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博士畢業就職路迢迢?改善高教人才學用落差,日本怎麼做?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2018/04/30 ・6227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SR值 582 ・九年級

緣起:借鏡日本提早十年的少子化經驗

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少子化均比台灣提早十年,如何因應可借鏡之。圖/flickr

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少子化的問題均比台灣提早約十年,其博士培育發展發生供需不均的問題從 1970~1980 年代初期日益嚴重,我國則從 1990 年代開始。

兩國目前博士占總人口的比例在 OECD 國家中都不算高,然而,日本政府在近十多年來積極推動促進博士人才就業與縮短學用落差的多樣政策之下,即使針對博士畢業生就業狀況仍有持續改善的空間(楊武勳,2013;李俊毅,2017),整體而言,目前已經沒有博士生過多的問題;相對的,我國則因為社會氛圍與企業主認知的影響,博士生人數持續下滑,對台灣長遠維持科研競爭力,不啻是一隱憂。

日本於地理位置、歷史文化、高教體制與科技政策推動等方面都與我國有相當多共同點,又在科研創新與經濟發展上領先許多亞洲國家。雖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德國、法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的博士生教育發展都有其的特色及代表性。但考量台灣近年來積極追求由效率經濟轉型創新經濟,因此,值得探索在創新科研的發展上無法缺席的博士人才,同樣地處於亞洲的日本是如何協助其多元發展的。

面臨少子化,日本如何調整政策培育博士?

日本出生率從 1975 年開始下降,大學生原則從 1993 年開始下降,進入 90 年代後期,少子化的影響,使得大學教育供過於求,尤其私立大學因為生源不足已經嚴重影響到學校生存(OECD, 2011;石人炳,2005)。少子化除了影響教育結構,也影響學生質量與大學師資,教育品質的惡化從 1990 年代末期開始。

少子化除了影響教育結構,也會影響最後人才的的品質與數量。圖/AF.mil

政府為了改善學術水準,推動胃納量的減少與大學法人的整合(Education Rebuilding Council, 2007),並重視發展研究生教育。政府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專門研究所的數量也大量增加。若比較日本在 1955 年和 1997 年的研究生人數,碩士生大約增加五倍,博士生人數大約增加了四倍。

雖然為國家培育許多人才,但是也逐漸出現了博士畢業人數超過大學教師需求的現象。1984 年 10 月,學術審議會發表了《關於改善學術研究體制的基本對策》的報告,敦促文部科學省透過調整政策來保障博士學位人員獲得進一步培育。於是,在 1985 年日本振興學會創立了「特別研究員制度」,讓具有研究能力的優秀博士畢業生至學研機構進行 2-3 年的研究工作並領取獎學金,開始了博士後研究的制度。

而後,此制度不斷發展,而促進了高端創新人才的培養。經過一段時間,日本國會於 1995 年通過了科技基本法,在第一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1996-2000)中推出「博士後一萬人支援計畫」,希望透過積極培養創新人才,因應世界科技的突飛猛進以維持經濟發展(譚建川,2014)。

培育了博士,接下來博士後的去處也是個問題啊。圖/wikipedia

然而,大量的博士後研究人員無法取得學校正式職位,且企業雇用博士人才的比率仍偏低,因此,日本為了因應 2000 年以後博士課程學生人數繼續成長,舒緩學非所用及博士後研究人員的就業問題,政府在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06-2010年)中,政府明確提出要為博士課程畢業者在學術以外領域就業提供支援,並在「科學技術相關人才培養綜合計畫 2006」中設立「科學技術相關人才職業多樣化促進事業」。

除此之外,2010 年,內閣府推出新成長戰略,喊出 2020 年理工博士畢業生充分就業之口號;2011 年,文部科學省在科學技術振興調整費中設立「博士後實踐推進事業」,此計畫與「創新創出青年研究人才培養」計畫合併,從 2012 年起名為「博士後職業推進事業」。文部科學省希望透過教育系統的改革,促進博士及博士後的職業多樣化發展,並使更多的博士進入企業。

另外,日本政府於 2006 年開始推動「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目前已經進展到第三期,並且將持續擴大推動。其針對研究生教育整體以及其中的博士教育與就業發展都有全面性的規劃,是長達十年的政策推動,並且已有初步成效。以下將進一步探討其中有關博士多元就業的措施。

來,說說看畢業後要做什麼?……(設計對白)圖/pixabay

近年日本如何振興大學院教育、推動卓越研究所?

