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民間信仰的茄苳樹王公,也會有性別認同的煩惱?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17/08/01 ・349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92 ・五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作者/ 青悠
大學與研究所時候園藝與奇幻雙修,畢業後轉了個彎成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在妖怪中打滾的同時偶爾充當真人植物圖鑑。《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和《尋妖誌》的共同作者。

臺中烏日區有一棵老茄苳樹下有一座小廟,某日透過乩童扶乩宣稱:一直以來被尊稱「茄苳公」的自己,其實是「茄苳娘」!

先別說茄苳樹王公還有分性別了,你會認茄苳樹嗎?你知道茄苳樹跟其實不曾來過台灣的嘉慶君是好朋友嗎?

台中的老茄苳樹與茄苳王公廟。圖/YJWang@Taiwan@Flickr

樹木常被人們膜拜,民間各地許多「大樹公」、「老樹公」、「樹王公」都是聚落的信仰中心,樹身圍著紅布條,樹下放著香爐,或是建起小廟,標誌著人們對其奉若神明虔敬依賴。

樹神百百款,每株樹王公被祭祀的理由也不盡相同。除了單純認為樹大有靈,多半也因為有不可思議的傳說與事跡流傳。榕樹、樟樹、茄苳這幾種臺灣低海拔常見的原生樹種最常被當作神體,其中茄苳樹王公的數量也許略遜於大夥熟悉的榕樹,但與茄苳相關的故事卻很可能讓其他樹種都望塵莫及。

茄苳樹與嘉慶君:走過、路過,就是不會錯過

就拿台灣民間故事《嘉慶君遊臺灣》來說好了,雖然根據正史嘉慶根本沒來過臺灣,但民間卻繪聲繪影流傳著許多故事,而茄苳樹不知為何特別容易受到嘉慶的垂青,屢屢被官方封為「樹王公」。

像是彰化市茄苳里的茄苳王公:傳說嘉慶是由鹿港登陸臺灣的,因為渡海過於勞累,走到溪邊便走不動了,只好坐在這株茄苳樹的樹蔭下休息。想不到只休息了一下子,嘉慶就覺得整個人神清氣爽、疲勞全消,覺得這茄苳一定是株神樹,於是在他旅途結束回朝後馬上將其冊封為「茄苳王公」。另外雲林斗六長安里的一株茄苳樹公也流傳著嘉慶君於樹下休憩的傳說,當地的「萬年」地名據說便是由「皇帝萬歲」發想而來。

涼傘樹王公:台中市大里區的茄苳樹。圖/WikipediaCommons

而跟嘉慶有關的茄苳樹,還有另一株臺中大里的「涼傘樹王公」,每回提到樹王公都非得要說一遍這個戲劇性的民間傳說才行。

相傳嘉慶行到臺中時又跑到大茄苳樹下休息去了,卻在樹下被當地盜匪圍困,不知如何是好。正當情況危急之際,一名紅衣武士突然從樹上跳了下來,擺開架式向一幫盜匪大喝!盜匪被武士這一喝嚇得一愣、心生怯意,紅衣武士趁勢追擊盜匪,盜匪們便紛紛丟掉武器逃之夭夭了。

這一切發生得太快,嘉慶一行人還驚魂未定,紅衣武士就又翻身上樹,往樹葉濃密處一鑽,也不見了蹤影。眾人想謝謝救命恩人,等了半天竟然等不到人下樹,這才了解紅衣武士是樹靈的化身。於是乎為了報恩這棵茄苳樹,也被冊封為樹王公了······呃,應該吧。

在民間傳說中,這株茄苳樹的命運有兩種版本。一是救駕神樹被冊封為王,從此以後受居民恭敬奉祀,香火鼎盛、契子無數。另一個版本卻令人感到哀傷--有人說嘉慶君回朝後,的確將救命恩樹冊封為樹王公,但來臺辦公的官員搞不清楚是哪株樹,竟然把樹王公的頭銜錯封給了另外一棵茄苳樹。當初救駕的樹氣不過,不久後就抑鬱枯死了,而被錯封為樹王的那一株茄苳樹只好扛起護國祐民的重責大任。

