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好的辦公室讓人更愛辦公事?

活躍星系核_96
・2015/10/29 ・282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 Szu Lin(一腳踏入管理學領域的心理系畢業生。曾任職於網路遊戲新創公司,目前在博士班打怪。)

辦公室設計真的很重要嗎?許多人的需求可能只要一臺電腦、一對桌椅就可以開工。但如果老闆還能在辦公室裡放上按摩椅、咖啡吧台和小點心,似乎就更好了!許多科技公司的工作空間設計更讓人眼睛一亮,到底是遊樂園、科學博物館、美術館,還是辦公室?一天當中,一大半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工作空間的設計確實影響著我們的工作效率及身心健康,但其中到底有什麼學問呢?

Google的蘇黎世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Google的蘇黎世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今年三月底,Facebook(臉書)總部搬進了由建築大師 Frank Gehry 設計的總部建築。號稱全球最大的「開放式辦公室」(open-plan office),可容納約2,800位員工,屋頂上還有佔地約九英畝的空中花園[1]。這段影片中,Mark Zuckerberg 更秀出他的—「辦公桌」。在facebook,即使高階主管也沒有特別的辦公室,這個巨大的辦公空間,一張辦公桌挨著另一張辦公桌,希望能夠創造一個促進合作的工作環境,也反映了一種非常開放及透明的企業文化,讓每個人都可看見別人在做什麼。除此之外,也設計了許多獨立的會議室及安靜的空間供使用。

source:CNN money
source:CNN money

像facebook 這樣的「開放式辦公室」在美國發源於50年代,70年代開始盛行。相較於傳統封閉型或有隔間的辦公室,這種辦公室設計方式能夠創造更多空間,促進同事間的溝通與互動,進一步影響員工士氣和工作效率[2],當然也可大幅降低裝潢的費用。卻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因為沒有隔間的關係,隔壁的電話聲、打字聲、說話聲……聽得一清二楚,沒有隱私也容易被打擾,有可能伴隨工作壓力、降低工作滿意度,最終也可能影響工作產出[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oogle的都柏林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Google的都柏林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讓我們把目光移向Google 的非典型辦公環境。連續四年被財富雜誌(Fortune)評選為最佳工作環境公司[4],它們的設計又比一般開放式工作空間更有特色,也更人性化。Google在世界各地的辦公空間雖然都長得不一樣,但都會包含以下幾種元素:代表在地文化的壁畫、共用空間、電玩、撞球台和鋼琴、咖啡廳、迷你廚房和白板[5]。提供無限供應的食物和飲料、各式休憩空間和便利員工的服務,這樣的設計除了希望員工能夠把辦公室當作自己家一樣,感覺舒適、提高工作意願之外,在組織籌畫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樹立公司獨特文化的方法之一

Google 許多充滿創意與想像力的會議室,如蘇黎世的滑雪纜車、都柏林的酒吧和伊斯坦堡的路邊咖啡店,這樣的設計除了讓辦公室變得有趣,員工有獨立的空間盡可能地發揮創意,不會像一般開放式辦公室那樣互相干擾。不動產及工作場所服務部門副總裁 David Radcliffe 指出,google 的空間設計嘗試創造一些「偶遇」的機會,因為你無法預知創新和新的想法什麼時候發生,所以在設計各種設施和行進動線的時候,需要考慮如何讓工程師或創意人才聚在一起。而根據他們的觀察,在餐檯偶遇,比傳統會議室裡進行的討論來的有效 [6]!

