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281 篇文章・ 19 位粉絲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英語:Coronavirus disease 2019,縮寫:COVID-19),是一種由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縮寫:SARS-CoV-2)引發的傳染病。該病已知的首名病人 2019 年末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確診,其後此病在全球各國大規模爆發並急速擴散,成為人類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之一。截至 2021 年 1 月 18 日,全球已有 191 個國家和地區累計報告逾 0.94 億名確診個案,逾 202.9 萬名患者死亡,目前仍在持續擴散中。

引自維基百科

對相關內容有興趣嗎?按下「追蹤」,輕鬆掌握所有新內容!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1/13
知名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周報》發佈了第一波、大規模施打輝瑞疫苗後的過敏報告,跟已使用多年的流感疫苗比,發生的機率大約高出十倍左右。依個人體質而不同,藥物、食物、毒都可能會引起全身性過敏反應。所幸若有適當的治療,全身性過敏反應致死率不高。目前科學界推測,可能是疫苗載體之一的成分——PEG 引起過敏。
・2021/01/03
想要靠經濟成長來擺脫債務,一個經濟體的實質 GDP 成長率必須高於其債務實質利率。然而,許多已開發經濟體儘管實施低利率政策,在過去 10 年裡,政府始終無法削減掉足夠的赤字並讓此一減債方程式取得成功。在新冠疫情衝擊後,更是絕不可能了。
・2021/01/02
新冠危機會有結束的一天,但花的時間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久。我們越快開發出疫苗或是擁有越有效的藥物,就能越快恢復正常生活。另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則是醫療量能。醫療照護體系的量能越大,我們為了避免病患數字增加得太快而不得採取的措施就會越少。
・2021/01/01
2020 年全球受 COVID-19 影響頗深,《Nature》在年末科學大事回顧中,將篇幅分為「新冠病毒與 2020」與「其他科學大事」兩個部分。本文跟《Nature》一起回顧了新冠病毒所帶來的衝擊。
・2021/01/01
到目前為止,政府的目標一直是幫助受疫情影響的公民應付他們的日常開支。現在我們來思考一下自營業者的處境,他們實際上是最小的創業單位。他們的困難在於不僅要支付自己私人的日常開支,還附有其他財務義務。
・2020/12/31
近期,英國發現的 COVID-19 突變病毒株—B.1.1.7 ,因其超強的傳染力佔據各大新聞版面,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隨著相關研究陸續出現,B.1.1.7的突變方向,似乎會影響目前上市疫苗的效果。
・2020/12/23
為什麼隔離者會想偷偷溜出門?是防疫知識不足,還是社群互動邀約多?經歷 14 天禁閉,他們的心理狀態、社會互動又會有哪些變化?2020 年中研院院區開放日,社會學研究所李宣緯助研究員進行科普演講,分享「防疫點日記」的研究成果,分析影響隔離者服從、配合意願的關鍵因素。
・2020/12/20
武漢肺炎重症患者,發生譫妄的機率高,可能增加隨後出現失智症的風險。治療時必需注意譫妄造成的影響;而患者「康復」一段時間之後,是否有失智的徵兆,也需要長期追蹤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