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半杯水的故事:樂觀,真的比較好?(應用篇)

貓心
・2015/03/10 ・343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6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沒有讀過理論篇的朋友,我建議你先讀讀理論篇,再來看這一篇文章吧~

附上理論篇的連結:半杯水的故事:樂觀,真的比較好?(理論篇)

好啦,廢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過去,我們一直以為,是成功帶來了樂觀。但是從Seligman的研究發現,其實樂觀的信念,也能夠造就成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對於悲觀的人來說,要他們變得樂觀,其實是很困難的。如果你是一個悲觀的人,那你一定能夠了解,要你在遇到挫折時樂觀,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畢竟當時的情緒反應,肯定讓你很難招架得住吧!

還好,Seligman在《學習樂觀,樂觀學習》這本書當中,也告訴我們變得樂觀的方式。他將Albert Ellis的ABC認知治療[1],改編成大家都能輕易使用的版本(延伸閱讀:調整自己,重新去愛──是我們的想法,決定了我們的結果)。

諮商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怎麼面對問題才是問題。」,同樣是輸球,有些人會說:「人生難免會有打不好的時候」,有些人卻自怨自艾;同樣是男朋友和其他女生吃飯,有些人會說:「我信任他,他只是跟朋友吃飯而已。」;有些人卻非常的擔心,擔心他是不是要劈腿了。

而我們之所以沒辦法樂觀看待,正是因為過去的負面經驗,讓我們很快的採取自動化的思考,把過去經驗套用到現在。有些人是在經歷了許多次挫折之後,得到了不管做什麼也沒有用這個結論;有些人是遭遇一次重大的創傷經驗,有可能是被信任的人背叛、有可能是搭捷運卻目睹了血案。這一些事情,都使我們很難再去相信,我們原本相信的人事物。這也是為什麼,有過童年創傷的人,往往也會造成他人的創傷(延伸閱讀:帶著瘡疤的施暴者──童年經驗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愛情暴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我們的想法,一定是真的嗎?真的是合情合理的嗎?

「我男友居然去跟他前女友吃飯欸!這太扯了吧!我真的覺得他一定有心懷不軌,一定是要舊情復燃了!不然為什麼要去跟前女友吃飯?難道不知道我會很不爽嗎?拜託,他到底怎麼看待我這個女朋友的啊!我們最近關係又變差了,他還這樣挑釁我,很好,我也要去報復他,跟我前男友吃飯!」

類似這樣的話,是不是很常出現在我們所聽到,或是所經歷的關係之中呢?

但是,仔細想想,這一句話所說的,真的都是事實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是Albert Ellis來看待這一件事情,他會這樣分析它:

觸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男友和前女友吃飯

信念(B,Beliefs):他想要劈腿,想要舊情復燃

後果(C,Consequence):很不爽,覺得對方故意挑釁,於是決定報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我們仔細地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後果?有沒有可能,男友和前女友吃飯,只是敘敘舊?只是他們已經變成了朋友,單純的朋友間吃飯?男友只愛女友一個人而已,其他都是女友自己想太多了?

其實,真正導致後果的,並不是觸發事件,而是我們的信念。我們的信念是從過去的經驗所建立起來的,就跟習得的無助一樣,當你認為做什麼都不會成功時,你就真的不會想去嘗試了;當妳覺得妳男友就是想劈腿時,他說的所有真心話,都只會被妳當作藉口而已了。

確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事實是什麼。但是,我們怎麼想,一定會影響我們的結果。那麼,何不試著正向一點去想呢?

「可是我就是正向不起來啊!你知道嗎?我們昨天才為了這周末的行程規劃,大吵了一架耶!我實在很難相信他是愛我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想,這確實讓人很擔心吧!但是,我們的擔心卻不一定是事實,但是卻會影響到我們的後果。

於是,Seligman會請你在這時候停下來,好好地檢視你的想法:如果這時候你很忙,沒時間處理,那就先轉移注意力吧!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就是排給自己一個時段,告訴自己:「我今天會在晚餐後留一個小時,來整理自己的想法,先暫時放在一旁吧!」;然後做幾個深呼吸(延伸閱讀:正念與深呼吸),試試看能不能讓自己回到當下,不行也沒關係,總之就試試看吧!通常這會很有效的,因為我們透過跟自己對話,讓自己先冷靜下來,並且向自己保證,自己會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好好地處理這件事情。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整理自己的想法呢?ABC理論還有個後續,就是D跟E,反駁(disputation)跟激勵(energization)。

IMG_6432

拿一張紙,一枝筆,播一段讓你放鬆的音樂,我們開始練習吧!請記得,一定要用寫的,寫出來比在腦中想,來得更有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在紙上,按照我上面舉的例子,寫下你的ABC:觸發事件、信念、結果。

接著,我們來反駁我們的信念吧!

