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康納曼生日|科學史上的今天:3/5

張瑞棋_96
・2015/03/05 ・991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圖/ Buster Benson Source Licenese

就像諾貝爾物理獎與化學獎的得主是科學家,照理說,諾貝爾經濟學獎也應該是頒給經濟學家。不過,2002 年的得獎者之一,來自以色列的康納曼教授卻是位心理學家,他連一門經濟學課都沒修過。那他為什麼能得獎呢?頒獎頌詞是這麼說的:

「將心理學研究獲得的洞見整合到經濟學中,特別是關於人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如何判斷與作決策。」

是的,康納曼最大的貢獻就在於打破經濟學中「理性經濟人假設」的迷思,他透過各種心理學實驗證明,人們並非總是經過客觀的理性分析才決定該怎麼做,反而往往聽從本能的直覺反應。例如:

・定錨效應

先入為主的資訊,即使與要判斷的事件無關,也會成為基準點,影響你的決定。(他們讓學生轉輪盤得到一個數字後,再請他們估算聯合國裏面非洲國家的數量,結果轉到輪盤數字大的學生平均的估計值就是比較高。商人漫天起價就是這個道理)

・展望理論

他們發現雖然是同樣的輸贏金額,但輸的痛苦感覺卻比贏的快樂感覺強烈兩倍,因此當不確定未來輸贏時,我們會傾向規避損失。(所以當需要錢得賣股票時,一般都會先賣有賺錢的,而不肯賣套牢的股票。)

・框架效應

同樣的情境,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來描述,就會誘導你做出不同的選擇。(猴子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就是典型例子。)

還有許多著名的認知偏誤也都是由康納曼與合作多年的學術夥伴特沃斯基 (Amos Nathan Tversky) 一起發現的。只可惜特沃斯基英年早逝,無緣獲獎;康納曼就感傷的表示這個諾貝爾獎應該與他一起分享的。

雖然康納曼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但他始終自認是心理學家。的確,認知心理學因為他而發揚光大,他的這些研究不只改變了經濟學,也對醫學、政治、社會學等領域提供了嶄新的觀點與深刻的洞見。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文章難易度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702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物品損害照價賠償,但身體和心靈的傷又該如何標價?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17/09/27 ・304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2 ・八年級

痛苦一斤多少錢?

source:Woody-Harrelson

買水果時,我們會看標價。蘋果三顆一百、橘子一斤三十,諸如此類。但當你受傷的時候,若要幫你的「痛苦」標個價,你知道該開多少嗎?頭腫了五千、手骨折三萬,是否存在類似這樣的「公定價」?這是每位審理民事案件的法官,天天都得面對的課題。

法官必須為血肉之軀的苦難,貼上金錢標價。

人的痛苦非常主觀、難以量化,但在許多侵權求償的案件中,法官卻必須依照「痛苦程度」,來判決適當數額的「慰撫金」。別說法官頭痛了,要幫原告打官司的律師,該幫當事人請求多少賠償,也是一樣找不到明確的標準來遵循。

中研院法律所張永健研究員的研究領域,就正好是這個棘手問題的最佳解藥。他用最拿手的統計方法,分析了 2008 至 2012 年數百件車禍與醫療糾紛的案件,以實證科學研究,解開了法院的「慰撫金額方程式」。

慰撫金的概念與民法規定。 資料來源:張永健。圖說設計/黃楷元、張語辰

解開「慰撫金額方程式」

慰撫金註定是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張永健表示,早從半個多世紀前開始,最高法院就有判例,企圖界定出慰撫金額的衡量標準,像是加害情形、雙方身分地位、經濟情形、被害人痛苦程度等等。但說來說去,仍然十分抽象模糊,找不出一個可遵循可參考的依據。這引發了他的研究興趣,他相信判決縱然是主觀的,但仍然會存在某些相對客觀的原則。

法官不是神,所受的訓練也不是為了讓他們一眼看穿人的痛苦。

於是,張永健從判決書中抽絲剝繭,把複雜的案件事實化約為各項變數,接著運用統計方法的「多元迴歸模型分析」,終於找出跟慰撫金數額最為相關的兩個因素:「被害人受傷程度」與「醫療費用」。

X 軸與 Y 軸為數值取 log10;取 log10 後的數值,表示原始數值是 1 之後有多少個 0,例如 log10=6 表示原始數值為 1,000,000。從圖中的的分布可以看出,慰撫金額的高低,跟受傷程度、醫療費用,皆呈現正相關。 資料來源:張永健。圖說重製/黃楷元、張語辰

