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禽流感知多少?禽流感的偵測、防治與全球大流行前的準備

科學月刊_96
・2016/02/26 ・8618字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SR值 683 ・十一年級

金傳春/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與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致力於病毒傳染病的流行與防疫政策研究,為本文通訊作者。

  • 曾子容/輔仁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系
  • 萬灼華、施浩榆/臺大獸醫專業學院獸醫學系
  • 顧家綺/臺大醫學院免疫學研究所
  • 黃昭瑜/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預防醫學研究所
  • 顏慕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傳染病防治部
  • 李昌駿/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
Source: imtv

禽流感病毒的亞型很多,但影響人類的感染與流行仍是少數的亞型。所以本文針對影響人感染與在臺灣、亞洲其他地區流行的四種重要禽流感亞型病毒,詳述其臨床病徵與病患處置、在動物衛生與公共衛生的防治作為及全球大流行前的準備,特偏重各環節的偵測工作與衛生教育。

禽流感在人的臨床病徵、傳播途徑與病患處置

禽流感在人的臨床病徵極似人流感,因此流行病學調查危險因子相當重要。臺北市衛生局多年推動流行病學調查必問TOCC,包括旅遊史(travel, T)、職業相關暴露史(occupation, O)、接觸史(contact, C)及患者家中或工作地或學校或其他曾去處是否有群聚病例(clusters, C),以提升醫療照顧者與公共衛生從業員對禽流感防疫的警覺性。

一、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

H5N1禽流感病毒至今仍是有限性的人傳人,患者多具有家禽接觸史,潛伏期2~5天,臨床表徵中,約有七成會有發燒、咳嗽現象,且超過五成感染者伴隨呼吸急促,少數有黃痰、疲倦、肌肉關節酸痛、嘔吐、腹瀉情形,另約六成人感染H5N1者的肝指數呈現異常,嚴重者合併肺炎、肺出血、腎衰竭與敗血症休克等多重併發症而致死。

二、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

1999年香港發生H9N2兩人病例,家禽是感染源,推測為禽傳人之接觸感染,臨床症狀有發燒、嘔吐、喉嚨及頭痛,輕症者為結膜炎及類流感症狀,在2003及2013年均有零星病例。

三、中國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

H7N9亞型禽流感病毒的潛伏期約1~10天,約七成感染者有家禽接觸史或出入活禽市場,人類的傳染途徑主要經由吸入或接觸而感染,臨床表徵有高燒、咳嗽,重症者會因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storm)致全身炎症反應(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出現嚴重呼吸衰竭、肺炎,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敗血性休克,甚至多重器官功能障礙, 部分患者出現縱膈腔氣腫(mediastinal emphysema)、肋膜積液等。併發肺炎個案之胸部影像學表現呈片狀影像、雙肺多發性毛玻璃狀(ground glass opacity)及肺實質化(consolidation)影像。

四、臺灣H6N1亞型禽流感病毒

H6N1亞型禽流感病毒在臺已在地化四十餘年。主由接觸、環境暴露而感染,全球唯一報告人類感染H6N1病例是在臺灣的一位20歲女患者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頭痛及肌肉痠痛等症狀。回溯其病毒可能來源之接觸史,並無流行病學上的直接證據。因此,此病人如何感染H6N1禽流感病毒尚無定論。

五、禽流感病毒病患之處置

將病患安置在通風良好(換氣率≧每小時12次)的病房(空氣傳染隔離病房)或負壓隔離病房,並持續保持隔離、採用標準防護措施,非必要醫療行為時,勿開房門,其房內擺設不應有毛毯等易附著病毒之物品,設置專屬洗手臺及衛浴設備,限制進入病房診治照護之醫療人員總數。運送病人過程中,須採高規格生物安全規範,降低院內感染與傳播。

Source: epochtimes

動物衛生與公共衛生防疫政策與作為

一、動物衛生的防疫作為

(一)禽流感病毒在禽類的臨床表徵、不顯性感染與防疫困難處

對臺灣公共衛生威脅最大的H7N9禽流感病毒,於2013年2月底自中國上海病人中首次分離,該病毒是三方組合的新病毒水禽的H7和N9亞型病毒各提供HA與NA基因及源於雞的H9N2亞型病毒提供內部的六段基因。H7N9禽流感病毒在雞隻的感染,大多呈現不明顯的臨床表徵,因此屬於「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造成H7N9病毒在禽類預防及控制上極大困難。

另H7N9病毒感染哺乳類雪貂為模式研究,顯示雪貂可藉由直接接觸和空氣傳播兩方式散播H7N9病毒,其中直接接觸的散佈效果較強,雪貂感染此病毒三天內,病癥尚不明顯時,體內的病毒量已達高峰而呈有效散佈。病理解剖分析知病毒主要感染的部位包括上、下呼吸道及淋巴結,此和患者的病癥雷同。鑒於此結果,若是未來此H7N9病毒適應人群,而能在人體內有效率的增殖並傳播,大規模的人傳人群聚感染將無可避免,再加上病毒在明顯病癥發生之「前」即可散佈,致病患無法即時隔離,因此不能有效防止病毒擴散。

雪貂 Source: newsmarket

其他亞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包括香港與中國大陸的H5N1、荷蘭的H7N7、加拿大H7N3、墨西哥的H5N2及最近兩年在韓國、日本、德國、英國、荷蘭、美國流行的新型H5N8與新型H5N2病毒(HA蛋白屬於2.3.4.4演化分群),均會造成禽類的嚴重病癥(雞群與鵝群的快速致死),不容忽視。