找證反駁念頭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舉證去說他是不對的。「他和前女友見面,其實沒有必要那麼擔心,事實上他一直都有跟其他女生保持距離呀!而且他對我這麼用心,並不像是要劈腿。」、「這一次雖然考差了,但是這次考試本來就很難,因為這次考差就說我是個沒用的人,實在是很不公平!」、「減肥的時候,偶爾還是可以吃一點大餐呀!我並不是每天都這樣狂吃,因為吃了一餐就說我自己減肥失敗,實在是毫無根據!」。

找證據,並不是要你無條件的正向思考,而是要你透過非負向的方式,客觀地去檢驗你抱持的信念是否屬實。在情緒上來的時候,其實我們想的,往往都不是客觀的,很容易找到證據反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他的可能性:通常一件事情發生,不會只有單一的原因,但是我們卻往往把它歸咎到一個原因上面。就像是上面那一個例子,女生認為男生和前女友吃飯,是為了報復自己。但是他也有可能只是想找前女友敘敘舊,有可能他們還是好朋友。考試考差了,有可能只是題目特別難,有可能其實大家都考很爛,有可能是你這次太忙,以至於沒空準備而已。試著把重點擺在可以改變的原因(試著傾聽男友的心聲,而別一味咬定對方想劈腿)、特別的原因(他偶爾才會和前女友見面,並不是像我想的那樣,一天到晚都和她聊天)、非個人化的原因(他們的友誼關係還不錯,並不是為了報復我)。發現了嗎?這就是前一篇文章裡面所提到的,樂觀的解釋型態。

含意:但是,還是有可能,你的擔憂是對的。這時候又該怎麼辦呢?這時,你應該用的是「簡化災難法(decatastrophizing)」。試著問自己,你的負面想法會有多壞的影響?這次考不好就代表沒有人會認同你嗎?偶爾一天吃大餐就代表你是個沒有毅力的人嗎?

用處:我現在擔心這些有用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可以讓我解決問題呢?與其坐在這邊擔心,不如先讓自己冷靜想想,該怎麼和他理解、討論我的擔憂。

把上面的那些整理一下,我們可以這樣反駁自己的念頭:

觸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男友和前女友吃飯

信念(B,Beliefs):他想要劈腿,想要舊情復燃

後果(C,Consequence):很不爽,覺得對方故意挑釁,於是決定報復

反駁(D,Disputation):難道跟前女友吃飯,就是要報復我嗎?他前幾天不是才送我一個禮物嗎?(證據)而且他跟前女友一直有聯繫,也都有告訴我,並誠懇地要我別擔心,他只愛我一個阿。(證據)而且他很少和前女友見面啊!他也知道我會擔心,只是他們仍然是朋友,偶爾吃個飯而已(其他的可能性),就算我們前幾天才吵架,但是,這也不代表他和前女友吃飯就是報復阿!(含意)事實上,有時候我們吵架,就是我擔心的太多,他覺得不被了解,所以才和我吵起來的(含意)我現在擔心這麼多,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用處),不如先讓自己冷靜冷靜吧!在他回來之後,好好地告訴他我的感受。

激勵(E,Energization):我知道我的念頭有可能是不理性的,但是我還是很擔心。不過沒關係,我要好好整理一下我的情緒,把它寫下來,然後在我男友回來之後,好好地跟他聊聊。我相信事情一定沒有那麼糟糕,而我也有能力好好的處理好的。

就算很不幸的,你的男朋友真的是想劈腿了,那也等到那時候再說吧!你可以到那時候,再透過ABCDE理論,來反駁你那時的負面思考歷程。畢竟,對此時此刻的你來說,這只是一種假想而已。只是因為你的過去,讓你有了這一些擔憂。如同Seligman所說的,那就像是一個喝醉酒的人,在瘋言瘋語而已,根本不切實際;既然你會笑醉漢瘋,又何必對你的不理性思考太認真呢?

同樣的,你也可以反駁生活中任何的自動化負面思考,像是考試考差了、球賽打輸了、孩子不認真讀書了、同儕和你起爭執了。請一定要記得,真正決定結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的想法,造就了你眼中,這個世界的樣貌。

既然無助可以習得,那麼樂觀也可以。透過習得的樂觀,讓自己有更好的信念,更好的結果,漸漸地就會使你越來越樂觀。但是,再怎麼樂觀,都還是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要的,並不是一套100%成功的方法,而是讓你在失敗時,能夠用一套更有幫助的方式,來處理你自己的情緒。

