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誰說金錢買不到快樂?買對東西就可以!——《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幼獅圖書
・2020/02/27 ・21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61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蔡宇哲、潘怡格

小明:「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小美:「哈哈,你才要給我哩!」

小明:「你收了紅包打算去買什麼東西嗎?」

小美:「沒想過,因為我都交給爸媽保管。那你要去買什麼啊?」

小明:「我也還沒確定,想買電玩但又怕一下子就玩膩了不划算。」

小美:「好像不管買什麼東西,都會很快就失去樂趣了耶!」

過完年會收到壓歲錢,有些人會交給爸爸媽媽拿去銀行存起來,為未來做準備;也有些人會選擇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享受物質帶來的愉悅感。

花錢的方式有百百種,但如果以特定的目標來設想,要如何利用這些金錢,才會讓自己比較快樂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問不同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如果用錢洗澡能讓你開心,那也是很好的利用方式(吧)圖/GIPHY

不過有研究顯示,多數人都會有同一個感受,那就是「與花錢買物品相比,花錢買體驗會令人感到更快樂」

什麼叫買體驗呢?簡單來說,就是你花了金錢,主要獲得的是實際經歷而不是實質物品。舉幾個例子來說:買門票到遊樂場玩雲霄飛車、跟同學一起去班遊、繳報名費參加路跑等,都算是買體驗的消費。

為什麼這些經驗會比買東西更讓人覺得快樂呢?部分的原因在於「人在體驗裡更能與別人交流」

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搭,是不是感覺就沒那麼刺激有趣了呢?圖/paulbr75@Pixabay

因為我們花錢買的物品通常只能自己享用,就好像新買了衣服,當然是自己穿,然而體驗卻是讓我們跟別人共度一段特別經驗,一同體驗就會感到比較開心,即使對方是你不認識的陌生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如坐雲霄飛車的時候,感受到旁邊的人會跟你一起尖叫,結束後還會聽到不同的人紛紛在講剛剛下墜時有多刺激。但如果整臺雲霄飛車就只有你一個人搭,結束後也只有你一個人默默的走出來,是不是感覺就沒那麼刺激有趣了呢?

買體驗與買物品哪一種附加價值更大?

除了前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買體驗比買物品更有故事可以跟別人分享」,有研究者曾經做了一個實驗,將陌生人兩兩分成一組,請他們討論花錢買過什麼讓自己開心。

結果發現:討論買體驗的人聊得比較愉快,甚至比討論買物品的組更喜歡一起聊天。這想來也很合理,當你跟人聊到過去旅遊的經驗時,自然會有許多記憶與體驗可以聊,而且會愈講愈開心。

去體驗不同的事物,除了讓人更開心之外,喜歡買體驗的人也比買物品的人,更能夠了解自己的性格。

花錢所買的體驗會洩漏每個人的個性與想法。圖/GIPHY

這是什麼意思呢?心理學家崔維斯‧卡特(Travis Carter)與湯姆‧基羅維奇(Tom Gilovich)做了一個研究,他們請大學生回想自己曾經買過的物品和體驗,並各列出四項。接著發下一張紙,紙上有個代表自我的圓圈,請他們把買過的物品和體驗,各用一個圈圈代表,同時按照這些事物能彰顯自己的程度,決定它們離自我圓圈的遠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花錢所買的體驗會洩漏每個人的個性與想法,認為去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等經驗比花錢買手錶、電腦更快樂,也更能凸顯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不妨試看看這個方法,進一步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我們如何聰明的消費?