(二)禽流感病毒在禽類的傳播

禽流感病毒持續不斷在世界各地禽類演化、變異與流竄,不僅帶來生態衝擊,每年數以萬計的雞鴨因感染禽流感,造成禽相關產業的重大損失,尤其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致陸禽大量死亡,造成經濟財政的一大負擔;另去年流行的H5演化分支2.3.4.4禽流感病毒在健康鴨鵝仍有傳染性。因此,禽流感防疫仍需更多積極防治作為。

禽流感病毒主要是經由帶原動物與飼養禽直接的接觸或經由糞便、灰塵等帶病毒介質的間接接觸飼養禽而傳播,因此,為避免病毒在密集飼養的雞或鴨群中傳播,透過空間的隔離阻隔外來病毒進入與生物安全的嚴格要求,避免眷養與野生禽類直接接觸以及其糞便、羽毛等風險物掉進飼養環境而再持續傳播。此外,人員、物流、器械的進出和流向也應管制消毒。飼養環境的衛生十分重要,包括場地消毒、水盆及飼料盆的清潔等,定時且嚴格進行消毒程序,將可大大降低病原滋生、傳播的風險。

(三)禽流感病毒在禽類的偵測

許多禽流感病毒在農場的感染率較活禽市場為低,因此活禽市場提供病毒複製增生和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的絕佳環境,而利於H7N9傳播。由於H7N9在禽類感染後的病癥通常不明顯,導致偵測上極大困難,無法以病禽的外觀或活動情形做即時的正確判斷或猜測,所以只能仰賴實驗檢驗法,並配合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 OIE)及國際糧農組織全球流感監測網(OIE/FAO global Network of expertise on influenza, OFFLU)的建議以推動「整合監測」(integrated surveillance)。

國內層面,對全國養禽場應例行性進行廣泛主動偵測,此尤須產界、學界(包括獸醫診斷)及政府三方攜手合作、互通資訊有無,應鼓勵禽農盡早誠實地向政府單位及相關研究機構報告疑似病例,政府也應立即採檢、公布診斷結果,並與學界共同指導禽農,採取正確的防疫措施。當某地區爆發禽流感疫情時,應立即將所有禽類(包括已感染、可能感染及曾與病禽有接觸史的鳥禽)撲殺,並請相關單位迅速採檢。為了確實執行,獸醫必須與當地的養禽協會合作,以確保能最即時地圍堵病毒、防止擴散。目前常見的問題是通報過晚或於周末通報,致檢驗人力不足,待檢驗結果確定才採取防堵,如此病毒恐早已迅速擴散,難提升防疫效能。我國過去較注重陸禽的防疫,所以水禽的禽農在此波流行受創甚鉅,再三彰顯水禽禽農的防疫教育有待加強。

Source: huaxia

臺灣四面環海,且位處候鳥(尤指水禽)過境之地,可為禽流感病毒建立一個良好的基因池(gene pool),即為禽流感病毒基因重組提供重要的病毒資訊。因此,長期於候鳥棲地的禽流感病毒監測,可知悉在於臺灣背景環境中的病毒基因圖譜(gene spectrum),於禽流感疫情爆發初期,即可分辨病毒來源為本地原生、境外引入或是重組病毒。

由於臺灣的特殊地形,致活禽運輸線幾近成環狀,因此,每當禽類發生大規模禽流感疫情時,易演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然禽生長環境的衛生條件低,致禽流感病毒在環境落地生根,新進入乾淨的禽類也易成為禽流感病毒持續演化的驅動力。

國際層面,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的準則,強化「早期偵測」是最佳策略,在2014~2015年新型H5N8與H5N2跨國流行,國際合作野鳥偵測的呼聲更高若我國農方盡早公布H5病毒基因序列,可加速國內風險評估與國際合作。

(四)禽流感病毒在哺乳動物的監測

目前禽流感H5N1病毒可感染虎、印尼貓及豬等等哺乳類動物,由此,一旦禽流感的疫情擴大,在重要哺乳類動物(豬、狗等)的偵測極為重要,若剛開始不知感染幅度時,可先著手血清偵測(serological surveillance),遇到血清抗體盛行率高的動物,應進行病毒偵測與臨床偵測,臨床偵測應採用症候群偵測,症候群的發病數增加時,再與病毒偵測相串聯。

2014年臺灣大學獸醫系學者自臺灣的狗分離得禽流感H6N1病毒(A/canine/Taiwan/E01/2014),且發現其PB2的627位點有適應哺乳動物的氨基酸(627K),又在狗身上測得此H6N1病毒陽性抗體,此結果與中國大陸高福院士研究群以HA蛋白結構分析,發現臺灣的禽流感H6N1病毒在與宿主受體結合(receptor binding site)上,有自早期嗜禽而近幾年轉變為較傾向哺乳動物,是相一致的結論。

(五)國際動物檢疫

為避免病毒跨國傳播,海關的檢疫甚為重要,包括人、活體動物,甚至是肉品、禽蛋,平日必須抽樣檢驗,一旦發現任何異狀,須迅速通報處理。

(六)禽流感病毒在禽類的疫苗

在禽類流行初期,及早偵測與撲殺後,若對於周遭方圓內的禽場進行禽流感病毒環狀疫苗施打,增加疫苗覆蓋率,可提高動物對病毒的抵抗性,同時降低病毒大幅散播。目前最普遍的策略是利用疫苗的交叉保護力,為動物施打過去曾使用而達一定成效的疫苗,儘管這類疫苗內的病毒株往往不與現況流行的病毒株相符,但因這些病毒表面上有相似的抗原,因此可以引發動物對數種不同但相似的禽流感病毒產生抗體力價,進而達到保護效果,如H7N3疫苗,不但保護動物免於H7N3的感染,對H7N1也有一定的保護力,藉此達交叉保護的效果,或降低病毒從已感染個體向外傳播的機率。