(一)七個方向五大措施,提升博士職涯發展

為了促進博士人才的培育與發展,日本政府於 2005 年發布「新時代的大學院教育」(9月5日中央教育審議會答申)並於2006年發布「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2011年文部科學省再提出「第二次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強調改革的重點政策,並實施「博士課程教育先導計畫」(楊武勳,2013)。

2016年3月文部科學省發布第三次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第三次研究生教育推廣政策指導方針),實施期間是2016年至2020年,其包涵七個基本方向:

  1. 制度與組織性的研究所教育推廣、學生素質的保證
  2. 產、學、官、民四部門之間的合作
  3. 提高專業研究所的素質
  4. 確保研究所畢業生的職業發展
  5. 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
  6. 提高教育素質、促進教育依功能進行分化
  7. 改善博士人才的待遇
能夠畢業是蠻開心的,但後續的發展就是……圖/pxhere

大學院教育振興施策綱領中,探討與博士職涯發展以及工作待遇相關的主要是五大措施:博士教育領導計畫、全球企業家培訓計畫、科學與工程人才培育戰略、卓越研究所與博士人才資料庫。

博士教育領導計畫是由產業界、學術界與政府共同合作發展與開設課程,並內含中長期實習計畫的「五年綜合碩博士計畫」。全球企業家培訓計畫是針對重點栽培領域或積極學習的學生、學有專長的研究生與年輕的研究者,幫助他們在大學研發成果的基礎上,透過風險投資機構來實現創新創造,也透過現存的公司創造新企業或商業機會,目標在於讓參與者從中獲得發現、解決問題及風險思考的能力,並積極投入創業活動。

科學與工程人才培育戰略則是針對科學與工程領域人才,推出「博士教育領導計畫」、「全球企業家培訓計畫」、「科研補助資助計畫」、「特別研究員計畫」等一系列的方案並召開「科學與工程人才培訓產學官圓桌會議」。

相較於博士課程的變革、鼓勵創新創業方案、聚焦科學工程領域的計畫與建立人才資料庫,「卓越研究所」則是針對博士教育如何更具有競爭力與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對於台灣面臨博士生人數不斷下降的問題之此時,正需全面提高博士教育的價值,因此,「卓越研究所」方案的規劃與推動,值得進一步了解。

日本卓越研究所的目的在於加強人才培育。圖/pixabay

(二)卓越研究所加強人才培育

1、推動背景:碩士畢業後進修博士人數下滑

日本面對近年來碩士畢業後繼續進修博士的人數持續下滑,優秀且年輕的博士人才流失情形相當嚴重,可能導致未來國際競爭力的低落,且期待研究生教育能夠培育出創造社會創新的人才,因此,在2015年9月召開的中央教育委員會「推動未來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審議總結)」當中,與會者主張,吸引包括亞洲在內等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是很重要的,而在研究型大學中如何指導優秀的研究生也是重要議題。

另外,其也認為鼓勵相同研究領域的研究生,在機構以外進行合作將有助於提升研究生教育的競爭力。因此,建議有必要實施「卓越研究所」,以充分利用過去累積的人才及研究優勢。

圖一/碩士畢業後繼續進修博士的人數及比率變化(2001-2015年)。資料來源:文部科学省(2016)。 

2、主要內涵:提升交流就業,培育更多博士人才

簡而言之,日本文部科學省預計從2018年開始全面實施「卓越研究所」,規畫作為國內大學、民間企業、國立研發單位及國外頂尖大學與研究機構在人才交流與合作研究方面的媒介,目標在於引導新知識的創造及應用、培育博士後人才並參與國外頂尖大學的共同研究。