既然金錢的使用方式會與我們的快樂息息相關,那當然就要學習如何聰明的花錢囉,以下提供兩點建議:

一、最能帶來滿足感的體驗類型

與自我期許息息相關的體驗,能為你帶來超值的感覺喔!圖/GIPHY

儘管體驗種類很多而且因人而異,但心理學家發現,能讓人感到最快樂的體驗大致有三個標準:

  • 第一,能與他人互動,培養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例如:參加路跑時,與其他參賽者一起加油打氣,跑完所有的路程,過程中還可能結交新朋友。
  • 第二,日後會一說再說的難忘經歷。例如看了心目中偶像的演唱會,留下美好回憶,讓你很想跟朋友分享當下的感動。
  • 第三,與自我期許息息相關。例如:自己想成為音樂家,所以花錢去學鋼琴。

這三種類型的體驗又會帶來超值的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常懷感恩心

雖然買體驗似乎比買物品更可以讓人開心,但這也不代表買物品就不會開心。

心理學家詹姆士‧羅伯茨博士發現,一個對生活常懷感恩心的人,並不會因為對物質的追求而覺得不滿意,因為感恩的人較容易覺得,獲得任何物品都有來自於他人與外在的幫助,這就感受到與他人的連結了。

但如果是重視物質生活的人感恩程度很低的話,那麼他對生活就很容易不滿,常常抱怨連連囉。看來並不是追求物質就會讓人不快樂,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心態。

所以,如果有機會選擇金錢的使用時,除了買一些必須使用的物品外,可以考慮做一些體驗式消費,讓自己成長同時更快樂。除此之外有顆感恩的心也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所有東西都得來不易,是許多人的幫忙才能夠擁有,珍惜才能發現生活的美好,也更能真正「買」到快樂哦!

——本書摘自《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2019 年 11 月,幼獅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幼獅圖書
6 篇文章 ・ 2 位粉絲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當情緒像過山車?從亢奮到低落,解碼躁鬱症的真實面貌
PanSci_96
・2024/10/12 ・225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正式名稱為「雙向情緒疾患」或「雙極性情感障礙」,是一種讓患者的情緒不受控制地在極度亢奮和極度低落之間擺盪的精神疾病。這樣的情緒變化不僅僅是短暫的起伏,而是持續多天、甚至數週的狀態,對於患者的生活、關係和工作會造成重大影響。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什麼是躁鬱症?

躁鬱症患者的情緒通常經歷兩個極端階段:躁期和鬱期。

在躁期,患者可能會感到無比的精力充沛、自信心爆棚,甚至會有過度樂觀和衝動的行為。然而,躁鬱症不僅僅是「情緒高漲」的表現,在躁期過後,患者往往會經歷嚴重的情緒低谷,進入所謂的鬱期。此時,他們會感到情緒低落、無力感、甚至有自我傷害的傾向。

近幾年大眾逐漸正視精神疾病的影響,許多名人也曾經公開分享他們的躁鬱症經歷,如歌手瑪麗亞.凱莉、演員小勞勃道尼。這些公眾人物的經歷讓我們看到了這種精神疾病的廣泛影響,以及如何對他們的創作、生活和心理造成衝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躁鬱症的分類與盛行率

根據跨國研究,不論種族、性別或地區,躁鬱症的盛行率約為 1%,這意味著每 100 人中就有一人可能經歷過躁鬱症的發作。如果將所有的亞型計算在內,終生盛行率甚至可能高達 2.4%。躁鬱症的發病年齡通常集中在 20 至 30 歲之間,超過 70% 的患者在 25 歲前就會出現早期症狀。

躁鬱症依照症狀的不同,還可以分為不同的亞型。最常見的分類是第一型和第二型。第一型躁鬱症的特徵是患者會經歷完整的躁期,通常會影響患者的日常功能,甚至需要住院治療。而第二型躁鬱症的躁期則相對較輕,稱為「輕躁期」,但鬱期仍然會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

躁鬱症根據症狀可分為不同亞型,最常見的是第一型和第二型。圖/envato

什麼是「躁期」和「鬱期」?