然疫情波及面過大時,若疫苗涵蓋率未達百分之百及抗體免疫力低時,反會促使病毒變異,禽流感生態學家一致堅決反對在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後於禽類施打疫苗的作法,如日本北海道大學人畜共通傳染病控制中心主任喜田宏教授(Hiroshi Kida)於2014年11月在臺灣家畜衛生試驗所召開「家禽流行性感冒預防與控制」國際研討會中再三反對疫苗防治禽流感,而呼籲強化「早期偵測」與對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全面撲殺。

Source: v.china.com.cn

二、禽流感病毒在人禽介面的傳播、偵測與防治

(一)禽流感病毒在人禽介面的傳播

H5N1禽流感病毒至今僅有局部性的人傳人。至目前,H7N9尚未適應人類,人傳人的感染病例十分侷限,且人感染H7N9的病例,有近75%以上的患者均有接觸禽類暴露史,而在中國大陸,活禽市場為主要的感染源,研究顯示,即使患者沒有直接接觸到禽,人暴露於活禽市場環境會提高感染H7N9的風險,因此,活禽市場的禽密度成為禽流感病毒是否會在人群中大流行的預測指標;此外,活禽市場收容各地不同來源的禽類,帶來不同亞型的禽流感病毒,致使禽流感病毒能彼此交換遺傳訊息,造成基因重組,提高病毒的流行潛力,因此關閉活禽市場是圍堵當地H7N9持續擴散的有效防疫作為;然而有些禽農因此將禽轉運至他地販賣,助長禽流感病毒的跨地散播。

另方面,鳴鳥(songbird)和鸚鵡也是禽流感病毒的潛在傳播者,許多家庭會飼養這類禽鳥當寵物,公園等公眾場所也時而可見,這些鳥類和人類若發生密切接觸,將提升對人的感染威脅。如雀科內的十姊妹(society finch)、麻雀以及鸚鵡科的鳥類,在感染H7N9後的四到六天會開始散播高濃度的病毒,當下可能沒有病徵或非常不明顯,於是這些禽類可帶著H7N9病毒繼續活動,並持續感染更多禽鳥。因此,阻擋家中飼養的禽鳥接觸外界的野生鳥是最重要的防疫作為。而傳統信仰的放生儀式,也需防範可能經由親密接觸鳥的臉與嘴而感染。

(二)禽流感病毒在人群的偵測

越來越多新型流感病毒的全球人病例,警示其本質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原。但預測禽流感病毒是否有跨越宿主而感染人類的能力,必須在病毒源頭(禽類宿主)進行病毒監測,馬上公布病毒的氨基酸序列,經分析病毒所帶的分子標記及動物實驗進行風險評估。自2015年暑至2016年元月底,尚未見我國農方的每月不同禽種的H5禽流感病毒之氨基酸序列快速公布,甚難及時進行對人的公共衛生風險評估。人類症候群監測方面,經由呼吸道症狀監測搭配病毒培養,易提早偵測到新型流感病毒,如2013年臺灣感染H6N1禽流感病毒的病例。

綜言之,常規化的禽/人流感病毒與氣候因子環境的臨床、病毒、血清抗體與環境的四方面整合性監測(integrated surveillance),此與世界衛生組織與世界動物組織近年提出「整合健康」(one health)的概念相同,即人畜共通傳染病,必須一開始自偵測到其他種種防疫作為是整合考慮人、動物與環境三方面齊頭並進,期達防疫最大成效。過去法國細菌學家巴斯德推動狂犬病防疫時,即紮根此觀念。因此,如平日即有雞鴨蛋的產量數,一旦發現其降低或禽類的病癥數有異常時,即可採檢,並進行及時防疫,以減低後續傷害,也才能達到料敵機先、決戰病毒於人類之外,緩和後續禽流感對於人類健康、社會及經濟上衝擊。

(三)阻斷傳播與衛生教育

飛沫傳染的防護措施

患者一旦出現類流感症狀,即應戴口罩,如病情嚴重時,應依照醫院標準作業流程處理,並立即送進有負壓設備的隔離空間,醫護人員應配戴N-95口罩連同頭罩、護目鏡、隔離衣及手套。每日需以次氯酸鈉溶液實施環境消毒,清洗及消毒設備。

醫護人員應具高度警覺心,隨時察看自身或家人是否出現發燒和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的症狀。如發現症狀,應立即通知醫院與公共衛生單位旅遊史職業接觸史即是否曾打流感疫苗,確診有症狀的患者在探明疫情之前應當妥善隔離,直到潛伏期結束。

Source: asianews it

接觸傳染的防護措施

新型A型流感的因素雖有多種可能,但多數病例顯示活禽接觸史為一重要關鍵,因此活禽市場在禽流感病毒傳播上扮演之重要角色,而我國政府已在2013年5月起,禁止在傳統市場內屠宰活禽,對阻斷禽流感病毒傳染人的貢獻很大。

接觸傳染的波及面更大,因此個人防護的清潔工作也相當重要,正確的手部清潔可以減少流感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傳播,醫界習以「內外夾攻大力丸」之口訣提醒洗手之重點部位。由於污染的微生物可在手上存活30分鐘至數小時,並藉由手接觸傳染他人,因此在進食前、處理食物前、進出公共場所後、處理廚餘及廢棄物後、出外返家後等進行手部的清潔,在人潮眾多的廣場或公園建立公共洗手臺並設置手部消毒殺菌劑,並評估其降低流感傳播的成效。

