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9
0

文字

分享

0
9
0

如果小美人魚失去的是聽力,幸福也沒有比較容易:談輕微聽力損失「微聽損」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18/09/18 ・5797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楊又臻│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研究助理
換一下沒什麼啦……才怪。圖/imdb

在小美人魚和巫婆交換之前,讓我們先來前情提要一下:

人魚公主原本是海神最寵愛的小女兒,15 歲生日那天在暴風雨的海面上,救了英俊的王子。她為了跟王子再見上一面,不惜用聲音跟巫婆交換雙腿……

如果當時巫婆想要用來跟人魚公主交換雙腿的不是聲音,而是聽見聲音的能力,會發生什麼事呢?對人魚公主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如果巫婆大發慈悲,只拿走公主一點點聽力,結果會變得比較好嗎?

「輕微聽力損失」是怎樣的症頭?

外耳和中耳,耳咽管標記為auditory tube。圖/wikipedia

其實一點點聽不清楚這個症頭,有一個很正式的名稱叫做「輕微聽力損失(minimal hearing loss)」,後面就簡稱它「微聽損」。根據 Educational Audiology Association(2017)所整理的定義,微聽損包括了「單側聽損(Unilateral Hearing Loss)」、「高頻聽損(High-Frequency Hearing Loss)」以及「輕型聽損(Mild/Minimal Hearing Loss)」。

此外,因為兒童的耳咽管較平、短、寬,而且黏膜纖毛的免疫與排泄功能也還沒完全成熟,在上呼吸道感染後病毒、細菌容易隨著耳咽管侵犯中耳導致中耳積水,引起「暫時性的傳導型聽力損失(Temporary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CHL)」(Wang, Chang, Chuang, Su,& Li, 2011),也屬於微聽損的範疇。如果中耳積水長期反覆發生,最後也可能會變成永久性的聽力損失。(延伸閱讀:更多微聽損資訊請見認識微聽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 2012 年 WHO 的統計,整個東亞地區(包括台灣)15 歲以上的微聽損人口占比高達 14%。Bess et al.(1998)的研究也指出除了成人老化造成的聽損外,有11.3% 的學齡兒童有不同程度與類型的聽損,其中微聽損就佔了 8.8 %(單側聽損 3.0%、高頻聽損 1.4%、輕型聽損 1.0% 和暫時性傳導型聽損 3.4%)。

本圖所示之聽損程度參考國際標準劃分。圖示為日常生活中安靜環境下每個頻率常見聲響的音量範圍;灰色區塊為語音分布位置,是人類語音主要分布的區域。圖/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提供

單側聽損:小美人魚的右耳聽不到海鷗的提醒

可能情境一:隔天一早,小美人魚一面聽著海面上的浪聲,一面用雙腿奮力蹬向陸地。好心的海鷗想告訴她「王子的城堡是在另一頭!」儘管著急的海鷗在小美人魚右邊殷勤提醒,但小美人魚卻沒有聽見,一直往海的另一端游去,一直到天空又像魚肚子那樣的明亮……她 還 是 沒 有 遇 見 王 子。

圖/imdb

一般來說,一邊耳朵聽力正常,另一邊耳朵的聽力在 500 Hz、1,000 Hz、2,000 Hz三個頻率的平均聽力閾值(也就是能夠聽到的最小音量)大於 20 dB HL;或是在 2,000 Hz 以上至少 2 個頻率的聽力閾值大於 25 dB HL,就可以說是「單側聽力損失」(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5; Eichwald& Gabbard, 2008)。

單耳聽損程度不論是輕至極重度皆稱為單側聽損。但其中約有 59%單側聽損者的聽損程度落於輕度至中度之間 (Fitzpatrick et al., 2014),也就是大約落在 26-55 dB HL這個範圍。下圖為一單側聽力損失聽力圖示例。

一般來說,聽力圖中紅色的O代表右耳;藍色的X代表左耳,測驗完畢後會將圖示以線段連接起來。線段的下方,表示在安靜環境中聽得到的聲音;線段的上方表示聽不清楚的聲音。示例圖為右耳單側聽力損失,表示右耳無法聽取分布於紅色線段以上的子音,亦即分布於相對頻率上的風吹樹葉沙沙聲、時鐘滴答聲及鳥鳴聲等常見聲響也可能聽不見。本圖僅為示意,因為每個人的聽力損失程度皆不相同,實際聽力損失情形須尋求專業聽力師做聽力檢測。圖/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提供

這樣說起來好像海鷗說話的聲音大一點就沒什麼問題了?

然而,一耳聽不好的小美人魚接收遠距離語音的能力較差,且較難理解聽力較差那一耳聽到的語音。同時,在有噪音的情況下(如:身旁圍繞著浪淘聲),辨識語音的能力也相對較差(Bess & Tharpe, 1984; Bess, Klee, & Culbertson, 1986),海鷗大聲對著小美人魚講話,不僅無法正確傳遞訊息,更糟糕的是大聲喊叫的語音其實是扭曲的,這對聽力損失的人來說,反而會更加難以辨認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話說回來,儘管沒有和王子相遇,15 歲的小美人魚爬上另一邊陸地還是得上學。右耳聽不好的小美人魚功課會不會跟不上呢?

