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機器戰警的左右手──仿生義肢

活躍星系核_96
・2014/05/14 ・1225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相關標籤: 義肢 (4)

deka-arm

文 / 施柔安

在《機器戰警》裡,主角因爆炸受了重傷,被改造成半人半機械的超級警察。而真實世界裡,有更多的人,因為戰爭、意外、疾病,永遠地失去了身體的一部份。幾十年來,從虎克船長的鐵勾、美觀大於實用的假肢,到殘障奧運短跑選手使用的碳纖維義肢,科學家們一直不斷地研究與改善義肢的功能,創造出許多使用不同原理和應用目的的義肢,希望能讓這些失去肢體的人們生活更安全便利。

上週,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宣布批准了一款新型的義肢手臂上市銷售[1]。這款代號Luke(和《星際大戰》裡被砍掉手後、裝上一隻幾可亂真假手的天行者 Luke同名)的義肢,是一款能夠以意念操控的仿生義肢,由曾發明知名2輪電動車Segway的Dean Kamen所在公司DEKA研發。它的大小、重量和外觀都與真實的手臂相仿,並可做出高達十種不同的動作,從最簡單的喝水、進食、梳頭、刷牙,到開鎖、撿硬幣、拿雞蛋,甚至是操作器械,許多是目前的義肢無法完成的。

mg_9909

不同於目前廣泛使用的跨肢體牽引連動系統,Luke使用的DEKA arm system是經由電極來偵測殘餘肢體末端肌肉群的活動,再把信號轉換成相應的動作。這種方式讓使用者可以依照過去的經驗操作義肢,不需要一個關節接著一個關節地控制,使用上更自然也更直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看起來已經足夠厲害了,但是科學家們並沒有滿足。他們還希望可以「感覺」到物體的冷熱、形狀、硬度和質感。

今年二月,一篇相關的文章發表於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2]。這些神經科學家、工程師、醫生和機器人專家,將四個電極手術植入實驗參與者的上臂。這四個電極,會連接到特製的義肢上,將義肢表面受到的壓力資料,經電腦計算,改變成神經可接受的訊號,回傳給大腦。測試時,參與者不必盯著義肢,就能夠感覺到手正在做什麼,從而調整力氣拿起一些易碎的物品。

因為體積、重量和精準度的問題,讓它目前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且初期的價格肯定會無庸置疑地高昂。

當然,科幻小說中逼真靈活又普遍的機械仿生手臂永遠是科學家努力的方向──但我真心希望你我都沒有需要用到它的一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hOjRBGzUa0

 

 

作者施柔安:台灣人,出身長庚的物理治療師,現為新加坡 Villa Francis Home for the Aged 復健部主任

參考資料:

  1. Brandon Griggs FDA approves ‘Star Wars’ bionic arm. CNN [May 12, 2014]
  2. Stanisa Raspopovic, Marco Capogrosso, Francesco Maria Petrini, Marco Bonizzato, Jacopo Rigosa, Giovanni Di Pino, Jacopo Carpaneto, Marco Controzzi, Tim Boretius, Eduardo Fernandez, Giuseppe Granata, Calogero Maria Oddo, Luca Citi, Anna Lisa Ciancio, Christian Cipriani, Maria Chiara Carrozza, Winnie Jensen, Eugenio Guglielmelli, Thomas Stieglitz, Paolo Maria Rossini, Silvestro Micera “Restoring Natural Sensory Feedback in Real-Time Bidirectional Hand Prostheses” Sci Transl Med, Vol. 6, Issue 222, p. 222ra19, 2014.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科學再發現@科技大觀園

更多內容也可以上科技大觀園搜尋「機器人」,或每週六上午8點收看民視53台科學再發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找回走路的「鈦」度!3D 列印技術重建貓咪四肢
言蓁
・2020/03/13 ・886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87 ・五年級

2018 年 12 月,有名司機在西伯利亞新庫茲涅茨克的雪地中,找到了一隻大約四歲的俄羅斯貓貓 Dymka(俄語為「霧」),並將牠帶至新西伯利亞的診所。雖然牠因凍傷而失去了所有的爪子,但獸醫們 3D 列印材質的義肢代替牠失去的四條腿,所以現在 Dymka 可以重新生龍活虎地追趕跑跳蹦,甚至爬樓梯了!(灑花)

Dymka 用牠的新腳站著。圖/© Kirill Kukhmar/TASS/Getty

義肢獨秀——3D 列印技術重建貓掌

根據《莫斯科時報》報導, Dymka 獲救時爪子、耳朵和尾巴都已經凍傷了,獸醫 Sergei Gorshkov 不得不幫牠截肢。Gorshkov 說,在西伯利亞嚴酷的冬季裡,每間診所的獸醫至少會治療五至七隻爪子、耳朵和鼻子等部位被凍傷的貓,倘若凍傷情形嚴重,皮膚組織會死亡並需要截肢。

Gorshkov 和診所同事與俄羅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學 (TPU) 的研究人員合作,為 Dymka 製造了一套義肢。 TPU 的代表表示,科學家開發了磷酸鈣製成的塗層,使鈦製義肢可以更順利地安裝並嵌入、融合進動物的腿骨中,同時讓感染和排斥的風險降到最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冬季的西伯利亞。圖/Pinterest

