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Eran Moore Rea
編譯/林中一 教授
走過 2017 年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San Diego Comic-Con International SDCC)的展覽大廳,在 130,000 位參加者中,你可能會無意間遇到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瑞克與莫蒂(Rick & Morty)、或是蝙蝠俠(Batman)。
在其他小出版商區域,你會遇上美國物理協會(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APS),攤位上展示了漫畫集《國中物理超級英雌史霈釧的冒險》(Spectra and her adventures as a middle-school physics superhero)。
這套叢書由美國物理協會推廣部門主任 Rebecca Thompson 策劃,與不同漫畫家合作繪製而成。「史霈釧」 2010 年第一次進場聖地牙哥漫畫展時,美國物理協會發布了史霈釧第九集《音速驚奇》(Sonic Surprise)。從那之後科學漫畫開始流行,到了 2017 的國際漫畫展時「史霈釧」已經有了同伴。
物理學家與漫畫家激起的火花:《這個世界難捉摸》
我想我應該寄個電郵給大明星布萊德彼特。
1997 年,錢姆(Jorge Cham)在史丹福大學讀機器人博士學位時,創造了漫畫《PhD》(Piled Higher and Deeper (PhD))(堆得更高更深),一部諷刺物理研究生生活的作品。最終,在任職加州理工學院講師與研究助理數年之後,錢姆決定全職投入漫畫創作,製作了兩部電影長片與幾個系列的課程影集。
接著在 2008 年,加州大學爾灣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的實驗高能物理學家 丹尼爾‧懷森(Daniel Whiteson)寫了封電郵給錢姆,討論合作製作科學漫畫推廣物理的可能性。
懷森聯絡錢姆,是由於讀過克勞德(Scott Cloud)描述 Google 如何開發 Chrome 瀏覽器的漫畫,他領悟到漫畫作為媒體很有潛力。
我對瀏覽器開發完全沒興趣,但是看了這本漫畫,我就能瞭解他們為什麼能夠成功。
懷森解釋說:「我對他們能用漫畫將枯燥無趣的題材表現得如此生動印象深刻。所以我想,如果他們能在瀏覽器這個題材上做到,那麼我們一定可以把『性感』的題材,像是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這類題目做得更有趣。」
在嘗試自己創作漫畫後,懷森瞭解到他需要和一位有經驗的漫畫家合作。「我老婆說,為什麼不送個電郵給錢姆?……像錢姆這種大咖?我想我可能更應該寫個電郵給大明星布萊德彼特,請他拍一部有關我的電影……」懷特森說:「但是最後,錢姆還真的回覆了我寄給他的電郵。」
結果兩位搭檔為 PhD 漫畫網站做了兩部卡通動畫:一部有關暗物質,另一部則有關 2012 年發現希格斯玻色子。
今年春天,錢姆和懷特森共同創作了一本圖文書:《這個世界難捉摸》(We Have No Idea);本書聚焦在物理的開放性的問題。
「用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物理、探索知識的邊際,啟發了每個章節的前進。」錢姆說道
錢姆感覺到他這 20 年創作 PhD 漫畫的經驗,影響了他寫作本書的方式。「我想在我們的寫作中,對於科學的確帶著些許隨性和不敬,」錢姆說:「外面有許多書籍會帶著滿滿的參考文獻來處理這些題材,裡面充滿著『喔!宇宙啊,喔!物質啊,喔!天地萬物啊……』,就好像我們所知道的科學知識就是這些,而讀者應該心懷感激地接受我們知道的這些東西。」錢姆自己的觀點則是「接觸科學無需如此嚴肅。」
至於懷森,他將物理本身的實作與有效的科學漫畫結合。「(上課時)我們已經運用漫畫解釋物理概念,那就是費曼圖(Feynman diagram)。」懷特曼說:「有時用簡單的塗鴉來說明會更精確、也比單純方程式更具說服力。」當他向學生解釋某些概念時,不使用塗鴉式的漫畫就無法幫助學生們具象化他在說的內容。
懷森特別強調和一位有創造力的職業級專家合作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科學家都善於溝通,而且多數都不像錢姆具有藝術能力。所以如果能從藝術社群中找到夥伴一同創作,會真的很有幫助」懷特森說:「我想,除了漫畫之外,我們也能自其他的領域或其他媒體切入。」在他與錢姆第一次合作的《暗物質》漫畫與視頻問世之前,懷森對科學社群可能的反應十分緊張。
「當向社會大眾解說科學,就必須要做出一些簡化……但是出乎我意料之外,我們得到的反應是全面的肯定……其他的物理學家也很高興錢姆以他的方式描述他們的工作……這感覺就只能用『春風得意』來描述。」