根據過往研究指出,在噪音中的語音辨識能力,即便是聽力較佳的那一耳,單側聽損的兒童表現仍明顯與聽力正常的同儕有落差(Bovo et al, 1988; McCreery,2014)。美國在1980至1990年代間的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一單側聽損學童曾被留級過,也有將近一半的學童需要特教資源的協助(Bess & Tharpe, 1984; Bess, Klee, & Culbertson, 1986; English &Church ,1999)。相較於一般學童,單側聽損的學童中有1/4面臨更多的學習困難,導致學業落後於聽常同儕的平均表現(English & Church, 1999)。

高頻聽損:王子對小美人魚說「一起去掃地和親親…」

可能情境二:長出雙腿變成人類的小美人魚照理說可以聽到的聲音頻率約在 20-20,000 Hz,但是拿高頻聽力與巫婆交換雙腿之後,雖然聽得到聲音,頻率在 2,000Hz 以上的聲音就聽得比較差了。

一天,陰錯陽差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王子:「你願不願意跟一個傻瓜,今晚三更時分,一起去草地看星星?」
小美人魚:「好啊!」

(噢,這樣的情節彷彿是一個浪漫的約會就要展開了……灑花)。

但是到了晚上,捧著玫瑰花束帶著望遠鏡的王子,只見到小美人魚拿著掃把塗著口紅赴約,打算與王子「一起去掃地和親親」……讓我們為這段戀情哀悼一秒鐘。

圖/imdb

是的,高頻聽損的小美人魚,即便是在安靜的環境中也很容易漏聽或誤聽如:ㄗ、ㄘ、ㄙ、ㄔ、ㄈ、ㄒ、ㄑ……等高頻的語音訊息,也因此在加入環境中的噪音時,聆聽的正確率就更差了。也由於小美人魚高頻語音聽得不好,在與王子交談的過程中,可能會流失 20%-30% 的語音訊息,容易造成會錯意的情況。同時,小美人魚的語音清晰度也會因為高頻聽不清楚而受到影響(Anderson, K. & Matkin, N., 1991, 2007 revised)。

事實上人類溝通時主要能聽取的頻率範圍大抵是在 250~8,000 Hz 之間,這也是一般聽力檢查中主要測試的頻率範圍。而單耳或雙耳的聽力閾值在 2000Hz以上至少兩個頻率的聽力閾值大於25dB HL時,就可以稱為「高頻聽損」(Educational Audiology Association, 2017)。下圖為一高頻聽力損失聽力圖示例。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CDC)發表的資料顯示,1988-1994 年間 6-19 歲的人口中約有 12.7% 的高頻聽損者(Niskar, A. S et al., 1998)。不過這篇資料的標準較為寬鬆,在 3,000Hz-6,000Hz 之間(現行高頻聽損定義為 2,000Hz 以上),也就是說在比較寬鬆的標準下美國每 8 個人中仍有 1 人有高頻聽損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前身)2008 年也曾委託台南醫院,針對台南 1,288 名國、高中生做聽力調查,結果發現約有 24% 的學生,已有高頻聽損的前兆(甯瑋瑜,2008)。Anderson(1967)調查國小兒童的聽力,並針對可能有聽力問題的兒童進行為期 3 個月的測試,發現高頻聽損的孩童在語言發展上面臨困難的人數是聽常孩童的 3 倍。

話說回來,雖然小美人魚的高頻聽損是由於和巫婆交換雙腿,但高頻聽損常見的原因則多為噪音性聽損或是老年聽損。

輕型聽損:小美人魚聽不到吵雜人群中王子邀舞…

可能情境三:小美人魚想了好久,最後決定以雙耳每個頻率都缺少一點點的聽力來跟巫婆交換雙腿。在這個時空,順利見到王子的小美人魚受邀參加城堡的舞會,隨著鋼琴聲悠揚響起,拉開了城堡舞會的序幕,在舞會上王子想要邀請小美人魚共舞,但因為會場的音樂聲加上賓客談天的聲音過於吵雜,小美人魚完全沒有注意到站在她後方說話的王子,讓小美人魚錯過王子的邀請……

王子以為會是這樣。圖/imdb

我們可以說這樣的小美人魚是「輕型聽力損失」,輕型聽損指的是兩側耳朵的平均聽力閾值介於 20-40 dB HL(Educational Audiology Association, 2017),也就是介於國際標準畫分的極輕度與輕度聽損間。下圖為一輕型聽力損失聽力圖示例。

和高頻聽損者所遭遇的情況類似,輕型聽損者是可以聽到聲音的。以 40 dB HL聽損為例,由於無法接收到 40 dB HL以下的聲音,而一般對話的語音音量則多數分佈於這個區域,沒有聽到這些語音會導致部份語音訊息流失,也更容易在對話中會錯意,所以在吵雜環境及遠距離對話中,輕型聽損者也更容易遺漏訊息(Anderson, K. & Matkin, N., 1991, 2007 revised)。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因為如此,輕型聽損的小美人魚除了白白錯失了跟王子共舞的機會,也可能會讓王子誤會小美人魚是高傲或是不想跟王子講話、跳舞,長久下來也難以拉近彼此的距離,甚至出現社交困難(Anderson, K. & Matkin, N., 1991, 2007 revised)。

發現有微聽損,該怎麼做?

當發現聽力損失時,聽覺輔具(助聽器、FM系統、助聽器+FM系統)往往是最優先被考慮的介入方式。像是高頻聽損及輕型聽損,過去已有許多文獻支持輔具使用的效果(Yoshinaga- Itano, 2003; Nina J. et al., 2017)。

圖/pinterest

然而,輔具的使用並不能全然解決微聽損者傾聽困難的問題,尤其是單側聽損者,對輔具的接受程度不一,且至今也仍缺乏大量微聽損嬰幼兒輔具使用成效的數據,因此對於是否要及早介入目前仍沒有一致的定論。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微聽損者仍聽得到聲音,看似對生活影響也不大,他們的需求反而特別容易被忽略。尤其是語言及認知尚在發展的兒童,不像成人有大量的背景知識可以支持學習,微聽損帶來的影響可能會加劇。Hornsby(2012)指出,聽損者即便配戴了助聽輔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學習或工作上,大腦仍需要花費更多的注意力才能以聽覺完成理解任務。我們可以試著想像自己在聽不清楚的情況下,需要專心聽微積分課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時大腦一方面需要費力處理模糊的語音訊息,同時另一方面還需費力地理解課程內容。這樣的情境對於成年人來說尚且已經構成負擔,對於微聽損兒童來說,在課堂上因為需要費力聽清楚上課時老師的每個語音,同時也要理解上課的內容,他們將會更加疲累且壓力更大。(McFadden and Pittman 2008; Dokovic et al, 2014)。