最後,請謝謝你自己,這麼勇敢地不再逃避,迎向挑戰。

IMG_1625

1.Ellis, Albert (2003). Early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ory and how they have been augmented and revised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伺服器過熱危機!液冷與 3D VC 技術如何拯救高效運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1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高柏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我們談論能擊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甚至是 Meta 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答案或許並非更強大的 AI,也不是更高速的晶片,而是你看不見、卻能瞬間讓伺服器崩潰的「熱」。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搭載 Blackwell 晶片的輝達伺服器接連遭遇過熱危機,傳聞 Meta、Google、微軟的訂單也因此受到影響。儘管輝達已經透過調整機櫃設計來解決問題,但這場「科技 vs. 熱」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輝達,微軟甚至嘗試將伺服器完全埋入海水中,希望藉由洋流降溫;而更激進的做法,則是直接將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來一場「浸沒式冷卻」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安全嗎?從大型數據中心到你手上的手機,散熱已經成為科技業最棘手的難題。本文將帶各位跟著全球散熱專家 高柏科技,一同看看如何用科學破解這場高溫危機!

運算=發熱?為何電腦必然會發熱?

為什麼電腦在運算時溫度會升高呢? 圖/unsplash

這並非新問題,1961年物理學家蘭道爾在任職於IBM時,就提出了「蘭道爾原理」(Landauer Principle),他根據熱力學提出,當進行計算或訊息處理時,即便是理論上最有效率的電腦,還是會產生某些形式的能量損耗。因為在計算時只要有訊息流失,系統的熵就會上升,而隨著熵的增加,也會產生熱能。

換句話說,當計算是不可逆的時候,就像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而是進到垃圾場燒掉一樣,會產生許多廢熱。

要解決問題,得用科學方法。在一個系統中,我們通常以「熱設計功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來衡量電子元件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的熱量。一般來說,TDP 指的是一個處理器或晶片運作時可能會產生的最大熱量,通常以瓦特(W)為單位。也就是說,TDP 應該作為這個系統散熱的最低標準。每個廠商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 TDP,例如AMD的CPU 9950X,TDP是170W,GeForce RTX 5090則高達575W,伺服器用的晶片,則可能動輒千瓦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散熱不僅是AI伺服器的問題,電動車、儲能設備、甚至低軌衛星,都需要高效散熱技術,這正是高柏科技的專長。

「導熱介面材料(TIM)」:提升散熱效率的關鍵角色

在電腦世界裡,散熱的關鍵就是把熱量「交給」導熱效率高的材料,而這個角色通常是金屬散熱片。但散熱並不是簡單地把金屬片貼在晶片上就能搞定。

現實中,晶片表面和散熱片之間並不會完美貼合,表面多少會有細微間隙,而這些縫隙如果藏了空氣,就會變成「隔熱層」,阻礙熱傳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柏科技推出了凝膠狀的「導熱凝膠」,說是凝膠,但感覺起來更像黏土。保留了可塑性、但更有彈性、更像固體。因此不容易被擠壓成超薄,比較不會熱裂解、壽命也比較長。

OK,到這裡,「匝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散熱高速公路該怎麼設計?你會選擇氣冷、水冷,還是更先進的浸沒式散熱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液冷與 3D VC 散熱技術:未來高效散熱方案解析

除了風扇之外,目前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電腦快速散熱呢?圖/unsplash

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透過風扇帶動空氣經過散熱片來移除熱量,也就是所謂的「氣冷」。但單純的氣冷已經達到散熱效率的極限,因此現在的散熱技術有兩大發展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是液冷,熱量在經過 TIM 後進入水冷頭,水冷頭內的不斷流動的液體能迅速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效率好,且增加的體積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萬一元件損壞,可能會因為漏液而損害其他元件,且系統的成本較高。如果你對成本有顧慮,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案,「3D VC」。

3D VC 的原理很像是氣冷加液冷的結合。3D VC 顧名思義,就是把均溫板層層疊起來,變成3D結構。雖然均溫板長得也像是一塊金屬板,原理其實跟散熱片不太一樣。如果看英文原文的「Vapor Chamber」,直接翻譯是「蒸氣腔室」。

在均溫板中,會放入容易汽化的工作流體,當流體在熱源處吸收熱量後就會汽化,當熱量被帶走,汽化的流體會被冷卻成液體並回流。這種利用液體、氣體兩種不同狀態進行熱交換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導熱速度甚至比金屬的熱傳導還要更快、熱量的分配也更均勻,不會有熱都聚集在入口(熱源處)的情況,能更有效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 3DVC 的設計,是包含垂直的熱導管和水平均溫板的 3D 結構。熱導管和均溫板都是採用氣、液兩向轉換的方式傳遞熱量。導熱管是電梯,能快速把散熱工作帶到每一層。均溫板再接手將所有熱量消化掉。最後當空氣通過 3DVC,就能用最高的效率帶走熱量。3DVC 跟水冷最大的差異是,工作流體移動的過程經過設計,因此不用插電,成本僅有水冷的十分之一。但相對的,因為是被動式散熱,其散熱模組的體積相對水冷會更大。

