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現生的生物種類何其多,依照傳統的思想,一般觀念上認為,不管是直接也好、間接也好,芸芸眾生之所以能存在,太陽是所有生物的主要能量源頭,太陽光能扮演了最基本的角色,沒有陽光和光合作用,地球上的芸芸眾生就無法生存。
「海底黑煙囪(Black Chimney)」(照片取自網路)是廿世紀海洋科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科學家們在北冰洋極北地區海域中大西洋洋脊,發現了五處非常集中的被稱為「海底黑煙囪」的熱噴泉,在美國西邊的太平洋海底也有;根據探測設備的測量,它們位於好幾千米深的海底,完全照不到陽光,像煮沸的醋一樣(攝氏400度)的海水,從「黑煙囪」不斷噴射而出;此外,「海底黑煙囪」周圍廣泛存在古細菌,透過基因組測序發現,這些古細菌非常原始,處于生命樹源頭的位置上;科學家因此提出原始生命起源于「海底黑煙囪」周圍的理論,認為地球早期的生命可能就是嗜熱微生物。
近年來科學家們也發現了地底下幾千公尺的岩石裡面,也有好些原始的微生物,在這種環境中,環境地層石頭的壓力,絕不小於「海底黑煙囪」四周;換言之,這些活在地底深處岩石內的微生物,也非靠陽光的光合作用而生存,牠們活在高溫與高壓的嚴酷環境之下。
除了四周的細菌之外,在「海底黑煙囪」周圍高等生物生機盎然蓬勃,令人吃驚;依照傳統的觀念來說,在這麼深處的海洋,太陽光根本無法到達,無法進行生物的光合作用,那麼怎麼有可能竟然是整片生機蓬勃的海底生物世界呢?這些熱液生物群的發現,更是石破天驚,不僅是因為生物的密度比周圍海底高一萬倍到十萬倍,主要是在於這種生物群所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化學反應。
熱液生物群中最有趣的就是三公尺長的蠕蟲管子,這些蠕蟲既沒有口、也沒有消化器官,全靠硫細菌提供營養,在這二千多米的深海海底根本沒有陽光,不可能進行光合作用,而且溫度高、壓力大,硫細菌從熱液中取得地熱的能量,支持著這種特殊的熱液動物群,除蠕蟲外還有瓣鰓類、螃蟹等等比較高等的生物,而且熱液動物的新陳代謝特別快,遠遠高於靠陽光生長的生物群,以致於個體較大。
透過深海研究的結果發現,當今地球至少有兩類生物群、兩種食物鏈,而非單類生物群單種食物鏈:一類是我們習以為常、從太陽能支持的,生活在在常溫和有光的環境下,靠著光合作用產生有機質;另一類則是靠地球本身(內源)能量,即地熱支持,在高溫和黑暗的環境下,靠化學作用維持;這兩類生物群的能量來源和合成有機質的機制完全不同,提供了地球上眾多生物起源途徑的證據;在地球演化早期的大氣屬於還原性,不可能有靠光合作用的生物群,類似於現在熱液生物群、依靠地球內熱的生物,或許是當時地球上的生命體。
從地球的生命史來說,科學家們認為,最早的生命發生於卅多億年前,這些生物活在被謔稱為「原始湯」海洋內的簡單細胞,至於這些最原始的生命,是否發源於「原始湯」內,或是由隕石彗星從外太空帶來的,尚未有定論,以目前的證據來說,生命的確可以長期忍受外太空嚴酷的環境,何況,科學家曾經在南極撿到的一塊從火星來的隕石內,發現了可疑類似於生物體的化石。
在大約7到6億年之前的這段期間,地球曾經歷過兩次全球性的「冰雪地球(Snowball Earth)」事件:古城冰期(Sturtian)和南沱(Marinoan)冰期;在5.8億年左右,還有一次規模較小較短、稱為「蓋茲其爾(Gaskiers)」的冰雪覆蓋地球事件。
有趣的是,到目前為止,從出土的化石證據來看,地球上巨體生物(Macro Organism),似乎在地質學上稱為埃迪卡拉紀(Ediacaran Period)期間(6.35~5.43億年前)才開始出現,在此兩次大冰期和以前的生物化石,都屬於顯微生物(Micro Organism)。
那麼,接下來就有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出現了:為何到了大約6.1億年前,地球上才出現巨體化石?換一句話說,到底在那個時候,地球怎麼搞的,才有適合於這些多細胞相對複雜的生物出現?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從生命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是一個絕對重要無法閃遁的「大哉問」,地球上的生物,怎麼會在這麼短短的時間內,體型從顯微級的變成一、二公尺的龐然大物?
而且,從目前已經發現的埃迪卡拉紀鑄模化石(imprint/Cast Fossil)和實體化石(Body Fossil)的生物種數量以及這些生物的體型大小與構造來看,似乎可以這麼說,地球上的第一次「生命大爆發(Life Explosion)」,也就是從顯微生物演化到巨體生物,並非到比較晚五、六千萬年後的「寒武紀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才有的,亦即「埃迪卡拉紀大爆發(Ediacaran Explosion)」才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第一次重大事件--從顯微生物轉到多細胞巨體生物。
若以體型大小來說,依照達爾文的進化說法,生物的體型大小,在演化早期,通常比較小,慢慢變大,然後又縮小(到滅絕);恐龍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晚三疊紀/早侏羅紀恐龍剛出現的時候,相對來說,體型都不是太大,通常小於10公尺,可是到了早侏羅紀晚期和中侏羅紀的時段,巨型的恐龍就出現了,最大的如地震龍,可達50公尺長,然後到白堊紀晚期,恐龍快要下台的時候,暴龍也只約10公尺長;比照埃迪卡拉紀和寒武紀兩次生命大爆發生物的體型大小,似乎和以上的說法有很大的出入,寒武紀的生物,除了奇蝦等少數可達4-50公分之外,通常都不到10公分,可是,埃迪卡拉紀的生物,幾十公分的是正常現象,還有不少超過一、二公尺的龐然大物,這兩次生命大爆發明顯的生物體型差異,不禁讓人懷疑,進化學說的體型變化規則,到底需不需要修改一下?
接著下來,到了埃迪卡拉紀結束,進入寒武紀的時候,大約5.42億年前,這些長相奇怪、體型較大、種類繁多的埃迪卡拉紀生物,似乎一瞬之間全部都滅絕了,雖然有科學家不完全接受此觀點,但是在寒武紀大爆發的化石記錄中,似乎找不到埃迪卡拉紀的生物化石,也是個無法否認的事實;那麼,再一次出現了另一個「大哉問」:埃迪卡拉紀的生物死到那裡去了?也就是說,到底在那時候,地球又怎麼搞的?又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以至於整個地球生物界的演化,全盤從頭來過?哈!有科學家說,埃迪卡拉的生物,是上帝創世過程中的失敗實驗,此種論調,好像也沒錯到哪裡去。
再者,這些埃迪卡拉生物,到底是靠什麼能源方式存活的?太陽能或是化學能?或是另有其它取得能生命能源的方式?
總之,擴展我們對於生命的認知,不僅可從海底黑煙囪和深處岩石得到重要寶貴的事實資訊,更可以鑒古知今,透過埃迪卡拉實體化石,揭開更多的生命奧祕--光是探討埃迪卡拉紀生物的出現、取得生命能源、和最終的滅絕,就需要很多科學家輪迴好幾世了。
本文原發表於催眠恐龍[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