空氣傳染的防護措施

流感病毒主經由咳嗽或打噴嚏等飛沫傳染,尤在擁擠、封閉空間內(如飛機內部、卡拉OK娛樂場所、密閉教室),藉由唾液飛沫傳染。因此,航空旅客在流感新病毒株的跨國跨地傳播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在流行期間,延遲前往流感盛行地的非必要旅行。

以衛生教育認知、態度與行為(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 KAP)分析,雖大多數乘客對流感有基本認知,但尚欠缺正確的態度和預防行為。因此,航空公司應推動流感預防策略以維護乘客健康。作法有:(1)當旅客進入登機口,分發口罩給乘客;(2)座椅後背放置口罩;(3)或分發消毒紙巾或提供洗手液給乘客。研究發現旅客在出發前較少尋求旅遊健康建議,目前我國已有旅遊門診,未來可強化流感流行季前家庭醫師、門診醫師相互配合、共同圍堵。

綜言之,學校應實施健康教育的政策溝通與強調預防措施、醫療人員可考慮參與強調預防和健康促進的活動及航空公司應將流感的預防措施納入空服員培訓的教育內容。

(四)抗病毒藥物

一旦病患出現類流感症狀,經檢測確定為流感病毒但又非H1N1及H3N2的型別時,應合理懷疑患者感染「新型」流感病毒或禽流感病毒(如2013年人類H6N1禽流感的經驗),以盡早對病患施予抗病毒藥物(如克流感)。如2009年新型流感H1N1病毒流行時的克流感角色,目前我國衛生單位已儲備克流感與瑞樂沙等對抗流感之藥物,以因應未來的新型流感流行,此為群聚圍堵策略。

Source: HC360

(五)疫苗預防

由於禽流感H5與H7病毒目前尚無大量的人傳人現象,致其造成全球流行的機率仍低,所以世衛組織的準備工作,是針對高度疫情國及高風險國的禽畜業者高危險族群,進行人用疫苗臨床試驗,亦有國家已大量儲存人用禽流感疫苗。

在人方面,我國季節性流感疫苗的免費施打族群,包含禽畜業者,以降低不同宿主的流感病毒之基因重組,另涵蓋老人、小孩、孕婦、第一線工作人員。在2014年時加入50~64歲高風險慢性病患接種流感疫苗,以減低其感染流感後惡化原有之前驅疾病。

(六)風險溝通

預防和治療傳染病的失敗可能會導致社會巨大衝擊。據估計,全球每年有超過700萬人死於流感,幾乎等於全世界總人口的千分之一。然而,如不能有效控制及預防流感,死亡人數可能更高。因此,各國政府應努力提升流感控制的效率。

風險溝通為「人與人交流之間,有關風險或潛在風險對人類健康或環境團體和機構的信息和意見的互動過程」。風險溝通與公共衛生、環境安全和醫療行為均有密切關聯,成為醫療保健的樞紐。對潛伏期短而傳染率高的流感病毒,風險溝通的成效越高,提早供應即時性的疫訊而告知民眾與決策者,敦促相關人員行為改變,降低感染或發病機率。至今禽流感病毒的風險溝通最大障礙在忽視「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風險。

政府和個人之間的良好信任關係將增疫苗接種的意願,而達防止疾病擴散的目標。過去臺灣研究發現流感的資訊來源,可信度較高的是來自醫護人員,若新型流感發生流行時,醫護人員對禽流感的認識及預防措施,將對民間的防治作為發揮很大的作用。因此,對於政府及醫療機構方面的流感防治需考慮下列三種面向:(1)以誠實和公開的方式,告知流感最新疫訊、接種疫苗可能的副作用與相關信息;(2)參考民間意見,傳達完整及易懂的流感相關資料;及(3)整合各種訊息渠道,經媒體發佈可靠信息,提升政府與醫療機構的公信力。

(七)全球大流行前的準備

為增旅客的知識,政府機構與旅行社、航空公司合作,鼓勵旅行社或航空公司分發流感或傳染性疾病的宣導手冊給所有乘客,或以視頻方式教育他們流感及其防治的政策。高傳染性的新型流感病毒防治,須快速動員所有專業人士和各種組織協作化。有知識淵博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士更須登高一呼發揮預防宏效。

未來展望

Source: ibtimes

臺灣氣候炎熱,禽流感的流行季較短,由2003年流行至今近13年的舊H5N2亞型禽流感病毒,顯示當防疫未斬草除根,極容易造成病毒在當地壯大而成為地方性流行,因此,高危險群的衛生教育與禽畜介面的相關人員,必須對禽流感病毒、禽的病癥與人的臨床表現和防護有深切的認識。若今年新型禽流感H5演化分群2.3.4.4病毒易與其他禽流感病毒形成更新的亞型病毒,對未來防疫工作是嚴酷的挑戰。重要的是,防疫策略須能在禽類徹底執行,並加以定期評量,即可減少後顧之憂。

至2016年1月20日全球已10位H5N6病例,病例數仍增,且有死亡,值得重視。禽流感防疫的全球專家共識仍是致力於偵測作為及流行爆發時的馬上就地防治。臺灣2015年鵝農、鴨農損失慘重,今後水禽的偵測系統需有嶄新的強化作為。其次,一旦發生流行,即時流行調查,尋找確切危險與保護因子也十分重要,尤其以地理資訊系統觀察縣市的擴散情形,顯示未來應如人的傳染病,不能等待實驗結果,即開始推動防疫策略,且應研發快速簡便的實驗診斷法,由兩不同單位確診。疫情高峰時的人、禽、物流不慎污染而易引發疫情向外散佈,所以平日禽農的「生物安全」教育更顯重要。