擺設轉換了心情,也改善了效率

改變辦公室的設計的確能夠改變一個人或團隊的工作方式,也能夠形塑企業文化[7]。例如紐約的前市長麥克·彭博(Michael Bloomberg)於2002年就任後,打破190年的傳統,將辦公室搬到原本一間會議室中,用隔板隔出了約50個座位讓大家辦公,而他本人就坐在正中央[8]。他說:「圍牆就是障礙,而我的責任就是把它移除」。這個被稱之為「牛棚」(bullpen)的開放式辦公室,就像華爾街的股票交易室一樣,資訊可以快速的流通,也降低政府單位的官僚氣息[9]。

紐約市辦公室。From static01
紐約市辦公室。From static01

除了空間與動線的配置外,研究也發現,工作環境中有窗景、植物和明亮的色彩可提升正向情緒。如果以藍色和紅色為主的辦公室相比,在藍色辦公室工作的員工憂鬱指數比較高 [10]。工作空間該如何設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心理、管理和建築設計領域雖然沒有定論。不過建築及環境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建議,如果要重新設計辦公室,最好能夠讓員工參與討論,瞭解各種使用需求之後再著手規劃,會達到最佳效果[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間金融公司不動產部門的主管Jerry 在籌備新的總部大樓的過程中,他告訴研究者:「我希望有人可以傾聽我們…我們聘請了最頂尖的設計公司,他要我們採用他們的設計理念,但他們沒有傾聽啊!」[12]。提案的建築設計公司可能提供了建築領域的最新設計,但工作空間的設計並不是一種規格打遍天下(one size fits all),如果能夠透過員工的角度去檢視工作與空間如何搭配,才能夠設計出集實用、好玩又展現獨特風格的辦公室

隨著科技進步,工作的方式與團隊互動的方式也一直在變化,21世紀的知識工作,可能早已不適合沿用20世紀的傳統辦公室。即使工作空間所需的花費(舉凡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空間規劃、辦公傢俱、設備等),對組織來說僅次於人事支出,但如果辦公室的設計能夠符合員工的工作需求、營造愉快的氣氛,又可以提升效率與創造力,何樂而不為呢?下次經過公共區域的時候,不妨跟巧遇的同事聊個天, 或許會有新的工作創意產生喔!

Google的伊斯坦堡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Google的伊斯坦堡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參考資料:

  • [1] Seth Fiegerman, 2015 Apr. 1, Facebook’s glamorous new headquarters will make you hate your cubicle.
  • [2] Sundstrom, E. 1986. Workplaces: The psychology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offices and factori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rennan, A., Chugh, J. S. & Kline, T. 2002. Traditional versus open office design: A longitudinal field stud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4 (3): 279-299.
  • [3] Block, L. K., & Stokes, G. S. 1989.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in private versus nonprivate work setting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1 (3): 277-297.Brookes, M. J., & Kaplan, A. 1972. The office environment: Space planning and affective behavior. Human Factors, 14: 373-391.
  • Hedge, A. 1982. The open-plan office: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employee reactions to their work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4 (5): 519-542.
  • Oldham, G. R., & Brass, D. J. 1979. Employee reactions to an open-plan office: A naturally-occurring quasi-experi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267-284.
  • [4] Zac Lin, 2013 老闆請聽我說,我們需要 Google-style 辦公室.
  • [5] Tavia Grant, 2012 Apr. 17, For Google, the office is key to worker success. The Globe and Mail,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report-on-business/careers/for-google-the-office-is-key-to-worker-success/article4210263/.
  • [6] CBS News, 2013 Jan. 22, Inside Google workplaces, from perks to nap pods.
  • [7] Laing, A., Duffy, F., Jaunzens, D., & Willis, S. (1998). New Environments for Working. London: Construct Research Comminivations.
  • McElroy, J. C., & Morrow, P. C. (2010). Employee reactions to office redesign: A naturally occurring quasi-field experiment in a multi-generational setting. Human Relations, 63(5), 609-636.
  • [8] Michael Barbaro, 2013 Mar. 22, The Bullpen Bloomberg Built: Candidates Debate Its Future.
  • [9] Daniel Eisenberg, 2005 Apr. 17, Michael Bloomberg/ New York.
  • [10] Kwallek, N., Lewis, C. M. & Robbins, A. S. 1988. Effectsof office interior color on workers’ mood and productivity.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6: 123- 128.
  • [11] Blundell-Jones, P., Petrescu,D.,&Till, J. (2005). Archeticture and Participation. London, UK: Spon Press.
  • Vischer, J.C. (2005). Space Meets Status: Designing Workplace Performance. Oxon: Routledge.
  • [12] Miller, R., Casey, M., & Konchar, M. (2014). Change Your Space, Change Your Culture: How Engaging Workspaces Lead to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John Wiley & Sons.

