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9/18
透過微聽損小美人魚遭遇的困境,我們彷彿可以想像,微聽損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臨更多問題。只要我們認識並了解他們的情況,並且嘗試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與微聽損者在日常中透過使用正常音量但「稍微」放慢速度說話、適度調整說話的方向以及距離、減少環境噪音干擾等方式溝通,給予彼此良好的聽環境,且在聽損者聽不清楚時適時「換句話說」,就可以幫助自己與微聽損者溝通更加順暢。
・2018/09/14
數學只是一種語言,一種媒體。 Paul Samuelson 的《經濟分析原理》首頁便題有J. Willard Gibbs 的名言:「Mathematics is a language」。使用數學,讓我們的論述能夠保持邏輯上的「一致性」(consistency)。批評數學模式應該批評模式之錯誤或不完全的假設,而不是批評數學。不使用數學的論述,難道就一定會更好?
・2018/09/12
讀者們,不管你吃不吃培根,在你生命中某個時間點罹患腸癌的風險都一樣高,大約是6%。如果你每天都吃五十克培根(那可是不少的培根—一家五口如果都這樣吃,一個星期就要吃掉一點七五公斤),風險就會升高到7%左右。從6%增加到7%,這數字算是一種絕對風險。
・2018/09/06
許多野生動物之所以被列為保育類,自始至終乃是希望維持或增加此物種族群數量。當物種數量穩定,不再受到生存上的威脅,經調查評估後,原本列為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即可列入一般類。將野生動物從保育類轉移到一般類,依據以上原則,原是一件歡天喜地的事,且臺灣獼猴經專家在族群量估算上,發現其確實有增加的趨勢,但生存上就不再受到威脅了嗎?
・2018/09/06
麻疹疫情爆發後,衛福部疾管署針對此疫情進行一連串的宣傳,包含「疾管署說明麻疹個案接觸者追蹤方式及困境」、「為因應MMR疫苗需求量遽增,疾管署呼籲讓高風險族群優先接種」等新聞稿,另外也製作許多麻疹衛教的海報,張貼和宣導相關資訊,嘗試讓民眾了解目前麻疹疫情與控制狀況、要如何預防與該如何自主管理。
・2018/09/04
「不打麻醉動手術」這在現代是個問句,在19 世紀中葉前卻是肯定句。早期外科手術不僅致死率高,病人更要承受極大的疼痛,因為「根本沒有麻醉劑」。其實早在中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麻醉劑乙醚的神奇效果:讓雞無後遺症地昏睡好一段時間。可是,直到19世紀中葉,才有人想到也許可以把它用在人身上。這段路走了整整三個多世紀。
・2018/09/03
盤尼西林確實是神奇藥物,但有些細菌性疾病仍不受盤尼西林影響。這些疾病中最可怕的應屬肺結核,也就是「白死病」,病人因貧血而顯得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