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1/03/31
在科技部計畫的長期支持下,成功大學物理系暨前沿量子科技研究中心張景皓助理教授及陳則銘教授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利用半導體產業常用的蝕刻技術來調控原子排列,將原本單純的石墨烯轉變為擁有奇異量子特性的嶄新電子元件,不僅有助於探索量子傳輸的基礎物理科學問題,未來將有機會應用在量子科技之中。
・2021/03/20
從體積龐大的第一台電腦,到如今輕盈便捷的智慧型手機,電子科技的改良,讓功能强大的高科技能輕易地拿在手上,隨身携帶。其中,電晶體和數位積體電路扮演了關鍵角色。今天,科學家們仍持續挑戰突破它們的大小極限。
・2021/02/18
如何讓科幻電影中酷炫的互動式穿戴裝置成爲現實,一直是科學家們致力達成的願望。這些裝置仍只存在於大螢幕上,除了現實中成本的考量,還受限於對人體生物電偵測技術的不足。如今,有機薄膜電晶體的發展,正突破我們現今對科技的想像!
・2020/06/11
身為跨國半導體大廠德州儀器 (Texas Instruments, 簡稱 TI) 產品測試部門經理,擔任管理職同時又具有 “Technical Ladder” 身份 (也就是德儀認定之技術專家) 的張峯鳴,看起來十分年輕,剛成為新手爸爸的他,研究所畢業後已經在德儀任職近八年,但採訪此刻看起來被認成大學生也不奇怪。在這泛科學一年一度的職涯專題中,我們邀請跟泛科學許多讀者背景相似的他來聊聊自己的求學經歷與職涯探索過程。
・2017/10/28
如同摩爾定律的預測般,電晶體元件的尺寸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縮小至奈米尺度,帶來了科技與工藝的精進創新。但發光與雷射元件,卻受限於繞射極限而難有突破。中研院呂宥蓉博士與團隊所開發的電漿光子奈米雷射,利用金屬與介電質之間會產生表面電漿極化子的特性,成功開發出史上最小的半導體奈米雷射。
・2017/09/08
陳良基成為科技部成立後第四任部長,上任後力推人工智慧,同時也接手處理諸多棘手挑戰,包括研究誠信爭議、高等人才流失、以及科技部定位模糊等。
・2016/03/09
2015 年國際「TOP500 計畫」在德國舉行的國際超級電腦大會上,發表全球最新超級電腦 500 強排名。雖然排名前端的超級電腦,皆已經可以達到每秒運算千兆次的速度,但事實上超級電腦計算能力成長的幅度並不像過去那麼快速,成長放緩的原因可能涉及許多技術難關及成本考量。
・2015/12/21
2000年10月,倫敦帝國理工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彭德里(J. B. Pendry)教授在《物理評論通訊》上發表一篇著名的文章,證明一塊折射率為-1的負折射介質板是一個「完美透鏡」,具有放大「消逝波(evanescent wave)」的神奇能力,可將波源「完美成像」而超越繞射極限。此文發表後,立即在學術界掀起了負折射研究的熱潮。在研究者的持續努力下,負折射的現象已證明確實存在,且Science 期刊基於其應用潛力(例如新式的讀寫頭等),將相關研究選為2003 年的十大科技成果之一。
・2015/09/28
有了貝爾實驗室的新團隊,蕭克利重拾五年前的理論,研究如何用固態物質取代真空管。他判斷,假如半導體材料旁邊有強烈的電場,電場會把某些電子吸引到半導體片的表面,並讓電流穿過半導體片。
・2015/04/01
中山大學材料與光電科系助理教授吳欣潔獲得「美國礦物金屬材料學會」(Th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 TMS)2015年度的「年輕領袖獎」(Young Lead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ward)」。此獎項頒發給40歲以下、學術生涯剛起步,但深具潛力成為材料與工程領域未來領袖的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