從 TIM 到 3D VC,高柏科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並多次獲得國際專利。為了進一步提升 3D VC 的散熱效率並縮小模組體積,高柏科技開發了6項專利技術,涵蓋系統設計、材料改良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經過設計強化後,均溫板不僅保有高導熱性,還增強了結構強度,顯著提升均溫速度及耐用性。

隨著散熱技術不斷進步,有人提出將整個晶片組或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的「浸沒式冷卻」技術,將主機板和零件完全泡在不導電的特殊液體中,許多冷卻液會選擇沸點較低的物質,因此就像均溫板一樣,可以透過汽化來吸收掉大量的熱,形成泡泡向上浮,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然而,因為水會導電,因此替代方案之一是氟化物。雖然效率差了一些,但至少可以用。然而氟化物的生產或廢棄時,很容易產生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這是一種永久污染物,會對環境產生長時間影響。目前各家廠商都還在試驗新的冷卻液,例如礦物油、其他油品,又或是在既有的液體中添加奈米碳管等特殊材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把整個主機都泡在液體裡面的散熱邏輯也與原本的方式大相逕庭。如何重新設計液體對流的路線、如何讓氣泡可以順利上浮、甚至是研究氣泡的出現會不會影響元件壽命等等,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柏科技目前已將自家產品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相容性驗證,相信很快就能推出更強大的散熱模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3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微笑會讓自己變快樂嗎?「假裝」的心理學——《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azothbooks_96
・2023/06/02 ・209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大腦「裝假成真」的實驗

幾年前,科學家決定對詹姆斯的假說展開終極的測試,他們對受測者進行腦部掃描,請受測者做出害怕的表情。研究者從機器窺探受測者的大腦,他們看到杏仁核非常活躍,因此推論受測者的確有恐懼的感覺。所以,研究人員得到了終極的證據,證明假裝感受可以直接影響大腦。

一九六○年代末期,年輕的詹姆斯.萊爾德(James Laird) 在羅切斯特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在某次實習課程中,指導教授要求他訪問患者,同時教授透過單面鏡在一旁觀察。訪談過程中,患者的臉上突然出現一抹不尋常的微笑,那微笑引起萊爾德的好奇,他想知道患者露出那不尋常的表情時是什麼感受。

患者不尋常的微笑勾起萊爾德的好奇心。圖/giphy

他開車回家的途中,腦中一再浮現那次訪問的情況,對那抹微笑益發好奇。最後他逼自己做出同樣的表情,以了解那是什麼感受。他驚訝地發現那微笑讓他瞬間快樂了起來。好奇之下,他接著嘗試皺眉,心情馬上難過了起來。那次開車回家的奇怪體驗,從此改變了萊爾德的職業生涯。

當晚他回到家後,馬上走到書架前,查詢情感心理學的相關資訊。巧的是,他拿起的第一本書就是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微笑就會變得快樂

萊爾德閱讀詹姆斯失傳已久的理論,覺得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在車內微笑後馬上變得更快樂了。他也意外發現那理論已歸入史書,從來沒做過應有的測試。為了測試,萊爾德邀一些志願受測者到他的實驗室,讓他們微笑或皺眉,然後告知感受。根據詹姆斯的理論,微笑的人應該會比皺眉的人快樂許多。

不過,萊爾德擔心受測者可能會迎合他,說出他想聽的結果,所以他必須想辦法在隱瞞實驗的真實目的下,讓他們微笑或皺眉。

後來,他巧立了一個名目。他告訴受測者,他們參與的實驗是研究臉部肌肉的電流活動,並在受測者的眉宇間、嘴角和下巴邊緣裝上電極。接著,他向受測者解釋,情緒的變化會影響實驗結果,為了避免情緒造成誤差,要求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告知情緒變化。

萊爾德決定進行表情與情緒關聯的實驗。圖/envatoelements

電極器當然是假的,但是那個巧立的名目讓萊爾德可以偷偷地把受測者的表情轉為笑臉或苦臉。為了塑造憤怒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眉宇間的電極器往下拉,用咬牙切齒的方式收縮下巴上的電極器。為了塑造快樂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嘴角的電極器往上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測者依照要求改變表情後,接著他給受測者一張表格, 上面列了一些情感的項目(例如,激動、不安、快樂、懊悔等等),請受測者評估各種情感的感受度。結果相當驚人,跟詹姆斯在十九世紀末的預測一樣。受測者在做出微笑的表情後,覺得更快樂;在皺眉後,覺得更生氣了。

研究過後,萊爾德訪問受測者,問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實驗中會有那些不同的感受。只有少數幾人把新感受歸因於臉部表情的操控,其他人都無法解釋感受的轉變。其中一位把表情轉為皺眉的受測者表示:「我其實毫無怒氣,卻不自覺地想到令我發怒的事情。這實在有點荒謬,我知道我正在接受測試,沒理由生氣,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受試者因為皺眉的表情感到憤怒的情緒。圖/envatoelements