圖二/「卓越研究所」主要內涵。資料來源:文部科学省(2016)。 

預計在十年期間中推動的措施包括:開設連貫式碩博士系統教育課程;導入品質工程(QE)等概念以確保學生素質;提供優秀學生生活所需的經濟支持(例如:給予參與產學合作研究者研究助理獎學金,並提高受獎期間的靈活性等);實施大學與其合作機構間青年教職員的人才交流(例如:採用大學與企業間的交叉任用制度等);鼓勵學生參與產學合作研究計畫、鼓勵傑出的社會人士攻讀博士學位、企業增加其投資經費與雇用博士人才以促進就業。

尤其,根據「博士人材追跡調査」第 2 次報告書(2018)的最新資料顯示,日本博士畢業生在私部門就業人數並沒有顯著增加且在研究領域擁有終身職職位者占比仍低。因此,目標設定在具體地促進博士人才在研究能力與多元就業更具競爭力的「卓越研究所」方案,更值得我們關注。

台灣現行人才培育政策有哪些內容?

台灣由教育部負責全國從初等到高等的正式人才培育體系,2013 年提出了「教育部人才培育白皮書」,以「培育優質創新人才,提升國際競爭力」為教育整體發展願景,期藉由前瞻及宏觀之教育規劃與推動,為國家培育多元優質人才。

然而,在研究生教育階段,為了提高博士生的競爭力以促進博士進入產業的做法上,我國目前主要做法是以下兩個方式:教育部產學合作培育研發菁英計畫以及科技部推出的鼓勵企業參與培育博士研究生試辦方案。透過此二方案,不論是在整合碩博士系統教育課程、提供學生經濟資助、促進學生參與產學合作計畫、鼓勵企業投資博士之培育與聘用等方面,皆有所助益。

表一/教育部與科技部促進博士生與產業鏈結的獎勵做法。資料來源:教育部(2017);科技部(2017)。

除此之外,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自民國 102 年起推動「生技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此是透過法人及學研機構、結合廠商及醫學中心的合作,提供博士後結合產業需求的加值訓練機會,在三年總期程計畫中,共有 17 個培訓單位、165 家實習廠商參與投入,共培訓 326 位博士學員,建立國內第一個產業博士後模式。

接續著此試辦計畫的成果,科技部於民國 106 年底宣布啟動「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Rebuild After PhDs’Industrial Skill and Expertise,RAISE),運用法人等研究單位及大學校院的能量,鏈結合作廠商共同培養符合我國重點產業所需的高階人才,預計107年到109年辦理三梯次的培訓,產業領域包括生技醫藥、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循環經濟、新農業、數位經濟、國防科技、晶片設計及半導體等領域。

由法人等學研單位擔任培訓單位,針對博士級人才辦理 1 年期的在職培訓(on the job training),培訓期間至少 6 個月要到產業界實習,政府將補助每人每月培訓酬金,期盼培訓完成後科研博士可在業界就業或創業,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推手。此做法可以達到提供博士後培訓與相當於薪資水準的培訓補助經濟資助、促進產學鏈結、鼓勵企業投資博士人才之培育與聘用等方面之效益。

表二/我國促進博士人才進入產業之培訓與就業計畫。資料來源:行政院網站(2017);RAISE(2017)。

參考各國經驗,如何維持台灣人才品質?

然而,整體而言,近年來台灣仍存有許多問題,包括優秀人才對攻讀博士學位卻步、博士生素質低落、高教師資老化、博後人才無法獲得正式職位等;且政府尚未提出更具體有效的政策措施。

另外,中國大陸於 2018 年 2 月 28 日發布 31 項「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其中有關「教育」類計六項措施,如:台灣人可參與大陸國家重點研發計畫與「千人計畫」、承認在臺灣取得的學術成果、鼓勵台灣人至大陸高校任教等;希望藉由提供教學、科研職位或經費補助,吸引台灣學研人才赴陸任職或參與科研活動。