由於過去對禽流感健康威脅潛力的認知不足,未來較妥善做法是禽農彼此間有互助團體,即以保險互助做法,相互觀摩學習,將防疫在第一時間點到位,縮小其衝擊面;更重要的是自地方至中央須建立獸醫防疫醫師網,推動動物衛生的專業判斷與專責,猶如2003年SARS流行時疾管局作為,尤其在觀念上,若遇人畜共通潛力的傳染病,必須在一開始即防杜所有跨種傳播的可能,絕不等待病毒胺基酸改變至會傳染哺乳類,才積極防治。此外,在主要養禽縣市中,須展開豬等哺乳類的病毒與血清偵測,尤其醫護人員遇流感病患須了解其職業與暴露史,並嚴防感染。因流感病毒一向在人們輕忽中壯大致全球流行,此刻更需我國上下齊心協力,審慎防疫。最後,誠請農委會每月盡早公布不同禽種的H5與H7禽流感病毒氨基酸序列,愈多人參與防疫,才易成功。

致謝:

 

本文特別謝謝三位傳染流行病學家(中研院生醫所何美鄉老師、農業科技研究院副院長楊平政與中興大學獸醫學院張照勤特聘教授)、臺大獸醫系禽病毒學者王金和老師與醫用病毒學者高全良老師的審閱。2015年禽流感流行期間,特別感謝農委會、防檢局、家畜衛生試驗所、國防部、衛福部疾管署、行政院、各縣市動物防治所的防疫人員的熱心協助、臺灣四所獸醫系所及謝快樂教授、賴秀穗教授等等大學教師的鼎力支持及林書宇小姐的行政與打字協助。

延伸閱讀

  1. Wang, C. et al., Comparison of patients hospitalized with influenza A subtypes H7N9, H5N1, and 2009 pandemic H1N1. Clin Infect Dis, 2014.
  2. Wei, S. H. et al,.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 H6N1 virus: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Lancet Respir Med, 2013.
  3. Liu, M. D. et al., Changing risk awareness and personal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low to 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in live-poultry markets in Taiwan, 2007 to 2012. BMC Infect Dis, Vol.15: 241, 2015.

〈本文轉載自《科技報導》410期〉

3什麼?!你還不知道《科學月刊》,我們46歲囉!
入不惑之年還是可以
當個科青

看《科技報導》議論科學五四三

文章難易度
科學月刊_96
241 篇文章 ・ 2971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對腫瘤最終兵器!癌症療法新選擇,基改溶瘤病毒為何備受期待?
PanSci_96
・2023/09/04 ・5570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我們先前詳細介紹過用細菌以毒攻毒對付癌細胞的新進展,另一種我們也很熟悉但是避之惟恐不及的微生物,現在居然也華麗轉身,成了抗癌新利器,那就是——病毒。

科學家已經製造出基因改造病毒,注射到癌症患者體內,讓病毒感染癌細胞,把惡性腫瘤像一坨冰淇淋般溶化。這些超微型對癌必殺兵器是怎麼打造出來的呢?而且這樣做,就像開大門放一群餓狼進來咬老虎,難道不會害死正常細胞嗎?

能殺死癌細胞的病毒是什麼?請叫我「溶瘤病毒」!

很多病毒能感染人體,造成各種不舒服和損害,舉個例子,疱疹病毒讓人長出一片又熱又痛的水泡,腺病毒害人發燒、眼睛佈滿血絲或腹瀉。更具體地說,病毒有鑽進活細胞的特殊能力,接著搶走細胞裡面製造各種生物分子的生產線,用來組裝和複製它自己,最後一窩蜂的病毒再一起打破或鑽出細胞,繼續向四面八方擄掠燒殺。經歷過 covid-19,大家應該都很清楚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病毒就像是一群強行入侵人體的超微型機器人,準確鎖定攻擊目標,把細胞的物資掠奪個精光,臨走前還從內部爆破活細胞,手段可說相當的惡劣。

然而病毒這種高效率的惡劣,就如同其他危險且糟糕的事物一樣,吸引了科學家的好奇心,激發了他們的創意,有科學家就問啦:那有沒有辦法挑選出病毒煉成新藥,去爆破癌細胞呢?打一針兇惡的病毒去獵殺狡詐的癌細胞,使腫瘤崩潰溶解,以毒攻毒,豈不是一等巧招。

而且,溶瘤病毒可以引發後續一連串針對癌細胞的免疫反應,繼續擴大戰果。也因為病毒會激發免疫反應,所以溶瘤病毒也歸類為癌症免疫治療的一種。

我們在之前介紹免疫新藥的影片,有說明過癌細胞躲過免疫系統偵查的三大詭異功夫,這邊超快速回顧一下:第一招是癌細胞把身上的識別分子減少,使自己隱形;第二招是癌細胞戴上面具假裝成好細胞,矇騙過關;第三招是強行踩下免疫細胞的剎車板,中斷免疫攻擊。

癌細胞有躲過免疫系統偵查的三大詭異功夫。圖/PanSci YouTube

溶瘤病毒的根本原理,是只要癌細胞的細胞膜表面存在著病毒的受體,病毒就能強行突破防禦、攻進細胞,無視癌細胞的第一和第二招。這就好像癌細胞耍大刀耍得虎虎生風,病毒根本不管這些,直接先給它一槍就對了。