圖/wikimedia

這樣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英國的教師甚至發現重至極重度聽損孩子的課業表現反而比輕至中度聽損孩子還好(The Ear Foundation, 2015),微聽損兒童健康相關生活品質也低於重度聽損的兒童(Wake et al., 2004),更有研究顯示微聽損兒童的自信心低於聽力損失嚴重的兒童(Keilmann et al., 2007)。

這些發現在在顯示,聽損程度較重的孩子可能因為較早使用輔具且進行早療(Walker et al。2015),因而得到較多資源支持,但聽損程度較輕的孩子需求則常常被忽略。青少年的研究也指出,相較於重度聽損的青少年,微聽損的青少年可能更容易感到焦慮(Van Gent et al。2011)

正因如此,我們必須意識到,即使是輕型的雙側和單側聽損也可能增加適應不良的風險 (Tharpe 2008, Winiger et al. 2016)。所以,微聽損者可以尋求聽語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衛教建議,如:追蹤頻率、日常觀察技巧或是說明什麼狀況需要就醫檢查,以便及時得到專業協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無論是否使用輔具,微聽損者也需定期前往耳鼻喉科或尋求專業聽力師做聽力檢測,以追蹤聽損程度變化。一般來說,嬰兒建議每 3-6 個月追蹤一次,進入學齡階段之後,可改為每年定期追蹤。同時也要更加重視聽力保健,以免聽力持續惡化。

圖/imdb

透過微聽損小美人魚遭遇的困境,我們彷彿可以想像,微聽損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更多問題。只要我們認識並了解他們的情況,並且嘗試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與微聽損者在日常中透過使用正常音量但「稍微」放慢速度說話、適度調整說話的方向以及距離、減少環境噪音干擾等方式溝通,給予彼此良好的聽環境,且在聽損者聽不清楚時適時「換句話說」,就可以幫助自己與微聽損者溝通更加順暢。

Reference

  • Anderson, U. M. (1967). The incid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high-frequency deafness in children. American Journal of Diseases of Children113(5), 560-565.
  • Anderson, K. & Matkin, N. (1991, 2007 revised). Relationship of degree of longterm hearing loss to psychosocial impact and educational needs.
  • Bess, F. H., Dodd-Murphy, J., & Parker, R. A. (1998). Children with minimal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prevalence, educational performance, and functional status. Ear and hearing, 19(5), 339-354.
  • Bess, F. H., Klee, T., & Culbertson, J. L. (1986). 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Ear and Hearing7(1), 43-51.
  • Bess, F. H., & Tharpe, A. M. (1984). Unilateral hearing impairment in children. Pediatrics74(2), 206-216.
  • Bovo, R., Martini, A., Agnoletto, M., & Beghi, A. (1988). Auditor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Scandinavian Audiology.
  •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5). National Workshop on Mild and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Retrieved from
  • chfn28274500(2016年2月28日)。聽力小宇宙~動物聽力比一比003【部落格影音資料】。
  • Đoković, S., Gligorović, M., Ostojić, S., Dimić, N., Radić-Šestić, M., & Slavnić, S. (2014). Can mild bilateral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ffect developmental abilities in younger school-age children?. Journal of deaf studies and deaf education19(4), 484-495.
  • Eichwald, J., & Gabbard, S. A. (2008, May). Mild and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 In Seminars in Hearing(Vol. 29, No. 02, pp. 139-140). Published by 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
  • English, K., & Church, G. (1999).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 an update for the 1990s. 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30(1), 26-31.
  • Fitzpatrick, E. M., Whittingham, J., & Durieux-Smith, A. (2014). Mild bilateral and unilateral hearing loss in childhood: A 20-year view of hearing characteristics, and audiologic practices before and after newborn hearing screening. Ear and hearing, 35(1), 10-18.
  • Hornsby, B. (2012). 20Q: Hearing loss, hearing aids, and listening effort. Audiology Online.
  • Keilmann, A., Limberger, A., & Mann, W. J. (2007).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well-being in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torhinolaryngology,71(11), 1747-1752.
  • Laugen, N. J., Jacobsen, K. H., Rieffe, C., & Wichstrøm, L. (2017). Social skills in preschool children with unilateral and mild bilateral hearing loss. Deafness & Education International19(2), 54-62.
  • McFadden, B., & Pittman, A. (2008). Effect of minimal hearing loss on children’s ability to multitask in quiet and in noise.Language, 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39(3), 342-351.
  • Niskar, A. S., Kieszak, S. M., Holmes, A., Esteban, E., Rubin, C., & Brody, D. J. (1998). Prevalence of hearing loss among children 6 to 19 years of age: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Jama279(14), 1071-1075.
  • School-Based Audiology Advocacy Series: Minimal, Mild and Unilateral Hearing Loss/Single-Sided Deafness. (2017). The Educational Audiology Association. Retrieved from (2018.08.28)
  • Tharpe, A. M. (2008). Unilateral and mild bilateral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 past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 Trends in amplification,12(1), 7-15.
  • The Ear Foundation (2015). Experiences of young people with mild to moderate hearing loss: Views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The Ear Foundation report to NDCS: Mild-moderate hearing loss in children.
  • Van Gent, T., Goedhart, A. W., & Treffers, P. D. (2011). Self‐concept and psychopathology in deaf adolescents: preliminary support for moderating effects of deafness‐related characteristics and peer problem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52(6), 720-728.
  • Wake, M., Hughes, E. K., Collins, C. M., & Poulakis, Z. (2004). Parent-reporte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aring loss: a population study. Ambulatory Pediatrics4(5), 411-417.
  • Walker, E. A., McCreery, R. W., Spratford, M., Oleson, J. J., Van Buren, J., Bentler, R., … & Moeller, M. P. (2015). Trends and predictors of longitudinal hearing aid use for children who are hard of hearing. Ear and hearing36(0 1), 38S.
  • Wang, P. C., Chang, Y. H., Chuang, L. J., Su, H. F., & Li, C. Y. (2011). Incidence and recurrence of acute otitis media in Taiwan’s pediatric population. Clinics, 66(3), 395-399.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2). WHO global estimates on prevalence of hearing los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Winiger, A. M., Alexander, J. M., & Diefendorf, A. O. (2016). Minimal hearing loss: From a failure-based approach to evidence-based practice. 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25(3), 232-245.
  • Yoshinaga‐Itano, C. (2003). Early intervention after universal neonatal hearing screening: impact on outcomes.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Reviews9(4), 252-266.
  • 林淑芬(2009年7月27日) 。與聽損人士的溝通技巧【網路資料】。
  • 甯瑋瑜(2008年09月13日)。耳機聽音樂 近1成學子聽損。蘋果日報。
  • 羅敏馨(2017)。有聽可有懂?微聽損兒必修的三項習慣和五道能力。雅文聽語期刊,31,14。
文章難易度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5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我的孩子有聽力障礙,戴上助聽器是否就能恢復聽力?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23/10/09 ・4044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本文轉載自食藥好文網