立刻就快樂起來的方法

十九世紀初,俄國戲劇導演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發明了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顛覆了戲劇界。這種表演方法的關鍵在於鼓勵演員以控制行為的方式,在舞台上體驗真實情感。

這種方法常稱為「魔力假使」(the magic if)(「假使我真的有這種感受,我會怎麼表現?」),一些知名演員也採用這種方式。例如,馬龍白蘭度、華倫比提、勞勃狄尼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方法也用於探討「裝假成真」原理的實驗室研究中。假設你現在參與驗證「裝假成真」原理的研究,首先,用 1 到 10 來評估你目前快樂的程度,1 代表你剛跌進水溝裡的心情,10 則代表你看到最痛恨的敵人跌進水溝裡的心情。

接著,請開始微笑。不過,我要的不是短暫擠出沒什麼感覺的微笑,請依照以下的指示微笑: 

  1. 坐在鏡子前。
  2. 放鬆額頭和臉頰的肌肉,嘴唇微開。在科學界,你現在的表情稱為「中立」,像一張空白的畫布。
  3. 將嘴角肌肉往後拉向耳朵,盡量把笑容拉大,笑到眼晴周圍產生紋路。最後,把眉部肌肉輕輕揚起,維持這個表情約二十秒。
  4. 收起表情,想想你現在的感受。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用科學方法讓好事成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zothbooks_96
5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腦袋裡的自我批鬥大會:「反芻思考」是什麼?要怎樣才能擺脫它?——《反芻思考》
PanSci_96
・2019/05/15 ・388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481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何謂自我驗證預言?

自我驗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一個心理學名詞,指的是只要你對他人的行為有所期待,這樣的期待就會成真。同樣,如果你覺得他人會怎麼對待你,你會不知不覺地產生相對應的行為,結果他人真的用你所想像的方式來對待你了。

自我驗證預言最著名的實驗,是心理學家 Rosenthal 和 Jacobson 在 1968 年所做的實驗,他們先幫一所學校的學生做智力測驗,然後告訴老師,有些人是高智商(隨機講的,這些人並不一定有高智商)之後,這些被冠上高智商稱號的學生,成績果然突飛猛進。請想像一下,如果老師相信這些學生具有高智商,可能提供更多的補充教材、更多時間的教導,面對學生不會的問題也會更有耐心(因為他們高智商嘛!聽不懂的話,一定是我講得不夠清楚),學生的成績自然突飛猛進。

只要你對他人的行為有所期待,這樣的期待就會成真。圖/pixabay

有一段時間,認為自己是一個不夠好的心理師,面對個案時,常會花更多心力在自己是不是講錯話?或者因為擔心講錯話而畏首畏尾,無法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處理個案的事情上,反而是在處理我自己的擔心,這樣讓我真的變成一個「不夠好的心理師」這些行為,個案或多或少都能察覺到,是否也可能造成個案的情緒波動、甚至離開,更驗證了我是一個不夠好的心理師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由於反芻思考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正確,我們依照這個結論去行動,反而更有可能得到負面的結果,又更印證了一開始的結論,如此不斷重複這個惡性循環,直到受不了為止。

反芻思考就像一面鏡子

身為一個心理師,讀了那麼多心理學理論,我常做的並不是將這些理論運用在個案身上,講出一番醍醐灌頂的大道理,然後讓個案聽我的話。相反,我會引導個案聽聽自己心裡的話,感受他們心裡的掙扎,然後,接受這個掙扎。

與自我和平相處圖。圖/pixabay

或許你會說,心理師不就應該要幫人「處理」或「解決」心理困擾嗎?的確,在剛執業的前幾年,我也覺得負向情緒的出現真是太不理性了,應該要趕快把它看清楚,然後趕快改變,殊不知,這個想法才是真的不理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心理治療其實很像打太極拳,順著自然的規律走,接受它,才可以借力使力。

我們在治療室裡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有著不同的過去、不同的經驗,每一個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只有正向的經驗、沒有挫折,每個人對挫折的忍受程度不同,挫折影響每個人的程度也都不一樣如同「痛」給每個人的感受不同,關公可以刮骨療傷邊喝酒下棋,一般人只要跌倒擦傷可能就痛個一整天,所以,不必拿別人的忍痛能力來要求自己。

別再想了,接受它吧。圖/pixabay

總結來說,當你的腦海中又出現反芻思考、在你心裡開批鬥大會,這些都是過去的經驗累積造成的結果,會出現這些「不合理」的狀況,其實是非常合理的當你要求反芻思考停止,其實是要求過去的經驗消失,以心理師的能力或現今心理學、醫學的發展來看,是不可能辦到的。