「躁期」和「鬱期」是躁鬱症的兩個主要特徵階段。

躁期: 許多人對「躁」字的理解常常會聯想到「暴躁」或「焦躁」,實際上躁鬱症的躁期,更多的是情緒高昂、亢奮的狀態。在輕躁期(Hypomania),患者會持續數天感到極度精力充沛,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表現得比平時更有自信和創造力。但問題是,這種情緒亢奮狀態不一定持續太久,躁期可能會逐漸惡化為狂躁期(Mania)。這時,患者的行為可能會變得極端,容易做出無法預測的決定,例如過度消費、縱情娛樂或進行不安全的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鬱期: 在鬱期,患者的情緒和行為完全反轉。他們會感到無精打采、情緒低落,對任何事物都提不起勁。這時候,患者的日常活動變得困難,注意力和記憶力也會大幅下降,甚至有自我傷害或自殺的傾向。

從外界看來,躁期似乎是一個非常「高能」的狀態,但實際上,躁鬱症的危險之處正在於它的不穩定性。躁鬱症患者在躁期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即使感覺自己處於高峰狀態,這樣的「興奮」很可能會導致衝動行為,如不理智的財務決策或人際衝突。

如何應對躁鬱症?

躁鬱症不僅僅是情緒的擺盪,同時也會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影響:

  1. 無法控制的躁期時間:躁期的長度和強度不是患者能控制的,患者可能從精力充沛的狀態,轉變為難以收拾的混亂局面。
  2. 鬱期的危險性:在躁期過後,進入鬱期的患者常常因為自責或對前期行為的後悔,而陷入更深的低谷,這增加了自我傷害的風險。
  3. 生活質量下降:反覆發作的情緒擺盪讓患者難以享受生活,甚至對快樂的感受也會變得懷疑和恐懼。
  4. 人際關係受損:情緒極端的變化會讓患者難以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這對於長期支持系統的建立是巨大的挑戰。
  5. 大腦損傷:每次發作對大腦的損害都是不可逆的,長期下來,注意力、記憶力、甚至思考能力都會受到影響。

治療與日常應對方法

對於躁鬱症的治療,藥物和心理治療是兩個不可或缺的部分。穩定情緒的藥物,如鋰鹽,是控制躁鬱症的重要工具。鋰鹽自 20 世紀開始就被廣泛用於躁鬱症的治療,能有效減少躁鬱症的復發風險。如果患者正處於躁期,醫生還可能會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來幫助控制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同樣重要,特別是在症狀穩定後,透過心理治療,患者可以學習如何識別躁鬱症復發的早期徵兆,以及如何調適壓力和情緒。

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學習識別躁鬱症復發的早期徵兆,並有效調適壓力和情緒。圖/envato

如何支持身邊的躁鬱症患者?

身為躁鬱症患者的家人或朋友,了解如何在不同的情緒階段支持患者是關鍵。在躁期時,避免硬碰硬,而是試著將患者的注意力引導到安全的活動上;在鬱期時,提供非批評的陪伴,讓患者感受到被理解與支持。

躁鬱症是一種需要長期管理的疾病,但這並不意味著生活的希望就此消失。許多躁鬱症患者在接受治療後,依然能過著豐富充實的生活,並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發揮才華,擁有幸福的人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0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你被暗示了嗎?是什麼偷偷影響了我們決策?——《超越直覺》
一起來
・2024/04/30 ・213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十年來,多數心理學家和新興的行為經濟學家在可控制的實驗情境中,不斷研究人類的決策過程。這些研究結果不僅動搖關於人類理性的基本假設,甚至迫使大家用一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來思考人類行為。

例如,心理學家已經藉由無數個實驗證明,人的選擇和行為會受到特定字詞、聲音等刺激的「促發」(priming)所影響。受試者若在實驗中念到「老」和「虛弱」等字詞,他們離開實驗室在走廊上行走的速度就會變慢。在酒坊裡,如果店家播放的背景音樂是德國音樂,消費者更有可能購買德國葡萄酒,如果是法國音樂,則會傾向購買法國葡萄酒。受訪者在填寫跟運動飲料有關的調查問卷時,如果是用綠色的筆,則更可能會選擇開特力運動飲料(Gatorade)。購物網站的背景圖案如果是蓬鬆的白雲,網路購物者更有可能選擇昂貴、舒適的沙發,如果背景圖案是錢幣,則購物者傾向買較硬、較便宜的沙發。