  • 撰文/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黃上維、張晏銘 聽力師

聽覺是兒童接觸外在聲音世界、學習口語語言的基礎,聽得到且聽得清楚,孩子的語言及認知表現才有機會適齡發展,因此一旦確認有聽力損失,就有助聽器的使用需求。不過,當醫生判斷孩子有聽力損失後,父母心中都想知道:有沒有吃藥、手術或其它方式,來治療聽力問題?又或是戴上助聽器後,就能讓孩子的聽力恢復嗎?要解答這兩個問題,我們必須先了解聲音的傳遞方式。

我們如何聽見聲音?

耳朵是接收聲音的管道,分成外耳、中耳、內耳,隨後透過聽覺神經將聲音訊號傳遞至大腦解讀,任何一個區域出了差錯就有可能造成聽力損失。

外耳及中耳問題會造成「傳導性聽損」,例如:小耳症、耳道閉鎖、中耳積水、聽小骨硬化或斷裂等;這類聽損有醫療治癒的機會,但若治療的時機未到或期程過久,仍將耽誤孩童的聽語學習,因此可能需要階段性使用助聽器。內耳及聽神經問題會造成「感覺神經性聽損」,例如:毛細胞損傷、基因遺傳導致的細胞功能變異、神經細小等;這類聽損至今仍不可逆,也占先天性聽損的多數,需要終生使用助聽器或其它聽覺輔具。

耳朵剖面圖。引自馬英娟(2016,第267頁)[1]

助聽器的技術發展與時俱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讓受損的耳朵重拾聽覺,要先了解助聽器的來歷。 助聽器顧名思義是幫助聽力的器具,如果說任何能把聲音有效傳進耳內的工具都是助聽器,那 17 世紀所誕生像漏斗、號角般的「耳朵喇叭(Ear trumpet)」就開啟了助聽器的時代篇章 [2]。不過這樣單純依靠聲學作放大的音量勢必有限,18 世紀末出現了以碳形成磁場,能有效提高音量的「碳助聽器」,同時引進不同頻率的聽力損失應有不同放大量的概念,隨後更歷經以「真空管」提供電力、以「電晶體」減少耗電及縮小外觀尺寸的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 19 世紀末,助聽器開始「數位化」處理,與過往類比式不同,數位式助聽器在麥克風收音時,便將聲音轉成 0/1 的數位訊號,透過處理器分析、過濾和放大這些聲音,以此達成方向性接收語音、降低噪音、消除回饋音(漏音)等功能,最後再把 0/1 的數位訊號解碼化回聲波,傳遞至耳朵內。

耳朵喇叭(Ear trumpet)。來源/Science Museum Group

助聽器可以像近視眼鏡一戴就好?

多數情況下,戴助聽器跟戴眼鏡不一樣,無法一戴就好,原因除了助聽器硬體的外部限制,如麥克風收音的品質與距離影響,人耳的生理也有內部限制。對少數「傳導性聽損」者而言,聽力損失相對單純,只要聲音的「音量」被放大還原,克服了外耳或中耳的阻礙,就能有正常的聆聽潛力,然而多數「感覺神經性聽損」者,損失的不單是音量,尚有對高低音「頻率」的差異分辨,如此當說話語音與環境噪音的頻率太過相近時,大腦很難將語音從噪音中抽離;以及對聲音「時間序列」的解析力降低,因為大聲音(或比較重的音節)會遮蔽緊跟其前後的小聲音,加上生活中的語音及噪音忽大忽小,大腦很難在交錯的聲音中鎖定目標語音 [3]

以視覺模擬聽力損失之面向。來源/作者。

以視覺做比擬,音量損失就像字體變小了,語音變得不易看見;頻率解析度下降就像字形變模糊了,讓本來就看起來相仿的字變得更混淆;而時間序列解析度下降就像比較大的字會凸顯而掩蓋前後比較小的字,或字跟字會有重疊情形,讓整句話變得不完整。