本文感謝感謝Wei-Lun 的協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0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矽谷人的遠端工作模式和團隊管理——《矽谷為什麼》
商周出版_96
・2022/07/10 ・318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專訪胡煜昌/Google 使用者經驗資深經理

跟許多目前在矽谷工作的台灣人一樣,目前在 Google 擔任使用者經驗(UX)資深經理的胡煜昌,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在美國哈佛、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學位後,留在矽谷繼續工作。

從韓國三星到矽谷科技巨擘 Google,從個人工作者到管理職位,胡煜昌覺得台灣人在矽谷的優勢在於說到做到、執行力超強。而「願意分享與溝通」、「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永遠為自己的工作與團隊多想一步,成為高信任感的夥伴」是他在矽谷能持續得到工作上的成就與晉升的關鍵成功要素。

從韓國三星到矽谷科技巨擘 Google,從個人工作者到管理職位,胡煜昌覺得台灣人在矽谷的優勢在於說到做到、執行力超強。圖/Pexels

胡煜昌指出,疫情前,遠端工作與跨國團隊間合作本來就已經是矽谷科技公司的日常,雖然疫情來得又急又快,但這些基礎架構都已成型,所以對工作的影響其實並不大。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覺得會在家工作很久,團隊還會遠距約了一起吃午餐、品酒、運動。

但是,隨著在家工作的時間越來越久,大家也開始習慣這種遠距工作的新常態,展現出人類的韌性。

胡煜昌指出,矽谷公司間的遠距與跨國工作能夠如此自然,在於大家心態上的正確設定,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文化沒有高低、對錯之分,大家彼此尊重、願意交流相當重要。當然,實體工作也有許多遠距無法取代的優勢,譬如過去大家在偶遇時的討論,快速在用餐時間的交流,都能讓許多沒有在計畫內的事情,高效解決。但是遠距工作後,需要先設定事項,再透過會議正式討論,還要考慮時區的差異,因此,大家在疫情剛開始時的工作時間的確變得更長。現在大家也逐漸習慣用各種即時與非即時的溝通模式提升合作效率,在工作與生活間找到新的平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溝通與信任是遠距工作的成功祕訣

胡煜昌表示,「分享、溝通與信任」是遠距工作的成功祕訣。要明確地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想做什麼,透過可視化的 Google 工作檔案,讓團隊清楚了解每個人正在處理的任務,減少誤會產生。譬如團隊中有些在家工作的同事,需要照顧孩子、家人,造成工作有所延誤,也可以開誠布公地表達與溝通。

「分享、溝通與信任」是遠距工作的成功祕訣。圖/Pexels

胡煜昌指出,Google 利用 Google 文件,不但可以分享工作進度,也可以隨時評論,過程中不僅可以高效溝通,更能建立信任感與默契。

主管的存在,在於解決團隊中每個人的問題

胡煜昌表示,主管的團隊管理相當重要,而且主管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了解團隊每個人是主管的重要工作,而主管的主要職責,在於解決每個人的問題,這可以說是耐心與智慧的考驗。

胡煜昌在職場上的升遷與轉職,都遇到了願意教導、願意給機會的好老闆。美國三星是胡煜昌人生中的第一個工作,只花了兩年的時間,便從專業設計工程師晉升到主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程中除了老闆對他的支持,更提供一對一的教練,一步步帶領他設定目標、激勵員工,並在面對困難的決定時一起討論,找出方法。這為期兩年的訓練,對胡煜昌來說,是絕佳的成長養分。

台灣人在矽谷擁有說到做到、高執行力的優勢,但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獨特的「角色定位」。很多人一進公司就埋頭做事,但是矽谷文化重視「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是策略性的思考能力,能夠主動出擊並能將個人在產品與組織中的影響力最大化。

胡煜昌說,以主管的角度來看,現在產品開發越來越複雜,主管們往往不能對每一個細節都瞭若指掌,這時候更加依賴團隊,提出建議,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時團隊要是有人能適時補上這些不足的地方,甚至成為移開路中大石的那人,就顯得更有價值了。

