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3C的眼疾─你分得清楚黃斑部病變、近視、老花嗎?

PanSci_96
・2016/02/15 ・211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1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台灣之星贊助,泛科學策劃執行。

作者:麗明眼科診所 陳品芳/陳祐瑲 醫師

 

其實人人都有黃斑部

每當我指著眼底照片向患者介紹:「這是你的黃斑…」

對方常會驚訝道:「啥?為什麼我那麼年輕就會有黃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你先別害怕!」這時我總得耐心的解釋:「黃斑部是正常結構喔!」

圖片1
photo via Ske.@wikipedia, CC License

原來,許多人誤以為「黃斑」就代表著令人聞之喪膽的「黃斑病變」,而不知道「黃斑部」其實是眼睛最重要的視生理結構 ─ 健康的黃斑部會帶來精準的視覺,根本是好東西來著!且讓我從頭來清楚說明眼睛的結構及病變吧。

圖片2
photo via Laitr Keiows @wikipedia, CC License

正常成人的眼球直徑約 2.5 公分,大部份藏於眼瞼眼窩之內,少部份露出的部份醫學上稱為眼裂(eye fissure),俗稱的黑眼珠屬角膜(Cornea)、而白眼球則是結膜(Conjunctiva)及其下包覆的鞏膜(Sclera)所組成。

圖片3
photo via Schematic_diagram_of_the_human_eye_en.svg: Rhcastilhos @wikipedia, CC License

再往眼球內部解剖,可看到鞏膜內部有脈絡膜(Choroid)負責更內層視網膜的營養及血流散熱等任務。如果眼睛像一台相機,那視網膜就是置於最深層的底片,負責產生視覺訊號,再集中於視神經盤,透過神視經傳導至大腦視覺區,最終解釋生成視覺。而黃斑部正是視網膜的中心精華地帶,在這個約 0.5mm 直徑大小的視網膜區域主要由感光細胞組成,負責產生中心精準的彩色視覺,黃斑部一旦受損將造成非常大的視力傷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斑部病變的主要症狀就是視力變模糊,光由這個症狀卻無法與多數眼科疾患區分清楚,需要進一步的眼科檢查才能明確鑑別診斷。

圖片4
photo via Myopia.svg@wikipedia, CC License

黃斑部病變、近視和老花眼該怎麼分?

各種造成視力模糊的疾病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近視(Myopia),在眼球光學上的定義乃遠方光線無法「正確聚焦」在視網膜上,故需要以凹透鏡矯正以得到清晰的焦距;簡單說來,單純近視眼只要戴上眼鏡或隱形眼鏡就可以看清楚遠方物體,這正是多數台灣人每天起床需要做的第一件事。

圖片5
photo via meesh@wikipedia, CC License

老花眼則常發生在四十歲以後,乃由睫狀肌功能下降、水晶體彈性喪失造成的調節力下降,進而造成近距視覺退化的毛病。一開始會以視覺疲勞痠澀表現,爾後逐漸出現閱讀困難等典型症狀,常需要配戴多焦或雙焦等老花眼鏡,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眼部疾患之一。

那黃斑部病變的患者呢?他們的症狀一樣是視力模糊,若仔細觀察,可能有中心盲點或視覺扭曲的症狀,依病理學還可屈分為乾性及溼性病變,其中溼性病變的病變尤其惡性,可能導致視網膜出血、黃斑部水腫等嚴重併發症,通常需要進一步的雷射或手術治療。多數黃斑部病變患者,一開始發病會自以為是近視度數加深或老花眼益加嚴重而不予以理會,等視力愈來愈模糊,才去眼鏡行想要調整眼鏡卻不管用,直到診斷出黃斑病出了問題,可能已經拖延治療時機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早期的黃斑病變,多數可以透過第一線的眼科檢查偵測出來,眼科醫師能夠直接觀察散瞳後的眼底看到初期病灶;若有免散瞳眼底照相的設備,甚至可以在一分鐘內就得到詳細的眼底影像資訊,快速篩檢黃斑部病變以及青光眼等重大眼部疾患,是值得推廣的眼科健檢項目。

