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3/09
有位 RDS 先生,中風後出現一種罕見的副作用,不論看到什麼顏色都無法命名。對其展開實驗後,發現他大腦左側病變,切斷了色彩名稱記憶與視覺感知和語言系統間的連結。然而,他仍可將大多數顏色按深淺或其他顏色歸類。結果顯示,他對顏色的認知和語言沒有直接關係這件事,可以推及到健康的成年人。
・2019/08/07
伴隨父親節的來臨,整理泛科學網站上許多與父親相關的有趣話題,像是為什麼在很多語言中父親都叫 Papa、兩個爸爸是有可能的、摩洛哥國王真的有可能成為888個孩子的父親,以及父親的存在與否可能影響女兒的生殖策略。
・2019/05/24
從小到大我們透過國文課本與生活上的學習與積累,知道了許多成語,而在中文裡也有數量詞的使用方式,但數量詞中存在著微妙的差異、來源與脈絡,卻很少有人可以體察其含義。而作者則是挑出了我們在勉勵他人時常說的「千」與「萬」,透過文獻回顧並結合測量法來還原本意,這篇文章更代表著科學與人文跨領域的成功結合。
・2019/05/01
從模擬測試等分析看來,「飲食改變促使唇齒音出現」應該大致是正確的,唇齒音存在與否,確實和嘴型與咬合有關。但是農業、畜牧、遊牧這些生產方式的誕生,和唇齒音的普及未必有很密切的關係。不同時空背景的「農牧業」差異很大,食物處理方法也不一樣,更何況歷史記錄顯示,唇齒音開始流行的年代,似乎比農牧誕生更晚很久。反過來解讀應該比較沒有問題:非農牧業族群的語言中,不容易留下唇齒音。
・2018/11/13
語言是我們溝通的工具,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的李佳穎研究員,觀測語言使用時大腦的反應,構築出臺灣語言使用與大腦關係的資料庫,包含從嬰幼兒語言發展、學齡閱讀障礙、老年老化失智、腦傷者使用語言的情況。
・2018/01/11
有涉獵數學科普書的朋友,一定對書中某幾個數學故事不陌生:無限個房間的旅館,某天來了無限多位客人;從辛普森殺人案件中討論機率;質數在加密解密上的應用···事實上,書中所用的都是相當經典的數學故事,但看過不代表就沒意思,經典之所以是經典在於它能讓人印象深刻-透過不同的詮釋,經典會被賦予不同的感受,大栗博司教授就是一位能充分發揮數學經典魅力的作家。
・2017/08/27
在今年的一月新番中,《動物朋友》可以說是最大的一匹黑馬,甚至在日本掀起了動物園遊覽的新熱潮。《動物朋友》的故事中,動物們變成了具有人類姿態的動物女孩。某一天,公園裡突然出現了一個失憶的小女孩,她在小藪貓和其他眾多動物朋友的幫助下,找尋著自己的身世之謎。其實,觀眾們很容易發現,女主角就是個人類。在個性十足的動物「朋友」們中間,她大部分時候都顯得很不起眼:不會飛,跳不高,爬樹也不擅長。當初我們的老祖先行走在非洲大草原上的時候,動物朋友們大概也沒能料到,智人會成為對環境影響最大、個體最多、分佈最廣泛的大型哺乳類吧。不過,就像片中的小藪貓所說,不同的動物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只不過我們對自己的「獨門技能」早已感到習以為常了。在這部動畫中,我們不僅能了解其他動物,其實也從中能看到人類自己的特性。
・2017/06/04
當嬰兒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語言了!研究發現就算出生後嬰幼兒時期被領養到其它國家,該嬰幼兒長大後就算完全不會說母語,仍然有較好的學習能力,由此可知大腦已經幫你記下來了,為什麼會保留下來呢?或許有可能再派上用場吧!
・2016/07/06
我們的貓一天到晚都在忙裡忙外,敲碎你珍貴的瓷器,抓爛你漂亮的沙發,然後用口水一遍遍地給自己洗澡,難得閒下來就吃上兩口,再發會兒呆,最後實在無聊了就去睡上一覺。人們花了許多年時間想要分析清楚貓到底想要跟我們說點什麼:研究牠們的喵喵、哇嗚、嗷嗷嗷和顫抖聲,還有那最神秘的咕嚕聲;另外它們豐富的肢體語言又是什麼意思?
・2016/04/13
學會用火烤熟食物,讓人類可以用更短的時間,攝取更多更營養的食物;農業革命的發生,讓人類擁有更穩定的食物來源,不再需要為了追逐食物四處遷徙;後來的工業革命、資訊革命,更是讓人類的生活有了大幅度的改變。更甚者,未來又可能會發生什麼「關鍵事件」,徹底翻轉人類既有的生活型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