現代助聽器有許多進階功能,如頻率降轉技術 [4]、噪音消除技術,能協助濾化聲音,幫助聽損者更好接收到目標音,但無法從本質上根治感覺神經性聽損敏銳度低的問題,因此助聽器是以矯正聽力損失、利用殘餘聽力為目的,有賴後續聽能復健訓練以最大化助聽器的使用成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好」的助聽器是「最合適」自己孩子的助聽器

國內經衛生福利部核准的助聽器醫療器材超過 180 種,各家廠牌的設計訴求不一,若家長在為孩子選購助聽器時陷入苦思,不妨先依序檢視下述原則:

一、選擇:助聽器的種類與適用對象

傳導方式適用對象注意事項
氣導助聽器因為能夠達成左右分耳、分頻率的矯正,為所有耳部具支撐力的聽損者之優先選項外型款式(如耳掛型、耳道接收器型、耳內型)除了要考量固定性,也會影響助聽器最大可支應的聽損程度,因此需依評估結果與聽力師討論。
擴音範圍與喇叭的輸出大小有關,應該視聽力穩定性預留調整空間,但音量輸出最大的幾款同時會使頻率響應的範圍變窄或不平順,造成音質差異,因此大小適當為佳。
傳導方式適用對象注意事項
骨導助聽器小耳症及耳道閉鎖者
聽力常變化的傳導性聽損者
內耳聽力在輕度聽損以內的混合性聽損者
配戴側:左右各有麥克風收音才能貼近人耳真實的聆聽感受,因此雙耳聽損仍要以雙耳配戴為佳。
刺激側:雖然內耳的骨頭是左右相連,在正常傳導機制下,聲音會傳至兩側;但若兩側的內耳聽力有落差,又或兩側的傳導性聽損阻礙程度不同,聲音仍會以優耳感受。
傳導方式適用對象注意事項
雙對側傳生型助聽器 (CROS)單側不具殘餘聽力的聽力不對稱性聽損者需雙耳配戴,但會將聲音無線傳輸至優耳聆聽,即捨棄刺激劣耳聽神經。
  • 整理/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

二、配置:助聽器的規格與使用需求

聽損者的聽力在不同聲音頻率間,多有不同的感知受損程度,助聽器要達成分頻率地矯正,有賴於可調整的「壓縮頻道」,頻道數的多寡也常反應在助聽器的等級與價格,但越多的壓縮頻道不一定會聽得越好。對於聽力圖屬於平坦型,即高低頻的聽損程度相近者,擁有 6 個壓縮頻道就足以達成理想的語音辨識清晰度;對於聽力圖屬於極陡降型,即高低頻聽力可能橫跨輕度至重度聽損範圍的人,提高壓縮頻道至 18 個才有改善語音聆聽清晰度的顯著意義 [5]。此外要留意,若您的孩子適用政府輔具費用補助資格,壓縮頻道在 6 個以上就能符合〈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進階型助聽器〉的頻道數要求,該「進階型」的意義與市面上廠商所定義「入門款、基本款、高階款」等不相同。

接著,承前述助聽器與人耳的限制,助聽器需要與「無線傳輸系統」相容,不論是搭配各助聽器廠牌自有的藍牙麥克風,亦或是搭配現今教育部針對聽覺障礙學生提供之遠端麥克風系統(舊稱調頻系統)[6],才能讓孩子在具有複雜聲音環境的學習場域聽得清楚,克服與老師間的距離、周遭的噪音回音等影響,減輕長時聆聽的疲勞。

三、驗證:確認助聽器的使用效果

因為兒童還無法完善表達自身需求,要確認使用助聽器效果時,除了家長的日常觀察,下述的客觀檢測不可少,包含「聲場矯正後聽力圖」用以確認孩子最小可以接收到的音量有無改善;「語詞辨識測驗」用以確認孩子在不同聆聽情境(如安靜環境下的遠距離說話音量、及吵雜環境下的一般說話音量)皆能聽得清楚;「真耳或耦合器量測」用以確認助聽器的處方公式設定與輸出音量相符,並確認最大輸出音量,避免過度擴音造成傷害。「聲電分析」用以確認助聽器的效能(如增益量、內部噪音量、聲音失真率等)隨時間可能衰減後是否仍在容忍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不同聽損程度或助聽器的配戴經驗會影響驗證的細節,因此在購買助聽器之前,記得向聽力師了解這些檢測的理想目標、同樣能達成目標的其它選項有何差異、目標未達成時可努力的方向,以此兼顧助聽器的購買成本及使用效果。

和戴上助聽器同樣重要的下一步

看起來助聽科技很厲害,但別忘了,助聽器不是治療聽損的萬靈丹,聽覺大腦的路徑具有神經可塑性,需要透過正確配戴輔具,來增進聽損者對聲音的感知 [7]。對語言及認知能力還在發展階段的兒童來說,養成全日配戴的習慣、培養良好的傾聽技巧 [8]、學習聲音與意義的連結,是擁有適齡發展的要素。此外,你可以想像即便是聽力正常人,在聆聽環境複雜的時候,不總能聽得如此清晰,也需要依靠上下文解讀、請他人重述,或轉換環境做聆聽等,因此,「聽能復健訓練」是從建立核心的聽能技巧開始,擴展到語言及認知能力的促進,再到有效溝通策略的練習,是最佳化輔具成效所不可或缺的步驟。

參考資料

  • [1] 馬英娟(2016):淺談聽覺系統。載於林桂如(主編),以家庭為中心的聽覺障礙早期療育——聽覺口語法理論與實務(265-282頁)。新北市:心理。
  • [3] 劉殿楨等譯(2019)。聽覺輔具,第 1 章。台北市:華騰文化。(Harvey Dillon, 2012)
  • [5] Jason Galster & Elizabeth A. Galster.(2011).The Value of 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Channels and Bands in a Hearing Aid. AUDIOLOGY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audiologyonline.com/articles/value-increasing-number-channels-and-826.
  • [7] Karawani, H., Jenkins, K., & Anderson, S. (2022). Neural Plasticity Induced by Hearing Aid Use.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14, 884917.