圖片6
圖片來源:welchallyn 網站

隨著智慧型手機功大功能的發展,甚至有專業眼科儀器商開發出眼底攝影的手機配件,只要把光學套件加裝在你的 iPhone 上面,就可以組合成隨身攜帶的眼底照相系統,甚至聯結網路即時上傳雲端影像資料庫,對於居家醫療照顧及偏鄉巡迴醫療,可說是低成本而高效益的診療利器。

然而,即使診斷設備技術不停的往輕量小巧、高解析度、智慧精準以及便宜可得的方向前進,但眼科疾患變化多端,許多重大的眼科疾患仍需要眼科醫師的專業協助鑑別診斷與治療。

如果你屬於重度用眼的 3C 一族,建議能定期檢接受定期的眼科檢查,一旦發現視力退化,千萬不要只以為是近視或老花眼發作,應該立即向眼科醫師報到,確認你的黃斑部是否健康,一旦出現黃斑部病變,就應與眼科醫師配合積極治療,以免視力進一步惡化而最終導致失明的結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了這麼多,你能了解近視、老花與黃斑部病變的差異了嗎?「靈魂之窗」只有一對,每個人都該好好了解與照顧啊!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0 篇文章 ・ 1916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長者與糖友注意!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糖尿病黃斑部水腫恐失明,自我檢測及早治療
careonline_96
・2023/09/08 ・25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醫師,我的右眼看電線桿好像會變形。」60 多歲的陳女士說。

「經過檢查確認是黃斑部病變症狀,建議要透過眼內注射控制。」醫師問。

「眼內注射?!醫生我不敢!想到一兩個月就要施打一次我真的頭皮發麻!」陳女士驚恐表示。

「別擔心!今日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已經有多元的治療選擇,可以雙管齊下抑制血管不正常的增生,快速減少視網膜積液、血液滲漏,達到『速乾』的成效,有望將療程頻率拉長至 16 週、也就是近 4 個月一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眼科王元聖醫師指出,黃斑部是視網膜中敏感的感光區域,是讓人感受到色彩的重要關鍵。隨著黃斑部功能衰退,我們的靈魂之窗可能會變得暗淡無色。造成原因可能和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eovascular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nAMD )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iabetic Macular Edema, DME )有關。

前者致病原因與年齡增長有關,源於脈絡膜不正常的增生血管,這些生長不全的血管,因為細胞間不夠緊密,水分、血液容易從血管中滲漏出,造成水腫、出血,引起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後者與糖尿病有關,源於血糖過高造成視網膜病變,進而導致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根據統計,每十位糖友約有一位發生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1],是糖尿病患者不容忽視的併發症。

王元聖醫師說,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初期病程進展緩慢,且未必兩眼同時出問題,症狀不明顯,容易延誤就醫。提醒長輩與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自我檢測工具,初步判斷自身是否出現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症狀。

先遮住單隻眼睛,再注視表格中心的圓點,若左眼或右眼觀看方格中的線條,發現有所扭曲、變形、暗影,那可能就是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症狀,建議盡快至眼科檢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50 歲以上民眾[2]、糖尿病患者、有黃斑部病變的家族病史等高風險族群,都要記得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症狀」,王元聖醫師強調,「黃斑部病變會損害視力,拖越久、治療效果越差。若等到黃斑部已經萎縮、結痂,便難以恢復視力,對生活造成很大的衝擊。」    

及早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才有機會挽救惡視力

過去對於黃斑部病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可能漸漸失明。王元聖醫師說,漸漸有研究發現,我們可以利用雷射去處理那些不正常的血管,控制出血與滲液。但是雷射治療本身有破壞性,所以患者的視力不太會進步,甚至可能會退步。

大概在 20 年前,抗血管新生藥物被用來治療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王元聖醫師解釋,眼內注射抗血管新生藥物能夠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長,幫助患者視力維持穩定,甚至有部分患者的視力可以獲得進步,所以成為主流的治療方式。針對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都會建議使用這項治療。

