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
0

文字

分享

0
7
0

《驚奇隊長》與貓貓英雄呆頭鵝:科學解析貓皇和人類的神秘關係!

雷雅淇 / y編_96
・2019/03/07 ・204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89 ・五年級

《驚奇隊長》看完後根據泛科學編輯部不科學的統計,百分之 87 的人會想知道這兩件事:《復仇者聯盟4》何時上映,以及能不能告訴我關於呆頭鵝 (Goose) 更多的事!(最好XD)

上一篇「《驚奇隊長》裡的貓貓英雄:那些關於「呆頭鵝(Goose)」的科學小秘密!」裡我們談了橘貓為何大多是男生、是不是都「大橘為重」的特別胖,還有為何抓住牠們的脖子貓主子就乖乖地不會亂動的小秘密XD

這一集,讓我們隨著尼克福瑞(Nick Fury)一去不回頭的貓奴養成之路,來談談吸貓症候群(?)以及貓吸太多(?)人類會發生什麼事吧!

以下內容一樣涉及到貓貓可能不想讓你知道的小秘密,關於貓主子若你害怕知道太多,或是還沒看電影怕劇透的話,請酌情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_____這是防雷分隔線,咕嚕_____

吸貓有益身心健康?那我還不大吸幾口!

不只是尼克佛瑞,你會發現整個電影院都會在呆頭鵝出現的時候被融化。所以說貓咪到底是什麼毒,為何讓人類如此欲罷不能,吸了還想再吸?

Jessica Gall Myrick 針對 7000 名在網路上看貓咪影片的人進行調查,發現在網路上吸貓之後,人會變得更精力充沛、感覺更積極,像是焦慮、煩惱和悲傷的情緒較少,並且在看影片的時候所得到的樂趣,會大於因為浪費時間而造成的內疚感。

再加上大家大多在工作和學習時間看貓貓的影片……等等,這聽起來好像有點不妙?(抬頭望向時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喵喵喵~喵喵~ 人類對貓說自以為的喵星語,無三小路用?

看到貓就忍不住想喵喵叫,但其實引述「學習喵星語是有可能的,但絕非喵喵叫!」這篇文章所說:貓之間的交流,除了貓媽媽和小貓咪之間,幾乎完全是非口頭的,只靠身體語言和氣味;而人類的交流所依靠的基本上只有口頭語言、音調和臉部表情。問題來了,那貓和人類之間靠什麼溝通呢?是聲音還是表情或是……氣味?

研究人類和寵物行為學的專家米克爾.瑪利亞.德爾加多(Mikel Maria Delgado)認為貓實際上是從我們的面部表情來理解人類情感。 「研究顯示,當主人顯示出愉悅或是憤怒的情感時,貓確實會有不同的反應。」(主人的角色是相當重要的,貓似乎根本不在乎陌生人展示出的強烈的情感波動。)除了臉部傳達出的情緒,他們也嘗試著與貓進行一些更微妙的交流。

於是結論是:學貓叫是沒用的。「我不建議人們對他們的貓喵喵叫,」布拉德肖說,「事實上,人們很喜歡對著家裡的貓喵喵叫,雖然這是無害的,但我不認為這會對貓產生什麼效果。」實際上,在野生貓的聚居地是幾乎聽不到喵喵聲的,喵喵聲只是貓用來吸引人類注意力的一個伎倆。因為我們對這聲音有反應所以它們才喵喵叫,而不是因為牠們自己對這聲音有反應。

吸貓吸一吸就去創業了?

佛瑞顯然吸貓吸一吸之後,突然靈感大爆發,於是復仇者聯盟計畫就這樣誕生啦!(並不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8 年一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發現,被弓形蟲感染的人會有一個很神秘的行為:創業。

弓形蟲能感染很多種哺乳動物(包含人類),但它只能在貓咪的體內進行有性繁殖。全球大約有 20 億人(好多!)被感染,但好哩加在的是其對人類的健康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影響。但對老鼠來說就不太妙了:被弓形蟲感染的老鼠,會不再害怕貓尿的氣味,然後……牠就更容易被貓咪吃掉,進行下一輪的有性生殖。

不過也不是說被弓形蟲感染的人類就沒有被影響,過往的研究顯示被感染的人,「有更大風險遭遇車禍、患上心理疾病、變得更神經質、容易濫用藥物和自殺」,為何會有這些現象的原因還不清楚,有研究者推論這可能與睪固酮的激素水平有關。

於是近期這篇研究便將感染弓形蟲和創業行為綁在一起,發現被感染的大學生會有 1.4 倍的機率會選擇商學院,並有 1.7 倍的機率會選則管理與創業相關方向為主修。且一個國家弓形蟲的感染率和這個國家的創業活動有關,感染率高的地方,國民近期創業意向的比例與正在進行創業的比例更高,且害怕失敗所以不敢創業的比例更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IMDb

不過投資創業有賺有賠,但吸貓穩賺不賠。
就在電影院裡多吸幾把吧!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更多電影中的科學,來泛知識節和我們一起聽泛科學專欄作者余海峯聊《科幻中的科學》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雷雅淇 / y編_96
38 篇文章 ・ 1224 位粉絲
之前是總編輯,代號是(y.),是會在每年4、7、10、1月密切追新番的那種宅。中興生技學程畢業,台師大科教所沒畢業,對科學花心的這個也喜歡那個也愛,彷徨地不知道該追誰,索性決定要不見笑的通吃,因此正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貓奴指南】把「貓界大麻」貓薄荷抹在身上,除了方便吸貓/給貓吸還有什麼作用?
PanSci_96
・2024/02/20 ・51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為什麼貓這麼喜歡貓薄荷呢?