我常把心理困擾比喻成心裡生了病,如果是一般生理病,你去看醫師的時候,不會想知道自己發生了什麼事,這個病從哪裡來,會造成什麼影響嗎?如果會,為什麼在心裡生病的時候,只想趕快度過?如果想知道自己心的真實狀況,不如好好反芻思考,我所擔心的、在意的、無法接受的事情是什麼?是什麼樣的理由讓我自己無法接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會發現,反芻思考很像一面照妖鏡,你心裡的脆弱、困難、不滿足,統反應在平常以為「想太多」的反芻思考裡。

反芻思考背後隱藏的事

反芻思考的作用是要提醒我們生活中有危機出現了。什麼是危機呢?就是會造成我們的傷害、我們無法應付的難題。現實生活中,真有那麼多真實的傷害,會危及我們的生命嗎?其實沒有,真正危及到的是我們無法成為我們想成為的人,這個世界不是我們經驗中的世界

彥霖是科技公司的工程師,他的困擾是,在提案會議中,只要老闆的眉頭一皺,即使沒有說什麼,最後也接受了他的提案,他還是會感到非常緊張、沮喪,甚至為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站在台上,覺得冷。圖/pixabay

如果你曾經上台報告過,多少可能會遇到台下的聽眾對你報告的內容有疑問甚至不認同的經驗,這可能是一個質疑、甚至否定的訊號,但每個人之所以會有不一樣的反應,在於這個訊號對你代表的意義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談話中,彥霖透露出他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自己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好,所以老闆皺了一下眉頭,會讓他感覺到自己沒有做到一百分,自己的作品還有讓別人猶豫的空間,這讓他非常不能接受。

「我為什麼沒有做到一百分?」這個反芻思考不斷地浮現腦海,不斷在心裡指責著他。

設計對白:你為甚麼沒有一百分?圖/pixabay

如果只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一百分,還有點淺顯,反芻思考背後隱含的資訊並不只如此為什麼彥霖會把「我要得到一百分」當作是一個非達到不可的目標?這才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地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彥霖想了想,自己在國小的時候,對於分數的理解還似懂非懂,但到了國中時,因為喜歡班上一位成績很好的女同學,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成績只是中下,當別人嘲笑他成績差那麼多也想要追學霸時,他開始奮發圖強雖然苦讀之後,彥霖成績有大幅進步,但始終還是比不上那位女同學,於是他幫自己訂下了一個目標:我要考一百分,什麼都要一百分。

或許你會說,這個想法也太不理性了吧!是啊!如果我們事事理性,又哪來反芻思考呢?「我要一百分」這件事,幫彥霖建立了一個人生的模組,只要一旦被推翻,就好像回到那個被嘲笑、得不到心愛的人的感受。

反芻思考沒有標準答案

很多人一直告訴彥霖:你做得很好你很棒!」但這些話一點都沒有讓他覺得比較好過在他的心中,如果沒有做到完美,什麼都得不到,其他人又怎麼能知道自己的感受呢?但是,如果彥霖沒有透過自我對話來反芻思考,又如何得知?當這些話從彥霖的口中說出時,他大大鬆了一口氣,也為長久以來如此在意自己的表現,找到了合理的解釋。他原先真的一點覺察都沒有嗎?其實是有的,只是從來沒有仔細去探究與思考,任由每個冒出來的反芻思考引導自己。

你的反芻思考是哪種呢?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跟反芻思考當朋友、接受它帶來的影響把它看清楚了解它跟你之間的互動模式、了解它想要傳達給你的訊息,然後慢慢地跟它混熟,你對反芻思考的感覺就不再只是表面上傳達的意思,它會告訴你更深一層的意義,你是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以及如何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賦予意義。

與反芻思考交朋友。圖/pixabay

交朋友要交心,跟反芻思考相交,討論意義是十分必要的,也因為這件事情對你代表的意義不同,才會引發情緒。找到意義、討論意義、修改意義,這是接下來可以做的事。怎麼修正,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只是看這個意義跟你所遇到的事件適不適合,你用這一套解釋方式,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

從彥霖的例子來看,「好成績、好表現的意義,就是擁有更大的吸引力」,基本上就有點怪怪的。更適切地說,「吸引力」裡面的元素,不是只有好成績這也難怪彥霖會有如此大的情緒波動,因為就算拿到了好成績,也只不過是為吸引力加了一點分,在其他的地方,例如人際關係、外表打上,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彥霖不修改自己的意義系統,就算真的拿到無數個一百分也於事無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光是這一點,就可以跟反芻思考繼續討論下去了,我們不是要把反芻思考駁倒,畢竟它也是我們內心的一部分,而是要透過溝通與協調,讓它的存在對我們來說更有利。

 

——本文摘自《反芻思考:揭開「負面情緒」的真面目,重拾面對困境的勇氣》,平安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半杯水的故事:樂觀,真的比較好?(應用篇)
貓心
・2015/03/10 ・343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64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還沒有讀過理論篇的朋友,我建議你先讀讀理論篇,再來看這一篇文章吧~

附上理論篇的連結:半杯水的故事:樂觀,真的比較好?(理論篇)

好啦,廢話不多說,正文開始:

過去,我們一直以為,是成功帶來了樂觀。但是從Seligman的研究發現,其實樂觀的信念,也能夠造就成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對於悲觀的人來說,要他們變得樂觀,其實是很困難的。如果你是一個悲觀的人,那你一定能夠了解,要你在遇到挫折時樂觀,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畢竟當時的情緒反應,肯定讓你很難招架得住吧!