職場的每一步,隱形信譽的重要累積

台灣在團隊合作上,比較趨向於競爭,但在美國則傾向於發展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尊重彼此專業的合作關係。胡煜昌回想,之前在三星第一個應徵的前端工程師是位初出茅廬的年輕小伙子,當時,在提拔他的同時也在他身上「偷」學到許多前端開發與架構的知識。如今這位當初的年輕人已經是在蘋果獨當一面的軟體開發經理。雙方一直保持聯絡,時常見面交換業界心得。

胡煜昌笑著說,在矽谷應該沒有人會在同一個公司終老。這個產業很小,曾經的上司與同事,幾年後都分別在各大公司任職,套一句俗話:「出來行走江湖,總有一天要還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傾向於發展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尊重彼此專業的合作關係。圖/Pexels

在美國很重視信用(credibility),在工作場域,隱形的信譽,也就是過去的表現,更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想要在美國的職場任職與升遷,「推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你過去的紀錄與表現,將跟著你一輩子。胡煜昌表示,自己在三星與 Google 的幾次升遷都是受助於幾位上司與同事的大力支持;過去幾年自己也推薦過多位以前的同事與下屬,靠的都是彼此間在專業合作中累積起來的信任。

在 Google 工作很輕鬆嗎?

當胡煜昌決定轉職到 Google,很多人恭喜他換到這麼一個錢多又人性化的工作場域。Google 真的這麼輕鬆嗎?

胡煜昌笑著說,Google 的確是一個沒有人會叫你做什麼的環境,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你就把該做的事情做一做就好,薪水也不會比較少。但是,這就取決於個人的職涯規劃,有沒有更上一層樓的打算。

其實,在 Google 花很多時間在找問題、解決問題。不只是自己專案的問題,很多時候更要看到產品甚至是組織上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煜昌說他在 Google 花很多時間在找問題、解決問題。不只是自己專案的問題,很多時候更要看到產品甚至是組織上的問題。圖/Pexels

或許從上到下、直接命令的做事方式的確比較高效,而 Google 從下而上的管理與工作模式相對耗時,但是在這過程中,展現個人問題解決的能力,在不同想法下互相討論、合作,開創最佳的創意火花,卻是效率所買不到的重要資產。

= I C 筆記/ 詹益鑑=

熟悉 KT 的聽眾與讀者,應該非常容易猜到胡煜昌的身分。對許多 KT 的粉絲來說,胡煜昌就是那個矽谷最幸福、可以嘗到 KT 手藝的矽谷美味人夫(笑)。從我們家兩年多前移居矽谷以來,常受到這個「矽谷美味家庭」的款待,一起度過節日或跟其他朋友在他們家聚餐。除了是一個稱職的男主人,胡煜昌的學霸背景與精彩的業界經歷,也常成為聚餐時的談話主題。

所以這一集訪談,除了是胡煜昌首度出道獻聲之外,更是彷彿在他們家客廳的閒聊(實際上還是遠距錄音,而且應該是三支麥克風)。從三星到 Google 這兩家文化不同的科技公司,從工程師升上管理職的心路歷程與管理心法,還有在疫情之下的居家遠距與跨國工作模式,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享。而主管最重要的工作是提高每個同仁的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員工面對的問題(無論是工作上或工作以外),更是我從很多 Google 朋友身上聽到與學到的獨特文化,非常值得台灣的企業經理人與每一個職場上的朋友思考。

——本文摘自《矽谷為什麼:科技、新創、生醫、投資,矽谷直送的最新趨勢與實戰經驗》,2022 年 6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好的辦公室讓人更愛辦公事?
活躍星系核_96
・2015/10/29 ・282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文/ Szu Lin(一腳踏入管理學領域的心理系畢業生。曾任職於網路遊戲新創公司,目前在博士班打怪。)

辦公室設計真的很重要嗎?許多人的需求可能只要一臺電腦、一對桌椅就可以開工。但如果老闆還能在辦公室裡放上按摩椅、咖啡吧台和小點心,似乎就更好了!許多科技公司的工作空間設計更讓人眼睛一亮,到底是遊樂園、科學博物館、美術館,還是辦公室?一天當中,一大半的時間都花在工作上,工作空間的設計確實影響著我們的工作效率及身心健康,但其中到底有什麼學問呢?