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茄苳樹

除了與嘉慶君的互動之外,茄苳樹當然也有親民的形象。

相較於榕樹在民間信仰中被認為容易聚陰,民間對茄苳樹的印象多半比較正面,還有「重陽木」這樣吉祥的別名。許多地方的茄苳王公都是小朋友的「契父」,長輩會向樹王公求葉片、平安符給體弱難養的小孩戴上,保佑孩子平安長大,而保佑鄉里為人治病的神蹟更是不會少--臺南東山的茄苳樹王據說就能療病,要求取葉片、樹皮的話還須擲爻經過樹神恩准。

除了在宗教信仰中佔有一席之地,茄苳也和常民的生活脫不了關係。細數起來茄苳樹的葉子能入菜、泡茶,「茄苳蒜頭雞」這道佳餚就算沒親自吃過,也該聽過沿街的廣播叫賣;果實醃漬後可食用,口味可鹹可甜;樹皮劃開流出的紅色汁液,能用做染料;而木材雖不是頂級,也還堪用來做家具。

茄苳的葉可以入菜,果實醃漬後也可食用。圖/WikipediaCommons

或許就是因為如此貼近日常,茄苳樹才會這麼容易成為民間故事或鄉野傳奇的材料。只可惜在水泥叢林中,人與樹木的關係難以像古早那樣親近了,雖然城市裡頭的行道樹或公園綠地也常種植茄苳樹,但行色匆匆的都市人多半沒有空閒留意,就算留意了也可能因為對樹木不熟悉,看著濃密的樹冠卻不知其名,更不用說想起茄苳蒜頭雞、嘉慶君或是樹王公的故事了。

故事說完了,但你知道茄苳樹怎麼認嗎?

某次工作室聊到茄苳樹的傳說時有朋友就突然問起:

「所以到底什麼是茄苳樹啊?」

「茄苳樹就是茄苳樹啊!」另一個朋友這樣吐槽。

「什麼是茄苳樹?」這種彷彿哲學問題的大哉問實在難以回答,我只能附和朋友的話:茄苳樹就是茄苳樹,無須定義也無須證明。不過這邊姑且提供一些茄苳樹的特徵,當有朝一日真的遇上它的時候,或許你就能認得出來。

茄苳樹學名 Bischofia javanica,是大戟科重陽木屬的喬木。樹皮帶紅褐色,看上去斑斑駁駁、深深淺淺的,質地像是油漆龜裂剝落,樹幹上則常有瘤狀的突起物,外觀十分奇特。

茄苳的葉片油油亮亮的,摸起來厚,且有點蠟質。巴掌大的卵圓形小葉邊緣有鈍鈍的鋸齒,三枚小葉由短短的小葉柄連接在較長的葉柄上,如此一組才是完整的一片葉子--這種形態有個專有名詞,叫做「三岀複葉」。

茄苳的葉子形態,是三片小葉為一組的三出複葉。圖/WikimediaCommons

茄苳樹也會開花,只是花朵小小的沒有觀賞價值,也比較難以當作辨識的特點。不過談到了茄苳的花朵,還有一件事值得一提:茄苳樹其實是雌雄異株。

說是樹王公,但其實有雄有雌!

和一般印象中一朵花同時具備雄蕊與雌蕊(兩性花)、或是一棵樹上同時開著雄花與雌花(雌雄同株)的開花植物不同,茄苳樹像是人一樣,有生理上的「男」、「女」分別。

雄樹只會開出一串串淡綠色且細小的雄花,將花粉撒散在空氣之中;而雌樹則是只開雌花,成串地掛在樹梢頭,作為果實前身的子房上端伸出三枚略長的柱頭,在風中撈接雄花釋出的花粉,成功授粉之後就會結出如葡萄似的小串黃褐色漿果。

圖/作者提供。

因此,要是在路旁見到結實累累的茄苳樹,那它必然是一棵雌樹;而要是一株茄苳樹怎樣都不曾結果,則很可能就是雄樹,或可能只是一棵附近沒有雄樹能讓她授粉的雌性茄冬樹。

看到這裡,你是否在心裡忖度起「樹王公」這個詞,並開始覺得事有蹊蹺了呢?

