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陶_96
林希陶
80 篇文章・ 53 位粉絲
作者為臨床心理師,專長為臨床兒童心理病理、臨床兒童心理衡鑑、臨床兒童心理治療與親子教養諮詢。近來因生養雙胞胎,致力於嬰幼兒相關教養研究,並將科學育兒的經驗,集結為《心理師爸爸的心手育嬰筆記》。與許正典醫師合著有《125遊戲,提升孩子專注力》(1)~(6)、《99連連看遊戲,把專心變有趣》、《99迷宮遊戲,把專心變有趣》。並主持FB專頁:林希陶臨床心理師及部落格:暗香浮動月黃昏。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時間篩選:2017年 重設

・2017/12/29
行為學派中有三個知名實驗:帕夫洛夫的狗、華生的小艾伯特與史金納的鴿子。其中,小艾伯特就是華生實驗的個案。華生成功的將古典制約的現象,重現在人類嬰兒身上。本來小艾伯特是不會害怕小白鼠的。但經由與巨大聲響配對,只要一看到小白鼠,小艾伯特就哇哇大哭。甚至,還類化到其他有皮毛的物品,小艾伯特也出現相同的大哭反應。此一研究深刻改變了心理學,行為學派因此奠立了百年基業。但是小艾伯特參與完這個實驗後沒多久,即不知去向。如果沒有適當的去制約化,可能小艾伯特後續會深受此實驗的干擾。那長大後小艾伯特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他在成長的路途上是否會遭遇到什麼特殊的困難?有沒有因為這個經典的實驗而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心理學家貝克等人早已探究過這個問題了。在華生完成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的九十年後,總算順利追尋到小艾伯特的身世,破解了這個奇妙的難題。
・2017/12/29
行為學派中有三個知名實驗:帕夫洛夫的狗、華生的小艾伯特與史金納的鴿子。其中,小艾伯特就是華生實驗的個案。華生成功的將古典制約的現象,重現在人類嬰兒身上。本來小艾伯特是不會害怕小白鼠的。但經由與巨大聲響配對,只要一看到小白鼠,小艾伯特就哇哇大哭。甚至,還類化到其他有皮毛的物品,小艾伯特也出現相同的大哭反應。此一研究深刻改變了心理學,行為學派因此奠立了百年基業。但是小艾伯特參與完這個實驗後沒多久,即不知去向。如果沒有適當的去制約化,可能小艾伯特後續會深受此實驗的干擾。那長大後小艾伯特到底會發生什麼事?他在成長的路途上是否會遭遇到什麼特殊的困難?有沒有因為這個經典的實驗而造成難以磨滅的影響?心理學家貝克等人早已探究過這個問題了。在華生完成這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的九十年後,總算順利追尋到小艾伯特的身世,破解了這個奇妙的難題。
・2017/11/02
在高強度的壓力之下,每個人的腎上腺素都會快速分泌,讓我們處於備戰狀態。但是不要忘了,雖然我們反應速度變快、力量也會變強,但是伴隨而來最強大的負面效應是我們可能會變呆滯,或者判斷錯誤。要解決上述困境,最好的方法只有兩個,一為壓力預防(stress inoculation),一為反覆練習。
・2017/09/19
這次搞笑諾貝爾認知學獎得獎的是關於雙胞胎的研究:同卵雙胞胎在自我臉孔辨識上並無優勢。這主題深深吸引住了我這個養育同卵雙胞胎多年的家長。 為何自我臉孔辨識是這麼重要的一件事,主要是心理學相關研究如行為科學、神經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都一致認為,要先認識自己的臉,才能建立自我意識,這也行塑人類之所以為人非常重要的事 。
・2017/08/22
《攻殼機動隊》所建構的科幻世界中,機器人可以做到人類所有可以做到的事。但回到現實中,機器人和人類仍有極大的差別,除了人類有前額葉的執行能力,更具有機器人所沒有的心智。我們只要不停地發揮人類的優勢,「不時騰出時間,停下一切好好思考」。或許,未來世界人類仍有許多生存空間。
・2017/07/23
沒有證據的東西,實在很難說明他們存在。我們確實沒有足夠資訊證實,華生曾經做過性相關研究。因為離婚事件,華生成為保守年代的犧牲者,也讓行為學派的開宗大師,消逝於心理學界中。這確實是真實的人生,遠遠比小說精彩,也讓接觸歷史文件的我們,唏噓不已,感嘆天才的保存期限,總是如此短暫。
・2017/07/20
根據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政策性聲明中,有 15 項屬於有良好研究品質的證據,其中五項最為重要的是:不要趴睡、使用堅硬平坦的床、哺育母乳、一歲以前與嬰兒同房不同床、不要使用鬆軟的寢具。
・2017/06/03
面對霸凌,最好的方式就是離開,因為再多的回應都只是可能進一步激化霸凌者,另外旁觀者記得不要落井下石,不要按讚、不要留言、不要分享,也不要跟風。總而言之,防止網路霸凌最好的方法,不是停止上網,而是理解網路的特性,正確的認識他們如何發生的。如此,才能網路狂潮之下,「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2017/05/05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從 1980 年,就陸續針對這個問題發表政策性聲明並不贊成太小的小孩參與游泳課程。因為此類課程,會讓父母錯誤的以為小孩在水中是安全的,但其實不然,水中危機處處,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造成不可逆的後果。玩水雖然可以提供樂趣,但並不適合直接教他們游泳技能,更遑論是水中生存方法。太小的小孩(五歲以下),認知能力與身體能力都未成熟,根本不可能理解游泳相關知識與技能。絕對沒有什麼愈早學愈有機會變高手的事!
・2017/04/25
我們大人也有自己的飲食偏好,因此應該退一步來想小孩也會有,所以不用強迫小孩不能挑食,如果小孩挑食的狀況並不嚴重,並未形成疾病,也沒有造成營養、生長問題,那就接受小孩也可能有偏食挑食的情況。吃飯本來不就是一個該開開心心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