Google的蘇黎世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Google的蘇黎世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今年三月底,Facebook(臉書)總部搬進了由建築大師 Frank Gehry 設計的總部建築。號稱全球最大的「開放式辦公室」(open-plan office),可容納約2,800位員工,屋頂上還有佔地約九英畝的空中花園[1]。這段影片中,Mark Zuckerberg 更秀出他的—「辦公桌」。在facebook,即使高階主管也沒有特別的辦公室,這個巨大的辦公空間,一張辦公桌挨著另一張辦公桌,希望能夠創造一個促進合作的工作環境,也反映了一種非常開放及透明的企業文化,讓每個人都可看見別人在做什麼。除此之外,也設計了許多獨立的會議室及安靜的空間供使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CNN money
source:CNN money

像facebook 這樣的「開放式辦公室」在美國發源於50年代,70年代開始盛行。相較於傳統封閉型或有隔間的辦公室,這種辦公室設計方式能夠創造更多空間,促進同事間的溝通與互動,進一步影響員工士氣和工作效率[2],當然也可大幅降低裝潢的費用。卻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因為沒有隔間的關係,隔壁的電話聲、打字聲、說話聲……聽得一清二楚,沒有隱私也容易被打擾,有可能伴隨工作壓力、降低工作滿意度,最終也可能影響工作產出[3]。

Google的都柏林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Google的都柏林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讓我們把目光移向Google 的非典型辦公環境。連續四年被財富雜誌(Fortune)評選為最佳工作環境公司[4],它們的設計又比一般開放式工作空間更有特色,也更人性化。Google在世界各地的辦公空間雖然都長得不一樣,但都會包含以下幾種元素:代表在地文化的壁畫、共用空間、電玩、撞球台和鋼琴、咖啡廳、迷你廚房和白板[5]。提供無限供應的食物和飲料、各式休憩空間和便利員工的服務,這樣的設計除了希望員工能夠把辦公室當作自己家一樣,感覺舒適、提高工作意願之外,在組織籌畫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也是樹立公司獨特文化的方法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oogle 許多充滿創意與想像力的會議室,如蘇黎世的滑雪纜車、都柏林的酒吧和伊斯坦堡的路邊咖啡店,這樣的設計除了讓辦公室變得有趣,員工有獨立的空間盡可能地發揮創意,不會像一般開放式辦公室那樣互相干擾。不動產及工作場所服務部門副總裁 David Radcliffe 指出,google 的空間設計嘗試創造一些「偶遇」的機會,因為你無法預知創新和新的想法什麼時候發生,所以在設計各種設施和行進動線的時候,需要考慮如何讓工程師或創意人才聚在一起。而根據他們的觀察,在餐檯偶遇,比傳統會議室裡進行的討論來的有效 [6]!

擺設轉換了心情,也改善了效率

改變辦公室的設計的確能夠改變一個人或團隊的工作方式,也能夠形塑企業文化[7]。例如紐約的前市長麥克·彭博(Michael Bloomberg)於2002年就任後,打破190年的傳統,將辦公室搬到原本一間會議室中,用隔板隔出了約50個座位讓大家辦公,而他本人就坐在正中央[8]。他說:「圍牆就是障礙,而我的責任就是把它移除」。這個被稱之為「牛棚」(bullpen)的開放式辦公室,就像華爾街的股票交易室一樣,資訊可以快速的流通,也降低政府單位的官僚氣息[9]。