延伸閱讀

  • [2] 楊又臻(2018)。助聽器是尊貴的象徵?從聲學椅到聲學拐杖,為了聽清楚的怪招式還真多。
  • [4] 張逸屏(2022)。高音唱不上去可以降 KEY,高頻聽不清楚可以……?──談助聽器降頻技術。
  • [6] 林淑芬(2022)。教室聆聽小幫手—遠端麥克風系統。
  • [8] 楊琮慧(2020)。有聽沒有到,為何學會「傾聽」這麼重要?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65 篇文章 ・ 22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

1

3
0

文字

分享

1
3
0
高音唱不上去可以降 KEY,高頻聽不清楚可以……?──談助聽器降頻技術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2/07/23 ・379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 文/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張逸屏

在 KTV 歡唱時,當挑戰高音不成,還偏偏硬是要唱,就會用大絕招──降 key!但你知道嗎?其實助聽器也有類似降 key 的功能喔!也就是所謂的「降頻技術」。但是,助聽器降頻技術到底是怎麼運作的呢?對於聽損者的語音理解真的有幫助嗎?

圖一:助聽器除了將音量放大外,某些型號也有降頻功能,針對高頻的聲音做處理,希望能讓聽損者更加享受聆聽的生活樂趣。圖/Unsplash

一般我們聆聽到的各種聲音,包含了許多高低不同的頻率,低頻的聲音像是打雷、海浪、抽油煙機和語音/ㄨ/等,而高頻的聲音則是像鳥叫、哨子、指甲刮黑板和語音/ㄙ/等聲音。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的聲音都是由許多高低不同的頻率所組成,只是每個聲音的組成成份當中,高低頻的比例不同而已。

所以當我們說這是一個高頻的聲音或語音時,只是意味其中高頻聲音的佔比較多,並不代表當中完全沒有低頻的成份。因此,在討論聽力損失時,除了損失程度(類似近視度數)之外,對不同頻率聲音的接收程度也是需要考量的面向。例如,有些聽損者可能是從低頻到高頻的聽損程度都差不多,有些則在不同頻帶聽損程度變化很大。

一般而言,對於降頻技術使用反應較好的聽力損失者,是屬於高頻區域聽力受損較重的,主要是陡降型聽損和高頻型聽損這兩大族群(如圖二)。受限於助聽器放大強度的限制,無法將高頻的聲音放大到這些聽損者可利用的程度。再者,即使可放大到足夠大聲,但聽損者常有耳蝸死區 [註 1] 和頻率解析能力 [註 2] 不足的狀況,導致大腦無法接收及運用這些被放大後的高頻語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某些廠牌型號的助聽器,便具備降頻的功能,將降頻功能開啟後,聽損者在較小的音量時就能聽得到高頻的語音,讓高頻的聽力察覺閾值 [註 3] 能夠降低。如此一來,許多聽損者容易錯失的高頻語音,像是/ㄙ、ㄐ、ㄔ、ㄈ/等就都可以聽得到了,也可能比較不會產生誤聽的狀況,例如將「舌頭」聽成「額頭」(沒聽到/ㄕ/)[註 4]

圖二:臨床上使用助聽器降頻功能後,效果較好的兩種聽損類型(此處聽力圖類型僅為示意)。圖/雅文基金會

三種降頻技術,概念相似、作法不同 

那麼當助聽器的降頻功能開啟時,是怎麼進行訊號處理的呢?降頻技術的原文是 frequency lowering,有時也稱作移頻技術(frequency shifting),顧名思義就是將聽損者聽不到的、較高頻率帶的聲音,挪移到聽損者聽力較好的低頻率帶,讓聽損者能聽到。

在訊號處理方面,通常會依據個案的聽力圖先決定一個起始頻率,針對比起始頻率要高的頻帶來進行降頻處理。而訊號處理的方式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不同廠牌的助聽器可能會使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包括:頻率搬移(frequency transposition)、頻率合成(frequency composition,有時亦稱為頻率轉換,即 frequency translation)和頻率壓縮(frequency compression)。[1]

如圖三(a)所示,頻率搬移是將起始頻率以上的聲音直接搬移到低頻帶,和低頻帶原本的聲音重疊在一起,而且被移走的部份並不保留,如同圖三(a)中,兩個紫色方形移到低頻的區域,原本高頻帶的地方變成灰色,表示沒有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三:降頻技術共分為三種類型。圖/修改自 Oticon Whitepaper

頻率合成則和頻率搬移很相似,只是在搬移之前會把高頻帶的聲音先進行壓縮,如同圖三(b)中,搬移到橘黃色方形上方的兩個紫色方形疊在一起了(頻寬變小),而且在高頻帶仍然保留原本的聲音。

而第三種是如圖三(c)的頻率壓縮,是把高頻帶的聲音以不同壓縮比例的方式往低頻率帶擠壓,因為有不同的壓縮比例,也就是非線性的,故有時也稱作非線性頻率壓縮(non-linear frequency compression; NFC)。

「聽得到」和「聽得清楚」的拉鋸戰

這三種降頻技術都是將原本聽損者聽不到的高頻聲音,搬移到聽損者聽力較好的低頻帶,藉此讓助聽器使用者能聽到原本無法聽到的聲音。但是,有別於 KTV 的降 key 是全部聲音往低頻搬移,助聽器的降頻技術只有針對部份高頻的聲音處理,所以整體來說會有某種程度的扭曲 [2]。若以視覺來比喻,降頻技術則有點類似遊樂園的哈哈鏡(曲面鏡),對於不同區域採用不同方式的反射,所以會有扭曲現象。