還好,Seligman在《學習樂觀,樂觀學習》這本書當中,也告訴我們變得樂觀的方式。他將Albert Ellis的ABC認知治療[1],改編成大家都能輕易使用的版本(延伸閱讀:調整自己,重新去愛──是我們的想法,決定了我們的結果)。

諮商上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怎麼面對問題才是問題。」,同樣是輸球,有些人會說:「人生難免會有打不好的時候」,有些人卻自怨自艾;同樣是男朋友和其他女生吃飯,有些人會說:「我信任他,他只是跟朋友吃飯而已。」;有些人卻非常的擔心,擔心他是不是要劈腿了。

而我們之所以沒辦法樂觀看待,正是因為過去的負面經驗,讓我們很快的採取自動化的思考,把過去經驗套用到現在。有些人是在經歷了許多次挫折之後,得到了不管做什麼也沒有用這個結論;有些人是遭遇一次重大的創傷經驗,有可能是被信任的人背叛、有可能是搭捷運卻目睹了血案。這一些事情,都使我們很難再去相信,我們原本相信的人事物。這也是為什麼,有過童年創傷的人,往往也會造成他人的創傷(延伸閱讀:帶著瘡疤的施暴者──童年經驗是如何塑造我們的愛情暴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我們的想法,一定是真的嗎?真的是合情合理的嗎?

「我男友居然去跟他前女友吃飯欸!這太扯了吧!我真的覺得他一定有心懷不軌,一定是要舊情復燃了!不然為什麼要去跟前女友吃飯?難道不知道我會很不爽嗎?拜託,他到底怎麼看待我這個女朋友的啊!我們最近關係又變差了,他還這樣挑釁我,很好,我也要去報復他,跟我前男友吃飯!」

類似這樣的話,是不是很常出現在我們所聽到,或是所經歷的關係之中呢?

但是,仔細想想,這一句話所說的,真的都是事實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是Albert Ellis來看待這一件事情,他會這樣分析它:

觸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男友和前女友吃飯

信念(B,Beliefs):他想要劈腿,想要舊情復燃

後果(C,Consequence):很不爽,覺得對方故意挑釁,於是決定報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我們仔細地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後果?有沒有可能,男友和前女友吃飯,只是敘敘舊?只是他們已經變成了朋友,單純的朋友間吃飯?男友只愛女友一個人而已,其他都是女友自己想太多了?

其實,真正導致後果的,並不是觸發事件,而是我們的信念。我們的信念是從過去的經驗所建立起來的,就跟習得的無助一樣,當你認為做什麼都不會成功時,你就真的不會想去嘗試了;當妳覺得妳男友就是想劈腿時,他說的所有真心話,都只會被妳當作藉口而已了。

確實,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知道事實是什麼。但是,我們怎麼想,一定會影響我們的結果。那麼,何不試著正向一點去想呢?

「可是我就是正向不起來啊!你知道嗎?我們昨天才為了這周末的行程規劃,大吵了一架耶!我實在很難相信他是愛我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想,這確實讓人很擔心吧!但是,我們的擔心卻不一定是事實,但是卻會影響到我們的後果。

於是,Seligman會請你在這時候停下來,好好地檢視你的想法:如果這時候你很忙,沒時間處理,那就先轉移注意力吧!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就是排給自己一個時段,告訴自己:「我今天會在晚餐後留一個小時,來整理自己的想法,先暫時放在一旁吧!」;然後做幾個深呼吸(延伸閱讀:正念與深呼吸),試試看能不能讓自己回到當下,不行也沒關係,總之就試試看吧!通常這會很有效的,因為我們透過跟自己對話,讓自己先冷靜下來,並且向自己保證,自己會留一段時間給自己,好好地處理這件事情。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整理自己的想法呢?ABC理論還有個後續,就是D跟E,反駁(disputation)跟激勵(energization)。

IMG_6432

拿一張紙,一枝筆,播一段讓你放鬆的音樂,我們開始練習吧!請記得,一定要用寫的,寫出來比在腦中想,來得更有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在紙上,按照我上面舉的例子,寫下你的ABC:觸發事件、信念、結果。

接著,我們來反駁我們的信念吧!