圖/envato

我們的反應也可能被無關的數字給影響。有一項實驗,要求參與葡萄酒拍賣會的人在競價之前寫下自己社會保險號碼的末兩位數字。儘管數字基本上是隨機的,且絕對與買家對酒的估價無關,但研究人員發現數字越大,買家就更願意出價。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錨定效應」。不論是估計非洲聯盟的會員國數量,或是我們認為合理的小費或捐款金額,都可能受到錨定效應的影響。

事實上,當慈善機構的募款單上附有「建議」捐款金額,或帳單上預先寫出小費的比率,你都該懷疑這是利用錨定效應技巧,因為提出一個較高的金額,其實是在錨定你對「公平」的初步估計。就算你覺得 25% 的小費似乎太高了,所以調降你的估計值,但最後給出去的小費或許還是高於沒有被暗示時的金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改變情境呈現的方式也可能強烈影響個人偏好。比方說,在同一個賭局,如果強調輸錢的可能性,就會讓人傾向規避風險,但如果強調贏錢的可能性,則會造成相反的結果。更讓人困惑的是,加入第三種選項,竟然可以逆轉一個人對先前兩種選項的偏好。

舉例來說,A 是一款品質好、價錢昂貴的相機,B 是品質較差,但較便宜的相機。光這樣看可能很難比較與選擇。但假設如下圖所示,加入第三個選項 C1,雖然品質差不多,但顯然比 A 貴。這時要選擇 A 或是 C1 就變得很明確了。三者中選擇 A 的占大多數,這似乎非常合理。但假設加入的第三個選項是價錢跟 B 差不多,但品質較差的 C2,那大家又會如何選擇?這種情況當然會選擇 B。換句話說,即使選項 A 和 B 都沒有改變,只要加入一個不同的選項,就能夠有效逆轉對 A 和 B 的偏好。更奇怪的是,決策者永遠都不會選擇引起偏好逆轉的第三個選項。

心理學家藉由研究這一系列非理性的行為發現,提取或回憶不同類型訊息時,其難易度通常會影響人類的決策與判斷。以搭飛機為例,與其他任何致命因素相比,人們通常會高估死於恐怖攻擊的可能性。因為人們對恐怖攻擊的印象非常鮮明,即便它發生的機率明顯低於任何其他事故。

還有一個矛盾的情況,當人們被要求回憶自己果斷行動的經驗時,通常會認為自己沒那麼果斷。並不是因為這個問題和他們對自己的看法有衝突,而是因為回想的時候很費力。相較於真實情形,人們也傾向於認為自己現在的行為、信念都跟過去差不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在閱讀一份手寫聲明稿時,如果字體容易閱讀,或者之前曾經看過,那這份聲明就會更容易被取信。就算人們上次看這份聲明時,已經明確知道那是假的,結果依然如此。

圖/envato

最後,人們消化新訊息的方式,往往會增強他們既有的想法。某種程度上,這是因為我們偏愛注意「更能證實自己既有信念」的訊息,並忽略不符合自己信念的訊息。

另一方面,我們對於那些不符合自己信念的訊息,也傾向加以質疑或嚴格檢查。這兩種密切相關的傾向,分別稱作「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和「動機性推論」(motivated reasoning),會嚴重阻礙我們解決爭端的能力。從家事上的小分歧,到北愛爾蘭或以巴衝突都深受其害。在這些爭端當中,各持己見的雙方看待的明明是同一套「事實」,但對實情的印象卻完全不同。