面對中國大陸磁吸台灣各領域尖端人才的挑戰,台灣目前尚有抗衡的空間,主要在於自由的學術環境、以及相關法規上的規範對於公私立科研機構及大學院校現職專任教師及相關人員的規範。但是,面對來自於世界各國在科研實力、與人才延攬上的競爭;除了前述所提到,近年來政府已經積極推動之提升博士培育與私部門就業的相關措施之外;如何毫不遜色地維持博士教育的品質與重視博士人才的價值,實為我國爭取人才的關鍵。

2018 年中國提出的教育相關措施,多認為為吸引台灣人才任職所規劃。圖/giphy

針對日本「卓越研究所」中的其他舉措,包括:導入品質工程、鼓勵在職人士攻讀博士、跨單位人才交叉任用等措施,在提升博士生品質、增進卓越博士人才的培育數量、提高博士學以致用的正式聘用等面向上的實質成效,值得追蹤。並且藉由評估「卓越研究所」後續發展與其帶來之博士就業效益,以進一步探討除了目前做法,我國是否也應配合國內條件研擬措施來提升大眾對於博士培育與發展的正面評價。

參考文獻

  1. RAISE(2017)。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
  2. 大陸國台辦 (2018)。《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 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3. 生技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
  4. 石人炳 (2005)。日本生育率下降對高等教育的影響。南京師大學報,(5),84-88。
  5. 行政院 (2017)。生技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
  6. 李俊毅 (2017)。文部科學省科學技術學術政策局訪談摘要(未出版)
  7. 科技部(2017)。鼓勵企業參與培育博士研究生試辦方案
  8. 重點產業高階人才培訓與就業計畫
  9. 教育部(2017)。教育部各司處所訂補助原則或要點
  10. 楊武勳 (2013)。日本博士課程畢業生就業問題。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7),70-74。
  11. 譚建川 (2014)。日本教科書的中國形象研究。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OECD. (2011). OECD Economic Surveys: Japan, Chapter 4 Education reform in Japan, OECD, Paris.
  13. 文部科学省. (2016).「卓越大学院(仮称)」構想に関する基本的な考え方について(概要), 政策審議會.
  14. 文部科学省. (2016).卓越大学院(仮称)構想に関する基本的な考え方について , 政策審議會.
  15. 文部科学省. (2016).第3次大学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概要), 報道発表.
  16. 文部科学省. (2016).第3次大学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 報道発表.
  17. 文部科学省. (2016).第3次大学院教育振興施策要綱參考資料集, 報道発表.
  18. 文部科学省官方網站
  19. 文部科学省科学技術学術政策研究所第1調査研究グループ. (2018).「博士人材追跡調査」第2次報告書, 科学技術学術政策研究所.

本文轉載自科技政策與資訊中心網站《科技政策觀點》,原文標題《日本博士教育增進研究競爭力之政策的初探與啟發

文章難易度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_96
10 篇文章 ・ 7 位粉絲
Research Portal(科技政策觀點)為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STPI)以重要議題導向分析全球科技政策與科技發展趨勢,呈現研究觀點與產出精華。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鑑識故事系列:定罪兼診斷?!性器黑色素沉著症
胡中行_96
・2022/10/06 ・1475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日本警察逮捕了一名年紀約三十出頭的男性嫌犯,認為他強姦年輕女子。[1]

在嫌犯否認指控的同時,警察找到其手機裡的一支影片,內容正是記錄犯罪的行為。就一般的辦案程序而言,警方會期望從中瞭解加害人的生理特徵,例如:髮色、傷疤或刺青等,作為接下來指認身份的根據。然而,儘管其畫面包含性侵者性器的外貌,偏偏就是看不到人臉。嫌犯逮到這個天賜良機,辯稱別人闖入他家,在那裏發生性關係,並用該手機拍攝過程。總之,就是把責任撇得一乾二淨。[1]

幸好鍥而不捨的警方在無奈之餘,注意到錄像中的陰莖,有個不明顯的特徵。這讓他們想到一個好主意。[1]

沒有臉龐的性交畫面,成為指認當事人的挑戰。圖/喜多川歌麿〈歌枕〉(1788;Public Domain)