找證反駁念頭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舉證去說他是不對的。「他和前女友見面,其實沒有必要那麼擔心,事實上他一直都有跟其他女生保持距離呀!而且他對我這麼用心,並不像是要劈腿。」、「這一次雖然考差了,但是這次考試本來就很難,因為這次考差就說我是個沒用的人,實在是很不公平!」、「減肥的時候,偶爾還是可以吃一點大餐呀!我並不是每天都這樣狂吃,因為吃了一餐就說我自己減肥失敗,實在是毫無根據!」。

找證據,並不是要你無條件的正向思考,而是要你透過非負向的方式,客觀地去檢驗你抱持的信念是否屬實。在情緒上來的時候,其實我們想的,往往都不是客觀的,很容易找到證據反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他的可能性:通常一件事情發生,不會只有單一的原因,但是我們卻往往把它歸咎到一個原因上面。就像是上面那一個例子,女生認為男生和前女友吃飯,是為了報復自己。但是他也有可能只是想找前女友敘敘舊,有可能他們還是好朋友。考試考差了,有可能只是題目特別難,有可能其實大家都考很爛,有可能是你這次太忙,以至於沒空準備而已。試著把重點擺在可以改變的原因(試著傾聽男友的心聲,而別一味咬定對方想劈腿)、特別的原因(他偶爾才會和前女友見面,並不是像我想的那樣,一天到晚都和她聊天)、非個人化的原因(他們的友誼關係還不錯,並不是為了報復我)。發現了嗎?這就是前一篇文章裡面所提到的,樂觀的解釋型態。

含意:但是,還是有可能,你的擔憂是對的。這時候又該怎麼辦呢?這時,你應該用的是「簡化災難法(decatastrophizing)」。試著問自己,你的負面想法會有多壞的影響?這次考不好就代表沒有人會認同你嗎?偶爾一天吃大餐就代表你是個沒有毅力的人嗎?

用處:我現在擔心這些有用嗎?是不是有更好的處理方式,可以讓我解決問題呢?與其坐在這邊擔心,不如先讓自己冷靜想想,該怎麼和他理解、討論我的擔憂。

把上面的那些整理一下,我們可以這樣反駁自己的念頭:

觸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男友和前女友吃飯

信念(B,Beliefs):他想要劈腿,想要舊情復燃

後果(C,Consequence):很不爽,覺得對方故意挑釁,於是決定報復

反駁(D,Disputation):難道跟前女友吃飯,就是要報復我嗎?他前幾天不是才送我一個禮物嗎?(證據)而且他跟前女友一直有聯繫,也都有告訴我,並誠懇地要我別擔心,他只愛我一個阿。(證據)而且他很少和前女友見面啊!他也知道我會擔心,只是他們仍然是朋友,偶爾吃個飯而已(其他的可能性),就算我們前幾天才吵架,但是,這也不代表他和前女友吃飯就是報復阿!(含意)事實上,有時候我們吵架,就是我擔心的太多,他覺得不被了解,所以才和我吵起來的(含意)我現在擔心這麼多,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用處),不如先讓自己冷靜冷靜吧!在他回來之後,好好地告訴他我的感受。

激勵(E,Energization):我知道我的念頭有可能是不理性的,但是我還是很擔心。不過沒關係,我要好好整理一下我的情緒,把它寫下來,然後在我男友回來之後,好好地跟他聊聊。我相信事情一定沒有那麼糟糕,而我也有能力好好的處理好的。

就算很不幸的,你的男朋友真的是想劈腿了,那也等到那時候再說吧!你可以到那時候,再透過ABCDE理論,來反駁你那時的負面思考歷程。畢竟,對此時此刻的你來說,這只是一種假想而已。只是因為你的過去,讓你有了這一些擔憂。如同Seligman所說的,那就像是一個喝醉酒的人,在瘋言瘋語而已,根本不切實際;既然你會笑醉漢瘋,又何必對你的不理性思考太認真呢?

同樣的,你也可以反駁生活中任何的自動化負面思考,像是考試考差了、球賽打輸了、孩子不認真讀書了、同儕和你起爭執了。請一定要記得,真正決定結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的想法,造就了你眼中,這個世界的樣貌。

既然無助可以習得,那麼樂觀也可以。透過習得的樂觀,讓自己有更好的信念,更好的結果,漸漸地就會使你越來越樂觀。但是,再怎麼樂觀,都還是會有失敗的時候,我們要的,並不是一套100%成功的方法,而是讓你在失敗時,能夠用一套更有幫助的方式,來處理你自己的情緒。

最後,請謝謝你自己,這麼勇敢地不再逃避,迎向挑戰。

IMG_1625

1.Ellis, Albert (2003). Early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ory and how they have been augmented and revised during the last three decades.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3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