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9/14
數學只是一種語言,一種媒體。 Paul Samuelson 的《經濟分析原理》首頁便題有J. Willard Gibbs 的名言:「Mathematics is a language」。使用數學,讓我們的論述能夠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consistency)。批評數學模式應該批評模式之錯誤或不完全的假設,而不是批評數學。不使用數學的論述,難道就一定會更好?
・2018/09/12
讀者們,不管你吃不吃培根,在你生命中某個時間點罹患腸癌的風險都一樣高,大約是6%。如果你每天都吃五十克培根(那可是不少的培根—一家五口如果都這樣吃,一個星期就要吃掉一點七五公斤),風險就會升高到7%左右。從6%增加到7%,這數字算是一種絕對風險。
・2018/09/06
許多野生動物之所以被列為保育類,自始至終乃是希望維持或增加此物種族群數量。當物種數量穩定,不再受到生存上的威脅,經調查評估後,原本列為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即可列入一般類。將野生動物從保育類轉移到一般類,依據以上原則,原是一件歡天喜地的事,且臺灣獼猴經專家在族群量估算上,發現其確實有增加的趨勢,但生存上就不再受到威脅了嗎?
・2018/09/06
麻疹疫情爆發後,衛福部疾管署針對此疫情進行一連串的宣傳,包含「疾管署說明麻疹個案接觸者追蹤方式及困境」、「為因應MMR疫苗需求量遽增,疾管署呼籲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接種」等新聞稿,另外也製作許多麻疹衛教的海報,張貼和宣導相關資訊,嘗試讓民眾了解目前麻疹疫情與控制狀況、要如何預防與該如何自主管理。
・2018/09/04
「不打麻醉動手術」這在現代是個問句,在19 世紀中葉前卻是肯定句。早期外科手術不僅致死率高,病人更要承受極大的疼痛,因為「根本沒有麻醉劑」。其實早在中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麻醉劑乙醚的神奇效果:讓雞無後遺症地昏睡好一段時間。可是,直到19世紀中葉,才有人想到也許可以把它用在人身上。這段路走了整整三個多世紀。
・2018/09/03
盤尼西林確實是神奇藥物,但有些細菌性疾病仍不受盤尼西林影響。這些疾病中最可怕的應屬肺結核,也就是「白死病」,病人因貧血而顯得蒼白。
・2018/09/02
作者巧妙的以平易近人的散文書信方式,在十二個章節中說明了公民科學參與者如何在一次次的記錄中建立和土地的連結與歸屬感,以及公民科學家在參與記錄常會遇到的問題,例如電腦地圖和現地實況的差異、野外的不確定性、數據給予時的困惑、記錄者視覺和聽覺對科學資料的影響、長期固定記錄的重要性、耐心的消磨等等。 如果你是參與計畫的公民科學家,那麼一定要閱讀這本書,作者的這些經驗、感受和說明,想必會有許多地方讓你心有悽悽焉和恍然大悟的會心一笑;對於經營公民科學計畫的規劃者或推廣者,這本書將會是很好的顧問,可以了解參與者的內心想法、遭遇的問題和疑慮,這對於公民科學計畫的推動和長久維持,都會是重要且寶貴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