紐約市辦公室。From static01
紐約市辦公室。From static01

除了空間與動線的配置外,研究也發現,工作環境中有窗景、植物和明亮的色彩可提升正向情緒。如果以藍色和紅色為主的辦公室相比,在藍色辦公室工作的員工憂鬱指數比較高 [10]。工作空間該如何設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心理、管理和建築設計領域雖然沒有定論。不過建築及環境心理學領域的專家建議,如果要重新設計辦公室,最好能夠讓員工參與討論,瞭解各種使用需求之後再著手規劃,會達到最佳效果[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間金融公司不動產部門的主管Jerry 在籌備新的總部大樓的過程中,他告訴研究者:「我希望有人可以傾聽我們…我們聘請了最頂尖的設計公司,他要我們採用他們的設計理念,但他們沒有傾聽啊!」[12]。提案的建築設計公司可能提供了建築領域的最新設計,但工作空間的設計並不是一種規格打遍天下(one size fits all),如果能夠透過員工的角度去檢視工作與空間如何搭配,才能夠設計出集實用、好玩又展現獨特風格的辦公室

隨著科技進步,工作的方式與團隊互動的方式也一直在變化,21世紀的知識工作,可能早已不適合沿用20世紀的傳統辦公室。即使工作空間所需的花費(舉凡建築設計、室內設計、空間規劃、辦公傢俱、設備等),對組織來說僅次於人事支出,但如果辦公室的設計能夠符合員工的工作需求、營造愉快的氣氛,又可以提升效率與創造力,何樂而不為呢?下次經過公共區域的時候,不妨跟巧遇的同事聊個天, 或許會有新的工作創意產生喔!

Google的伊斯坦堡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Google的伊斯坦堡辦公室。from officesnapshots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 Seth Fiegerman, 2015 Apr. 1, Facebook’s glamorous new headquarters will make you hate your cubicle.
  • [2] Sundstrom, E. 1986. Workplaces: The psychology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in offices and factories.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Brennan, A., Chugh, J. S. & Kline, T. 2002. Traditional versus open office design: A longitudinal field study.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4 (3): 279-299.
  • [3] Block, L. K., & Stokes, G. S. 1989.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in private versus nonprivate work setting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1 (3): 277-297.Brookes, M. J., & Kaplan, A. 1972. The office environment: Space planning and affective behavior. Human Factors, 14: 373-391.
  • Hedge, A. 1982. The open-plan office: A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f employee reactions to their work environment.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4 (5): 519-542.
  • Oldham, G. R., & Brass, D. J. 1979. Employee reactions to an open-plan office: A naturally-occurring quasi-experiment.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 267-284.
  • [4] Zac Lin, 2013 老闆請聽我說,我們需要 Google-style 辦公室.
  • [5] Tavia Grant, 2012 Apr. 17, For Google, the office is key to worker success. The Globe and Mail, http://www.theglobeandmail.com/report-on-business/careers/for-google-the-office-is-key-to-worker-success/article4210263/.
  • [6] CBS News, 2013 Jan. 22, Inside Google workplaces, from perks to nap pods.
  • [7] Laing, A., Duffy, F., Jaunzens, D., & Willis, S. (1998). New Environments for Working. London: Construct Research Comminivations.
  • McElroy, J. C., & Morrow, P. C. (2010). Employee reactions to office redesign: A naturally occurring quasi-field experiment in a multi-generational setting. Human Relations, 63(5), 609-636.
  • [8] Michael Barbaro, 2013 Mar. 22, The Bullpen Bloomberg Built: Candidates Debate Its Future.
  • [9] Daniel Eisenberg, 2005 Apr. 17, Michael Bloomberg/ New York.
  • [10] Kwallek, N., Lewis, C. M. & Robbins, A. S. 1988. Effectsof office interior color on workers’ mood and productivity.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66: 123- 128.
  • [11] Blundell-Jones, P., Petrescu,D.,&Till, J. (2005). Archeticture and Participation. London, UK: Spon Press.
  • Vischer, J.C. (2005). Space Meets Status: Designing Workplace Performance. Oxon: Routledge.
  • [12] Miller, R., Casey, M., & Konchar, M. (2014). Change Your Space, Change Your Culture: How Engaging Workspaces Lead to Transformation and Growth. John Wiley & Sons.

