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2/08
近日,臺灣研究團隊成功從新型肺炎患者的檢體中分離出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病毒株,有助於研究者了解冠狀病毒特性,待成功複製病毒株後研發疫苗。總體來說,疾病藥物的研發相當耗時,因此,疫病狀況緊急時,疫苗是較快能使用的防疫工具之一。
・2020/01/31
1月23日,世界衞生組織決定暫不針對2019新冠狀病毒(2019-nCoV)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引發全球爭議。事實上,要將事件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需要考慮的背後因素很多,WHO的總幹事召開緊急會議,考量四個關鍵因素之後,有權作出最終的裁決。
・2019/10/28
每個國家的制度演變都有其歷史、文化、商業等因素影響,全盤的複製是不可能成功的。我們應該學習的是那些先進國家的核心精神-透明公開、公民參與、科學理性。並在規劃和執行細節時,一定要籌備多年,千萬不可為了要在大選前端出牛肉,就趕著將制度上架,過於壓縮的籌備,必然不會得到好的結果。同時從歐美的經驗中也可以發現,未來台灣的食安改革,其時間必須要拉長為數十年以上,讓透明公開、公民參與、科學理性的精神滲透到每位公民和公務員心中,如此台灣的食安改革在未來才有可能成功。
・2019/10/21
2008 年中國更爆發了震驚全球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成了全球知名的食安事件。中國因此在 2009 年頒布了《食品安全法》,試圖改善現況,法律中更設立了高階協調組織-「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作為各部會的協調組織,希望加上一個更高階的協調單位後(類似我國的行政院食安辦公室),就能解決各部會權責重疊,或是空白監管的問題
・2019/10/14
中國擁有十幾億的人口,整個食品鏈上的商家數量難以計數,光是食品加工業者就至少有 40 多萬家,其中 90% 屬中小企業。中國政府不僅無力監管食品鏈上所有的廠商,並且多數業者也沒有能力提升品質來符合規範。而中國政府過去以共產主義為底,實施計劃經濟來控制市場價格,導致食品價格缺乏彈性空間,更讓優質的廠商缺乏經濟上的誘因
・2019/10/07
2004年的1月9日,科學刊出了一篇來自於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的研究。研究指稱,全球各地的養殖鮭魚都受到戴奧辛 (Dioxins) 汙染,並在文中說明依照加拿大養殖鮭魚的戴奧辛濃度,每月不可吃超過 10 餐的鮭魚
・2019/09/30
在網路尚未興起的年代,電視和報紙是政府熟悉的政令布達管道,但自從數位科技和公民意識崛起,「透明、公開」成了民眾檢視政府的主要焦點,過往「單向宣導」、「專家獨審」的施政方式,逐漸轉變為「雙向溝通」、「專家、公民協同溝通」的年代。然而,食安管理的風險溝通並非簡易之事。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接下來我們從加拿大面對狂牛症入侵、戴奧辛鮭魚事件,來探討當時的加拿大在面對食安的風險溝通上,出了什麼問題?
・2019/09/30
根據文獻,早在 1994 年時,加拿大政府就開始評估歐洲的狂牛症對加拿大的影響。當年的報告指出,由於加拿大的商家進口英國活羊,因此狂牛症確實有感染加拿大牛群的風險。該報告同時建議政府做政策的應對,以減少民眾恐慌和貿易損失,可以得知加拿大在歐洲狂牛症疫情的初期就有了科學的研究。
・2019/09/16
2012 年的聖誕節前夕,加拿大議會通過新一代的食品法規《加拿大食品安全法-Safe Food For Canadians Act》,預計在 2015 年將全面實施。此法將終結多重法規管理的現象,強化政府效能、提高加拿大的國際競爭力,更保證了加拿大民眾將有更安全的食品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