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姐你還記得我三歲去坐旋轉木馬時吐出來的樣子嗎』阿新回憶著自己小時候的窘況
『有嗎?哪有可能!媽媽說那年只有我去而已你明明在住院』姊姊一臉疑惑的回應
『怎麼會……我到現在都還記得我吐在哪個垃圾桶』阿新不甘示弱地想證明自己當年的存在
『媽媽~』為了證明誰才是對的姊弟兩漲紅著臉大聲呼喊媽媽來證實
虛假記憶 (false memory)
如果從出生開始算,到現在至少都活了十年以上,這大約三千多個日子裡肯定發生過許多事情,好比第一次要上學很緊張、參加畢業旅行興奮到睡不著,或是過年期間跟家人一起到哪個好玩的地方等等,但有時在回想過去某個經驗時,卻發現跟家人講的內容不太一樣,好像那件事情並不是自己所記得的樣子,那種模模糊糊的感覺真讓人好不踏實。
美國心理學家羅芙托斯(Elizabeth Loftus)就是專門在研究那些人們所記得但卻與事實不符的「假記憶」,簡單來說就是那些自己記得但實際上卻不存在的過去事件。羅芙托斯博士有個非常有名的「在大賣場走失」的記憶實驗:透過語言暗示以及要求人們盡量寫下沒發生過的事件細節,便能輕易地讓人信以為真,以為自己曾經在大賣場走失過。
- 羅芙托斯的TED TALK
詳細的操弄過程如下:
誰在大賣場走失?
羅芙托斯博士邀請了 24 位個人來參與實驗,她先跑去向他們的家人們詢問小時候所發生的事情,譬如說常去的大賣場是哪一個、曾經旅遊過的國家等等,為的就是讓當事者更加確信這些事情都是真的。
接著博士給予參與者一本筆記本,裡頭記載著小時候發生的四件事,並要求參與者在接下來的五天之中,盡量回憶出這四件兒時經驗的細節,如果真的不記得就寫下「我不記得」。
這四件中有包含了三件是參與者 4~6 歲期間真實發生過的事,但另外一件卻是未曾發生過的事,是在訴說著 5 歲時於大賣場走失的經驗。在這四項事件後面都會附上一大段空格以及幾句描述提示,像是在大賣場走失經驗中,就會給予「在五歲的時候你在全家最常去的大賣場走失」、「當時你哭得很大聲」、「最後是一位老先生注意到並帶你回爸媽身邊」,讓參與者可以利用這些提示詞來填寫細節。
大家都會覺得對於沒發生過的事情應該會直接說他不記得了,但實際上在 24 位參與者中竟然有 7 位民眾對於第四件根本沒發生過的事(在大買場走失)做出回憶,也就是說他們 7 位產生了假的記憶,甚至在實驗結束後的訪談中告訴他們其實在大賣場走失經驗是假的記憶,是實驗需求特地編造出來的,他們還是不敢相信那是假的,一直覺得那是自己真實發生過的事。
記憶的特性
你一定很驚訝為什麼那 7 個人會回憶出根本不存在的事,這就要從我們對記憶的誤解談起了。一般我們都認為記憶應該是很穩定的,在五歲時所產生的記憶應當要跟我們在二十歲時所回憶的一模一樣,好比是一首歌存放在電腦裡就算你放得再久它都不會因此變成別首歌。但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家給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人的記憶並不會像電腦檔案一樣穩固,反倒是很容易扭曲,像是受到他人的暗示、過去的經驗或是新的事件所影響,都會對記憶有大小不一的修改,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就要簡單談談記憶是如何形成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到本書〈學會記憶的小技巧勝過吃記憶吐司〉章節複習)。
人在接觸新事物後會在腦中產生短期的記憶,好讓我們能夠持續處理眼前的事情,譬如要立刻記下媽媽剛唸給你的電話號碼並且撥出去。短期記憶的作用是幫助於你來完成眼前的事,但只會短暫停留在你的腦海裡,時間一久你一定會忘記。如果你想要記久一點的話,這時候就必須要透過不斷地複習來將它變成長期記憶,這樣就可以記住好長一段時間不會忘記。
那麼虛假記憶又是如何產生的呢?依照上述的實驗流程來看,參與者在一開始就接收到錯誤的短期記憶(認為自己有走失過),又加上連續五天的回憶複習,更使得原本是錯的短期記憶被轉換成錯的長期記憶,變成了一項根本沒發生過的錯誤記憶。
天啊我要怎麼辦?
雖然說虛假記憶可能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好比你跟家人因為回憶出不同的兒時記憶而有所爭執,但卻還是有一些方法可以稍微更正這樣的現象:
1. 求助於他人
試著透過周遭親朋好友的回憶重新整理事情的原本樣貌,畢竟人多勢眾無論如何總能夠拼湊出大概的樣子,但這是有風險的那就是也有可能大家都記錯了,畢竟世界上不只有你會產生假記憶對吧!
2. 當下就先紀錄
接下來這個方法就客觀多了,如果怕自己將來會忘記那就在事件當下做紀錄吧,好比透過寫日記或是拍照錄影等等,讓它變成一項實體的記憶而非在腦海裡不斷回憶扭曲的事件,唯一的缺點就是只能記錄下看得到的部分,但若是當下的情緒感受就無法被如實記下。
不過再怎麼樣,請記得我們的記憶並不像照片或是影像,可以把過去的事件完整的記錄下來,多多少少總會有缺失、修改的地方,除非哪一天我們變成機器人或是腦袋中植入了記憶晶片,才有可能解決假記憶的問題。目前為止能做的最好辦法還是:認清這個事實吧~千萬別強求然後放寬心,因為真的不是只有你會發生的,這是每個人都會發生的狀況啊!
以上內容摘錄自《神奇的心理學》(幼獅文化)
本書結合趣味漫畫和生活小故事,說明隱含在背後的心理學。了解人性心理,可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用更有智慧的角度看事情,讓人際關係更和諧,進而創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