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2/06
許多證據指出,身體愈是活動,腦部的運作也會愈好。所有的工作與任務都需要你耗費能量、付出某種形式的心力,可能是身體勞動,也可能是腦力消耗。就算在這最粗糙簡單的層次,工作對於腦部的影響亦顯而易見,可以讓人感到比較快樂,也可能真的讓人比較快樂。
・2020/05/27
在情緒建構理論中,悲傷、恐懼或生氣這樣的情緒種類,沒有明確的大腦位置,而情緒的各個實例,都是需要研究和了解的全腦狀態。因此,我們要問的是情緒如何、而不是在哪裡生成。比較中性的問題,例如「大腦如何製造恐懼的一個實例?」
・2020/02/27
過完年會收到壓歲錢,有些人會交給爸爸媽媽拿去銀行存起來,也有些人會選擇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花錢的方式有百百種,但如果以特定的目標來設想,要如何利用這些金錢,才會讓自己比較快樂呢?
・2019/03/26
過去十五年來,我們看到一股趨勢掀起,探討快樂與教人如何變得更快樂的心理學和科普書籍不斷成長。理想上,這些資源應該作為抵抗憂鬱症的堡壘。但事與願違,真實情況可能是相反的。我們以優勢文化建立心情方面的規範,雖然立意想必是良好的,卻令憂鬱症的流行更加惡化。
・2017/01/16
幫老鼠搔癢癢,順便寫一篇SCI期刊文章登上《科學》期刊,有這麼神奇的事嗎?雖然搔癢聽起來稀鬆平常,卻是一個千年未解的基礎科學議題。在2016年底,德國洪堡大學的兩位神經學家提出一套以大鼠為研究「搔癢」研究材料的實驗方法,還挑戰了過往的觀念:體感皮質神經元不只負責告訴你被搔癢了,還會觸動運動神經元讓你發笑!
・2015/03/27
長久以來,社會科學家透過問卷研究發現,政治保守派(多為親共和黨)比政治自由派(多為親民主黨),有更高的比例會回答他們對生活滿意度高,且來得快樂。這個現象被稱為「意識形態的快樂鴻溝」(ideological happiness gap)。
・2014/09/30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布倫(Paul Bloom)在《香醇的紅酒比較貴,還是昂貴的紅酒比較香?》,試圖揭開人類愉悅感受的運作原理。為此,布倫援引了兒童發展、哲學、神經科學,以及行為經濟學的知識。布倫的目的是要理解愉悅的本質,考察愉悅在個體的發展起源,以及愉悅在人類的演化起源。
・2014/08/24
常突然而然覺得沮喪卻找不到原因嗎?如果你的憂慮沒有特殊理由,很有可能就是以下六個看似不相關的不快樂潛在因子作祟,快來檢查一下自己生活中有沒有以下情形!
・2014/06/08
班夏哈在《幸福的魔法:更快樂的101個選擇》(CHOOSE THE LIFE YOU WANT: 101 Ways to Create Your Own Road to Happiness)續繼推動正向心理學的理念,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落實正向思考,應用到日常生活,提升社會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