哈哈鏡的扭曲影像讓人發笑,但降頻技術若導致聲音過度扭曲而無法辨識,那可不好玩!所以,降頻技術雖然可以提升「察覺」高頻聲音的表現,但能否提升「理解」就不一定了。也就是說,即便降頻技術讓聽損者能聽到/ㄙ、ㄐ、ㄔ、ㄈ/等高頻語音,但聽起來也許已經不像這些聲音了,有些人或許透過訓練和適應後能辨識這些語音,但也有些人會完全無法適應。因此,如同圖四,降頻技術就是「聽到」和「扭曲聲音」兩者之間的權衡取捨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四:降頻技術雖然可以讓原本聽不到的聲音變成聽得到,但代價是聲音或多或少地被扭曲了。因此必需在聽到(察覺)和聽懂(理解)之間取得平衡。圖/修改自 Flaticon

有一項針對高頻聽損者的研究,分析使用降頻技術的效益和高頻帶平均聽力閾值間的關係,發現高頻聽力閾值愈高(高頻聽力相對較差),使用降頻技術後在聽能表現的提升愈顯著 [3],因為對這些聽損者而言,能聽到高頻的聲音是比較重要的,因此可以接受一點聲音扭曲的代價,來換取聽得到高頻聲音的效益。

但對高頻聽力相對較好的人來說,可能原本可以聽得到一些高頻語音,因此也比較會感受到聲音被扭曲了。這樣的研究發現讓我們了解,降頻技術並不一定適合每個聽損者。

參數設定和聆聽情境是關鍵

除了要選擇合適的對象來使用降頻技術之外,聽力師也需要針對聲音處理技術的參數做合適的設定,才能在「聽到」和「扭曲聲音」兩者之間找到完美的平衡點。因為研究也發現,當降頻處理的程度愈大,也就是起始頻率愈低或壓縮程度愈大,那麼搬移/壓縮的聲音就愈多、聲音特性改變的幅度也愈大,此時助聽器使用者也容易覺得音質變差了 [3]。因此,挑選到合適的參數設定,才能在音質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享受到改善高頻語音察覺的益處!

此外,對降頻技術效益有影響的因素還包括了聆聽的情境,例如環境是安靜/吵雜、或內容是語音/音樂。相對於安靜的環境,在吵雜的環境中,助聽器使用者較能接受大程度的降頻處理 [3],可能是在安靜情境下較能感受到降頻處理帶來的音質改變,而在吵雜時,「聽得到」的重要性會更加凸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相較於語音,降頻技術可能會對聆聽音樂產生負面影響 [4]。對語音來說,頻率的搬移和壓縮影響比較小,因為許多高頻子音其實有點類似寬頻的噪音,所以即使頻率被悄悄偷天換日到低頻帶了,再加上情境和上下文的線索,聽者仍然能理解接收到的語音。但在聆聽音樂時,精準的頻率是很重要的。概念上可以從「和絃」來理解,和絃中的組成音符,每個音都必須在正確的頻率上,組合起來的和絃才會是正確而且悅耳。這樣就不難理解降頻技術可能會對於聆聽音樂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造成聲音聽起來不和諧。

圖五:助聽器降頻技術可能對於音樂聆聽來說有較大的負面影響。圖/Irasutoya

和聽力師共同尋求最佳解方

綜合以上的研究發現,我們知道聽損者和聽力師針對降頻技術的討論,除了自己是否適合使用外,也要嘗試不同的參數設定,甚至是在不同聆聽環境中選擇是否開啟降頻功能、或設定不同的參數。其實就和所有的助聽器選配和調整一樣,都需要和聽力師密切討論、並說明在使用上的感受,才能讓助聽器發揮最理想的效果。

總結來說,降頻助聽器可能可以提升聽損者的聽音表現,但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而且,若降頻處理的範圍或壓縮程度較大,也可能會讓聲音的音質改變、或語音的特性被扭曲,而導致聽不清楚的狀況。總結來說,使用降頻助聽器時,關鍵就是要以「最少的聲音扭曲」來換取「聽得到」高頻音的好處 [2]

註解

註 1:相對於聽力損失是耳蝸中的毛細胞不健全或功能異常,耳蝸死區(cochlear dead regions)則是某些區域完全沒有毛細胞,導致有某些特定頻率的聲音,再怎麼放大也無法聽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 2:頻率解析能力為分辨兩個不同頻率聲音的能力,一般來說聽損者的頻率解析能力也會較差。

註 3:「聽力察覺閾值」為某一頻率下,個人能聽到(察覺)聲音的最小音量。閾值愈高,表示要愈大聲才聽得到,聽損的程度就愈重。

註 4:想了解更多關於「高頻聽力損失」和「微聽損」相關資訊,可參閱雅文基金會「微聽損網站」和「如果小美人魚失去的是聽力,幸福也沒有比較容易:談輕微聽力損失『微聽損』」一文。

參考資料

  1. Angelo, K., Alexander, J. M., Christiansen, T. U., Simonsen, C. S., & Jespersgaard, C. F. C. (2015). Oticon Frequency Lowering: Access to high-frequency speech sounds with Speech Rescue technology. Oticon Whitepaper.
  2. McCreery, R.W. (2016, October). 20Q: Frequency lowering ten years later – evidence for benefit. AudiologyOnline, Article 18370.
  3. Souza, P. E., Arehart, K. H., Kates, J. M., Croghan, N. B., & Gehani, N. (2013). Exploring the limits of frequency lowering. 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56(5), 1349–1363.
  4. Chasin, M. (n.d.). The Problem with Frequency Compression and Music.
所有討論 1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5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6
2