成功的科學漫畫:孩子開始分享物理知識
當 PhD 漫畫打入研究生的圈子時,許多科學漫畫開始針對 K-12(幼稚園到國中)的閱聽群──特別是國中的讀者們。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的一個專題討論小組中,討論到相較於傳統以教科書為基礎的學習方式,漫畫書所佔有的優勢。來自美國物理協會的 Rebecca Thompson ,特別聚焦她在創作史霈釧漫畫時的特殊經驗。
「在第六集中,史霈釧與量子力學大戰。我想了很多,我想呈現的入門級量子力學是些什麼、該如何呈現這些題材,怎樣才能盡量減少其他物理學家的冷眼,」湯普蓀說。
「由於同儕間太多的要求,是從事這種事會遇到的大型障礙之一,」湯普蓀說。做為一位物理博士,她描述了自己有時需要訓練科學家在交流中調整心態:
「大家需要接受『夠好了』這個觀念。如果什麼事都要回溯到開元天寶年間,又要精確到某些物理學家所要求的細節,那麼這玩意兒就沒有人想聽了。」
湯普蓀解釋說,有時科學傳播者會被要求在基礎的說明中添字或加上方程式,以增加科學深度。
「我碰過一個我想是有許多科學傳播者都遇到過的問題是,多添一個字是可能造成災難的……我想教育其他科學家的是,重要的是大眾如何解讀,而不只是它要怎麼表達(在科學上才精確);但是這真的很困難……。當你使用一些字眼,像是『理論上』或是『百分之 98 吻合』的時候,當你開始放入符合科學的模糊語句時,忽然間,大眾的解讀會和你所想表達的會完全不同,」湯普蓀說。
舉例來說,當物理學家使用「理論上」或「98 趴吻合」時,他們在使用科技語言,反映了儀器與數學上的極限與歸類。但這兩個詞也是日常生活中常會使用的非科技用語,往往帶有「猜測」甚或「八卦」的意味。
由於史霈釧漫畫是特別為中學生製作的,她發現如果她把一本這個漫畫給了一個科學家的孩子之後,「這個孩子就會隨意的、非常聰明的開始向他們的爸媽解釋雷射是怎麼一回事,」湯普蓀說:「真的很有效,很容易可以從孩子們的表現看出來,他們看過史霈釧漫畫後得到了更多的知識。」
圖畫間的科學:《科學漫畫》系列
美國物理協會並非是唯一為中學生創作科學漫畫的組織;當幼稚園到高中的圖書館書架上添加了越來越多的繪本小說時,教育上的科學漫畫市場就開始成長。
麥克米蘭公司(Macmillan Inc.)旗下的繪本小說出版社「第一秒圖書」(First Second Books)出版了漫畫系列《科學漫畫》(Science Comics)。這個系列出版於 2016 年,包含了三本大約 100 頁厚的教育/娛樂性繪本小說,書名分別是《恐龍》、 《珊瑚礁》、和《火山》(Dinosaurs, Coral Reefs, and Volcanoes)。2017 年 5 月《科學漫畫》踏入了物理與工程領域,出版了一本報導飛行史的小說《飛行機器》(Flying Machines)。
該小說的作者威格絲(Alison Wilgus)靠著團隊完成本書;她有紐約大學(NYU)的「影片與電視」(film-and-television)學位,她在創作她自己的網路漫畫與科學小說的同時,也為「卡通電視網」(Cartoon Network)以及其他電視頻道工作。
根據威格絲的計算,《飛行機器》書中說明了至少七個與物理有關的觀念,包括機翼為什麼和如何必須是曲線狀才能產生浮力,以及螺旋槳是如何產生動力的。
她說,為了這個方案,她費了洪荒之力在沒有預先知識輔助之下做了一堆研究。「我知道的東西越少,我就越不容易被搞混,也越不會因為不小心而摻入錯誤的資訊,」威格絲說。她也強調儘量使用最簡單的語言的重要性。有一次,她用到了「拋物線的」去描述機身形狀的弧線,她與「第一秒圖書」的事實查核編輯稍後發現,其實應該用「曲線的」才對,因為,威格絲說:「『拋物線的』描述的是一種非常特定的東西。」威格絲在漫畫展的專題小組討論時提到,一些批評科學漫畫的人傾向專注於字詞卻忽略了繪圖,有許多評論漫畫書的人其實主要只讀文字書。
威格絲在專題討論時說道:「這些人在看漫畫時只在讀文字(對話框),而很少看圖畫的部分,但並非所有的人都這樣看漫畫書,尤其是年輕人。」
「反而是年輕人,」威格絲說:「 年輕人真的認真的在看圖畫。而且在許多的科學/技術漫畫裡,特別是那些蘊含大量資訊、經過大力研究過資訊的漫畫,若是用文字來說明,那就得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講得清楚的那些資訊,圖畫在文裡行間字提供了更多的內涵。圖畫與文字攜手合作的結果,就為讀者們提供了更完整的圖像。
- 本文轉載自《物理雙月刊》2017 年 12月號,原文標題為「從雷射爆炸到費曼圖:科學漫畫進軍聖地牙哥國際漫畫展」
注解:
- 本文作者 Eran Moore Rea 係居住在美國明尼蘇打州明尼阿波里斯市(Minneapolis, Minnesota)的自由作家。
- 本文感謝 APS NEWS(美國物理學會)同意以中文形式翻譯轉載,原文刊登於 APS NEWS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