警方把手機影片中陰莖畫面的截圖和嫌犯下體的照片,帶去日本自治醫科大學附屬埼玉醫療中心(自治医科大学附属さいたま医療センター)的法醫部門。他們請教皮膚科醫師,該陰莖上的色素沉著(pigmentation),是否能夠證明性侵者的身份。醫師觀察到嫌犯的陰莖,有輪廓不規則的零星斑點,呈現濃淡不一的灰黑色,並在接近龜頭處顏色較深。根據嫌犯本人的說法,那些不痛不癢的色斑從青春期就存在。於是,皮膚科醫師以此做出診斷,並針對案件證據以及嫌犯的健康,提供專業意見。[1]

左邊是手機影像截圖;右邊則為嫌犯的陰莖照片。圖/參考資料1,Figure 1(CC BY 4.0)

首先,嫌犯應該患有性器黑色素沉著症(genital melanosis)。這種變異在皮膚科的病人中,僅佔 0.01% 左右。[1, 2]不過,因為除了皮膚顏色改變,沒有其他症狀,以致容易被患者忽略,所以真實的盛行率或許更高。有如此罕見的病徵與錄像吻合,皮膚科醫師當然非常肯定這是足以定罪的重要證據。[1]

其次,雖然性器黑色素沉著症是良性的,但在此皮膚科醫師並沒有取得切片,做更深入的檢查,所以無法排除黑色素瘤(melanoma)的可能性。此外,在生殖器惡性腫瘤裡,有 8 – 10% 為性器黑色素瘤,是第二常見的性器癌症。就算嫌犯陰莖上的僅是黑色素沉著症,這類患者中 15% 的人,在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會出現黑色素瘤。換句話說,他罹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1]

黑色素瘤有口訣為 ABCDE 的五大徵兆:形狀不對稱(asymmetrical)、邊緣不規則(border)、顏色不均勻(colour)、尺寸比豆子大(diameter),還有持續變化(evolving)。[3]從皮膚科醫師的描述,以及嫌犯陰莖的照片,可知他的情形明顯符合上述徵兆中的幾項。即使沒有任何不適,為了以防萬一,也早該去醫院諮詢。

最後,在皮膚科醫師斬釘截鐵的證詞,以及令人魂飛膽喪的罹癌風險下,焦慮至極的嫌犯終於俯首認罪,而且同意去皮膚科做更進一步的檢查。大功告成之後,自治醫科大學附屬埼玉醫療中心的團隊,把此案寫成論文拿去投稿,登載於 2021 年的《鑑識科學、醫學與病理學》(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期刊上,並在結論中強調整合皮膚科理論與刑事鑑定的重要性。[1]

 

延伸閱讀

英國「學童」取代「病理學家」?!辨識癌細胞的人工智慧

陰莖,是社交安全的重要指標?!

參考資料

  1. Yamada A, Demitsu T, Umemoto N, et al. (2021) ‘Video image of genital melanosis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to support identification of a sexual offender’. 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 17, 510–512.
  2. Haugh AM, Merkel EA, Zhang B, et al. (2016) ‘A clinical, histologic, and follow-up study of genital melanosis in men and women’.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76 (5): 836-840.
  3. 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Skin Cancer?’ (18 APR 2022) 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胡中行_96
99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2

3
0

文字

分享

2
3
0
食品界的奇葩:讓人又愛又恨的納豆
iGEM NCHU_96
・2022/10/05 ・220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納豆原本是日本的傳統食品,現在台灣也到處都可以看得到了。雖然不好聞,而且還黏黏的,很多人卻因此就愛這一味,連台灣人也不例外。那麼納豆到底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做的呢?

納豆是由大豆經過名為 Bacillus subtilis natto 的枯草桿菌發酵後製成,氣味獨特,類似辛辣的陳年奶酪。攪拌納豆會產生許多粘稠的細絲,通常被當作早餐吃(拌/不拌派戰起來!),可以放在米飯上,再搭配芥茉、醬油,或是日本洋蔥,稱為 納豆ごはん (米飯上的納豆)。

納豆偶爾也用於其他食物,例如壽司、吐司、味噌湯、玉子燒、沙拉,或是作為御好燒、茶飯的成分,甚至可以與義大利麵一起食用。看著看著,再加上想像,是不是就讓人垂涎欲滴呀!

