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雷德里克與伊蓮娜,攝於 1935 年 來源
1935 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上,約里奧-居禮夫婦等著頒發給他們兩人的化學獎。佛雷德里克微笑望著妻子伊蓮娜(Irène Joliot-Curie),心中感慨萬千。十年以前他還是居禮夫人的研究助理,姓氏仍是約里奧,而伊蓮娜──居禮夫人的長女──的姓氏仍是居禮。志趣相投也好,近水樓臺也罷,他們倆很快墜入愛河,並於第二年結婚,一起將姓氏改為約里奧-居禮。此舉更引來嘲笑他是攀龍附鳳的「駙馬」。而今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肯定,應該可以讓那些人閉嘴了!
他們是在 1934 年用具有強烈放射性的釙所產生的 α 粒子轟擊一片鋁箔,結果產生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磷,也就是說他們製造了一個人工放射性元素!以往要作放射線研究,只能利用鈾、釙、鐳等困難取得的天然放射性元素,如今可以自己依不同需求隨時備製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不但核子研究將會更迅速發展,在醫療用途上也會降低成本而造福更多人。此一「人工放射性」的價值普受肯定,因此他們才會這麼快在第二年就應邀來到瑞典。
司儀正在介紹諾貝爾物理獎的得主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佛雷德里克立即回過神來。唉,他們夫婦倆在 1932 年的實驗中轟出中子,卻誤以為是一種特殊的 γ 射線,查德威克聽了他們的報告後不以為然,進一步實驗後確認是中子才因而獲獎。他們就這麼眼睜睜的失去「中子發現者」的桂冠。
事實上,他們失之交臂的不只這一樁。早在安德森(Carl Anderson)於 1932 年公佈他在宇宙射線中發現正電子之前,他們夫婦倆就已經拍到正電子的軌跡,卻只當它是同樣帶正電的質子而未加留意。佛雷德里克打量周遭,揣測安德森何時會因為這項發現也來這裡領獎(結果安德森隔年 1936 年就得獎)。
不過,這些遺憾都比不上他的良師與岳母居禮夫人就在去年病逝,來不及見到他與伊蓮娜得獎。她如果天上有知,一定會感到欣慰與光榮的。佛雷德里克再次轉頭迎向伊蓮娜的目光,從她的微笑知道他們倆想的是同一件事⋯⋯。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2019 泛.知識節 要來了!
當新視野號都已經穿過太陽系的邊境,我們的大腦當然也要去探一探未知的疆域。帶著一顆永不止息的好奇心,在泛.知識節,知識永不斷線,任你漫遊吃到飽!早鳥票預購這邊走
泛科學院精選線上課程:爸媽需要搞懂的 14 堂大腦教養課(預購)
老是覺得小孩不乖?各位爸媽別煩惱,一起跟著資深心理師學習「教養心理學」,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和發展需求,讓親子之間溝通更順暢、關係更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