原來是貓薄荷裡的荊芥內脂導致貓咪吸了貓心大悅,不住翻滾、流口水、打呼嚕。

但是,貓薄荷不是對所有貓都有用。不到六個月的小貓似乎不會有反應,而且有的貓喜歡,有的貓不喜歡……咦,這還和遺傳有關係嗎?

想要同時驅蚊,又讓貓貓情不自禁饞你身子嗎?那你一定要試試貓薄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荊芥內脂不只會讓貓咪快樂似神仙,也會活化蚊子體內的受體蛋白,接觸到的蚊子會產生搔癢和刺痛感。哈哈小蚊子,你也來嘗嘗癢癢痛痛的痛苦!

給你的貓貓來點刺激的快樂草吧!

延伸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貓奴注意!喵星人石化開關的秘密——《真的假的!奇怪知識又增加了》
晴好出版_96
・2023/07/31 ・149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石化的貓咪

如果我們想要驗證「掐住貓的後脖頸,貓就會乖乖石化」這件事,我們會試著掐掐自己養的貓,頂多再去掐掐朋友家養的貓。

但科學家找來了 31 隻喵星人,為牠們分組進行實驗,分析實驗資料,再進一步找出原因。布芬頓就是這樣的科學家。布芬頓認為,如果夾住後脖頸是「裝死開關」,那麼年齡、性別對喵星人這種反應的影響應該不大;相反,如果反應與年齡、性別有相關性,那麼這大概就不是裝死開關。

在他找來的 31 隻貓中,有 13 隻貓年齡在 5 歲以內,包括 5 隻雄性,8 隻雌性;還有 18 隻貓年齡介於5∼10 歲,包括 11 隻雄性和 7 隻雌性。布芬頓用壓力同樣為 140 毫米汞柱的夾子夾住牠們的後脖頸,觀察這些貓的反應。

實驗結果顯示,第一組的 13 隻貓中 12 隻有反應;第二組的所有貓都有反應。看起來,這的確是個與性別、年齡無關的「裝死開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布芬頓發現,這些貓被夾起來以後,儘管會出現軀體靜止、脊柱捲曲拱起、尾巴夾在兩腿之間等舉動,但並沒有出現瞳孔渙散、體溫下降、心跳減慢等典型的裝死行為,有些貓甚至還會發出很享受的呼嚕聲。也就是說,這些貓產生的很可能並不是所謂的緊張性靜止行為,而是一種掐捏誘導的行為抑制(pinch induced behavioral inhibition,簡稱 IBI)

來自演化的行為抑制

一個月之後,布芬頓用這 31 隻貓重複進行了實驗。他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年齡比較大的貓對夾子的反應會變弱。到了第三個月重複實驗的時候,只有大約三分之二的貓還會對夾子有明顯反應,主要是年齡偏小的貓。

最後,布芬頓得出結論,貓被掐住後脖頸的行為是一種緊迫反應,來自進化,可能與母貓搬運小貓有關。

在進化過程中,那些被媽媽咬住後脖頸時還瘋狂亂動的小貓很容易被摔死,自然選擇(編按:也就達爾文所提出的 Natural Select)讓那些擁有「媽媽咬住後脖頸就要變乖」基因記憶的小貓存活了下來。

貓媽媽叼住小貓的後脖頸。圖/《真的假的!奇怪知識又增加了:自說自話的總裁顛覆認知的科學奇想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場景:在野外,帶著小貓的貓媽媽突然遭遇捕食者的襲擊,準備一口叼起自己的寶寶撒腿就跑,這時亂動亂叫的小貓就很難存活下來。也就導致了現存的所有貓科動物的基因中都寫了這樣一條紀律:被抓住後脖頸,就要老實點。甚至不管你是貓、獅子,還是老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布芬頓在實驗中還發現了一個現象:基本上每隻貓,不管年齡、性別,在第一次被夾住後脖頸時,都會產生行為抑制的反應。但隨著頻繁被夾,年齡較大的貓的反應會慢慢減弱。

這也正符合「小貓基因記憶更強,更需要有強烈反應」的邏輯。更進一步,布芬頓還從狐狸、浣熊、老鼠等動物身上找到了支持這個理論的依據。

後來,布芬頓教授根據這個理論, 設計了一款「Clipnosis」的擼貓神器,賣得相當好。Clipnosis 這個詞來自clip+hypnosis,正是「夾子」+「催眠」的意思。

當然,大家在家完全可以用文件長尾夾或者晾衣服的夾子來嘗試這種「擼貓黑科技」。但夾子的力度一定要掌握好,如果壓力太大了,貓疼,你也要做好被貓爪神功襲擊的準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真的假的!奇怪知識又增加了:自說自話的總裁顛覆認知的科學奇想》,2023 年 7 月,好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晴好出版_96
3 篇文章 ・ 2 位粉絲
晴方好,雨亦奇,換個角度都是「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