即便是在科學領域,確認偏誤與動機性推論也時常扮演有害的角色。基本上,科學家應該遵循基於證據的真相,即使該證據與自己既有的信念或理論相抵觸,但是更多時候,科學家反而質疑證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正如量子力學創始者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的至理名言:「一個新的科學真理之所以能勝出,不是因為它說服了反對者,讓那些人接受——而是因為反對者死光了。」

——本文摘自《超越直覺》,2024 年 01 月,一起來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一起來
5 篇文章 ・ 2 位粉絲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微笑會讓自己變快樂嗎?「假裝」的心理學——《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
azothbooks_96
・2023/06/02 ・209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大腦「裝假成真」的實驗

幾年前,科學家決定對詹姆斯的假說展開終極的測試,他們對受測者進行腦部掃描,請受測者做出害怕的表情。研究者從機器窺探受測者的大腦,他們看到杏仁核非常活躍,因此推論受測者的確有恐懼的感覺。所以,研究人員得到了終極的證據,證明假裝感受可以直接影響大腦。

一九六○年代末期,年輕的詹姆斯.萊爾德(James Laird) 在羅切斯特大學攻讀臨床心理學博士。在某次實習課程中,指導教授要求他訪問患者,同時教授透過單面鏡在一旁觀察。訪談過程中,患者的臉上突然出現一抹不尋常的微笑,那微笑引起萊爾德的好奇,他想知道患者露出那不尋常的表情時是什麼感受。

患者不尋常的微笑勾起萊爾德的好奇心。圖/giphy

他開車回家的途中,腦中一再浮現那次訪問的情況,對那抹微笑益發好奇。最後他逼自己做出同樣的表情,以了解那是什麼感受。他驚訝地發現那微笑讓他瞬間快樂了起來。好奇之下,他接著嘗試皺眉,心情馬上難過了起來。那次開車回家的奇怪體驗,從此改變了萊爾德的職業生涯。

當晚他回到家後,馬上走到書架前,查詢情感心理學的相關資訊。巧的是,他拿起的第一本書就是詹姆斯的《心理學原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微笑就會變得快樂

萊爾德閱讀詹姆斯失傳已久的理論,覺得那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在車內微笑後馬上變得更快樂了。他也意外發現那理論已歸入史書,從來沒做過應有的測試。為了測試,萊爾德邀一些志願受測者到他的實驗室,讓他們微笑或皺眉,然後告知感受。根據詹姆斯的理論,微笑的人應該會比皺眉的人快樂許多。

不過,萊爾德擔心受測者可能會迎合他,說出他想聽的結果,所以他必須想辦法在隱瞞實驗的真實目的下,讓他們微笑或皺眉。

後來,他巧立了一個名目。他告訴受測者,他們參與的實驗是研究臉部肌肉的電流活動,並在受測者的眉宇間、嘴角和下巴邊緣裝上電極。接著,他向受測者解釋,情緒的變化會影響實驗結果,為了避免情緒造成誤差,要求他們在實驗的過程中要告知情緒變化。

萊爾德決定進行表情與情緒關聯的實驗。圖/envatoelements

電極器當然是假的,但是那個巧立的名目讓萊爾德可以偷偷地把受測者的表情轉為笑臉或苦臉。為了塑造憤怒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眉宇間的電極器往下拉,用咬牙切齒的方式收縮下巴上的電極器。為了塑造快樂的表情,他叫受測者把嘴角的電極器往上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測者依照要求改變表情後,接著他給受測者一張表格, 上面列了一些情感的項目(例如,激動、不安、快樂、懊悔等等),請受測者評估各種情感的感受度。結果相當驚人,跟詹姆斯在十九世紀末的預測一樣。受測者在做出微笑的表情後,覺得更快樂;在皺眉後,覺得更生氣了。

