經了!」王媽媽牽著小女孩進到診間,一臉驚慌地說。

「現在幾年級?」醫師問。

「小學二年級。」

性早熟可能影響成年身高,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部部長蘇本華醫師指出,對於小學二年級就來月經的女孩,如果不治療的話,成年身高可能只有 130 幾公分,與台灣一般成年女性的身高落差達 20 公分,對於社交、自尊都有非常大的負面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年紀很小就來月經,小女孩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會非常緊張、非常害怕。那位小女孩還以為得了不治之症,哭了好久。蘇本華醫師說,對於兒童性早熟,照顧者務必提高警覺,並向兒童內分泌科醫師諮詢,才能正確診斷、及早治療。

性早熟可能使骨齡超前,影響成年身高

一般而言,女孩子的青春期大概是從 10 歲開始,到了 12 歲、13 歲出現月經;男孩子的大概是從 11 歲半開始發育。蘇本華醫師說,如果女生在 8 歲以前有性徵發育,男生在 9 歲以前有性徵發育,就算性早熟。性早熟會影響成年身高與日後的內分泌。

女孩子的性徵會有乳房發育、胸部隆起,可能是單側或雙側;男孩子的性徵包括陰莖變長、睪丸變大、陰囊顏色變深等。蘇本華醫師說,女孩子的性徵較明顯,較容易被發現,通常會較早就醫檢查。

性早熟可分成「中樞性早熟」、「周邊性早熟」。蘇本華醫師解釋,中樞性早熟與下視丘、腦下垂體的分泌有關,可能受到遺傳、肥胖、環境荷爾蒙等因素的影響;周邊性早熟可能與卵巢腫瘤、睪丸腫瘤、腎上腺腫瘤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會判斷患者屬於中樞性早熟或周邊性早熟,然後利用 X 光片評估骨齡,再擬定後續的治療計畫。

中樞性早熟的標準治療是採用針劑注射,把體內的性荷爾蒙濃度降下來。傳統的劑型是一個月施打一次。蘇本華醫師說,目前有三個月施打一次的劑型,能夠減少打針次數,使用較細的針頭亦有助於減少疼痛,降低小朋友接受治療的心理壓力,提升治療順從度。

中樞性早熟的治療會持續 2 年到 4 年不等,兒童內分泌科醫師會依照患者的年紀、骨齡、身高、荷爾蒙狀態等綜合評估判斷,決定治療持續的時間。

「曾經有位小女孩,4 歲就開始胸部發育,骨齡進展非常快,超前原本的年齡大概有 4 年以上,也就是骨齡已經達到 8 歲以上,估計成年身高可能只有 130 公分。」蘇本華醫師回憶,「經過治療後,小女孩的身高順利長到 160 公分,是很成功的案例。若能早一點發現性早熟,跟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好好討論,認真看待,耐心做治療,就能得到很好的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受治療後,小朋友的性早熟能夠得到舒緩。蘇本華醫師說,很多家長會關心藥物治療是否會影響未來的生育能力,這部分在國際上已經有很多研究,報告顯示,接受治療的孩童其生育能力與一般族群沒有差異。

貼心小提醒

「部分家長也有個迷思,認為小孩發育順其自然就好。」蘇本華醫師提醒,「其實,出現性早熟,就不是自然的狀況。一定要先了解發生性早熟的原因,並由小兒內分泌專科醫師評估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如果懷疑性早熟與肥胖、環境荷爾蒙有關,可以嘗試調整,並密切追蹤。蘇本華醫師說,若性早熟持續進展,且對成年身高影響較大,便可考慮藉由藥物治療,幫助小孩子調整回自然的生長發育,才是比較理想的方式。

很多人會誤以為,女生月經來潮後或男生變聲後才開始長高,都是錯誤的觀念。蘇本華醫師說,照顧者要了解正常的發育,女孩子大概是從 10 歲開始,男孩子大概是從 11 歲半開始,會出現乳房發育、睪丸變大、陰莖變長等性徵。如果發現孩子提早出現性徵,請及早至小兒內分泌科就診,與醫師詳細討論,採取合適的對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areonline_96
455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