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
57 篇文章・ 2 位粉絲

長期抗災,我們能做什麼?

其實不外乎是一些常提到的:

●櫥櫃固定於牆上
●減少家中懸吊物的風險
●平時就備有防災用品和食品等
●常待的地點必須事先想好防災逃生路線
●不要覺得防震演練很蠢要好好的思考做法用意
●知道各種地方情境(客廳、臥房、浴室、廚房、辦公室)該第一時間怎麼應對

以上是平時就可以做的事情,如果大家已經有了自覺,知道自己所處的地方具有天災風險潛勢,那麼就把覺得可以做的防災做為先做好,防災專家告訴大家的多半都是大觀念,更需要大家因地制宜的舉一反三。

引自《暑假有三寶「颱風地震屁孩到處跑」,面對天災該如何預防?》

對相關內容有興趣嗎?按下「追蹤」,輕鬆掌握所有新內容!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4/06/30
網路科技持續改變人們的生活樣態,防災領域當然也不例外。對於無法迴避的天災,資通訊工具如何幫助我們預作災前準備以及災中應變?國內科研機構所研發的災害決策輔助系統,目前已有哪些具體的成果?在傳遞災情資訊方面,網路社群可以扮演什麼主動角色?泛科學在這場「哇!災!災網恢恢,資訊不漏」講座中,邀請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系統開發專案組蘇文瑞組長,和究心科技莊國煜執行長,分別分享政府和民間的力量怎麼透過資通訊工具,加速、加強防災及救災應變措施。
・2014/06/25
颶風的名字也會影響災害帶來的傷亡率?最近一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歷史上以女性為名的颶風,較以男性為名的颶風造成更嚴重的傷亡。原因是人們潛意識認為前者較不具殺傷力,因此較為輕忽災前準備。
・2014/06/10
重大災難發生時,最引人注目的畫面,莫過於頻繁穿梭在災區的救護車,刺耳的警笛聲令人不安。面對災難,如果連醫院的日常功能也失靈,醫療體系該如何抵禦與準備?本文邀請到台大醫院石富元主治醫師,石醫師長期致力於災難醫學的推廣與實踐工作,帶我們了解值得尊敬的白衣天使,如何在災難發生時持續守護大眾的健康安全。
・2014/06/09
長期以來,大台北地區會發生強烈地震的耳語,不斷在民間流傳。今年2月12日的清晨,大台北地區因大屯山的地震而劇烈晃動,使得該議題再度獲得重視。大台北地區發生強震將有慘重災情,是危言聳聽嗎?在歷史上,大台北曾發生哪幾次重大的地震呢?假若大地震是難以避免的,人們該如何因應,才能把損害降到最低呢?今年度的第二場「哇!災!」邀請到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的郭鎧紋主任、以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建物組鍾立來組長,分別向大家分享台北區域歷史上的地震記錄,以及從建築結構的角度而言如何加強耐震。
・2014/05/01
巴基斯坦一直都是個災難頻仍的國家,經年的洪災、風災、旱災和震災,成千上萬的人們流離失所。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面對災害是如此脆弱,而它的官方防災專責單位的工作成效正面臨嚴峻的檢視,如果災難處理不慎,可能釀成更嚴重的二度災難。
・2014/04/22
智利是世界上地震最頻仍的國家之一,歷史上的十大地震之中有三個都發生在智利,智利人民不但像台灣人一樣習慣地震,面對的地震強度和隨之而來的海嘯問題都更為嚴峻。政府在 2010 年 8.8 級的大地震發生後,四年來持續加強海嘯防災演習。這次 7.6 級地震發生後,智利官方迅速發布海嘯警報,智利交通通訊部和無線通訊營運商合作,以簡訊系統自動通知 350 萬名以上的民眾撤離訊息。各地也以廣播站播報海嘯警報,警報持續的六小時期間,災區民眾冷靜且有秩序地陸續撤離。
・2014/02/25
從食安、疾病一直到防災,無論官方要提出何種說法,都會被放大鏡盯著看,有時可能還會有錯誤解讀,既要考慮到是否會引起恐慌,又要考慮到是否會低估情勢,甚至有時還不得不注意到政治正不正確。如此複雜的顧慮,呈現到我們眼前時,經常是走了個樣。我一直感到疑惑,擔心民眾、媒體、上頭的長官不懂,那麼為何不藉由像地震這樣的事件,教育社會大眾正確的觀點,這正是科學傳播宣導的最佳時機啊!
・2013/12/17
生活在台灣,媒體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如影隨形,摸不到,成為習慣。如果將媒體視為一個動詞,這個過程會對哪些人造成影響呢?其實是多層次的,我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被採訪的人」,尤其媒體拍攝受訪者流淚、煽情的畫面,容易引起民眾質疑「會不會傷害到當事者?」;但再想一想,我們自己所相信的社會面貌,不也是媒體形塑的嗎?因此「接收媒體的大眾」也是受影響的對象;最後,最容易被忽略的影響對象是「記者」,他們從事第一線採訪和報導的過程,貼近社會寫實的面貌,思考如何轉譯為新聞,這同時是自我內化的過程。
・2013/11/15
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2013年10月指出,現代科技諸如手機、社群網站的普及能顯著降低受災人數,手機app的推廣亦能提升政府救災效率,尤其是在貧窮國家。
・2013/11/11
都市應對天然災害的能力正備受考驗,美國運用電腦科技整合各種圖資建置城市3D模型,以模擬都市面對災害的真實情況,提供都市規劃與政府更為完整的防災優先順序以及改善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