此外,張永健也驗證了經濟學上著名的「定錨效應」。他發現,原告請求的賠償金額,就像是幫法官放下了一個「錨點」,其後的判決,會以這個錨點為基準,進行上下修正。因此,最初請求的金額越高,最後判決金額也會相對應的提高。

定錨效應的定義。例如:第一印象很重要,是定錨效應在社交心理上的體現。 圖說設計/黃楷元、張語辰

這些研究的結論,大大地提高了慰撫金的可預測性。未來可以用這些變項,來建立一套預測模式,甚至設計出賠償金額試算的 APP ,只要輸入相對應的數值,就可以知道慰撫金大概會落在哪個區間。

這套模式若真能落實,不只將能減輕法官的負擔,也讓打官司的兩造,在瞭解「行情」之後,增加和解的可能性,避免不必要的爭訟或上訴,讓已經拉警報的司法資源,可以獲得不小的紓解。

又是經濟學定理、又是統計學方法,是不是覺得,張永健做的法律研究,有那麼一點「非典型」?沒錯,除了是研究員,張永健也是中研院法實證研究資料中心的執行長,把社會科學的實證資料與方法,應用在法律學門上,正是他的拿手好戲。

實證的法律研究,由於是以科學方法蒐集實證數據資料、並加以系統化的分析,因此結論會更加中性客觀,也更貼近現實世界。

台灣的數據,也許只對台灣有意義。但當你用這些數據建立出具有預測能力的理論,這個模式就可以應用在其他地方了。

法律 + 經濟 + 統計的完美三重奏

會走上實證法律研究這條路,要從張永健還是個高中生說起。當年的他,還是就讀建中的天之驕子。在一個悶熱的午後,正在平衡化學式的少年,突然湧上一股莫名的煩躁,從那一刻起,決定了自己要告別這些元素符號,棄理從文。

在社會組的領域之中,張永健一直都對「個體經濟學」很有興趣。這門學科重視供需關係,研究企業(供給端)及消費者 (需求端)會如何選擇、如何行動,進而決定了市場的樣貌。

經濟學的本質,就是一門研究「選擇」的科學。

經濟學結合法學領域之後,「法律經濟學」中的「行動者」,就換成法律上所關切的潛在犯罪者、交易者、被害者、律師、法官等等,研究焦點同樣在於,什麼樣的制度、會提供怎樣的誘因、讓他們如何做選擇。

大學聯考的亮眼成績,讓張永健可以選擇任何他想要的志願。對於經濟學有興趣的他,就填了台大法律系的財經法組。不過入學後才發現,財經法組並沒有他想像的那麼「財經」。大部分的課程,還是集中在法律的專業科目。而法律系的課程安排,也讓他無法在一開始就建立自己完整的思考論述體系,有時會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這一切讓張永健感到有些挫折,迷失在追逐背誦各種法律學說之中。

一直到大四修了熊秉元老師的「法律經濟學」,張永健才突然融會貫通。從這門課,他終於找到了自己「看世界的方法」。

「做任何思考分析,要有兩套理論:規範理論與實然理論。實然理論從事實與因果關聯性,去分析各學說的優缺點;規範理論則用來決定在各有優缺點的時候,該如何選擇。」

規範理論與實然理論之比較。 圖說重製/黃楷元、張語辰

張永健說,從此之後,他再也不用去背那些甲說乙說了,因為掌握了分析架構,自己就可以發展出那些觀點和理論。「就像頓悟一般。」融會貫通的張永健,猶如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求知的本領和衝勁都全面提升。

Q:國內法律學者多選擇德國或日本深造,為何選擇美國?

A:若要鑽研法律經濟學,美國是學術界的不二選擇。就讀紐約大學的時候,簡直比百家爭鳴還要百家爭鳴。各個不同理論派別的學者,彼此間會進行激烈的交鋒,經常直接點名批判,不容許你不回應。在捍衛自身觀點的過程,也完成了縝密思考、深化理論的訓練。作為一個學生,像是在看華山論劍一樣,很過癮!

在台大,張永健讓法律遇見了經濟;到了美國,他又邂逅了統計。終於,收集齊了實證研究所需要的武器,回到台灣,開始實踐他的求知之道。

什麼是「法律實證研究」?