文字

分享

0
6
2
神啊!請給我一台「聽得見」的 3D 列印機!——找回聽力的 3D 列印應用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2/02/16 ・237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蔡宜欣|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從「我的眼鏡是依照我的臉型 3D 列印的」的流行話題到「3D 列印房子熱潮席捲全球,讓大家都買得起房」的居住議題,不難發現 3D 列印(3D Printing)技術不再只侷限於玩具模型,而是能應用在任何可以想像得到的地方。現在甚至還能重新建構聽力組織器官,幫助聽力受損者重拾聽力。

3D 列印不需開模就可印出設計圖。圖/Pexels

從二維走向三維的印刷技術

在 3D 列印出現以前,工業生產往往需要開發模具才能進行製造,這對於時常推陳出新的產業而言,耗費了許多時間與生產成本。1980 年代,以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為概念的機器被發明, 而 3D 列印便是其中一種技術,能快速製造產品。

3D 列印技術又稱為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生產過程先於電腦中描繪和設計物品的 3D 樣貌,再劃分成無數個 2D 平面,最後印製每層 2D 平面,慢慢堆疊累積後完成物品。常見的 3D 列印方法大致有三種:表面常有一層層堆疊紋理的熱融沉積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成品表面呈現霧化、細緻磨砂質感,較少堆積紋理的選擇性雷射燒結(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以及光固化成型(Stereo Lithography Apparatus, SLA),其成品表面光滑、精細,但製作成本相對較高 [1-4]。3D 列印集結了節省人力、製作時間、客製化等優點於一身,因此也被運用於需要依據聽損者耳型個別化打造的助聽器上。

量身訂製耳模,跟悶塞感說掰掰

常見的助聽器可以分為耳掛型助聽器、耳內型、耳道型助聽器等。耳掛型助聽器的組成首先需要一塊貼合耳道的耳模(earmold),幫助助聽器固定在耳朵上,聲音處理裝置會將接收到的聲音進行處理,並通過一根小管,將聲音傳送到聽損者的耳中;耳內型的助聽器則是直接將聲音處理裝置放在一個貼合耳道的機殼中。不論是耳模或機殼,若與耳道不夠貼合,就容易出現尖銳刺耳的回饋音,也容易鬆脫掉落 [5-8]

由於每個人的耳型不同,上述提到幾種常見助聽器的耳模和機殼,皆需依每位聽損者量身訂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般傳統的熔模鑄造(Investment casting)方法,是將黏性大的材料(如 AB 黏土)擠入耳中,等待固化後取出,也就是耳樣(下圖左);再透過翻模技術製作耳樣熔模,並於完成後,將矽膠或壓克力等液態材料倒入用耳樣熔模,等待固化後才能完成耳模(下圖右)。而機殼則是在內部固化前會將材料倒出,僅留下外殼,最後再將電子組件放入其中[8]

近幾年出現 3D 列印耳模的方法,只要透過雷射掃描耳朵或耳樣的方式,取得耳型的數據資料,並透過電腦確認細節或電子組件擺放的位置,即可印製。由於助聽器需要長時間配戴,因此 3D 列印方式是採取表面相對光滑、配戴舒適感較高的 SLA 或 SLS。

相較於熔模鑄造,3D 列印取代傳統翻模製程,減少造成的誤差;此外,3D 列印方式不僅耗費較少的人力成本和製作時間,甚至可以依據自己喜歡的顏色、圖案進行外觀客製化。預先從電腦中確認成品的樣貌後再製作,也能使成品更為精準,減少手工製作的誤差。再者,數據化的資料還可以存放在電腦中,便於日後再製[8-15]

重建聽小骨,讓聲音傳遞不斷線

此外,有一種類型的聽損者是由於外耳或中耳構造受傷、缺陷,造成聲音受阻,無法正常傳遞至耳中,這類型聽損者有一部分無法透過助聽器改善聽力,甚至需要進行耳部手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南非,有專家針對這樣的聽損者,研發以生物相容性材料製作的中耳聽小骨,透過 3D 列印,順利移植到患者身上,幫助他們重拾聽力。3D 列印技術不僅能確保聽小骨尺寸吻合患者耳形,增加重建手術的成功率,也減少了傳統手術花費的時間與風險[16-18]

從客製化製作助聽器耳模、機殼到聽小骨義肢,3D 列印幫助聽損者們更快速找回聽力。或許 3D 列印技術不會完全取代現有的生產和製造方法,但無疑為我們創造了新的可能與選擇。期望未來能發展更多新的醫療技術,讓所有聽損者都能聽見世界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3D列印知識】新手入門:五種常見3D列印技術比較及原理​
  2. 3D Printing Technology Comparison: FDM vs. SLA vs. SLS
  3. 3D Printed Glasses: Trends in the eyewear industry in 2021
  4. Formlabs
  5. Hearing aid types and styles
  6. 助聽器是尊貴的象徵?從聲學椅到聲學拐杖,為了聽清楚的怪招式還真多
  7. 注意!原來「耳模」這麼重要
  8. Harvey Dillon(2019). 助听器:第二版(胡向阳)。北京:华夏出版社(原著於2012出版)
  9. Chung, K. (2004). Challenges an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hearing aids: Part II. Feedback and occlusion effect reduction strategies, laser shell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nd other signal processing technologies. Trends in Amplification8(4), 125-164.
  10. 3D列印技術在醫療輔具的應用與挑戰
  11. How 3D Printed Hearing Aids Silently Took Over The World
  12. How Personalization Has Changed the Hearing Aid Industry for the Better
  13. 3D printing technology for improved hearing
  14. Morear
  15. 助聽器展現酷炫動漫風 3D列印多彩耳模讓聽損兒自由配
  16. 3D Medical Printing Can Help Correct Hearing Loss
  17. A Life Changing Procedure for Those with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18. University of Pretoria prof performs first 3D printed ear bone transplant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5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