茄苳的雄雌若是分得清楚,倒也沒什麼疑慮,譬如南投民間鄉的二株濁水茄苳神木,一雄一雌兩樹位置相距不遠,分別以「茄苳公」、「茄苳嬤」尊稱。雄樹「茄苳公」旁建有小廟奉祀,居民也認其作契父,會向樹公求取平安符;而雌樹「茄苳嬤」只有小香爐供人插香,祭祀的盛況似乎不若茄苳公,但每年果期總結實累累也令人難以忽視。

然而許多時候,老樹無論性別都一概被通稱為「樹公」。若是雌雄同株的樹種尚不會有問題,但遇到茄苳這種雌雄異株的樹便會衍生奇妙的狀況來。老樹信眾「王公」、「王公」地呼喚著,習慣成自然,多半不會在意茄苳樹神究竟是雄是雌,不過要是深究下去,許多地方的「茄苳公」恐怕都得改叫做「茄苳嬤」。例如雲林斗六長安里的茄苳公,秋季時果實掛滿樹頭、吸引眾鳥啄食,毫無疑問是一株雌樹。另外,屏東里港鄉土庫村的一株茄苳王公,樹體同樣也是雌樹。

不過,這裡有個更奇妙的地方逸聞:臺中烏日區有一棵老茄苳,樹下有一座小廟,某日透過乩童扶乩宣稱:一直以來被尊稱「茄苳公」的自己,其實是「茄苳娘」!然而,雖然樹神起乩要求大家改口,但這棵老茄苳卻是貨真價實的雄樹,而不是會結果的雌樹!

這下該怎麼辦才好呢?看來有關性別認同的嚴肅問題,就連樹神都不能倖免於煩惱啊!

台中的老茄苳樹與茄苳王公廟。圖/YJWang@Taiwan@Flickr

 

文章難易度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3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如果「公廁味」或「焚燒味」成為日常?跨越歷史文化的氣味體驗——《嗅覺之謎》
堡壘文化_96
・2023/04/28 ・251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焚燒樹葉的香水味?

想像焚燒樹葉的氣味(對於成長歷程中沒有這種體驗的讀者,我誠心致上歉意)。許多人對焚燒樹葉的氣味情有獨鍾,以至於克里斯多夫.布魯休斯(Christopher Brosius)應消費者要求,調製了「焚葉」(Burning Leaves)這款香水。

這位特立獨行的香水師,成立狄蜜特香氛(Demeter Fragrances)品牌,以自然主義及與眾不同的香水創作而著名,「泥土」(Dirt)也是其中一款。事實上,焚燒樹葉真正的氣味充滿有害毒素及汙染物,這也是為什麼現今美國大多數的州都立法禁止這種行為。

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如此有害健康的氣味呢?答案就在你的過去。試著回想童年第一次和這個氣味的邂逅,來理解你為何喜歡它。這氣味或許與萬聖節的嬉戲有關;或許暗示著感恩時節的家族歡慶及山珍海味;或許和你與父母或祖父母共度的寶貴時光有關;又或許只是某個無憂無慮的午後,天氣轉為涼爽,七彩陽光穿過樹枝灑落,而背景氣味正是這種氣味。我猜中了嗎?

落葉的氣味讓他們想起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圖/envatoelements

由於目前焚燒樹葉在大部分美國的州是違法的,如今在美國成長的孩子不可能有機會接觸這種氣味,就算他們真的聞到了,大概也只知道焚燒樹葉會散發有害的化學物質,因此覺得這個氣味「不好聞」。

假如快轉到二十年後,未來孩子們會喜歡還是厭惡?他們還知道那是什麼嗎?二十年後還會有任何人想要狄蜜特香氛的焚葉香水嗎?除了自身的體驗學習,我們也在所謂「文化」中習得各式各樣的喜好。此外,文化間的差距不見得非常大,也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氣味偏好。

讓美國人喜歡的冬青味卻讓英國人很討厭!

想想英國與美國吧!倫敦《泰晤士報》(TheTimes of London)於二○○四年一月發表的超級市場問卷調查顯示,英國的十大最愛氣味排行榜為:新鮮麵包、煎培根、咖啡、熨衣服、割草、嬰兒、海洋、聖誕樹、香水及炸魚薯條。

美國人也許贊同英國排行榜上的某些氣味,但我敢保證,英國人絕不可能贊同美國的十大最愛氣味。冬青薄荷是美國人最愛的氣味之一,卻讓英國人極端厭惡。為何美國人喜歡冬青糖的氣味,英國人卻不?