納豆飯。圖/Unsplash

儘管有許多人覺得它的味道令人不快,其他人卻將它作為佳餚。眾所皆知,納豆在日本關東東部地區很受歡迎,但在關西地區不太受待見。

在 1990 年左右,「乾納豆」和「油炸納豆」問世,氣味和黏性降低,這對不喜歡傳統納豆氣味和質地的人來說,更容易食用;而另一種名為「豆乃香」的發酵大豆,也透過改良大豆和納豆芽孢桿菌品種,降低了黏性。

納豆是從哪裡來的?有兩種故事版本!

關於納豆的最早起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種理論認為,納豆是在遙遠的過去,在多個地方各自起源的,因為它的製作材料及工具,自古以來就很常見。

  1. 日本的傳奇起源

西元 1086 年至 1088 年間,武士源義家在日本東北部進行一場戰役。某天,部隊在為馬兒煮大豆時,不巧遭到襲擊。他們急忙收起豆子,過幾天重新打開草袋,發現裡面的大豆竟然已經發酵了!士兵們或毫不在意,或硬著頭皮地吃了下去,才驚覺意外地好吃。於是,這種獨特而濃郁的風味,很快便在日本流行起來。

源義家是日本平安時代後期的著名武將。圖/Wikipedia
  1. 中國起源

在納豆之前,中國有一種類似的黑豆發酵食品,叫做「豉」或「豆豉」。這些在中國發明的大豆調味料,經由商品化後,傳播到整個東亞。這種食物通常由整粒發酵的大豆,透過鹽漬、發酵和陳化等手法製成。

但是,中國與日本的成分和製作方法有所不同:中國人使用黑豆和黃豆來製作豆豉,日本人卻只使用黃豆來製作納豆。另外,鹽的用量也會影響豆豉和納豆的味道和外觀。

大豆的種植方法是在彌生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後來,鹽開始在日本流通,成為豆豉開始生產的契機。不過,當時的鹽非常昂貴,所以有些人認為,納豆是在生產豆豉時,偶然發明出來的食物。

除此之外,平城京出土的木簡上頭寫著「豉」字,因此,也有人認為是在中國豆豉傳入日本後,日本人才得以藉此發明納豆。

不同品牌的豆豉。圖/Wikipedia

想製作納豆?你可能得花費不少時間

納豆是由大豆製成的,通常會優先選擇較小顆的豆子。如此一來,在發酵過程中,就能更輕易地發酵到中心部位。首先,豆子會先被清洗乾淨,然後在水中浸泡 12~20 小時,以增加它們的大小,接下來再蒸 6 小時。

此時,必須特別注意,使材料遠離雜質和其他細菌。這些混合物需要在 40℃ 發酵長達 24 小時。之後置於冰箱冷卻、陳化一個禮拜,使納豆變得黏稠。在這些加工過程中,都必須盡可能地避免接觸到大豆,否則大豆也可能會受到皮膚上的菌群汙染。

納豆富含營養,卻不是人人能吃

那麼,納豆是如何從日常佳餚,搖身一變,成為保健食品呢?

大豆在發酵過程中,化學成分會有很大的改變。除了保有原本的蛋白質、鈣質、維生素 B1、食物纖維等營養素之外,更增加了發酵生產的多種維生素,例如維生素 B2、B6、K2 等等。納豆的營養素相當多元且豐富,每 100 公克就含有多種礦物質與維生素,包括:鐵(每日建議攝取量的 66%)、錳(73%)和維生素 K(22%)。

此外,納豆內含一種稱為「納豆激酶」的酵素,更是有多種保健功效,可以降低血壓、降低動脈硬化、降低因心血管疾病造成的死亡率、溶解血栓、強健骨骼、維護腸道健康、增強免疫系統。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適合食用納豆激酶,因為納豆激酶有抗血栓(凝血)及降血壓的功用,不建議與抗凝血劑、降血壓藥一起服用。如果患有出血性疾病,也不建議食用。但一切都應在醫師的指示下,再作定奪。

