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
57 篇文章・ 2 位粉絲

長期抗災,我們能做什麼?

其實不外乎是一些常提到的:

●櫥櫃固定於牆上
●減少家中懸吊物的風險
●平時就備有防災用品和食品等
●常待的地點必須事先想好防災逃生路線
●不要覺得防震演練很蠢要好好的思考做法用意
●知道各種地方情境(客廳、臥房、浴室、廚房、辦公室)該第一時間怎麼應對

以上是平時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大家已經有了自覺,知道自己所處的地方具有天災風險潛勢,那麼就把覺得可以做的防災做為先做好,防災專家告訴大家的多半都是大觀念,更需要大家因地制宜的舉一反三。

引自《暑假有三寶「颱風地震屁孩到處跑」,面對天災該如何預防?》

對相關內容有興趣嗎?按下「追蹤」,輕鬆掌握所有新內容!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11/03
說也湊巧,就在「珊迪」颶風重創紐約和新澤西州海岸線(2012年10月29日)的前幾天,一群在紐約市立大學Staten島學院的科學家,已經為該地區建立了到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風暴損害潛勢模型。所以自然地,當Staten島的洪水退去後,團隊的一員--紐約市立大學地質學教授Alan I. Benimoff立刻到現場(洪水淹沒的居民區)去標記水位。他發現,他的團隊建立的模型非常正確。
・2013/08/17
坡地災害在地形年輕、地狹人稠的台灣是常見的災害,然而,2013年6月23日作家吳念真在自由時報指出台灣人對坡地開發風險有「假裝看不見」的問題。本專題採訪台科大營建工程系的李咸亨教授,從科學原理探討土石流的特性,說明坡地開發的限度為何,最後探討在台灣的情境下,法規管制的從無到有、四十多年來的鬆綁與緊縮,究竟我們想要的開發是什麼呢?
・2013/08/16
最近幾年,許多不為人知的開發案,正逐漸蠶食鯨吞台灣已經所剩不多的土地,讓台灣原本已經脆弱的環境,面對天然災害更加不堪一擊,「國在山河破」的情形更加嚴重。本次專題請到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的廖本全教授,帶我們直入問題核心,檢視台灣的國土規畫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2013/08/16
本專題採訪臺科大營建工程系的李咸亨教授,說明臺灣都市洪災發生的風險,並從實質防洪工程層面檢視當前臺灣的都市防洪能力,診斷臺灣都市是否已經準備好應付下一次的極端降雨?
・2013/07/04
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來兩千多公厘的驚人雨量,在全台奪走將近七百條性命。而在風災期間,網路救災首次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究竟當時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資訊志工,在爆量的災情資訊中如何輔助政府救災?就讓我們一起和數位文化協會的媒體與內容中心主任鄭國威,還原當年事發經過,從中了解台灣網路防災的現況與展望。
・2013/07/04
依據世界銀行報告,台灣有7成的人口與土地,暴露在4種以上的災害風險當中,同時面臨地震、颱風、洪水、山崩的威脅,居住在災害風險如此高的地方,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建立了「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協助強化政府的救災應變能力。不過,這個系統究竟如何做到防災減災的目的?我們邀請了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李維森副執行秘書,帶我們更深入了解災害應變決策輔助系統。
・2013/07/03
國際資料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IDC)在2011年的報告《Digital Universe Study: Extracting Value from Chaos》指出,全世界的數位資料每兩年就會成長為2倍以上,現在是「Big Data」的時代,但如何應用在防災、災害應變、以及災後重建之上呢?台大地理系的孫志鴻教授是國家地理資訊系統的計畫主持人,他也致力規劃資訊開放的平台架構,在這篇專題中,孫教授從近年印尼的開放政府談起,切入災難與資料之間的關係。
・2013/07/03
資訊,是災害管理的關鍵要素。台灣地處太平洋西緣,也正好是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交界處,颱風、洪水、土石流、地震等災害的頻率高,可說是「多災多難」的地方,災害的資訊管理極為重要。
・2013/04/02
3月27日,南投規模6.1的地震在全台有感,但是嘉義港坪國小的學生在地震波到來的前十秒就準備好逃生了!這間國小設有地下地震儀,結合強震警報系統,感測到地震P波,強度2級以上的地震就會啟動警報。327地震震央位於南投,正好被地震測站團團包圍,「空缺角」很小,預警會更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