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妤寧
颶風的名字也會影響災害帶來的傷亡率?這絕不是指替颶風命名前還要先算筆劃。最近一份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歷史上以女性為名的颶風,較以男性為名的颶風造成更嚴重的傷亡。而背後的原因是人們潛意識認為前者較不具殺傷力,因此較為輕忽災前準備。
伊利諾大學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檢視了從 1950 年到 2012 年之間九十二個颶風的傷亡率(排除了 1957 年的奧黛莉颶風(Audrey)和 2005 年的卡崔娜颶風(Katrina),避免極端值造成統計上的偏誤),結果在傷亡率和財產損失較小的颶風之中,名字的風格並沒有造成太大差別;但在 47 個最嚴重的颶風之中,以女性名字命名的每個颶風平均造成了 45 人死亡,而以男性名字命名的颶風平均造成 23 人死亡,幾乎是兩倍的差距。如果更細微地比較極端陽剛和極端陰柔的名字,之間傷亡率的落差幅度更大。
以實際訪談來測試統計假說
為了測試這個假說,研究人員建立了一系列的實驗,邀請上百位受試者根據情境敘述,想像颶風的威力、破壞程度以及自身的疏散意願。而不同受試組別之間唯一的差別,就是颶風的名字。
第一個實驗由 346 位受試者將十個颶風名字,按照自己想像的強度從 1 到 7 予以給分,越高分代表受試者認為該颶風強度越高,結果五個男名颶風平均為 4.386 分,五個女名颶風則平均為 4.186 分。
第二個實驗提供了 2108 位受試者一個即將侵襲某小鎮的颶風路徑圖,以及報導颶風動態及威力不確定性的一段文字敘述,受試者須憑直覺判斷颶風的風險和規模(同樣以 1 到 7 給分)。受試者隨機分為三組,測驗內容唯一的不同在於颶風名字的不同:颶風亞歷山大(Alexander)、颶風雅麗珊卓(Alexandra)、以及不具名颶風(控制組)。結果顯示,颶風亞歷山大得分為 4.764,颶風雅麗珊卓得分 4.069,不具名颶風則為 4.048。
第三個實驗目標在於測試疏散意願。142 位受試者同樣被提供了颶風情境圖,兩組受試者得知的颶風名稱分別為「克里斯多佛(Christopher)」和「克莉絲汀娜(Christina)」。受試者須從 1 到 7 分表示他們的疏散意願,1 分表示會立刻逃難,7 分則表示會繼續待在家裡。結果克利斯多佛平均得分 2.343,克莉絲汀娜得分則為 2.939;而從風險評估的給分來看,颶風克利斯多佛為 5.567,高於颶風克莉絲汀娜的 5.007。不過在這項測驗上,研究團隊表示,部分受試者選擇「待在家裡」的原因可能並非因為輕忽颶風威脅,而是認為待在家中較為安全。因此,在第四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將情境敘述更改為「收到疏散警報的情況下」,結果「颶風丹尼(Danny)」的疏散意願仍較「颶風凱特(Kate)」略勝一籌(2.160:2.900)。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也考量了這些名字在受試者心中「受歡迎的程度」、甚至「老派的程度」可能同樣會影響他們對於颶風威力的判斷。不過即使在實驗中加入這些變因,仍然不影響受試者傾向於認定以男性命名的颶風更為強大、個人疏散意願更高的實驗結果。
伊利諾大學的行銷學教授 Sharon Shavitt,也就是這份報告的共同作者之一,認為這揭示了某種隱微的性別歧視,人們在無意識中以颶風的名字作為判斷其威力的依據。
有鑑於此,這份報告呼籲氣象界考慮重新建立颶風命名系統。「雖然使用人名來為颶風命名一直被氣象學家認為是可以加強民眾對不同颶風辨識能力的好方法,卻也在無形中造成了性別的刻板印象,同時使大眾對風險評估有所偏誤。」
外界回應:各種氣象以外的災害因素都應納入考量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在拒絕對這份研究發表評論的同時,表示人們應更加注意颶風本身的強度規模,而非由它們的名字進行判斷。「不論一個颶風被稱為山姆(Sam)
還是莎曼珊(Samantha),颶風本身威力和帶來的致命災情必須被認真對待,民眾也應更加留心逃生警報,如此才能將傷害減到最低。」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發言人 Dennis Feltgen 說。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前主任 Bill Read 對這份研究結果不為所動,主張颶風的名字並不會是影響災情的重要原因。「竭力弭平性別刻板印象固然是件重要的工作,但仍有必要了解人們對於颶風名字的認知究竟對於其防災準備上有多大程度的影響?也許有影響但程度非常微小?」
氣象學界中的其他意見認為,颶風的命名僅是許多「非氣象學因素」中的一個,行為科學家需要持續了解人們面對天災時是如何做出不同的應變判斷。「社會科學的研究顯示一場災難的疏散成效是否良好,受到各種『非氣象學因素』的社會、文化因素影響。例如有沒有孩子或寵物、待在家中感受到的安全感程度、有沒有人來敲門提醒疏散、以及過去的疏散經驗等等皆是。但這些重要的變因都沒有納入這次的命名研究中。」康乃爾大學風險溝通小組的研究員 Gina Eosco 表示。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 Julie Demuth 專門研究氣象資訊對於社會影響的面向,她大力贊同 Gina Eosco 的呼籲:「我希望這份研究所引起的社會對話能夠延續,人們面對災害的決策過程需要更多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加入研究,才能優化風險溝通和防災應變上的準備。」美國氣象學會前主席 Marshall Shepherd 也發表相同意見:「這個研究促使我們開始思考自然科學的侷限性,在 2014 年的今天,想挽救生命恐怕應納入更多不同學科的研究成果和思維。」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重大天然災害之防救災科普知識教育推廣」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鄭國威|元智大學資訊社會研究所
本文原發表於行政院科技部-科技大觀園「科技新知」。歡迎大家到科技大觀園的網站看更多精彩又紮實的科學資訊,也有臉書喔!
- Female-named hurricanes kill more than male hurricanes because people don’t respect them, study finds Washington Post [
June 2 2014] - Jung, K., Shavitt, S., Viswanathan, M., & Hilbe, J. M. (2014). Female hurricanes are deadlier than male hurrican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02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