美國人喜愛的冬青味,英國人卻很厭惡。圖/envatoelements

一九六○年代中期在英國進行的一項研究,要求成年受試者根據喜愛程度評比一連串常見氣味。類似的研究也在一九七○年代晚期的美國進行。兩項研究都有包括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也就是冬青的氣味。英國的研究顯示,冬青是諸多氣味樣品中評價最低的其中之一;然而根據美國的研究,冬青卻在所有氣味樣品中評價居冠。

何以使用同樣語言的兩個文化,在氣味偏好上的表現會如此懸殊?答案就在歷史中。冬青氣味在英國添加於許多藥劑,尤其是二次大戰期間一種廣受愛用的局部止痛藥膏,這對一九六六年研究進行當時的受試者而言堪稱經典。

相反地,美國幾乎只能從糖果及口香糖找到冬青的氣味,這些零食甜美而愉快的體驗,便賦予冬青氣味全然不同的意義。英國人不喜歡冬靑,是因為那喚起與藥劑和戰時有關的感受;美國人喜歡冬靑,則是因為那帶來與甜食及糖果有關的感覺。

英國將冬青用於止痛藥劑上。圖/envatoelements

當公廁味或焚屍味成為日常?

氣味體驗的文化差異也說明,為何全球通用的臭氣彈至今尚未尋得合適氣味。想像若生活在缺乏現代污水處理系統的文化裡,你可能會非常熟悉「美軍出產的公廁氣味」,畢竟這代表的不過是日常生活,就像無所不在的汽油味。

實際上,這種「無所不在」正是北京錯失二○○四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的原因。當一九九三年北京正在爭取奧運主辦權時,中國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民宅擁有私人廁所,公共茅坑才是常態。

然而這些公共茅坑可不像我們公園裡設置的那種公用盥洗室,而是地上挖的幾個洞,彼此沒有隔間、沒有屋頂遮蔽、也沒有自來水供應,僅單純用一面牆圍起來。

想當然爾,這種無所不在的公共茅坑,導致北京城的空氣瀰漫著無比濃厚的排泄物氣味;試想在炎炎夏日,那會演變成什麼狀況?爭取主辦權失敗後,中國政府理解到改善公共茅坑的必要性,因此開始花費納稅人的錢來興建現代廁所。

公廁味在一些地方日常的氣味。圖/envatoelements

出乎意料的是,許多人民抱怨,他們的錢用在其他任何地方都遠比用來蓋現代廁所的好。換言之,一般中國老百姓一點都不在乎排泄物的惡臭,更不用說缺乏個人隱私了。

當然,老百姓的強烈抗議未被政府採納,截至二○○四年,許多公共茅坑被消滅殆盡,同時已有百分之八十的民宅具備私人廁所。中國政府甚至鄭重宣示,二○○八年北京奧運開辦時,任何人在北京城內只要花不超過八分鐘腳程,就能找到一個備有自來水沖洗的廁所。

再來個更恐怖的例子,焚化屍體的氣味。這是大多數歐美人不敢想像會有人喜歡的氣味。但假如在你生活的國度裡,公開露天火葬是安葬死者的典型儀式,例如像印度?在這樣的狀況下,焚屍氣味將是令人熟悉的,如同前述,氣味熟悉度與氣味接受度密切相關。此外,許多火葬儀式常伴隨著慶典,如愛爾蘭的守靈儀式,若這正是你的經歷,則慶典的歡樂心情將會依附在焚屍氣味上,於是你便學會喜歡這種氣味。

註解

  1. 後來狄蜜特香氛的焚葉香水改名為「營火」(Bonfire)

——本文摘自《嗅覺之謎:生物演化與免疫基因;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探索氣味、記憶與情緒的嗅覺心理學。》,2023 年 3 月,堡壘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堡壘文化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文化的堡壘,資訊的堡壘, 共和國出版集團的堡壘。

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貝多芬頭髮保存 DNA,讓台灣人肝同身受
寒波_96
・2023/04/26 ・27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貝多芬,是歷史上最知名的音樂家之一。2023 年問世的論文報告貝多芬的基因組,得知他有肝硬化的遺傳高風險,另外還感染 B 型肝炎病毒,令台灣人肝同身受。

符合一般人心目中貝多芬形象的畫像。圖/GL Archive/Alamy

貝多芬留下很多頭髮,哪些是真的?

