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科學
1244 篇文章・ 1 位粉絲

談「科學」方法及「科學這一行」,內容包括:科學教育、科學史、科學家、科學行內話、科研政策、科學倫理、科學哲學、科學方法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4/01
一般馬達把電能轉換成動能; 如果把馬達裡面的電磁鐵換成永久磁鐵,有可能讓它自動不停轉動並且反過來產生電能嗎?還是根本就只會鎖死在一個固定的位置?多處報導有人發明不需要能源輸入的發電機,最後卻都沒有大量商品化,這是因為能源產業害怕被顛覆所以打壓, 還是因為這些報導以及 Youtube 影片全是騙局呢?
・2013/03/20
暫且撇開男女是否平權的議題,在世界各地不同職業類別的男女比例都有明顯的差異,例如幼教老師會以女性居多,科技產業則是男性居多。並非所有的女性數學能力都不好,也並非所有的男性數學能力都好,所以要把職業別上的性別差異歸咎於能力,似乎不全然正確。
・2013/03/09
自從愛因斯坦1955年過世之後,科學家就追問,到底他的大腦有什麼迥異之處,造就了他對於物理定律驚人的洞察能力?然而,想要從大腦解剖結構一窺愛因斯坦智慧根源的研究,過去幾十年來卻毫無進展,因為他大腦的解剖照片和組織切片大多散落世界各地,研究者並不容易取得。
・2013/03/07
假設你現在有顆蛀牙,用舌頭去舔舔它,感覺似乎有個不可思議的大凹洞在裡頭;要是到了牙科,把蛀牙的照片等比例放出來看,似乎比起原本你心理想像的畫面還小了一點?
・2013/03/07
科學家該有一定的公眾意識,在《這個不科學的年代》中,費曼也提到:「當科學家被告知他必須為自己對社會的影響負點責任,一般指的都是科學的應用部分。如果你研究的是核能,那麼你必須明白,它也能用在對人有害的用途上。因此,在某些科學家的討論會中,你會預期這將成為最重要的議題。」
・2013/03/06
兩個禮拜前被邀請到位於新竹市的亞太美國學校做一年一度科展的評審委員,我必須要承認,去之前心中曾閃過老鳥去狂電菜鳥的心態。但是,想了一想趕快把心中這個惡魔克制下來,畢竟中學時我的科展作品也是這樣一路跌跌撞撞的過來啊!
・2013/03/06
筆者一直認為,科學研究和體育競賽是十分類似的「競技項目」。在科學研究的辯證過程中,同樣也是有兩隊在競爭:一隊支持假設,一隊反對假設。雙方不斷通過科學研究找到證據來支持己方論點同時推翻對方論點,就像是比賽得分過程。最終誰的分數多,誰就獲勝。當然,這種分數不一定是能夠可以客觀量化的數字,同時不像棒球有九局、籃球就上下半場,科學研究是沒有哨音響起、宣布比賽結束的那一刻的。
・2013/02/28
科學家們目前正面臨一個兩難的情況,究竟是要讓數據自己說話亦或自己挺身為其發聲?這是個很難選邊站的問題,畢竟一般人沒辦法理解那些令人眼花撩亂的數據資料,因此科學家必須將他們的研究結果簡化,以更容易為人接受的方式呈現,然而這些簡化後的結果卻往往造成一些程度上的誤解。究竟解釋一項科學研究能否達到精確卻不晦澀的程度呢?再者,科學家在說明其實驗結果時往往不經意的誇飾了其重要性,那麼這件事情的底限又在哪裡呢?
・2013/02/25
「理性」幫助人類進行邏輯思考、判斷分析、歸納整理、乃至於發明創造,使人類得以控制、改善外界的環境,換句話說,「理性」是人類生存的必要元素,也因此現代教育的設計主要是架構在理性學習的基礎之上。然而「理性」是有極限的,在人類的心智活動中,有許多的意念和經驗往往超出理性概念所能掌握的範圍,例如生命深層的悲喜,或者更終極的意義等問題,這個部份便屬於「神話」的領域。
・2013/02/18
購買產品的時候我們總是喜歡看看別人的評價再購買,這樣我們會比較有安全感、感覺比較不會買到不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