「法律實證研究」是用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把抽象的法律規範,放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來觀察、理解。透過大量的數據資料、配合統計分析,可以建立各種可預測的模型。對於法律理論的建構與驗證、或是法律制度的改革與優化,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張永健擔任中研院法律所的「法實證研究資料中心」執行長,擅長法律實證研究。巧妙結合法律、經濟、與統計等學門,讓原本較為抽象的法律研究,更加「接地氣」。 攝影/張語辰

延伸閱讀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55 篇文章 ・ 2484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張瑞棋:我想呈現科學家榮耀的背後,和常人無異的一面
梁晏慈
・2016/03/31 ・223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如果能在過去、現在兩點拉出一條直線的話,未來的趨勢也有機會在我們掌握之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時可以透過過往的經驗,幫助我們下判斷。這就是歷史的重要性!同樣的,歷史的脈絡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科學,而且還有機會發現科學家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神聖不可侵。2015 年 12 月 22 日在胖地台北,泛科學的專欄作者張瑞棋帶著《科學史上的今天》,和我們分享科學家背後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24032111600_eeb5011598_o

「從小到大,科學家在我們心中非常偉大,無論是哥白尼的日心說,或者證明地心引力作用一樣的伽利略。這些科學家閃耀著光芒,直到越讀越多書後才發現,光芒的背後其實存在著陰影。這些科學家們的陰影來自信仰權威以及性別。」

信仰

普遍認為哥白尼的日心說之所以不被認可,是因為宗教的打壓。然而另一種觀點是由於哥白尼認為上帝創造的宇宙應該存在著完美對稱的幾何關係,也就是軌道應該是圓形的!但這會和他觀察到的天文現象不吻合,因此與其說日心說的發表示因為教會的壓力,其實哥白尼本身的執迷才是造成學說延宕的原因。又比如提出滅絕說的居唯葉,他認為物種會因為某些災難而滅絕,另一方面在創世後仍物種繼續被創造。由於他深信聖經的創世論,甚至抨擊達爾文的演化論,導致演化論的發展備受阻礙。

23959901819_f62a99b171_o
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科學家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吧!

權威

除了信仰外,有時候科學家利用自身權威、堅持己見,抑制別派學說,亦會影響科學的發展。你能想像西元十六世紀,醫生們拿著的解剖經典是出自於西元二世紀的蓋倫,且內容漏洞百出嗎?蓋倫是根據其動物解剖的經驗來推斷人體的內部構造,當然和人體的構造有很大的出入。但許多人不改抵抗權威,使得錯誤流傳千年。直到維薩留斯的出現,人體的結構才終於被了解。維薩留斯憑藉著大量的人體解剖經驗,推翻了多年來的理論,加上他有美術的長才,得以將知識快速的更新、傳播。

另一個為人所知的例子是牛頓萊布尼茲。在微積分發展上,英國推崇地位較高的牛頓提出的流數,而非萊布尼茲的微積分,這導致英國的數學研究落後其他歐陸國家。最後一個權威造成的悲劇,讓許多產婦賠上了性命。十九世紀,醫生塞默維斯發現由醫院接生的產婦死亡率遠遠高出了由助產士接生的。他推測原因是醫學系的學生在解剖完大體後沒有清潔,而將細菌帶給產婦。然而其他高傲的醫生們認為:醫生怎麼可能害人呢?而摒棄了塞默維斯的想法。

23699506794_7112b4cdaf_o

性別

女性在科學界受到的打壓也不少:在代數領域有傑出成就的埃米諾特,竟因其性別而無法擔任大學教授;華生看了羅莎琳.佛蘭克林的 DNA  X 光繞射圖片,終於發現了 DNA 的雙螺旋結構,並以此得到了諾貝爾獎。雖然華生得獎的時候佛蘭克林已過世,然而我們可以想像,在當時的社會氛圍下,即便她在世,女性科學家的得獎機率仍然很低;發現脈衝星的喬瑟琳貝爾其成就在天文界有目共睹,然而諾貝爾物理獎的獎座是被指導教授赫維許拿走;吳健雄透過實驗證實宇稱不守恆,但最後是理論學家楊振寧及李政道是拿到了諾貝爾物理獎。