因為要將藥物注入眼球,必須在無菌的環境下進行,利用很細的針從眼白注射藥物。王元聖醫師說,雖然過程很快,但是過往需要每一、兩個月注射一次,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患者,仍有一定壓力,所以新開發的藥物都希望能夠拉長治療的間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王元聖醫師鼓勵,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治療選擇日益多元,不僅有 1 至 2 個月施打一次的傳統藥物,可以抑制血管增生;也有新型藥物,可雙管齊下抑制血管增生再加上穩定血管,快速減少視網膜內積液、血液,治療很快就會見效。

穩定控制後,最長可約 4 個月注射一次,可減少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患者回診的次數,不僅接受眼內注射的壓力減少了,患者與其照護者,也不需要密集往返醫院,大大減少了交通的時間、金錢成本。患者可以依據自身對治療的想法,主動與醫師討論,以利打造個人化療程,只要治療更加穩定,患者的治療成效也有機會增加。

貼心小提醒

王元聖醫師說,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會嚴重損害視力,甚至造成失明,患者一定要及早察覺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症狀,掌握治療先機。也鼓勵民眾主動與醫師討論治療的選擇,針對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的治療,已有可以雙管齊下抑制血管增生並提升眼內血管穩定度的治療選擇,幫助維持視力。

且濕性年齡相關性黃斑部退化病變(nAMD)與糖尿病黃斑部水腫(DME)新型藥物有機會延長治療的間隔,最長約4個月注射一次,能夠減輕接受治療的壓力。定期檢查、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惡視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羅氏公益夥伴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台灣病人安全資訊網 2022/6/17 《我有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病變,該接受何種治療?》
  2.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2023/4/6 《What Is Macular Degeneration?》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白內障手術挑選合適人工水晶體,提供連續視力、減少夜間眩光,同時矯正近視、散光與老花
careonline_96
・2023/08/25 ・221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是一位 50 多歲的舞蹈老師,她覺得近視度加深,所以來諮詢近視老花雷射手術。」五福諾貝爾眼科院長林俊佑醫師表示,「檢查發現,造成視力減退的原因其實是白內障,因此單靠老花近視雷射手術沒辦法解決她的問題。便建議她進行白內障手術,置換人工水晶體。」

患者本身有近視、散光、老花眼,因為工作的關係,用眼需求較高,且晚上常開車,因此選擇使用非繞射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林俊佑醫師說,如此一來便可同時矯正近視與散光,遠、中、近的視力,並且老花眼的狀況也改善,甚至晚上開車不容易有夜間眩光的問題。

白內障是因為眼球內部的水晶體老化,逐漸變得混濁,而阻礙光線進入,水晶體就像煮熟的蛋白一樣難以透光。林俊佑醫師說,導致水晶體老化的原因主要與年紀、紫外線、糖尿病、抽菸以及高度近視有關。

白內障患者會覺得視力變模糊,夜間視力變差,或是出現眩光,車燈、陽光會散開,導致畏光。林俊佑醫師說,部分患者的近視度數會在短時間內大幅上升,檢查才發現是白內障,尤其在高度近視的族群較為常見。現在的觀念認為近視達 500 度以上便屬於高度近視,一定要多加留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福諾貝爾眼科院長林俊佑醫師說明,白內障很熟會變得越來越硬,增加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會使手術難度上升,所以不建議拖到很熟才處理。

究竟何時要處理白內障?林俊佑醫師說,第一個準則是病人本身覺得視力減退的狀況已經讓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第二個準則是醫師判斷患者的白內障至少有中等程度以上,而且有可能產生併發症,如青光眼、虹彩炎等。

「很多患者仍有迷思,認為白內障要等到很熟才處理。」林俊佑醫師說,「其實白內障很熟會變得越來越硬,增加出現併發症的風險,也會使手術難度上升,所以不建議拖到很熟才處理。」

挑選合適人工水晶體,才能滿足生活需求

白內障患者想要改善,就須將老化混濁的水晶體移除,放入清澈的人工水晶體。從前白內障手術的做法是將整個水晶體擠出來,需要較大的傷口。林俊佑醫師解釋,現在白內障手術的做法是將水晶體震碎吸出,所以只需要一個微創傷口,約 0.2 公分。待吸出混濁水晶體後,就需放入清澈的人工水晶體,取代原本已老化的水晶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工水晶體的功能越來越完善,從單焦點到多焦點,再到延伸焦距,林俊佑醫師說,焦點型人工水晶體能讓特定焦點的影像比較清晰,但在焦點與焦點間會比較模糊。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可以延長焦段,提供連續視力。

