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昱
李柏昱
81 篇文章・ 2 位粉絲
成大都市計劃所研究生,現為防災科普小組編輯。喜歡的領域為地球科學、交通運輸與都市規劃,對於都市面臨的災害以及如何進行防災十分感興趣。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10/02
美國近年對於人為地震威脅的疑慮日增,最新的地震研究發現遠處強震會誘發受人為影響的斷層小規模震動,數個月內往往跟隨發生較大規模的地震
・2013/10/02
興都庫什─喜馬拉雅山脈橫跨八國,綿延3500公里,是亞洲重要的水源供應地,然而這片地區氣溫上升速率是全球平均的三倍,對於當地的生態系統與在地社群造成毀滅性打擊。有關國家已經啟動一項為期三年的計畫,預計完整評估該地區的當前狀態,並對未來永續發展提出一系列政策建議。
・2013/08/18
台灣島上河系眾多,在台灣的開發史中,就因為河流東西阻斷陸上交通,南北向交通往來不易,海上交通興盛促成西部沿海的海港都市最先興起。而今日,橋梁克服台灣先天環境,跨越河流與山谷串連南北,其對於經濟與民生的重要性不言可喻。然而這些橋梁缺乏統一且完善的後續維護,除了颱風豪雨來襲時屢見橋梁遭山洪沖垮,即便晴空萬里亦有橋梁突然崩塌的案例。國家地震中心的李政寬博士長期參與光纖監控技術的研發,就讓我們跟隨李博士一起了解,聽起來相當科幻的光纖科技如何讓我們行的更安全。
・2013/08/16
最近幾年,許多不為人知的開發案,正逐漸蠶食鯨吞台灣已經所剩不多的土地,讓台灣原本已經脆弱的環境,面對天然災害更加不堪一擊,「國在山河破」的情形更加嚴重。本次專題請到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的廖本全教授,帶我們直入問題核心,檢視台灣的國土規畫到底哪裡出了問題?
・2013/08/16
本專題採訪臺科大營建工程系的李咸亨教授,說明臺灣都市洪災發生的風險,並從實質防洪工程層面檢視當前臺灣的都市防洪能力,診斷臺灣都市是否已經準備好應付下一次的極端降雨?
・2013/07/18
地震的不確定性讓地震預測幾乎不可能,但全球地震科學中心仍整合數萬筆地震資料的全球地震風險平台,企圖從過去1000年來的地震資訊以及數萬筆板塊運動資料中找出蛛絲馬跡,朝預測地震邁進。
・2013/07/18
建築物的耐震為減少地震災害的重要手段,為了增加對結構物的破壞模式了解,氣象局在全台布設了結構物監測網,並透過受損建物的觀測獲得許多珍貴的資訊
・2013/07/11
空載光達系統能快速建立高精確度的數值地形模型,對於國土監測是一大利器,台灣更是將於2013年成為全球第三個使用空載光達掃描完全國國土的國家。
・2013/07/05
近期東南亞的霾害深受國際媒體矚目,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皆深受鄰國印尼森林大火產生的煙霾所苦。近年來東南亞霾害屢次發生,規模有逐年擴大的趨勢,究竟霾害為什麼會越來越嚴重?背後的成因為何呢?
・2013/07/04
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來兩千多公厘的驚人雨量,在全台奪走將近七百條性命。而在風災期間,網路救災首次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究竟當時台灣數位文化協會的資訊志工,在爆量的災情資訊中如何輔助政府救災?就讓我們一起和數位文化協會的媒體與內容中心主任鄭國威,還原當年事發經過,從中了解台灣網路防災的現況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