本文感謝感謝Wei-Lun 的協助。

延伸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0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2

10
0

文字

分享

2
10
0
天天朝九晚五心好累?明明五小時就夠啦!
Peggy Sha
・2021/07/09 ・315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疫情期間,你的工時有沒有跟著調整,或者直接 WFH 了呢?在疫情逐漸趨緩的狀況下,不少企業已經開始思考回歸一周五天進辦公室那種朝九晚五的生活了,嗚嗚嗚,到底為什麼要一週工作五天啊,我只想躺著也有錢賺啊(等等)

Corona Working From Home GIF by MOODMAN
疫情影響下,許多人的工作型態或工時受到改變。圖/GIPHY

嘿嘿,你想問的問題,各種人資專家也想問,欸欸,那個,一週工作四天不好嗎?一天工作三小時不好嗎?說不定這樣員工還更有效率呢!

有影嘸影?所以說,到底工作幾個小時最好?

一天八小誰說的?工業革命惹的禍!

說到這減少工時嘛,我們首先得來看看咱們原本的工時到底是怎麼來的,其實,這一切都是福特汽車公司的陰謀!(指) 

工業革命之後,在廠房工作成了大多數勞工的日常,一開始呢,大家一週可是要工作六天的,只有禮拜天因為信仰的關係,定為了休息日。(上帝都休,你敢不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 20 世紀,由福特領頭的一些廠商提出了「一週五天、一日八小」這種工作方式,為什麼呢?因為週休二日能讓員工有更多機會花錢,花錢幹嘛呢?花錢買我們的產品啊!這些消費有助經濟成長、不會降低生產力,還非常適合輪班制度,一日三班就能讓生產線永遠不斷,於是乎,這制度就沿用了下來。

1913年福特汽車生產流水線。圖/wiki

神啊!讓我少工作一天吧!

問題是,現在可都 21 世紀了啊!我們為什麼還要用這種工時系統呢?英國的工會聯盟(Trade Union Council, TUC)就發話了,他們在工作環境改善報告中提出,如果大家可以選擇的話,有八成的人都希望可以少工作一天。

但想歸想,如果真的變成每週上四天班,又會如何呢?

來自奧克蘭大學商學院(University of Auckland Business School)的高級講師 Helen Delaney 便曾在 2018 年試驗了這件事,實驗的對象主要來自一間紐西蘭信託公司「Perpetual Guardian」中的員工。

結果發現,唉呀,這少工作一天可真是好處多多啊,不僅工作效率依舊,團隊合作跟工作的投入程度都增加了。另一方面,為了在四天內做完所有工作、好好享受假期,有不少員工會嘗試運用創新的小技巧來提高工作效率,像是將流程自動化啦、改變會議方式啦、加裝新的 app 啦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呢,這種轉變也不是全無壞處的,有些人就覺得只有四天能工作,會讓他們的壓力暴增,也有些人會在四天內加班,等於是總工時沒啥變化,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還是一樣多。

Hard Work GIF by memecandy
工時減少一天後,有人為了享受假期而提高工作效率,也有人感覺壓力增加。圖/GIPHY

一天只要上五小,快樂工作沒煩惱?

好吧,既然工作四天壓力大,那讓我們換一下,一樣工作五天,但工時稍微少一咪咪怎麼樣?矽谷智庫的資深顧問方洙正(Alex Soojung-Kim Pang)非常推崇這種概念,還為此出了一本書《用心休息》。

他認為,比起工作超長時間,很多成功人士更著重於提高每天的高度專注時間,(簡單來說就是重質不重量啦XD),他們一天基本花費 4~4.5 個小時高強度工作,進而達到他們的目標。

哇塞,一天只要五小時是不是聽起來很讚?加州的電商「Tower Paddle Boards」跟德國數位顧問公司「Rheingans」也覺得聽起來很讚,所以他們嘗試用了這種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ower Paddle Boards 早在 2015 年就採取了每天工作五小時的制度,員工從早八一路工作到下午一點,中間完全不休息,時間到就打卡走人。結果怎麼樣呢?公司的 CEO──Stephan Aarstol 表示非常滿意,因為員工們都很想要擁有悠閒的下午,會自己在時間內加倍努力地工作,最後甚至讓產能增加了 50%!