貝多芬在公元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1827 年 3 月 26 日去世。他在生前就非常知名,去世後名聲歷久不衰,相關研究很多,這項研究從遺傳學切入,獲得寶貴的新觀點。

貝多芬去世後留下一些遺物,但是不見得是真品。這項研究由 8 份獨立收藏的頭髮抽取 DNA,據說源自貝多芬不同年紀留下的頭髮。

8 份樣本,有 1 份「Kessler」的 DNA 含量不足,其餘 7 份足夠分析。5 份長期由不同人保存,遺傳訊息卻完全一致,應該就是貝多芬本人的。其餘 2 份看來分屬沒有關係的 2 個人,顯然不是貝多芬的頭毛。

很可能來自貝多芬的 5 份頭髮。圖/參考資料1

值得一提的是,「Hiller」頭毛之前檢驗出重金屬,有人藉此提出貝多芬去世前健康惡化,和重金屬中毒有關。但是這回得知這根本不是貝多芬的頭髮,推翻此一論點。

貝多芬的Y染色體,有點謎

從 5 個獨立來源獲得的古代 DNA,能拼湊出完整的基因組,覆蓋率高達 24。遺傳上看來是一位歐洲中部的男生,血緣上沒有特殊之處。Y 染色體型號為 I1a-Z139,也是歐洲的常見型號。

由不同頭髮中取樣拼湊而成的基因組,幾乎可以確認來自貝多芬本人。然而,和貝多芬家族如今的親戚比對,Y 染色體卻不一樣。

貝多芬整個基因組看來,與如今歐洲中部的人群最相似。圖/參考資料1

音樂家貝多芬在 1770 年出生,名字為 Ludwig van Beethoven。歷史可考有一位 1535 年出生、1609 年去世的祖先 Aert van Beethoven,比他更早好幾代,並且有男性後裔流傳至今。

歐洲的姓是父系傳承,Y 染色體也是;所以同姓的人 Y 染色體應該類似,只有歷代突變累積的少數差異。然而比對發現,如今五位貝多芬的 Y 染色體皆為 R-FT446200,和音樂家貝多芬不同。

如果歷史記載正確,這五位應該都是 Aert 的直系後裔。論文推測,從 Aert 到音樂家貝多芬的兩百多年間,或許發生過某些缺乏紀錄的事。

另一方面,貝多芬類似款式的 Y 染色體,如今依然存在,而且在歐洲人資料庫中可以搜尋到 5 款,估計共同祖先能追溯到一千年前。奇妙的是,五群人的姓氏都不一樣,而且都沒有人姓貝多芬。

如今姓貝多芬的人,Y 染色體都和音樂家貝多芬不一樣。Y 染色體和音樂家貝多芬一樣的人,都不姓貝多芬。圖/參考資料1

爆肝的遺傳風險

有很明確的記載指出,貝多芬 56 歲去世前便長期健康欠佳,有腸道和肝的毛病。另外聽力問題也很出名,身為史上一流音樂家,貝多芬的聽覺竟然從 20 多歲起逐漸退化,去世前聽力極差,原因成謎。

這些問題和遺傳有關嗎?人類遺傳學研究已經找到不少與疾病、健康有關的風險因子,檢查發現,聽力與腸道方面的毛病,貝多芬沒有配備哪些 DNA 變異明顯有關,後天因素的影響也許更大。

貝多芬的肝實際上大有問題,遺傳上看來,幾處基因上也具備高風險的變異。純以 DNA 來說有酗酒傾向,而他晚年確實會酗酒。

不過風險最明確的是 PNPLA3 基因,貝多芬在此基因 rs738409 位置,配備的一對變異與「肝硬化」高度相關,也就是先天上,肝硬化的機率更高。

貝多芬去世前留下的「Stumpff」頭髮,其中存在 B 型肝炎病毒的 DNA 片段。頭毛中竟然可以抓到 B 型肝炎病毒,奇怪的知識增加惹!圖/參考資料1

最終命運:肝硬化×酗酒×B型肝炎?

