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新加坡茲卡延燒!用 Google 搜尋監控國際疫情

miss9_96
・2016/09/10 ・205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601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名新加坡女性於 8 月 25 日出現結膜炎、紅疹等症狀, 8 月 27 日確診首例茲卡境內感染, 8 月 28 日又爆增 40 名病例。《自由時報》引用台大醫師看法:「一定擋不住了!」1-3

  • 8 月 29 日新加坡衛生部和國家環境局確診 41 例本土茲卡案例;9 月 9 日數據顯示,總確認人數已達 304 例
lossless-page1-900px-Zika_EM_CDC_280116.tiff
茲卡病毒的電子顯微照片。病毒顆粒的直徑為40奈米,具有外包絡緻密內芯。圖/wiki

每年都有許多人從鄰國入境台灣,因此掌握鄰近國家傳染病疫情對台灣來說非常重要。那我們現在假設住在新加坡的小明,某天被帶有茲卡病毒的蚊子叮咬,數天後出現紅疹、結膜炎等症狀4,那身處千里之外的台灣疾病管制署(疾管署)要如何及時發現異狀呢?

下圖是近 30 天在新加坡,分別以「結膜炎」和「紅疹」(中、英和馬來文)為關鍵字在 Google 查詢的強度變化。有趣的是,可以觀察到英文的「結膜炎(conjunctivitis)」在 8 月 25 日至 28 日間飆升,而這幾天新加坡國內發生什麼事呢?

圖1
特定症狀關鍵字在新加坡用不同語言的搜尋強度變化。圖/本文作者

原來 8 月 25 日起,新加坡爆發了一波本土傳播的茲卡疫情。據新聞報導,首名女性患者在 8 月 25 日出現結膜炎、紅疹等症狀,而後續多人持續出現症狀。四天後的 8 月 29 日,新加坡衛生部確診 41 名本土茲卡病例5

一般法定傳染病從患者採樣送檢到疾病確診,約有 1~5 日的等待期,但在極少數特殊案例中,甚至會有長達 20 日的空等待期。在此空窗期裡,政府無法了解疫情在民間肆虐的情況。倘若此傳染病又是發生在鄰國(如新加坡此波本土茲卡疫情),台灣政府可能要花更長的天數,才能透過媒體報導(如果該國媒體資訊公開透明的話)或外交管道知曉鄰國正在爆發流行病疫情,這對防疫決戰境外的概念來說,無疑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倘若鄰國對疾病爆發的處置方式,如同當年中國政府為了國家顏面、隱瞞 SARS 疫情6,7,使得台灣無法知道鄰國傳染病的發展,就有可能會重演當年 SARS 在台灣肆虐,最終導致全台三百多人、全球八千多人遭受感染的重大災情。(台灣確診病例數是 346 人,死亡  37 人; 全球確診 8096 人,死亡 774 人)8

圖2
分析網路活動量變化可彌補檢測的空窗等待期。圖/張昱維、蔣維倫
茲卡疾病的送檢與檢測時間。圖/中華民國疾病管制署署長信箱回應

儘管新加坡官方直至 8 月 29 日才確診此波疫情,但從圖 1 中可以發現到,英文的「結膜炎」和「紅疹」從 8 月 26 日就已經大幅的飆升,因此可以大膽的猜測 [註1],新加坡國內從 8 月 26 日起,就有越來越多人出現結膜炎或紅疹症狀,所以越來越多患者、家屬、醫師或相關醫療從業人員在 Google 上搜尋相關資訊,也同時反映了新加坡民間和第一線醫院的狀況 [註2, 3]!而此現象也同時發生在巴西去年 5 月的茲卡疫情,在大量疑似茲卡病例出現之前,葡萄牙語的「紅疹」在 Google 上的搜尋強度就已經開始飆升,顯示巴西的民眾正在被一種奇特的疫情所襲擊9 [註4]。

網路能幫我們決戰傳染病於境外嗎?

從 〈用 Google 預警茲卡病毒疫情?〉一文可以知道,觀察網路活動能夠針對不同國別、語言和日期進行縮限,以提高準確度。因此我們提出大膽的構想,可以:

1) 分析網路以建立台灣鄰國警戒圈 [註5]
2) 分析特定症狀關鍵字網路活動,以建立國內的疾病警戒機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利用網路平台的各項縮限工具(如:韓國 / 韓文、日本 / 日文、菲律賓 / 英文、越南 / 越文等),定期分析各種症狀關鍵字(如:咳嗽 → 流感;水泡 → 腸病毒;紅疹、結膜炎 → 茲卡、登革熱),一旦某些症狀關鍵字的網路強度出現異常,就能夠針對相關的疾病或事件進行比對分析,有效掌握國內防疫的黃金時期,決戰跨國傳染病於境外之效!