因為採用不同的技術,延長焦段人工水晶體可分為「繞射型」與「非繞射型」,兩者皆能達到連續性視覺品質,但是繞射型人工水晶體在夜間容易出現眩光,對於有夜間駕車需求的患者會比較困擾。非繞射型人工水晶體能夠提供遠、中、功能性近距離連續視力,且改善夜間眩光的狀況,有助提升安全性與便利性。另外,延伸焦距人工水晶體能夠能夠提供遠距離、中距離、功能性近距離的視力,所以可以改善老花眼的狀況,滿足多數人日常生活的用眼需求。

散光、近視、遠視皆是常見的屈光問題,透過具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也可以一併解決。林俊佑醫師說,術前都會詳細檢查,若散光超過 75 度,便會建議使用具有矯正散光功能的人工水晶體,術後才有較佳的視覺品質。

挑選人工水晶體時,醫師會和患者詳細討論,了解生活型態、用眼需求,幫助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才能達到滿意的視覺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貼心小提醒

白內障是因為水晶體老化、混濁,干擾光線通透,而使視力減退。當白內障已經對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造成影響,便會建議接受白內障手術。若白內障太熟,可能導致青光眼、虹彩炎等併發症,且會增加手術風險。

人工水晶體越來越進步,能夠同時矯正近視、散光,提供遠、中、近距離連續視力,也能減少夜間眩光的問題。患者可以根據生活、工作需求,挑選合適的人工水晶體。

接受白內障手術後,請依照指示點眼藥水,好好照顧眼睛。林俊佑醫師說,現在的白內障手術傷口很小,很快便能恢復視力。若出現視力減退、劇烈疼痛、分泌物增加等狀況,必須立刻回診。

五福諾貝爾眼科院長林俊佑醫師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鑑識故事系列:飛鏢射豬眼,證明傷不淺
胡中行_96
・2023/08/17 ・217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聖誕市集是德國自 14 世紀以來的傳統:寒冬裡,露天攤販聚集,銷售應景美食、裝飾和手工藝品,周遭或許還歌舞喧騰。[1]有個去享受年節氣氛的 16 歲少女,坐在市集的金屬圍籬上。附近 3 名年輕人正把玩著從酒吧偷來,尖端有塑膠鏢頭的飛鏢。他們原想閃避旁人,以策安全,直接往泥土裡扔;但不知怎地飛鏢竟朝少女而去……。[2]

德國聖誕市集示意圖。圖/LH DD/Dittrich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SA 3.0)

眼睛創傷

根據統計,平均每 10 萬人,就有 810 人眼睛創傷需要治療。兒童與青少年是眼睛最容易受傷的年齡層,約佔該器官穿刺傷患者總數的 25%。不過有別於此案,傷患以男性居多。過去的文獻討論過魚鉤、榴槤及飛鏢等,各種物品導致眼球部份穿刺傷的案例。飛鏢的結構,分為 4 個部位:鏢頭、鏢身、鏢桿和鏢翼。大多數的傷害,都是由鏢頭或鏢翼所致。[2]

鏢頭(point)、鏢身(barrel)、鏢桿(shaft)和鏢翼(flight)。圖/Jihei on Wikimedia Commons(GFDL-1.2)

眼睛的構造

眼睛的外層結構,包括眼睫毛眼瞼肌肉腺體淚膜(tear film)和結膜(conjunctiva)等,功能是保護內層;內層由外而內,則可大略分為3個部份:[3]

