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7/17
很可惜,我們人類的眼睛接收到的視覺,以及所有的感官,例如觸覺、嗅覺、聽覺、味覺等,甚至是我們的記憶,其實都不太可靠,又都會受到各自觀察角度跟生活經驗的影響,而扭曲了觀察結果,因此做好科學觀察,便是科學探索的第一道關卡。
・2018/10/11
社會中總會有許多來來去去的科學議題,從基改、食安到能源議題,每一個都能看到正反兩方戰到天荒地老。這類的爭議總是來來去去,理性方每每準備好詳盡的數據與論述來回應,感性方則是以打動人心的故事來說服大眾。一兩則個案並不能代表什麼,大範圍的抽樣才有可信度才對啊。很多理性方的人不懂,明明證據都擺在眼前,為何就是有那麼多人不願意接受。
・2018/05/06
有感創新要掌握我們在「知識寫作九宮格」當中的幾個關鍵,包含:這是怎麼做的?誰發展出這樣的一個專業?他為什麼現在要讓我獲得這個知識?一方面你可以滿足許多讀者們對於這個科技未來的想像,也可以讓他們非常關注你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機會,提昇大家在科學邏輯上的思維。同時讓你能夠帶給讀者更好的願景,又能讓讀者更信任你的專業,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平衡點。
・2017/12/18
從專心致志地打磨石器到專心致志地滑著手機,我們與科技的互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命運。人類大腦發展出新皮質讓我們變得理智,然而大腦邊緣系統與激素的緊密合作,使情緒化跟非理性行為依舊佔了上風。作者也提到,根據過往研究者統計,人類溝通中,只有 7% 是文字,剩下的 93% 都是非語言的線索,這也是為何我們該重視情感與人工智慧的交匯,因為那才是真正的主戰場。
・2015/09/16
我想像著一支複製人軍隊,每個人的基因都是一樣的,他們生活在同樣的地理環境,也擁有同樣的生活經歷。他們吃相同的食物、做同樣的事,但是有些人會在五十歲或六十歲時死於癌症,也有人要過幾十年後,才會因為其他原因死去。
・2014/06/10
科學研究的結果之所以獲得民眾的信賴,其中一方面是因為科學常常透過「數據化」的方式,提供我們許多對於事物的「客觀判準」。這種對於科學數據的「客觀性感覺」是許多民眾共有的,但是科學所提供的這些客觀信賴感,有沒有上限與條件呢?有沒有可能無限上綱地去使用呢?當媒體在報導科學新聞時,常會在這種科學信任感的任意擴張下,製造出一些關係錯置的謬誤。
・2013/05/25
海量資料的威力是否名實相符?在龐大電腦數據裡,是否真能揭露人類行為的秘密?《外交政策》雜誌邀請麻省理工學院「公民媒體中心」成員Kate Crawford,說明數字背後的真相。
・2011/12/23
無論是做實驗還是民調,都是試圖以少數樣本一窺整體族群的全貌;因此如何取樣,就成了一門學問。以生物實驗而言,取樣生物的品種、年齡、性別、健康情況,以及取樣的方法、時間等,都可能影響結果。同理,民調也有許多講究,像如何選取受訪者、數目要多少、採訪方式、如何設計問題、結果如何分析等都是;其中尤以頭一項最重要。
・2011/02/10
數量龐大的量測資料進行分析與後處理時,因為雜訊、外在環境干擾、設備問題等等,經常包含許多錯誤資料,工程師必須正確且有效率的去除錯誤數據,並研判感應器是否失效;一套創新的運算技術能協助解決上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