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07/27
在度過危險期後,傷燙傷患者經專業的復健團隊協助,建立燒燙傷病患對復健的正確觀念,早期執行復健計劃,並持之以恆,期待患者能在傷口痊癒後,保有動作功能、拾回生活方式,早日回到社會與生活。
・2015/07/27
牛頓提出三大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從物體運動到天體運行都可以解釋背後的原理,並做出正確的預測,成為古典力學的根基。然而,有個問題卻隱隱困擾著牛頓與當時的科學家。按照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一個物體的質量可以根據它所受的外力與產生的加速度之間的比例,計算出它的質量;這稱為慣性質量。另外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也可計算出物體的質量,這是重力質量。問題就在於一個物體的慣性質量等於重力質量嗎?
・2015/07/25
羅莎琳·弗蘭克林於1951年初來到倫敦國王學院時,已是X光晶體繞射技術的箇中高手。她原本以為是要來研究蛋白質的結構,沒想到抵達後,主任藍道(John Randall)卻要她馬上接手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手上的DNA研究計畫。弗蘭克林聽從安排,但藍道卻未告知正在度假的威爾金斯,就此注定了兩人的不和,也為科學史上的一大憾事埋下伏筆。
・2015/07/25
人類大腦是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結構,經歷了數億年演化才建構出現今樣貌,且在過去七百萬年間,增加了三倍大小。大腦的重量只有一公斤多,然而內部卻有860億個神經元以超過100兆條神經相連,形成的網絡比史上最先進的超級電腦還要強大。已知人腦最大的部分是前腦,由名為大腦皮質的厚厚一層神經元所覆蓋。人類大腦的這層神經元數量是小鼠的1000倍,且還未停止演化。隨著我們越來越了解大腦連結,與大腦互動的可能性只會變得更多。神經科學領域正以史無前例的高速向前邁進,而「人類大腦計畫」和「使用先進革新型神經技術的人腦研究」等的大型國際合作計畫,正將大量的研究數據結合在一起,創造出能徹底革新神經科學領域的資源。
・2015/07/24
馬丘比丘,賓漢所稱的「失落的印加古城」,於1911年7月24日這一天被重新發現。馬丘比丘建造於1440年左右,原本是印加貴族休閒度假之處,後來隨著帝國崩毀而成為廢墟,其崩毀的厄運也是始自於被發現……。
・2015/07/23
說到底科學雖然能讓人看見冰山一角下的冰山,但更大的功能,是提醒人冰山無窮龐大永遠看不盡的;要好好地解釋鰻魚複雜的生活史,可能需要一隻皮卡丘所能提供的電力。
・2015/07/21
光學滑鼠仰賴顯微成像技術運作。滑鼠內部的一枚超小型鏡頭會拍攝你的桌面或滑鼠墊,滑鼠背面的紅色光點就是裝設在其內部的紅色LED燈,它能將光線投射在物體表面,再反射回滑鼠內部的一個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上,如此便能傳送訊號到數位訊號處理器(DSP)。該處理器會自動追蹤並分析物體表面的移動變化,一旦偵測到任何動作,便會發送訊號給電腦,電腦再即時將這些資訊轉換成畫面上的游標動作,因此螢幕上的指標能隨著你手上的動作而移動。
0
0
・2015/07/20
孟德爾解開了遺傳之謎,但是他的論文發表之後卻未得到任何迴響,或許是因為他不在圈內(不管是就修士身分或是地理位置而言);或許是缺乏後續的系列研究(他於1868年接任修道院院長後,就被行政事務纏身);又或許是其中概念超乎當代人的理解,總之,長達三十四年的時間無人聞問,直到1900年,三位做遺傳研究的科學家因為對實驗結果感到困惑,才不約而同地從孟德爾的論文找到答案。孟德爾的研究因而被重新發現,令科學界如獲至寶,現代遺傳學也才自此正式展開;生前沒沒無聞的孟德爾終於獲得認可,被尊稱為「遺傳學之父」。
・2015/07/18
1947 年,正在哈佛大學攻讀物理博士的孔恩意外地獲得在大學部授課的機會。哈佛大學校長柯南特(James B. Conant)深覺科學普及的重要,除了打算親自出馬教科學哲學,還想新開一門科學史的課,於是找上了孔恩。沒想到因此改變了孔恩的人生道路,也催生了一個科學哲學的重要學說──典範轉移理論。
・2015/07/15
根據量子場論,即使是空無一物的真空中,仍蘊含著一定的能量,這樣的真空能量又被稱為「零點能」。虛擬粒子對正是從這真空能量中提借能量而幻化成形,然而虛擬粒子對稍縱即逝,釋出的能量又微弱難察,而在巨觀狀態下,真空就是真空,並無異狀,如何驗證真有所謂的量子真空?結果提出方法的竟非象牙塔裡的理論大師,而是任職於飛利浦的荷蘭物理學家──卡西米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