如果不確定能不能吃納豆,可以先諮詢醫師喔!圖/Unsplash

參考資料

  1. Hosking, Richard (1995). A Dictionary of Japanese Food – Ingredients and Culture. Tuttle.
  2. McCloud, Tina (7 December 1992). “Natto: A Breakfast Dish That’s An Acquired Taste”. Daily Press.
  3. Deutsch, Jonathan; Murakhver, Natalya (2012). They Eat That?: A Cultural Encyclopedia of Weird and Exotic Food from Around the World. ABC-CLIO.
  4. William Shurtleff; Akiko Aoyagi (2012). History of Natto and Its Relatives (1405–2012). Soyinfo Center.
  5. “起源は?発祥は?知られざる納豆の歴史 | ピントル”. 納豆専門ページ | ピントル (in Japanese).
  6. “History of Natto and Its Relatives (1405-2012) – SoyInfo Center”. www.soyinfocenter.com.
  7. “History of Soy Nuggets (Shih or Chi, Douchi, Hamanatto) – Page 1”. www.soyinfocenter.com.
  8. “糸引きの少ない納豆「豆乃香」の開発” (PDF) (in Japanese). Ibaraki Prefectural Industrial Technology Center.
  9. “納豆が出来るまで。納豆の製造工程”. Natto.in. 200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10. USDA Database: https://fdc.nal.usda.gov/fdc-app.html#/food-details/172443/nutrients
  11. Chen H, McGowan EM, Ren N, Lal S, Nassif N, Shad-Kaneez F, et al. (2018). “Nattokinase: A Promising Alternativ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Biomarker Insights.
所有討論 2

1

3
0

文字

分享

1
3
0
影響臺灣石斑魚外銷日本的關鍵:「西卡毒」──《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_96
・2022/08/06 ・226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莊健隆 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博士,曾任職農復會至農委會及美國飼料營養劑公司,著有《鱻故事魚文化》等書。

臺灣社群新聞媒體 ETtoday 新聞雲在今(2022)6 月 19 日的一篇新聞標題,寫著〈台灣石斑魚在日本沒有市場   農委會曝他們怕吃進「西卡毒」〉。

報導內容中描述:「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說明,臺灣石斑魚最大宗就是龍虎斑[註],而這樣的配種讓日本人很怕有『西卡毒』,擔心龍虎斑在岩礁成長時會吃下藻類,造成石斑體內有藻毒。而陳添壽稱將透過日台交流協會,讓日方了解臺灣石斑都是養殖而不會吃到藻類,若能解除日方疑慮,之後石斑銷日就有可能會再成長。」

註:由雄鞍帶石斑魚(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稱龍膽石斑)與雌褐點石斑魚(E. fuscoguttatus,俗稱老虎斑)雜交所產生的子代。

西卡毒素(又稱「雪卡毒素」)的結構,看起來像不像是很多雪花構成的呢?圖/Wikipedia

筆者曾請教臺大退休教授、藻類專家周宏農有關藻毒的問題,他說明曾有香港人食用來自吉里巴斯、加勒比海的十公斤以上野生龍膽石斑而中毒,毒源則來自會產生西卡毒素(ciguatoxins)的渦鞭毛藻(Gambierdiscus),且臺灣的遠洋漁船也曾發生過中毒事件。

不過他也補充,其實過去從未在養殖石斑魚發現西卡毒。由於日本人對石斑魚相對生疏、對石斑魚活魚的食用量更少,上述中毒事件也說明日本人的顧慮有所根據,更對比出過去臺灣鳯梨被中國禁止進口後積極開拓日本市場,但這次石斑魚卻不見喊出賣給日本的原因。

比河豚毒素強 100 倍的西卡毒,究竟是什麼?