  1. 鞏膜(sclera)與角膜(cornea):兩者都由膠原蛋白所構成,排列方向不規則處呈白色,所以鞏膜亦稱眼白;相對地,角膜是透明無色,負責2/3的光線折射。[3]
  2. 葡萄膜(uvea):又細分成以顏色擋光,確保光線只進入中央瞳孔的虹膜(iris);控制水晶體形狀的睫狀體(ciliary body);以及佈滿血管,為水晶體供給養分的脈絡膜(choroid)。[3]
  3. 水晶體(lens)、玻璃體(vitreous body)和視網膜(retina):除了上述的角膜,另外 1/3 的光線折射,是由水晶體擔當。穿透它們的光,會通過黏稠的玻璃體,聚集於視網膜,再透過神經把訊號送去腦部。[3]
角膜(cornea)、鞏膜(sclera)、虹膜(iris)、睫狀體(ciliary body)、脈絡膜(choroid)、水晶體(lens)、玻璃體(vitreous body)和視網膜(retina)。圖/Cenveo on AnatomyTOOL(CC BY 4.0)

眼科證詞

少女的眼球 12 至 4 點鐘方向範圍內,鞏膜穿孔,虹膜脫垂。治療前,沒有拍照存證。手術出院後,視力只剩 1%。法庭上,2 位該醫院的眼科醫師表示,這種傷害應該與飛鏢的鏢頭無關,時機不可能那麼湊巧。他們還說,除非少女被東西以 100 公里的時速打到,不然就是自己跌撞桌邊。可是後面這個假設若屬實,受到衝擊的大概不只眼球,更何況少女堅稱沒有摔倒。[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飛鏢射豬眼

輪到美茵茲大學(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的法醫提供專業意見時,他們決定實測。首先,要準備飛鏢和眼珠。同為射擊類的「玩具」,軟氣槍(softair gun)產生的動能介於 0.5 至 7.5 焦耳之間,≥ 0.5 焦耳在德國就會被當作武器管制。相對地,飛鏢雖能超過此門檻,卻完全不受限制,所以購買與持有均無問題。[2]至於眼珠的部份,基於倫理、成本、相似程度和取得的難易度,鑑識科學時常用豬作為人體替代品。[4]

(上)塑膠標頭的飛鏢,以及(下)正常與磨損的塑膠標頭。圖/參考資料 2,Figure 1(CC BY 4.0)

材料備齊後,法醫在 10 公尺高的落管(drop tube)底部,放置屠宰場廢棄的豬眼,讓飛鏢從中墜落。他們發現用金屬鏢頭的話,會穿破眼球;塑膠鏢頭則輕微傷害角膜。再來,他們手持鋼鐵鏢頭、塑膠鏢頭,以及塑膠鏢頭磨損的飛鏢,朝豬眼射去。大概是經驗不足,嘗試了超過 50 次,非常漏氣地僅有少數幾次擊中。最後總算有一次,在射擲塑膠標頭磨損的飛鏢時,造成與少女眼珠雷同的傷害。整體而言,從 5 公尺外射擊,鏢頭的動能可以達到 0.84 焦耳,具有軟氣槍的殺傷力;而鏢翼不會穿刺豬眼,頂多劃壞角膜表面。[2]

塑膠標頭磨損的飛鏢,在豬眼上造成的傷害。圖/參考資料 2,Figure 2(CC BY 4.0)

指控駁回

法醫大費周章的實驗,證明亂擲飛鏢的確有釀禍的機會;然而眼科醫師與少女的說辭大相逕庭,警方當時在聖誕市集又沒找到證物。因此,少女的指控終究遭法院駁回。結案之後,法醫團隊在期刊上發表個案報告,比較飛鏢和軟氣槍的動能,並以英國強制使用安全帶後,眼部創傷數減少 11.1% 為例,強調預防性法規的重要性。[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Wilson A. (30 NOV 2018) ‘A brief history of Christmas markets’. The Guardian, Australia.
  2. Germerott T, Mann N, Axmann S. (2021) ‘Penetrating eye injury by da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5, 573–576.
  3. Pradeep T, Mehra D, Le PH. (01 MAY 2023) ‘Histology, Eye’. In: StatPearls. Treasure Island (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4. Matuszewski S, Hall MJR, Moreau G, et al. (2020) ‘Pigs vs people: the use of pigs as analogues for humans in forensic entomology and taphonomy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 134, 793–810.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1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