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6/23
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來看,人類的大腦,主要並非演化來學習科學的,而是用來討論八卦的。而人類這種動物,和近親黑猩猩最大的不同是,人類有更發達的大腦前額葉,讓我們有計畫、組織、問題解決的能力。既然我們的大腦不同與其他動物,那麼放任自己不使用判斷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誤信資訊,這豈不是在蹧踏我們身為人最可貴的理性思考能力嗎?社會需要的是有更多人從經濟、食安、健康、能源等等議題能夠進行理性的思考、分析和判斷,而非迷信政客和名嘴的情緒化口號和治標不治本的短期支票!「認同請分享」仍不夠積極,我們更該進行的是「認同請參與」,你/妳說是吧?
・2018/01/24
屢敗屢戰地做著同一個實驗,然而實驗中起眼或者不起眼的變量和參數實在太多。你開始懷疑一切,開始每次改變小小的一點條件。然後,突然有一天,你竟然奇蹟般地把煎熬了很久的實驗做出來了!你開始歸納總結,你試圖還原一切細節,然後,你很可能會把你成功的經驗歸結於那天你穿了某件「幸運衣服」,戴了某個「幸運飾品」,或者實驗前做了某個不同尋常的小動作······ 從此,為了避免再次經歷這樣的煎熬(雖然你心裡知道其實這是不可避免的),你會在每次重要的實驗前試圖再次穿上那件「幸運衣服」,戴上那個「幸運飾品」,偷偷地重複做某個奇怪的小動作······恭喜,作為一個科學家,你開始迷信了。自然科學的每一個領域,或多或少都被類似的科學小迷信給侵入了。有一些小迷信,如費米的木桌子、種晶用貓鬍鬚,看起來雖然荒誕,但其實有它背後的科學原理;而另一些小迷信,則似乎毫無根據。以嚴謹客觀為標識的現代科學,以理性邏輯縝密而著稱的科學家,為什麼有時候也會沉迷於熱衷於這些在外人看來無法理喻的小迷信呢?
・2017/10/05
他就這樣孤獨地在1960年代走著(那是一個科幻以及他的作品都沒有被看重的時代),另一隻腳跨到2020年(那是導演雷利.史考特《銀翼殺手》標示的未來,而如今的續篇更指向2049年),沒有人走在他旁邊。沒有人願意,也沒有人能夠走在他旁邊,他就在自己小說裡,在無人沙漠裡踽踽獨行,既是無人賞識的寂寞演員,也是絕無僅有,每一步都在虛構沙子踏出真實腳印的偉大科幻小說家。
・2017/09/11
無論這兩種文化是科學與文學、科學與媒體,或是其他兩兩差距極大的領域,彼此都不應是對立而是合作關係。而兩種文化之間的合作應奠基於,雙方擁有共同的目標,以平等之姿且尊重彼此專業領域的基礎下,維持良好的溝通互動關係。
・2017/06/09
關於這個問題,神話告訴我們:太陽神駕著馬車橫過世界帶來光明,或是年獸吃人、雷公打雷。希臘的主神宙斯、中國的玉皇大帝、印度的梵天……。 數千年來,人類慣於用我們的想像解釋這個世界,直到哲學家們提出疑問為止。希臘哲學家企圖證明:這些解釋是不可信賴的。最早的希臘哲學家被稱為「自然派哲學家」,觀察著大自然與其循環變化,包括了幾個學派:米利都、畢拉哥拉斯、伊利亞學派等。就這樣,哲學脫離了神話與宗教的範疇,朝向科學邁出了第一步。
・2017/03/26
波以耳《懷疑的科學家》以角色對話的方式,先拋出元素的定義來討論,再回頭用討論出的定義和實驗證據來反駁舊有的四元素說和三元素說。簡單來說就是主角先提出問題然後引誘其他人回答,等他們上鉤以後就說「哈哈!!你們錯了,你看我做的實驗結果根本不是這樣!所以你們給我乖乖聽我說」大概就是這麼嘲諷的一本書。
・2017/03/04
精通拉丁語、希臘語的資優生波以耳,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諸多大科學家的腳步,吸收他們的思想精華,也投入了科學研究的領域。他所寫的《懷疑的科學家》被評價為科學史上的經典著作之一,不過他是怎麼走上化學之路的呢?
・2016/07/28
到底這些科學家的腦袋裝了些什麼,才能讓他們在知識與資源相對現代匱乏的年代,想出這些之於當代彷彿外星語言的理論?難道各個都是骨骼精奇、天生神力的學術奇才,用腦袋憑空就能想出這些精美的理論?事實上當然不是如此!其實科學史如果攤開來,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打舊人。如果觀落陰來看這些偉大的科學家,背後一定都有一排臉被打腫腫的前輩們。就拿原子來說好了,最著名的就是道爾吞的原子說。
・2016/06/04
《4 = 71》的原作英名 Time for the Stars,是二十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有「科幻先生」之稱的羅伯特.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於 1956 年所成。會說「重拾久違」之趣,是這部短薄灑脫的作品,有著輕簡卻豐富、通俗卻深刻、幽默卻縝密的文風與筆力,讓人開始抱著「輕鬆看看」的心態卻在不知不覺的情境中欲罷不能,到最後感慨萬千更沉思良久。對照近年聽聞閱歷的相關現實中,以「人」為觀察主體、參與運作、表現載體的科學、科技發展的環境與重大事件,在對現象、真相、事理的探究與叩問上,我常常在經典科幻作品更容易找到科學的原旨、科技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