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96 篇文章・ 3624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11/12
中研院地球所所長鍾孫霖院士,在 1997 年展開「東亞地體構造演化整合型研究計畫」,二十年間到西藏、高加索、伊朗、東南亞等地做地質調查。利用火成岩樣本的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重新詮釋東亞地體構造的歷史,揭開山脈形成的奧秘,也有助於人們了解臺灣周圍的板塊活動。有些人會開玩笑,說地質學家到處去遊山玩水,但實際上地質調查相當辛苦,工作的地方都在荒郊野外,吃、住經常感到克難。他們就像福爾摩斯或是李昌鈺博士探案,但研究的是「老天爺」的犯罪紀錄。大自然的紀錄,主要就保留在石頭裡面。
・2017/10/28
如同摩爾定律的預測般,電晶體元件的尺寸在過去數十年間不斷縮小至奈米尺度,帶來了科技與工藝的精進創新。但發光與雷射元件,卻受限於繞射極限而難有突破。中研院呂宥蓉博士與團隊所開發的電漿光子奈米雷射,利用金屬與介電質之間會產生表面電漿極化子的特性,成功開發出史上最小的半導體奈米雷射。
・2017/10/22
災難發生時,它不分貧窮貴賤襲擊人們,然而對個人而言,自然災害並非隨機與中立。某些職業、階級、族裔的人們特別容易遭受災害,災後生活狀態也更容易惡化——受災狀況特別慘痛的人們,在災難發生前就已身處險境。
・2017/10/18
你可以想像堂堂大名的宋朝文人—蘇東坡邊吃檳榔邊頌詩歌嗎?,在貶謫到海南島後因為當地的「瘴癘之氣」也難免生病,據說吃檳榔可以治療此疾病,因此蘇東坡便入境隨俗、大吃特吃,甚至還特地寫詩歌詠檳榔:「可療飢懷香自吐,能消瘴癘暖如薰。」很難把國文課本裡的唐宋八大家,和台味十足的紅唇族聯想在一起。
・2017/10/17
在我們生活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細菌,有些會讓我們生病,有些幫助我們的生存機制,和我們共同生活著,為了比較不同的細菌,細菌基因的變異性就是我們必須探討的,演化生物學家—郭志鴻一步步推敲,一步步推理細菌的演化史。
・2017/10/15
一年一度中研院參觀開放日開始囉!我們提供交通方式、附近美食以及各種可以參觀的展覽資訊,活動很多,貼心的中研院甚至提供活動網站的「我的行程」功能規畫適合自己的活動。行前也可以下載導覽 APP ,讓參觀更方便喔!
・2017/09/29
科學家如何孕育實驗靈感?不只限於實驗室,也能是馬拉松賽場,甚至是和小朋友交流!中研院分子生物所的陳俊安團隊,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出發,研究運動神經元發育和退化的過程,期望能協助發展漸凍症的精準醫療。
・2017/09/28
本文想將你的注意力轉移到漸凍症本身,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的陳俊安助研究員,與團隊從發育生物學的角度,尋找「會退化」和「不會退化」的運動神經元在基因表現上哪裡不同,希望未來有助於漸凍症的精準醫療。
・2017/09/27
「法律實證研究」是用社會科學的實證研究方法,把抽象的法律規範,放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來觀察、理解。透過大量的數據資料、配合統計分析,可以建立各種可預測的模型。對於法律理論的建構與驗證、或是法律制度的改革與優化,都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017/09/13
隨著人類大規模排放廢氣與污染物,海洋環境趨向高溫和高酸度,台灣周遭的海洋生態也因此逐漸變化。中研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的曾庸哲助研究員,透過對多種台灣臨海生物的生理學、生態學研究,發現「代謝能力的演化」是適應極端化環境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