走出態度!恍若新生的鈦製義肢

研究人員對 Dymka 的腿進行電腦斷層掃描 (CT) 建模,並依此 3D 列印出鈦棒。根據《新西伯利亞新聞》報導 ,Dymka 於 2019 年 7 月植入了義肢,前腳為先,後腿次之。2019 年 12 月,獸醫診所在 YouTube 上傳了影片,內容記錄牠安裝義肢七個月後的生活,還有特寫鏡頭拍到了一些關於義肢的細節,可以從畫面中看出來,牠的「 腳掌」以柔軟的黑色材料製成,底部帶有紋理。

不過,Dymka 可不是世界上唯一一隻四腳都是金屬義肢的「鋼鐵貓貓」,第一隻接受類似手術的貓出現在 2016 年,當時,新西伯利亞有診所替一隻名為 Ryzhik(俄語為「紅」)的貓進行了凍傷截肢的手術,並在牠身上植入了鈦製物體。未來,是不是會有更多貓咪受益於鈦製義肢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資料來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言蓁
7 篇文章 ・ 212 位粉絲
喜歡貓但不敢紮實去摸,像對所有喜愛的事物,嚮往也懼怕。依賴文字,生存於不被看好的文組,走著忽焉變成資訊的雜食動物。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外骨骼輔助義肢,讓身障者享受走路帶來的健康和快樂
PanSci_96
・2016/03/13 ・1352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00 ・六年級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泛科學獨立製作

文/李允誠 | 台灣數位文化協會

在以往,身心障礙者只能倚靠輪椅或是助行器協助行走,但這些器材往往過於龐大,攜帶不便,而且對於顛頗地形適應不佳。ReWalk Personal 6.0 是一套外骨骼輔助義肢,能夠幫助身障者以接近原始走路的方式行走,讓身障者享受再次走路的感動。

ReWalk 將外骨骼輔具帶上街頭

外骨骼義肢
外骨骼輔助義肢的使用者 Robert Woo 示範運用 ReWalk Personal 6.0 走上街頭。(圖片來源: Eliza Strickland)

Rewalk 系統的創始者亞米特高佛(Amit Goffer)不希望這些外骨骼義肢只使用於物理治療或是家中,他總是不停的想:「該如何才能讓這些器具融入社區?甚至走上街頭?」。ReWalk 機器人義肢公司的 CEO 賴瑞亞辛斯基(Larry Jasinski)也表示:「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外骨骼等輔助工具融入日常生活。」

美國已經通過先前 ReWalk 系統在臨床及個人的使用資格,讓脊隨損傷的身障者能夠使用外骨骼義肢協助行走。這也是第一套獲准如此多種使用權的外骨骼義肢,代表它將是第一個「走出醫院」的機器人義肢。亞辛斯基表示,已經有 66 位使用者將 ReWalk 買回家中使用。

 更符合人體需求

在基本機械運作上,新一代的 ReWalk 6.0 相較前代的差異不大:同樣用位於臀部與膝蓋的伺服馬達供給電源,並透過加速度器偵測使用者的移動。但在硬體上則有幾項重要的升級:腿部支撐器變得更為精簡,支撐帶能將身體重量更均勻的分布於義肢上,而原先放置處理器的背包,也被換成更迷你的腰包

羅伯特是前幾代 ReWalk 的使用者,也給了許多改良建議給原廠。例如說先前的外骨骼支撐帶,其實很容易擦傷使用者的膝蓋。而新版的 ReWalk 設計,透過調整身體重量分配,已經成功改善這個問題。顯示了科技如果要進步,除了追求材料、製程或是微型化的進步,其實很多時候更需要的是聆聽使用者回饋的各種小問題,去調整、改善科技產品伴隨的副作用。

既然如此,外骨骼義肢的「好穿易脫」也就變得更重要了。ReWalk 把原先內外支柱的造型,改成只有外在支柱,並搭配環繞帶扣緊腿部,這種改良腿部支撐的方式,讓使用者能更容易穿上 ReWalk。使用者羅伯特表示透過增加腹部的支撐,他現在可以在盤腿坐時彎腰,不用再怕會往前倒,「我隨時都可以在 10 分鐘內站起來。」

除了硬體,ReWalk 6.0 也在軟體上做了改良。ReWalk 6.0 提供更平順的步行功能、更簡單的止步機制、以及更方便的上下樓梯動作。使用者也能透過穿戴式手錶,控制外骨骼的動作,像是坐下、站立、行走及爬階等。

除了輔助行走,還有更多益處

使用外骨骼義肢不是為了炫,相較於過去只能選擇坐輪椅,羅伯特發現他的身體機能在可重新走路之後獲得許多改善,他不再需要麻醉藥物,肌肉痙攣減少許多,消化、循環系統也都變得較健康。

和許多科技的誕生一樣,外骨骼最早應用於軍事用途,透過外骨骼裝置,能讓人跑得更快、跳得更高,甚而抬起重物、背負更多的裝備。現在,外骨骼義肢已經從醫院裡的物理治療室,逐漸走向街頭,也許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身障者,能在外骨骼義肢的幫助下,再度從輪椅、病床上站起,腳踏實地的感受每一步。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智慧生活與前沿科技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
審校:陳妤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