「西卡」(cigua)是指稱食用珊瑚礁魚類而中毒,而過往學者就曾指出,造成此種中毒的毒素稱為西卡毒素,是一種透過食物鏈由草食性魚種採食珊瑚礁藻類,草食性魚種又被較大的肉食性魚吞食而累積的毒素。換言之,毒素產生的源頭來自於珊瑚礁附近的多種底棲微藻,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種名為崗比甲藻(Gambierdiscus toxicus)的雙鞭毛藻(dinoflagellate)。

別看它小小的,石斑魚賣不出去就是因為這個小東西。圖/Wikipedia

西卡毒素為脂溶性物質,毒性甚至比河豚毒素(tetrodotoxin)強 100 倍。全球平均每年發生西卡毒素中毒達五萬人之多,而過去的中毒事件多半侷限於加勒比海水域和北緯 35 度與南緯 35 度之間的太平洋海域。然而,隨著魚產品的貿易市場擴大,該毒素影響區域也擴大至印度洋沿岸、中國南海諸島,以及香港附近的海域。

若不小心食入西卡毒素,初期會有腹痛、噁心、下痢、嘔吐等症狀,其次會感到疲勞、無力,四肢及口喉刺痛與麻痺、運動失調,嚴重者可能因呼吸困難而致死。

然而我們目前對於西卡毒仍缺乏檢測標準,雖然美國公司 Oceanit 曾生產過商品化試劑西卡毒素檢測套組(Cigua-Check® test kit),但它的使用者多為釣客、消費者、研究單位,並沒有被食安官方單位列入經常性追蹤。

即使有毒,大家還是吃得很開心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開始進行西化式行政管理制度、現代化教育政策、吸取科學化精神,但也保留自身的傳統文化。以吃河豚文化的傳承為例,日本早在西元前 4 世紀就開始烹調、食用極富魅力的河豚,雖然在 17 世紀前後國內戰事頻繁,許多士兵飽受河豚毒之害,使得幕府政權曾一度頒布法令、禁食河豚;然而受到 19 世紀末西化的影響,在當時的首相伊藤博文推動下,山口縣取消了河豚禁食令,進而全國也逐漸取消禁令。

而在河豚解禁的同時,他們也設立了相關配套措施:由政府運營一套河豚處理師的培訓系統,有法律規定各餐廳內需有具備資格的河豚處理師才能提供河豚料理,而這些領有官方認證執照的師傅會把河豚有毒的部位包括內臟、卵巢等,在不汙染到魚肉的狀態下移除,並以大量水洗去河豚肉上的血液。這些處理過的河豚肉,常切成很薄的刺身、排列精美,且限定每人的食用分量。

最受歡迎的河豚生魚片,需要有證照的師傅才能處理。大家是不是看得都想吃了呢?圖/Wikipedia

香港人、廣東人有歷史悠久的食用生猛海鮮的飲食文化背景,而臺灣人過往並沒有食用活石斑魚的習慣,但為了供應香港巿場需求,澎湖地區在 1972 年開始捕撈野生魚苗、蓄養石斑魚。1979 年澎湖水試所嘗試以賀爾蒙催熟、並成功孵化人工苗,接著在 1995~1997 年由澎湖水試所與屏東枋寮龍佃養殖場合作,確立了開發龍膽石斑魚苗及成魚的量產技術。到了 1990 年末期,全臺的養殖石斑魚年產量達 3000 公噸,時至今日更可達到每年 2 萬公噸上下。

將龍虎斑外銷日本固然值得努力,但是日本人對龍虎斑的接受度絕對遠低於鳯梨,這是因為後者早在 1920~1930 年的日治時代,日本企業家就曾來臺灣設廠生產鳳梨罐頭銷往日本,具有近百年歷史。

而石斑魚則是嶄新產品,甚至就連在臺灣本土市場,石斑魚對一般消費者,尤其是家庭主婦而言也並不熟悉,總是認為那是餐廳、辦桌用的「場面魚」。有關單位部門若要推廣石斑魚,除了指導民眾「石斑魚家常菜」的烹調方式,似乎也可以講講石斑魚變色、變性(先雌後雄),以及臺灣漁人在石斑魚養殖、研發過程中努力而動人的故事。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2 年 8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所有討論 1
科學月刊_96
235 篇文章 ・ 2571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