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李柏昱
李柏昱
81 篇文章・ 2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熱門文章

・2013/11/25
再生能源普遍面臨不夠穩定的問題,然而深層地熱發電在經過技術突破後,將能廣泛運用於地表各處,不再受限於地熱資源的分布限制,究竟深層地熱是如何進行發電?與之前的淺層地熱發電又有哪些不同?
・2014/12/15
人們一旦能掌控活動斷層的位置,便可藉由評估「地震危害度」來進行風險控管。具體而言,評估地震危害度,包含計算可能的地震規模、與震源距離、當地可能遭受到的地振動大小,以了解地震災害發生的潛在可能。在本專題中,鄭錦桐博士介紹定值法、機率法等兩種地震危害度的計算方法,以及說明如何將地震危害度運用於風險管理當中。
・2014/05/12
重大災害發生時,往往是救災指揮體系的嚴酷考驗,有限的救難資源面對災難的瞬息萬變與爆炸性的災情回報,該如何運用一套簡潔的分工架構迎戰災難呢?
・2014/05/19
地震在台灣多次造成重大傷亡,然而,現今的科學技術仍難以預測地震,但是藉由地震波傳遞快慢不同的特性,能夠在地震發生後快速評估地震大小,並對遠處發布警訊,爭取數秒至數十秒的黃金時間。究竟這種「強震即時警報」,如何從老天手中搶回時間?
・2014/12/20
在地震頻繁的臺灣,房子是否耐震極為重要。林克強研究員詳細介紹建築耐震設計的考量因素,包括地質因素、結構特性、建築高度、建築規則性、個人使用習慣,以及比較臺灣現代建築的三大結構—鋼筋混凝土(RC)、鋼骨鋼筋混凝土(SRC)以及鋼骨結構(SC)的優缺點,並強調維護建築結構的重要性。
・2014/12/20
曾是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每天都有上萬人潮在此上班、觀光,而這棟高樓蓋在鬆軟的臺北盆地上,究竟是如何抗震的呢?甘錫瀅總工程師提到,高樓的結構必須「軟硬適中」,並說明101透過高韌性接頭、巨型結構、將基樁深入岩層來強化建築結構,以及運用阻尼器來減緩搖晃的不適。101這個案例,可說是高樓防震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