2015 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一款治療黑色素細胞瘤的 T-VEC 溶瘤病毒上市,使用的素材是第一型單純疱疹病毒(HSV-1),被視為是這個領域的里程碑。這種病毒其實我們很熟悉,它就是唇疱疹的病原體,感染後容易在嘴唇、鼻子、下巴這一帶長出一片水泡或潰瘍。

T-VEC 也是目前唯一一款世界多國普遍核可使用的溶瘤病毒。其他像是中國 2005 年核准治療鼻咽癌的 H101,或是日本 2021 年核准治療腦部惡性腫瘤的 Delytact,取得的都只有本國或少數幾個國家的許可證。

T-VEC 是目前唯一一款世界多國普遍核可使用的溶瘤病毒。圖/PanSci YouTube

病毒連續技,打得癌細胞難以招架

病毒為什麼能溶解摧毀腫瘤?大致來說,溶瘤病毒能以三連發的連續技來攻擊癌細胞。

第一擊,經過基因改造的病毒先感染癌細胞,侵入細胞內,開始繁殖,然後破壞癌細胞。這些病毒先經過人工移除掉一些致病基因,降低危險性,同時放入能增加治療效果的基因,例如常用的一種基因是顆粒單核球群落刺激生長因子,簡稱 GM-CSF,這種因子能活化和吸引更多免疫細胞來圍攻癌細胞,這個功效就和病毒的第二擊有關係。

第二擊,癌細胞死掉後散落出大量抗原和分子訊號,會吸引免疫系統的注意,將樹突細胞、T 細胞等多種免疫細胞從身體各處召喚過來。還有,病毒一進到人體,很短時間內樹突細胞就會辨識出病毒,接著釋放第一型干擾素。第一型干擾素是一種能刺激免疫系統的細胞激素,經過一連串下游反應,可以直接造成腫瘤損傷。同時,第一型干擾素也會促使 T 細胞聚集到腫瘤所在地,一起圍剿癌細胞。

接著是第三擊,病毒殺掉癌細胞以後也有機會連帶引發遠端效應(abscopal effect)。什麼是遠端效應呢?破掉的癌細胞散出抗原,身體借由這些抗原當作教材,培育出一群擁有辨識癌細胞能力的免疫細胞。這些免疫細胞順著血液循環,跑到遠方沒有感染病毒的腫瘤位置,把這些癌細胞一併消滅掉,這就叫做遠端效應,可說是「犯我免疫者,雖遠必誅」。

看到這裡,你應該會好奇,病毒會感染癌細胞,難道健康細胞就不會一同遭殃嗎?這就要回到剛剛提到的干擾素下游反應。正常情況下,第一型干擾素能啟動人體細胞內建的清除入侵病毒的機制,但是大多數癌細胞的干擾素反應路徑有缺陷,換句話說,同樣都會被病毒感染,健康細胞有能力排除掉病毒,癌細胞卻沒辦法,到最後矜不住,傷重斃命。這種效應是溶瘤病毒能瓦解腫瘤,同時減少傷害患者身體的重要關鍵。

干擾素下游反應是溶瘤病毒能瓦解腫瘤,同時減少傷害患者身體的重要關鍵。圖/PanSci YouTube

但是,可不是每種病毒經過基因改造以後,都能像魔法少女般華麗變身。天底下病毒那麼多,怎麼樣才能找到合適的病毒來改造成抗癌的超微型機器人呢?

哪些「人選之毒」能變身對癌細胞特攻兵器?

病毒萬萬種,要從裡面挑到合適的素材,簡直像大海撈針。不過,以目前的醫療技術,還是有一些路徑可循。

一般來說,基因體比較大的病毒相對於基因體小的病毒,有更大的空間能加入其他基因來修飾病毒,因此在製造過程上,大病毒比小病毒容易操作。

除此之外,DNA 病毒比較容易透過重組 DNA 的分子工程技術來改造,例如治療黑色素細胞瘤的 T-VEC 溶瘤病毒就是 DNA 病毒,改造 RNA 病毒所需的技術相對比較困難。

不過臨床上的真實需求比技術層面的考量複雜得多,像是基因體較大的病毒雖然容易操作,但是病毒的體積也大,很難通過血腦障壁。血腦障壁是一層包圍在腦部外面的緊密組織,就好像城牆一樣,是身體對腦的保護措施,只有小尺寸的物質才能通過牆上的孔隙。

大病毒過不去,小病毒卻有機會藉由一些特殊的生化機制潛入,因此想要治療腦部惡性腫瘤,或是其他血液或淋巴系統擴散到腦內落地生根的癌細胞,選擇小病毒就比較有利。

另一個臨床上的考量是,DNA 病毒雖然技術門檻相對低,但因為天然環境裡很多種 DNA 病毒容易感染人類,許多人的血液裡已經存在抗體,病毒注射進患者體內後很快被抗體中和,還來不及抵達腫瘤就沒力了。

在這種情況下,通常會考慮不把病毒輸注進靜脈血管,而是直接注射到病灶位置,避免病毒在血液循環過程中被清除。或者是,不使用 DNA 病毒,改用更容易在體內自行複製的 RNA 病毒,而且一般來說,人體帶著有效的 RNA 病毒抗體的機率比較低,就有機會減少這一類問題。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癌細胞表面一定要有病毒的受體,病毒才能鑽進癌細胞,否則就算病毒的殺傷力再厲害,也無用武之地,所以癌細胞的種類和性質會直接決定能選擇哪些病毒來製成藥物。