另一很難想像的發現是,貝多芬去世前不久留下的「Stumpff」頭髮中,偵測到 B 型肝炎病毒的 DNA 片段。

儘管出乎意料,最近確實有研究報告,在病患的頭髮中檢驗到 B 肝病毒。因此頭髮中的病毒 DNA 或許不是後人汙染,而真的是曾經感染貝多芬的病毒。

B 肝病毒有很多款,貝多芬感染的型號是歐洲常見款式 D2。他在 1827 年 3 月去世,留下這些頭髮的日期則早於 1826 年冬天,由此可知去世前幾個月,貝多芬正在感染 B 型肝炎。

即使體內有 B 肝病毒,也不見得能在頭髮中偵測到,所以更早留下的頭髮中沒有病毒,不等於他當時沒有感染。貝多芬也有可能是長期感染的慢性帶原者。

無人不知的貝多芬,我們懷念他。圖/小賈斯汀 VS 貝多芬 – 經典饒舌爭霸戰 #6(正體中文)

貝多芬中年起健康明顯走下坡,去世前幾年或許同時受到肝硬化、酗酒、B 型肝炎的夾擊,才會導致嚴重的肝病問題。

歷史記載 1826 年 12 月時,貝多芬出現黃疸、四肢腫脹,很像肝功能衰竭的症狀。他就此臥床,直到長眠。

貝多芬,我們懷念他。大家也要注意健康,小心肝。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Begg, T. J. A., Schmidt, A., Kocher, A., Larmuseau, M. H., Runfeldt, G., Maier, P. A., … & Krause, J. (2023). Genomic analyses of hair from Ludwig van Beethoven. Current Biology.
  2. Beethoven’s cause of death revealed from locks of hair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84 篇文章 ・ 797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1

4
1

文字

分享

1
4
1
權力從何而來?從基因上來看男女不平等的起源!——《我們源自何方?》
馬可孛羅_96
・2023/03/18 ・297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歷史學家長久以來都在爭論,某個人如果留下了不成比例的後代數量,對於人類歷史影響會有多大。星團分析提供了客觀的資訊,讓我們知道在歷史中不同的時間點上,權力極端不平等的重要性。

以 Y 染色體追蹤權力不平等的原因

托馬斯.奇維希德(Toomas Kivisild)與馬克.史東金(Mark Stoneking)各自帶領的研究,都比較了對於 Y 染色體序列和粒線體DNA星團分析的結果,並且得到一個令人驚奇的結果。

兩個人計算一對序列中 DNA 字母的差異數量,由於突變的累積速度是固定的,他們的研究可以估計出不同的兩人組合之間,純父系譜系(Y 染色體)的共同祖先和純母系譜系(粒線體 DNA)的共同祖先各自存在的時代。

在關於粒線體 DNA 的研究中發現,現今族群中幾乎所有的兩人配對,在萬年內純母系譜系相同的機率非常低,世界許多地區是在那個年代之後才出現了農業。如果那段期間中族群都很大,可以預期會出現這樣的結果。

但是在關於 Y 染色體的研究中,發現的模式卻截然不同。在東亞人、歐洲人、中東人和北非人,那些科學家都發現許多「星團」,這些共同的男性祖先生活大約在五千年前。

五千年前在歐亞大陸,正好發生了考古學家安德魯.謝拉特(Andrew Sherratt) 所說的「次級農產品革命」(Secondary Products Revolution):人類發現到牲畜除了能作為肉品來源之外,還有其他用途,例如拉車、耕地、產生乳汁與織品(例如羊毛)。

次級農產品革命後,民族擴張造成權力不平等的社會。圖/envatoelements

莫約也是從青銅時代開始,拜馴化馬匹與發明輪子及具備輪子的交通工具之賜,人類移動的能力增加,同時能夠累積大量財富。同時累積的還有銅和錫等比較稀有的金屬,這些金屬是青銅的材料,可以運到數百或甚至數千公里外。

Y 染色體模式指出,就是在這段時間,人類之間的不平等狀況增加了,遺傳狀況道出了當時一個群體中,權力集中到一小部分人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可能是新的經濟體制促成了這種狀況。

在那個時期中,具有權力的男性對所處族群的影響力非常巨大,遠遠超過之前的時代,讓有自己 DNA 的後代數量超過成吉思汗留下的。

顏那亞民族擴張帶來的不平等社會

結合古代 DNA 和考古學研究,我們正在開始了解到這種不平等可能具備的意義。五千年前,剛好是顏那亞人在黑海與裏海的北方興起的時間。在第二部中討論過他們藉由馬匹和車子,首度能夠使用廣闊草原地帶上的資源。