有些時候科學家對抗的不是來自外界的輿論、權威,反對的力量反而是來自科學界:牛頓打壓虎克及萊布尼茲;愛迪生堅持使用直流電系統,並利用交流電椅製造世人對交流電的恐懼,藉此反對特斯拉的交流電系統;發明氫彈的泰勒對前主管歐本海默落井下石,聲稱歐本海默對美國不忠……

我想呈現的不只是科學家的榮耀,還有其與常人無異的一面

24327733915_4de03532ec_o

跟著《科學史上的今天》的腳步,我們可以發現科學家或許只在智力上比一般人高超,但其品性仍和常人一樣:他們也會忌妒、也會排擠別人、也會為了得到權力耍手段。如果大家能用平等的角度認識科學家,去了解理論後的時代背景,那學科學就不再只是背公式和定理,而是和一段段生命故事相遇的奇幻旅程。

 

梁晏慈
8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梁晏慈,台灣大學化學系研究所。 喜歡聽故事、說故事,還有貓。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塞勒姆獵巫事件|科學史上的今天:2/29
張瑞棋_96
・2016/02/29 ・105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48 ・八年級

1692 年,現今的麻塞諸塞州猶是英國的殖民地。2月29日這一天,靠近海灣的塞勒姆小鎮有三位女性同時遭到拘捕,她們是:黑人女僕蒂圖芭 (Tituba)、39 歲的遊民古德 (Sarah Good)、以及幾乎不上教堂的 39 歲婦人歐斯朋 (Sarah Osborne)。她們共同的罪名是──女巫。

賽勒姆巫審。圖片來源:wikimedia@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這起事件源自二月初,兩位 9 歲與 11 歲的小女孩突然全身痙攣,蜷伏桌下,大聲尖叫,亂扔物品。其症狀頗符合相傳的著魔現象,加上醫生檢查她們身體並無異狀,於是耳語開始在鎮上流傳。沒多久另幾位女孩也出現類似症狀,在大人的強力要求下,女孩們指認了這三位對她們作法的女巫。

雖然獵捕女巫不算新鮮事兒,早自十五世紀中期開始,歐洲各地就掀起了民間自發的獵巫運動,許多無辜女性被指與魔鬼訂定契約,使用巫術迷惑或傷害他人,因而被嚴刑逼供、慘遭處決。不過這股熱潮到十七世紀末已開始消退,英國本土更是自 1682 年之後就不再有人因為巫術罪名被處死,沒想到十年之後,反而在她的海外殖民地再現獵巫高潮。

她們三人被拘禁後,事件並未就此平息,越來越多人被指控是女巫,對象擴及中上階層,最後連男性也難倖免,到了五月已有 62 人遭到拘禁(歐斯朋已死於獄中)。鑒於事態越演越烈,麻塞諸塞區的行政首長特別成立了由七人組成的法庭專門審理塞勒姆鎮的巫師案,但他們憑藉的卻多是《女巫之鎚》此類書籍中荒誕無稽、形同逼供的判別方法。

1692 年 6 月 10 日,一位愛著奇裝異服,不守清教徒習俗的婦人成為第一位被吊死的犧牲者;7 月 19 日,一次處決五位女性,之後每月都有人被處以絞刑。直到幾位哈佛大學的意見領袖公開抨擊法官採信幻覺、夢境等心靈證據,行政首長才在十月底解散特別法庭,並在半年後釋放所有被羈押的人,總計已有19人遭吊死,一人被刑求而死,還有數人死於獄中。

回顧這起獵巫事件,科學家推斷一開始那些女孩的症狀是因為食用了被麥角菌汙染的穀物;社會學家則從社會背景分析,指出當時原本安寧穩定的塞勒姆遷入大量新移民,一方面原來的居民對新來者懷有戒心,一方面貧富不均引發階級衝突,形成小鎮內部的緊張對峙,因而醞釀出一發不可收拾的獵巫事件。

即使過了三百多年,現今社會仍時時可見因族群、階級或政治立場不同而劃分敵我、亂扣帽子的亂象;鑑古推今,我們豈能不對披上各種不同外衣的獵巫運動保持警戒呢?!

本文同時收錄於《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由究竟出版社出版。

 

張瑞棋_96
423 篇文章 ・ 702 位粉絲
1987年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1992年取得美國西北大學工業工程碩士。浮沉科技業近二十載後,退休賦閒在家,當了中年大叔才開始寫作,成為泛科學專欄作者。著有《科學史上的今天》一書;個人臉書粉絲頁《科學棋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