最後還有一些實務上的環節要克服,像是製作、儲存、搬運到醫院和注射的過程中,病毒必須能保持穩定,不因為熱、光線、酸鹼度等因素而分解。這難度可不低啊。

這樣一關一關篩選下來,目前只有少數的病毒能滿足這些需求。根據 2023 年 1 月《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和 4 月《Nature》旗下子刊《訊息傳遞與標靶治療》的回顧性文章,現在用來開發溶瘤療法的病毒有疱疹病毒、腺病毒、麻疹病毒、克沙奇病毒和水疱性口炎病毒等等。

現在用來開發溶瘤療法的病毒中,疱疹病毒和腺病毒是 DNA 病毒,麻疹、克沙奇和水疱性口炎病毒是 RNA 病毒。圖/PanSci YouTube

溶瘤病毒還要突破哪些關卡?

溶瘤病毒雖然吸引全球許多的關注,一批批科學家和企業投入大筆時間金錢往這個方向衝刺,不過,擋在前面等待突破的難關一點也不比其他癌症新療法少。

一個很骨感的現實是,雖然溶瘤病毒已經發展超過 20 年,截至 2023 年 6 月為止,各國核准的溶瘤病毒只有四款而已,可見得把病毒煉成抗癌藥這條路並不好走。

截至 2023 年 6 月,各國核准的溶瘤病毒只有四款而已。圖/PanSci YouTube

大致來說,溶瘤病毒療法需要通過三關的考驗。第一個關卡是腫瘤異質性。腫瘤來自身體細胞突變誕生的壞細胞,腫瘤在長大過程中,內部各處的細胞也會繼續發生突變和複製,因此會演變成一顆腫瘤是由一小群一小群帶有不同基因突變的癌細胞聚集起來的情況,這種現象叫做異質性。

打一針病毒瓦解了一部分腫瘤,但其他帶有不同突變的癌細胞因此訓練出抗藥性,下一針再打同樣的病毒可能效果就變差了,這是臨床治療的一個難題。

可能的解套辦法之一,是注射了幾次病毒以後,換成其他病毒,就好比替換抗生素使感染身體的細菌來不及適應,因而遭到殲滅。

第二個關卡是腫瘤微環境,腫瘤內部這個狹窄空間是一個大魔境,免疫細胞攻進來以後,面對的是一個會壓抑免疫活性的嚴苛環境。打個比方,就像是特種部隊好不容易攻進恐怖分子大本營,結果發現房間裡布滿催眠瓦斯和詭雷。病毒雖然能滲透進腫瘤內部進行破壞,但是接到消息趕來增援的免疫細胞很快變得疲軟無力,因此能獲得的戰果就少了。

結合不同免疫療法,多拳出擊!

現在科學家認為,結合溶瘤病毒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是一種有希望的做法。我們先前詳細介紹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一群新藥能活化免疫系統,用病毒先打頭陣,摧毀一部分癌細胞,吸引免疫細胞參戰,接著藥物強化免疫細胞戰力,好像補師給戰士上 BUFF,一擁而上擊垮癌細胞。有興趣可以點這支影片來看。

像是 2023 年 5 月,一款使用腺病毒搭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Pembrolizumab 的新療法,用來治療腦部膠質母細胞瘤,初步臨床試驗結果刊登在《Nature Medicine》,成功延長部分患者的存活時間。

另一方面,先前在 2022 年 8 月《Cancer Cell》的一項研究也顯示,溶瘤病毒加上 CAR-T 或 TCR-T 這類免疫 T 細胞療法,有機會產生加乘效果,甚至可能突破以往 CAR-T 只用於治療血液和淋巴癌症的侷限,讓 CAR-T 也能破壞實體腫瘤。

還沒大顯身手就衰弱了?溶瘤病毒護送計劃!

第三個關卡是病毒在長途行軍到病灶的過程中減弱。這是什麼意思呢?前面有說到,如果在注射前,患者血液裡已經有自然環境中同類病毒誘發產生的抗體,病毒部隊在還沒趕到目的地之前就潰敗了。再加上血管和器官的內皮細胞會擋住病毒,還有體內的其他多種免疫反應也會快速清除病毒,因此遞送病毒的效率低落,是現階段溶瘤療法的一個關鍵瓶頸。

雖然可以嘗試把病毒直接打進腫瘤病灶,但是如果腫瘤長在內臟,會需要特別的注射技術。要是患者已經到了晚期,癌細胞轉移到遠處器官,就還是必須把病毒輸注到靜脈血管,讓血液循環把病毒送到全身。

或是假如腫瘤分布在腦室、肋膜腔、膀胱或脊髓腔等腔室,也可以用特殊技術注射進這些位置。尤其是針對腦部惡性腫瘤和腦轉移的癌細胞,因為大多數病毒通不過血腦障壁,經常需要採用這種方式。

不過這些方法還是相對屬於高侵入性,對病人傷害可能比較大,因此科學家研發了另一種聰明的方法,那就是用活細胞當做載體,等於讓病毒搭便車兼提供一層保護殼,運送病毒抵達腫瘤。

2021 年《Molecular Therapy Oncolytics》的一項動物研究使用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來搭載病毒,自然殺手細胞是免疫系統的一員,可以繞過身體的阻擋機制,好像一架漆著友軍識別標誌的運輸機穿過我方領土,把空降部隊載到敵人陣地上方。同年 12 月底《Pharmaceutics》一篇回顧報告列出研發中的載體細胞,還包括了 T 細胞、巨噬細胞和樹突細胞等。

整體看來,溶瘤病毒正方興未艾,讓人類又多了一種剋制癌細胞的手段,不過擋在前面的困難也不少,確切會在何時變成一種真正普及的療法還很難說,但可能就在接下來幾年。也想問問你,如果用病毒煉成的神奇藥水、藥丸或針劑真的上市了,你會怎麼做呢?

