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好書搶先看
・2015/09/14
今日的可攜式科技產品已不再像是身體的延伸,而是自身的一部分。「穿戴式裝置」是可以穿戴在身上的電子產品,功能包括追蹤、生物感應和行動傳輸。未來,這類產品只會越來越多。例如近來最火紅的穿戴式裝置──Apple Watch,只要搭上iPhone,你就可以在手腕上打電話、傳訊息和瀏覽網頁。它還附有許多感應器,可以監控你的健康與健身狀況;經過指紋識別後,也可以授權Apple Pay付款系統來買東西。
科學傳播
・2015/09/14
1789年的哥廷根大學,德國自然學者佛斯特(Georg A. Forster)對學生侃侃而談二十幾年前,參加庫克船長歷時三年、共七萬公里的南半球航行。其中一位學生的熱情提問與嚮往之情,令他印象深刻,他毫不懷疑此人將來極可能也會成為探險家,但他沒有想到這位叫洪堡的年輕人不但成為十九世紀最著名的探險家,也是第一位將科學方法引進地理調查的地理學家。
好書搶先看
・2015/09/13
貪睡功能這項發明實在是太偉大了⋯⋯但10分鐘後,當鬧鈴再度響起,就沒那麼偉大了。如今你只覺得更加疲累。還要再貪睡下去嗎?貪圖這幾分鐘真的有幫助?或者只是陷入無限迴圈,最後害你出門遲到,而且一樣想睡到不行?
文明足跡
・2015/09/13
1956 年的今天,IBM 隆重向外界介紹最新的商用電腦── IBM 305 RAMAC,特別強調它配備了史上第一部硬碟貯存裝置,可以迅速存取大量資料,是辦公室與工廠自動化的革命性產品。這麼厲害的硬碟,容量有多大?說出來嚇死你── 5 MB。
來自台灣
・2015/09/12
過去可能只有在實驗室才能使用的光譜儀,現在只要靠 SciView手機光譜儀輕巧容易使用。
文明足跡
・2015/09/12
有些發明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卻不大吸引世人注意,連帶使得發明者淪為一個陌生的名字。傑克·基爾比(Jack Kilby, 1923-2005)與他發明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簡稱 IC)就是一個例子。
好書搶先看
・2015/09/11
同時使用多種媒體對我們會有何影響呢?我們會因為使用多媒體而變得更聰明、更靈巧嗎?近十年來,我們大腦的應變力得到明確的證實:它好比是生理上的硬體,持續跟某種軟體(我們的生活經驗)相適應。所以我們所經歷的事情並非不重要,因為任何心智活動都會在腦內留下痕跡,而這些痕跡會影響大腦未來的功能。
Promo
・2015/09/11
台灣都市的房價讓一般人仰之彌高,望而興嘆,只能徒呼「這數字不科學啊」~但,其實都市建築還有另外一個同樣居「高」不下的問題──熱島效應造成的都市高溫是我們機會用科學解決的。而且說不定能順便讓高房價的始作俑者負起點責任。
人體解析
・2015/09/11
據統計,2013 年全球有 250 萬人都是依賴血液透析(也就是俗稱的「洗腎」;台灣約有 6 萬人)才得以維生。在二次大戰之前,腎臟病到了末期就是無可挽回的絕症;直到 1945 年,荷蘭醫師考爾夫(Willem J. Kolff, 1911-2009)才以他發明的血液透析裝置,為這些絕症病患帶來曙光。
活得科學
・2015/09/11
這次解剖的科學重點在於電子鍋內鍋的塗層是否會對人體造成影響,媒體重點則放在內容農場、聯播網廣告的問題上,提供公眾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