遺傳資料指出,顏那亞人和他們的後代非常成功,幾乎取代了在其西方的歐洲北部農耕者,以及在其東方的中亞狩獵-採集者。

顏那亞(Yamna)文化的擴張。圖/wikipedia

考古學家金布塔絲認為,顏那亞社會中性別不平等和社會階級分明的現象是前所未有的。顏那亞人留下了巨大的墳丘,中心部位中,男性的骨骸佔了約八成,這些骨骸上通常具有暴力傷害的痕跡,同時有其他可怕的金屬短劍和斧頭陪葬。

金布塔絲認為,顏那亞人抵達歐洲,預示了兩性之間權力關係的轉變。這個時期剛好是金布塔絲所說的「舊歐洲」沒落時期。舊歐洲的社會比較少暴力活動的證據留下,社會中女性處於核心地位,到處都有小型女神雕像留下。

在她重構出的歷史中,「舊歐洲」被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所取代。相關證據並不只來自於考古證據,那些可能經由顏那亞人所散播的印歐文化,例如希臘文化、北歐文化和印度文化中,神話都是以男性為中心。

對於文字歷史時代之前人類文化的詳細描述,都需要謹慎看待。不過古代 DNA 資料的確證明了顏那亞人的社會中,權力集中在少數菁英階級的男性。顏那亞人的 Y 染色體類型就只有幾種,代表了少數男性成功散播了自己的基因。

相較之下,顏那亞人的粒線體 DNA 序列就更為多樣。顏那亞人的後代或是他們的近親,把自己的Y染色體散播到歐洲和印度,這種擴張對人口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在歐洲與印度,這些 Y 染色類型在青銅時代之前並不存在,但是現在卻是這兩個區域中主要的類型。

現今在歐洲西部和印度的人口中,來自草原的 Y 染色體類型所佔的比例要比草原基因組其他部分所佔的比例高出許多,從這點就可以看出來,顏那亞人的擴張並非全然都是友善的。草原男性血統所佔的比例高,代表了顏那亞人的男性後代在政治上或經濟上比較成功,在與當地男性競爭伴侶的時候占優勢。

我所知最令人驚訝的例子來自於歐洲西南端的伊貝利亞半島,在四千五百年前到四千年前青銅時代一開始的階段,來自於顏那亞的血統抵達了那裡。

布萊德利的實驗室和我的實驗室各自從那個時期的遺骸中取出古代 DNA,發現在草原血統抵達時,伊比利亞族群中有百分之三十受到取代,但是 Y 染色體受到取代的幅度更高:在我們的資料中,在具有顏那亞人血統的男性,有九成帶有來自草原的 Y 染色體類型,這種染色體之前未曾在伊比利亞出現過。顯然草原族群在擴張的時候,階級高低非常分明,而且權力分配極度不平衡。

權力累積代代相傳

對於「星團」的研究主要靠分析Y染色體和粒線體 DNA,那麼分析全基因組會有幫助嗎?

用全基因組資料可以重建出最近一萬年中絕大多數農業群體的祖先族群大小,發現到在這段期間族群增大了,看不出 Y 染色體所指出在青銅時代出現了瓶頸效應。那是只彙整 Y 染色體資料和粒線體 DNA 資料所看不出來的。

其實我們很清楚,用 Y 染色體是看不出來某些遺傳類型是否能夠更成功的傳到後代。理論上,我們可以用天擇來解釋,說有些 Y 染色體類型能夠讓攜帶者具有某些生物優勢,例如生育能力提高。

某個時期男性權力擴張到可以與大量女性交配,並把優勢與權力留給自己的後代。圖/GIPHY

但事實上全世界在同個時期有數個地方同時都出現了這種遺傳模式,那個時段剛好是社會階級明顯的社會興起時期,用天擇利益來解釋多個地區各自出現了有利於生物繁衍的突變,實在太勉強。

我認為比較有可能的解釋是在這段時期,某一個男性開始累積的權力大到不只能夠和大量女性交配,而且能夠把自己在社會上的優勢傳給下一代,確保自己的男性後代在生育上也那麼成功。

代代相傳之下,使得這些男性的 Y 染色體在族群中的頻率增加,留下的遺傳痕跡充分表示出過往社會的狀況。

在這段時期,個別女性累積權力也有可能比以往更多。但是由於生物特性的限制,即使是集權力於一身的女性也不可能有超多的後代,因此社會不平等在男性血脈中更容易看出來。

——本文摘自《我們源自何方?:古代DNA革命解構人類的起源與未來》,2023 年 3 月,馬可孛羅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