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
293 篇文章・ 3360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2/19
當月經不再來,50 後的女人如何被看待、定義?醫療如何介入女性的身體?背後隱含了什麼身體觀?「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李貞德研究員,考察古人面對「絕經」的歷史脈絡,提供對熟齡女性醫療關懷的省思。
・2020/02/12
從 1982 年開始,癌症一直是我國十大死因之首。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資料顯示,2018 年將近五萬人死於癌症,高達總死亡人口百分之二十八。癌症如果早期發現,大多能夠有效治療、恢復,當癌症進入晚期、開始轉移之後,可就凶多吉少。好消息是,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陶秘華研究員指出,近年來癌症免疫治療 (cancer immunotherapy) 的進步,可增加癌症晚期病患的治癒率,跟著「研之有物」 一起來了解!
・2020/01/13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其中當紅炸子雞當然少不了量子電腦的出現啦!量子電腦的運算速度遠超於傳統電腦,其性能指日可待,但同時,量子電腦是否能夠破解當今嚴謹的加密系統,使個資曝於危險之中也是令人細思極恐的事。雖然量子電腦的研發目前仍在「幼兒階段」,但全世界的密碼學家及資訊學家已經開始嚴陣以待這場終極密碼戰囉!
・2019/12/18
台灣人的日常三餐常見的熱騰騰白米飯究竟來自何方?陸稻和水稻,傻傻分不清楚?讓邢禹依特聘研究員透過基因序列比對,為我們娓娓道出台灣蓬萊米的身世,以及臺中 65 號的傳奇故事吧!
・2019/12/17
想結婚與否居然與原生家庭的結構息息相關?!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伊慶春開啟漫長的20年研究計畫,跟隨七年級生們從求學到踏入社會,探討原生家庭結構影響七年級生的婚育率。此外,相互比較不同年齡層的樣本,更有家庭結構、就學歷程、婚姻狀態等數據,提供研究者挖掘各種研究議題。體現出臺灣家庭仍然面臨傳統與現代的衝擊,價值觀與行為持續改變中,同時,也提供大眾對自己與下一代的成長樣貌有更多理解。
・2019/12/11
近年來,台灣的過動兒越來越多。中研院生醫所潘文涵特聘研究員,兒子從小有過動問題,累積多年照護經驗與調查研究,發現過動症與過敏、貧血和血清素偏低等因素密切相關,而這些都可由飲食得到修正。如果家中小孩出現過動的症狀,除了尋求兒童精神科處置,也可考慮從吃對食物、治療過敏這個方向切入,進一步降低風險。跟著研之有物一起來了解!
・2019/12/06
成年子女誰最常探視父母?夫妻相對收入和婚姻品質有什麼關係?幸福感有年齡和世代差異嗎?這些研究從親子、性別、世代等不同角度,探討社會重要議題。不過,它們其實有一個共同基礎──研究數據皆來自中研院「家庭動態資料庫」。
・2019/12/05
在權力分立的政治制度設計中,司法,本來應該是一塊超然中立的淨土。然而臺灣從威權走向民主、從人治邁向法治,但司法與政治、金權間的曖昧關係,始終存在許多想像空間,因此許多批評司法的戲謔「俗語」應運而生。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的吳重禮研究員,以實證研究方法,對這些說法進行客觀地「驗證」。若民間印象為真,足以針砭改革;若能破除迷思,則能重建司法公信,亦能對民主政治的健全發展至為重要。
・2019/12/04
臭氧層破洞是地球面臨極大危機主因之一,科學家們也極力研究造成臭氧層破洞的主因。而威脅臭氧的兇手就是「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的氯原子,和「遇到陽光就情不自禁分解」的過氧化氯。但在 2007 年一項學術爭議「過氧化氯分子吸收陽光的效率,到底是快?是慢?」引發兩大科學期刊《自然 Nature》 與 《科學Science》都曾對此議題發表不一致的評論。如果臭氧洞的形成另有未知的原因,目前人們保護臭氧層的方法還值得信任嗎?中央研究院原子與分子科學所林志民與團隊,透過轉向思考、默默累積的實戰經驗,將視野聚焦到分子大小,成功解決國際科學家苦惱的難題。
・2019/11/27
中研院從玉柱蟲研究找到線索,推論脊索動物祖先在演化過程中,原本腹部的口部曾經消失,後來又在背部演化出新嘴巴,因為嘴巴位置定義哪裡是腹部,完成腹背翻轉,最終演化出脊索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