研究過後,萊爾德訪問受測者,問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實驗中會有那些不同的感受。只有少數幾人把新感受歸因於臉部表情的操控,其他人都無法解釋感受的轉變。其中一位把表情轉為皺眉的受測者表示:「我其實毫無怒氣,卻不自覺地想到令我發怒的事情。這實在有點荒謬,我知道我正在接受測試,沒理由生氣,但我就是控制不了。」

受試者因為皺眉的表情感到憤怒的情緒。圖/envatoelements

立刻就快樂起來的方法

十九世紀初,俄國戲劇導演康斯坦丁.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發明了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顛覆了戲劇界。這種表演方法的關鍵在於鼓勵演員以控制行為的方式,在舞台上體驗真實情感。

這種方法常稱為「魔力假使」(the magic if)(「假使我真的有這種感受,我會怎麼表現?」),一些知名演員也採用這種方式。例如,馬龍白蘭度、華倫比提、勞勃狄尼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樣的方法也用於探討「裝假成真」原理的實驗室研究中。假設你現在參與驗證「裝假成真」原理的研究,首先,用 1 到 10 來評估你目前快樂的程度,1 代表你剛跌進水溝裡的心情,10 則代表你看到最痛恨的敵人跌進水溝裡的心情。

接著,請開始微笑。不過,我要的不是短暫擠出沒什麼感覺的微笑,請依照以下的指示微笑: 

  1. 坐在鏡子前。
  2. 放鬆額頭和臉頰的肌肉,嘴唇微開。在科學界,你現在的表情稱為「中立」,像一張空白的畫布。
  3. 將嘴角肌肉往後拉向耳朵,盡量把笑容拉大,笑到眼晴周圍產生紋路。最後,把眉部肌肉輕輕揚起,維持這個表情約二十秒。
  4. 收起表情,想想你現在的感受。

——本文摘自《怪咖心理學之鍛鍊正能量思維,用科學方法讓好事成真》,2023 年 4 月,漫遊者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zothbooks_96
55 篇文章 ・ 21 位粉絲
漫遊也許有原因,卻沒有目的。 漫遊者的原因就是自由。文學、人文、藝術、商業、學習、生活雜學,以及問題解決的實用學,這些都是「漫遊者」的範疇,「漫遊者」希望在其中找到未來的閱讀形式,尋找新的面貌,為出版文化找尋新風景。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誰說金錢買不到快樂?買對東西就可以!——《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幼獅圖書
・2020/02/27 ・214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61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蔡宇哲、潘怡格

小明:「恭喜發財,紅包拿來!」

小美:「哈哈,你才要給我哩!」

小明:「你收了紅包打算去買什麼東西嗎?」

小美:「沒想過,因為我都交給爸媽保管。那你要去買什麼啊?」

小明:「我也還沒確定,想買電玩但又怕一下子就玩膩了不划算。」

小美:「好像不管買什麼東西,都會很快就失去樂趣了耶!」

過完年會收到壓歲錢,有些人會交給爸爸媽媽拿去銀行存起來,為未來做準備;也有些人會選擇買自己喜歡的東西,享受物質帶來的愉悅感。

花錢的方式有百百種,但如果以特定的目標來設想,要如何利用這些金錢,才會讓自己比較快樂呢?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問不同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如果用錢洗澡能讓你開心,那也是很好的利用方式(吧)圖/GIPHY

不過有研究顯示,多數人都會有同一個感受,那就是「與花錢買物品相比,花錢買體驗會令人感到更快樂」

什麼叫買體驗呢?簡單來說,就是你花了金錢,主要獲得的是實際經歷而不是實質物品。舉幾個例子來說:買門票到遊樂場玩雲霄飛車、跟同學一起去班遊、繳報名費參加路跑等,都算是買體驗的消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什麼這些經驗會比買東西更讓人覺得快樂呢?部分的原因在於「人在體驗裡更能與別人交流」

如果只有你一個人搭,是不是感覺就沒那麼刺激有趣了呢?圖/paulbr75@Pixabay

因為我們花錢買的物品通常只能自己享用,就好像新買了衣服,當然是自己穿,然而體驗卻是讓我們跟別人共度一段特別經驗,一同體驗就會感到比較開心,即使對方是你不認識的陌生人。

比如坐雲霄飛車的時候,感受到旁邊的人會跟你一起尖叫,結束後還會聽到不同的人紛紛在講剛剛下墜時有多刺激。但如果整臺雲霄飛車就只有你一個人搭,結束後也只有你一個人默默的走出來,是不是感覺就沒那麼刺激有趣了呢?