像是倉庫人員,本來每個包裹要包他個五分鐘,工時一改變,他們只需要不到三分鐘就能包好,在時間限制下,大家會開始使用創造性思考來增加產能。

90S Spin GIF by GIFt Delivery
縮短每日工時後,員工主動在時間內加倍努力地工作。圖/GIPHY

又能午睡又能高效產出,這應該是完美工作法了吧?嗯……也不全是。從 Rheingans 公司的結果看來,這方法還是有些缺點的。

雖然五小時工作法在 Rheingans 公司裡依然正常發揮,提升了效率、讓員工能在工作/生活間取得平衡,但是,對於公司氛圍來說,卻是有害無益,畢竟,大家都忙著工作,誰有空陪你喝咖啡講屁話,久而久之,團隊文化、員工歸屬感等等,就在無形中被犧牲掉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小時特權,不是人人能擁有

除了上面這種願意第一線嘗試的公司之外,有些學術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像是英國雷丁大學亨利商學院(University of Reading’s Henley Business School)策略人資管理的副教授 Rita Fontinha 便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縮短工時雖然有助於提升員工的生活品質與團隊成效,但也會帶來許多壓力。有趣的是,有些員工雖然加了很多班,卻對自己的工作十分滿意。因此,綜合考量各個情況,Fontinha 認為,公司其實應該給員工多一點工作時間調配的彈性。

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University of Oxford’s Saïd Business School)副教授 Jan-Emmanuel de Neve 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那就是,雖然一天只工作五小時能提高效率跟員工的幸福感,但效率提升也可能被要求做更多工作(慣老闆你懂的),那原本的幸福也變得不幸福了嗚嗚。

除了工作時幸不幸福、快不快樂這種奢侈的煩惱,有些阻礙更「實際」一點,像是工廠生產線、電話客服等等需輪班的職位,其實還是用八小時制更方便一些;此外,有些工作不需要高度專注,也不要求你多有創意,這種機械化的工作,也較適用原本的八小時班制。

Line Production GIF
工廠生產線與客服等比較機械式的工作,八小時制的工時更便於排班。圖/GIPHY

所以說,到底怎樣工作比較好啦?

唉呦,說來說去都是有利有弊,到底怎樣最好?你或許可以參考利物浦的行銷公司「Agent」的方式,他們 2016 年時曾在《BBC》的邀請下,施行了每天工作六小時的實驗,也碰到了上面說到的難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他們便改用新式的「兩短三長」工作法,給員工一些彈性,讓他們自己從一週裡面挑出兩天縮短工時,四年多來,看起來成效依然不錯,算是目前看起來 CP 值最高的工時分配方法。

以上說了這麼多的工時調整方法,你最中意哪一種呢?唉,說了這麼多,也得老闆同意才行對吧,身為社畜的我,還是先洗洗睡好了。

參考資料:

  1. Bellet, C. S., Neve, J. D., & Ward, G. (2019). Does Employee Happiness Have an Impact on Productivity. SSRN. DOI: 10.2139/ssrn.3470734
  2. Fontinha, R., Easton, S. & Van Laar, D. (2019). Overtimeand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academics and non-academics:the role of perceived work-life balance. ResearchGate. DOI: 10.1037/str0000067
  3. Delaney, H. Perpetual Guardian’s 4-day workweek tri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4 Day Week Global.
  4. Taylor, M. (2021). The perfect number of hours to work every day? Five. WIRED.
  5. PRIDAY, R. (2018). The science behind the success of a four-day working week. WIRED.
  6. Cobie, N. (2021). Forget a four-day work week. How about seven? WIRED.
  7. Wiginton, K. (2021). Your ability to focus may be limited to 4 or 5 hours a day. Here’s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them. The Washington Post.
  8. Elegant, N. X. (2020). ‘The old ways of working are outdated’: Unilever is experimenting with a 4-day workweek. Fortune.
  9. A future that works for working people. TUC.

所有討論 2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