  • 本文感謝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檢驗科張昱維(Yu-Wei Chang)、馬來西亞友人林雯慧(whlim)協助。

註釋:

  • 註1:猜測也有可能是錯的,如果同時在新加坡也有另一種會引發結膜炎、紅疹的疾病,此猜想就會有錯誤。
  • 註2:必須要強調,疾病的確診必須要仰賴實驗室,網路活動僅是反映另一種觀察疫情的角度。
  • 註3:新加坡的官方用語至少有英、中和馬來文,但英文的症狀關鍵字表現較為明顯,可能是因為醫師的學術用語為英文。
  • 註4:巴西的官方用語為葡萄牙語。
  • 註5:任何可以分析數據的網路平台都可以應用此概念,如 Google、Twitter、微博等。

參考文獻:

  1. 新加坡本土茲卡病毒 暴增至 41 例。天下雜誌
  2. 新加坡茲卡病毒本土感染病例增至 41 起。中華民國外交部
  3. 茲卡攻陷新加坡 暴增 41 例本土感染。自由時報
  4. 茲卡病毒感染症。中華民國疾病管制署
  5. Localised Community Spread Of Zika Virus Infection With More Cases Confirmed。新加坡衛生部(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
  6. 邱坤玄 (2003) SARS疫情與兩岸關係的發展。展望與探索,5-7
  7. 李慶四 (2003) 從SARS衝擊看中國政府的危機公關。二十一世紀
  8. Cumulative Number of Reported Probable Cases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 WHO官方網頁
  9. Chiang Wei-Lun. (2016, April 23). 用 Google 預警茲卡病毒疫情?. PanSci 泛科學. Retrieved August 30, 2016 from pansci.asia/archives/97183
文章難易度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04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AI 做簡報又更簡單了!只輸入網址,Bard 就整理好線上論文?
泛科學院_96
・2023/08/20 ・68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超誇張,只要貼上網址,Google Bard AI 把網頁內容變成簡報,這這這我還能不變心嗎?

之前有一支影片分享了 ChatGPT 結合 Power Point 的簡報製作技巧。

在 Bard 大更新之後,運用網頁瀏覽的功能,不管是線上期刊還是論文,轉換成簡報更加的方便,根據我自己的測試,只要五分鐘,從一篇網路上的論文就可以快速的變成一份漂亮的簡報,這真是懶人救星啊!

今天簡單的分享了 Bard 支援連接網路之後的論文摘要功能,並且回應之前影片網友遇到的內容大綱轉簡報的製作問題,希望這支影片能解決你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完影片之後你覺得 Bard 的哪個功能最讓你驚艷或驚嚇呢?

  1. 拳打 ChatGPT 的連網功能
  2. 腳踢 ChatGPT 的內容準確性
  3. 豪奪網站的資訊內容
  4. 巧取生成錯誤資訊魚目混珠

如果你有更多的想法與問題,歡迎加入泛科學 AI 的 Discord 論壇,我把連結放在影片下方資訊欄。

如果這支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在影片下方點個喜歡,或是透過超級感謝展現你的心意,讓我製作更多實用有趣的 AI 教學影片,最後別忘了訂閱泛科學院的頻道,我們下支影片再見囉。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所有討論 1
泛科學院_96
24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0

6
1

文字

分享

0
6
1
ChatGPT 還是 AI 之王嗎?Google Bard AI 與微軟 Bing AI 的終極測試
泛科學院_96
・2023/08/12 ・537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今天這集影片我們準備拿 ChatGPT、Google Bard AI 跟微軟的 Bing AI 來作一個大亂鬥比賽,我們準備了幾個不同的挑戰看誰最厲害。

因為 Bard 跟 Bing 都是免費提供,為了公平性,我主要會使用免費的 GPT 3.5 來比較,不過我同時會放上 GPT-4 開啟網路瀏覽功能的結果來給各位作參考。

評比的成果我會給一顆星到五顆星來呈現,主要分為四個類別:易用性、實用性、創造性以及回應速度。

看完今天的影片,你會想要使用Bing、Bard還是Chatgpt呢?歡迎在影片下方留下你的看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這支影片對你有幫助的話,請幫我在影片下方點個喜歡,並且把這支影片分享給需要的朋友,最後別忘了訂閱泛科學院的頻道,我們下支影片再見囉。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泛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泛科學院_96
24 篇文章 ・ 33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