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樹_96
阿樹
73 篇文章・ 20 位粉絲
地球科學的科普專門家,白天在需要低調的單位上班,地球人如果有需要科普時時會跑到《震識:那些你想知道的震事》擔任副總編輯撰寫地震科普與故事,並同時在《地球故事書》、《泛科學》、《國語日報》等專欄分享地科大小事。著有親子天下出版《地震100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6/20
今年臺灣中部的地底下可不平靜,3月27日、6月2日接連的兩起地震,不禁會讓人懷疑,到底是哪條斷層在作祟呢?氣象局與許多學者都認為可能不是在地質圖上看到的斷層,而是地底下的盲斷層的錯動引發地震。所以,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何謂盲斷層。
・2013/05/03
作者寇特.史塔格從開始就很明白的告訴大家這件事,我們只在這邊算計幾十年到幾百年尺度的氣候變遷,其實是很短視的行為,所以許多反對氣候論的人,不會認為暖化對人類會造成什麼影響,因為我們有足夠長的時間能夠因應暖化的產生的各種問題,而且以人類科技發展之快,一定能有什麼解決之道。又有人依據蓋婭假說,認為地球整體可視為一個有生命的智慧體,會自我調節,維持地球上的平衡。
・2013/03/28
近來的一則新聞:北京石景山的巨響。12分鐘的聲響,未必是地震產生的,所以描述時形容「類似地震時的地鳴」而在訪問中學者也僅說「如果是地震釋放的能量,持續時間久一定要是規模夠大的地震,台灣的測站也會收到資料。」
・2013/03/22
小野就從他的求學、工作的歷程作為開場,充滿畫面性的內容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說故事能力;過去為了成為一個科學家,他努力的求學,從師大生物系畢業後,又到了國外進修深造,不過還未完成學業,就回國從事電影與電視工作,並持續的增加文字創作。接著也提到,曾有人問他,花了長時間學習這麼多科學的知識,不覺得浪費?後悔?
・2013/02/20
隕石撞擊造成的罕見地震波形,與天然地震、核子試爆的地震波形相差甚遠,撞擊產生的波形十分低頻,晃動緩慢,而USGS的地震報告的地震規模為0.0,無法計算規模,那麼隕石的能量跑到哪去了呢?
・2013/02/19
波形就像是地震的指紋一般,而且甚至能一眼看出波形的差異,天然地震主要釋放能量在於中間段的S波與後面的表面波部分,而爆炸的波形則會明顯的集中在一開始的瞬間...
・2013/02/06
眼尖的觀眾在看影片時,會看到上圖這台機器,其實就是所謂的「經緯儀」,其實它才應該是整部片的重心,在那個年代,要丈量世界沒有這台是不行的!它的基本原理就是利用中間的望眼鏡看目標物,用兩組水平、垂直角度,配上其中的一個已知邊長,就能進行三角測量,這個原理與技術一直到現今仍在使用
・2013/01/23
本來想寫MIC的心得文章,但其實這回的心得卻是一種很微妙的醞釀,至今還一直在激盪著。近期有在撰寫一些碰觸到環境議題的事,以地質的角度,我自己也算是個環保推動者。但是,環境保護的號角,永遠都吹不起來,這又是為什麼?
・2013/01/18
從好奇號上的兩個重要儀器「α粒子X射線分光儀」(APXS)和「火星手臂透鏡成像儀」(MAHLI)是兩項探測的利器,利用前者從礦脈中偵測到了大量的鈣和硫,因此礦脈來源很可能就是像石膏等水合物一樣的硫酸鈣,經由水溶解的礦物,充填了岩石破裂產生的裂縫。
・2013/01/16
有的時候,或許會有人發現,同一個地震事件,為什麼會有不同的地震規模呢?在此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在2009年的12月19日在花蓮發生了一起地震,中央氣象局的報告上寫著規模6.9,而從USGS網站上的資訊看到規模(magnitude)是6.4耶!怎麼會這樣,是算不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