買體驗與買物品哪一種附加價值更大?

除了前述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買體驗比買物品更有故事可以跟別人分享」,有研究者曾經做了一個實驗,將陌生人兩兩分成一組,請他們討論花錢買過什麼讓自己開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發現:討論買體驗的人聊得比較愉快,甚至比討論買物品的組更喜歡一起聊天。這想來也很合理,當你跟人聊到過去旅遊的經驗時,自然會有許多記憶與體驗可以聊,而且會愈講愈開心。

去體驗不同的事物,除了讓人更開心之外,喜歡買體驗的人也比買物品的人,更能夠了解自己的性格。

花錢所買的體驗會洩漏每個人的個性與想法。圖/GIPHY

這是什麼意思呢?心理學家崔維斯‧卡特(Travis Carter)與湯姆‧基羅維奇(Tom Gilovich)做了一個研究,他們請大學生回想自己曾經買過的物品和體驗,並各列出四項。接著發下一張紙,紙上有個代表自我的圓圈,請他們把買過的物品和體驗,各用一個圈圈代表,同時按照這些事物能彰顯自己的程度,決定它們離自我圓圈的遠近。

花錢所買的體驗會洩漏每個人的個性與想法,認為去聽音樂會、參觀博物館等經驗比花錢買手錶、電腦更快樂,也更能凸顯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不妨試看看這個方法,進一步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如何聰明的消費?

既然金錢的使用方式會與我們的快樂息息相關,那當然就要學習如何聰明的花錢囉,以下提供兩點建議:

一、最能帶來滿足感的體驗類型

與自我期許息息相關的體驗,能為你帶來超值的感覺喔!圖/GIPHY

儘管體驗種類很多而且因人而異,但心理學家發現,能讓人感到最快樂的體驗大致有三個標準:

  • 第一,能與他人互動,培養人與人之間的認同感。例如:參加路跑時,與其他參賽者一起加油打氣,跑完所有的路程,過程中還可能結交新朋友。
  • 第二,日後會一說再說的難忘經歷。例如看了心目中偶像的演唱會,留下美好回憶,讓你很想跟朋友分享當下的感動。
  • 第三,與自我期許息息相關。例如:自己想成為音樂家,所以花錢去學鋼琴。

這三種類型的體驗又會帶來超值的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常懷感恩心

雖然買體驗似乎比買物品更可以讓人開心,但這也不代表買物品就不會開心。

心理學家詹姆士‧羅伯茨博士發現,一個對生活常懷感恩心的人,並不會因為對物質的追求而覺得不滿意,因為感恩的人較容易覺得,獲得任何物品都有來自於他人與外在的幫助,這就感受到與他人的連結了。

但如果是重視物質生活的人感恩程度很低的話,那麼他對生活就很容易不滿,常常抱怨連連囉。看來並不是追求物質就會讓人不快樂,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心態。

所以,如果有機會選擇金錢的使用時,除了買一些必須使用的物品外,可以考慮做一些體驗式消費,讓自己成長同時更快樂。除此之外有顆感恩的心也是很重要的,要知道所有東西都得來不易,是許多人的幫忙才能夠擁有,珍惜才能發現生活的美好,也更能真正「買」到快樂哦!

——本書摘自《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2019 年 11 月,幼獅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幼獅圖書
6 篇文章 ・ 2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