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評論 ・2020/12/09
地震
我要來挑戰長評了! 地震發生時距離震央夠遠的地方會先收到地震預警系統的通知(因為電磁波的傳遞速度遠大於P波波速
・2019/07/25
這是人類在繼地球與月球之後,第三個發現的具有地震活動的天體。然而,不管是火星也好月球也好,與板塊運動活躍的地球相比都顯得死寂許多,縱使存在一些斷層、火山、峽谷 (例如火星上的水手谷),也都是非常古老的地形。可想而知,在這些不同星球上,地震的來源應該也會有所不同。
・2019/06/30
2019 年 5 月 27 日,在大屯火山群觀測研究成果記者會上,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林正洪與研究團隊經過長期監測,認定大屯火山群及龜山島為活火山。消息一出,因大屯火山群緊鄰大台北地區,噴發是否會影響民眾安全引發熱議。但科學上如何證明大屯火山群是活火山?火山噴發會造成哪些災害?應該如何監測和預防?本文專訪林正洪研究員,一一來破解。
・2017/10/31
如果地球上沒有板塊運動、不會發生地震的話,人類發明地震儀捕捉地震波的動機與構想可能會延後(也許在核武發展之後)吧?地震科學研究增進了我們對地體構造的了解,於具有震災潛在威脅區域,更能實質進行事先防範災害的相關作為,以我們所處的環境臺灣為例,非常能夠親身體驗地震科研與防震科技的發展。
・2017/09/26
想知道地球到底有多厚,因會遇到過大的壓力等,無法直接的鑽入地心,只能透過非侵入是探勘的方法,但要如何製造巨大的波動源? 最好還要傳得夠遠、能穿進地球深處。德國天文學家瑞布爾帕西維茲意外的重力觀測站發現地震所引起的古怪訊號,進而理解了地震發生時,震波其實是可以擾動整個地球的。完美的波動源找到了—地震!
・2017/08/30
這類針對斷層與地震的研究,最大目的其實是在追尋地震好發處。如果我們有機會了解斷層面上易發生地震的地方有哪些、它的能量累積釋放情形與地表觀測資料的連結,這樣我們多少就有機會評估它未來發生地震的可能性。
・2014/05/19
地震在台灣多次造成重大傷亡,然而,現今的科學技術仍難以預測地震,但是藉由地震波傳遞快慢不同的特性,能夠在地震發生後快速評估地震大小,並對遠處發布警訊,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黃金時間。究竟這種「強震即時警報」,如何從老天手中搶回時間?
・2013/12/25
人魚的獨立驅動式活動型海洋地震紀錄儀(Mobile Earthquake Recorder in Marine Areas by Independent Drivers,簡稱MERMAIDs,字同英文的人魚),能夠偵測到海底地殼的活動情形,並幫助科學家了解地函內部熱對流的過程。
・2013/10/25
「科學家是如測量S波在內地核的波速?」外地核是液態,S波無法穿透,而內地核又會有S波的波速,既然無法穿透,那為何又再度出現呢?的確,就文字邏輯上的判斷,是不容易理解的。身為一個鍵盤地球科學家,是有必要來認真回答一下。
・2013/04/11
在上一個專題「2012全球災難回顧」當中,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郭鎧紋主任針對地震的原理和迷思,為讀者們上了1堂有趣的課;而在本專題「災害預報與監測新科技」,郭主任更進一步介紹台灣的地震監測技術,並將地震預警剖為3個環節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