  1.  什麼也不做,因為相信自己肯定用不著。
  2.  聯絡一下保險公司,看有沒有給付。
  3.  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泛科學到底是不是保護傘公司的行銷部門。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PanSci_96
1189 篇文章 ・ 173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從羅馬帝國的浴池,到中古歐洲的隨地大小便:「水」如何影響都市衛生和疾病?——《世界史是由化學寫成的》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_96
・2023/05/16 ・200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羅馬浴場:帝國先進的水利設施

水與都市衛生也有很大的關係。人類總是居住在河川、湖泊、湧泉等可以立刻取得乾淨水源的地方。但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口集中的都市日漸發達,水源也因此逐漸短缺,於是發展出可大量供應乾淨水資源的設備——上水道

所謂的上水道,指的是透過建造溝渠等方式,將水從郊外的湖泊或河川上游引進城市。

最早大規模建設上水道的是古羅馬人。他們不但整頓了上下水道、做出用水沖刷排泄物的馬桶,更驚人的是,他們甚至建造了公共廁所——考古學家曾在一處遺址裡挖掘出一千六百座馬桶。

在奧斯提亞安提卡挖掘到的羅馬公共廁所。圖/wikipedia

從西元前三一二年至西元三世紀左右,古羅馬建設了許多上水道,從數十公里遠處將乾淨的水引進都市。當時以建造地下管線為主,不過也會用石材和磚塊建造拱型的水道橋;而且為了保持水質,還沿著主要管線設置蓄水池和過濾池。這些運送到市區的水,會分配至公共浴池、宅邸、公共設施,以及讓民眾汲水的噴泉。

圖/《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

古羅馬的公共浴池規模龐大,內部裝潢也十分豪華。一般來說,每座城市至少都有一座公共浴池,做為重要的社交場所。裡面設有專用的房間,由專人在身上抹油,並用木製或骨製刮板將身上的汙垢連同油脂一起刮除,以及不同水溫的浴池、蒸氣烤箱、健身房、圖書室等,民眾還可以在公共浴池內的講堂談論哲學和藝術。

高跟鞋、斗篷和香水 衛生觀念的倒退

然而,隨著羅馬帝國覆滅,大部分的上水道也遭到破壞。一直到中世紀晚期,不但上下水道長期不見天日,連公共廁所也消失了。當時的基督教教義認為,所有肉體欲望都要盡可能節制,裸體入浴是深重的罪孽。公共浴池就別提了,連自家也未設置洗浴設備,可說完全不具備衛生觀念。

這麼一來,城鎮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民眾在道路和廣場上隨意大小便。只能隨便處理的結果,使得排泄物滲入地下,導致病原菌汙染水源。

貴婦們身穿下襬寬大的長裙,就是為了方便隨地排泄;十七世紀初問世的高跟鞋,則是為了避免街上的糞尿泥濘弄髒腳而設計出來的——所以當時的高跟鞋不只是鞋跟,連鞋尖也會墊高。據說,當時甚至有鞋底高達六十公分的超級高跟鞋⋯⋯

另外,民眾會從二樓或三樓的窗口,將尿壺裡的排泄物直接往路上傾倒,所以外出時需要穿上斗篷,以遮擋這些「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由於危險有可能隨時從天而降,當時的紳士才會養成護衛淑女走在道路正中央的習慣。

英國版畫家霍加思(William Hogarth)筆下的倫敦街頭:當街傾倒糞便的場景。圖/wikipedia

當時的人不太洗衣服,也完全不泡澡或沖澡。為了掩蓋體臭,有錢人會噴上大量的香水,香水工業發達的背後,其實是這個緣故。

乖乖照規定,才叫有禮貌

當時的人一旦感覺到便意,根本不在乎時間、地點,直接公然在外排泄。就連十七世紀的法國代表性建築凡爾賽宮,在早期的建設工程中,根本不包含廁所用和浴室用的水道設備。

宮殿裡,像是太陽王路易十四和著名的瑪麗.安東尼王后,他們所使用的都是坐式馬桶——臀部挖空的椅型便器,而排泄物就積放在下方用來承接的盆子內。當然,國王的馬桶不但鋪上了天鵝絨,還以金銀刺繡做為裝飾,是非常豪華的設計。

這個時代的凡爾賽宮,包含王公貴族、僕人在內,推測約有四千人住在裡頭,但宮中的坐式馬桶僅有不到兩百八十具,數量嚴重不足。因此,在宮中舉辦豪華絢麗的舞會時,愛乾淨的人還會帶著攜帶式便座,再由僕人負責將桶內的排泄物倒進庭園裡;當然,宮中的排泄物也一樣倒在這裡。至於未自備便器的人,則會直接在走廊、房間角落、庭園草叢裡大小便。結果,以美麗聞名的庭園處處充滿糞便,散發出嚴重的惡臭。

宮殿的庭園造景師見狀,非常憤怒,便在庭園裡插了一座「禁止進入」的牌子。一開始大家還不放在眼裡,直到路易十四下令要遵守立牌的指示,賓客才開始守法。

事實上,法語「禮儀」(uiquette)的原義就是「立牌」——最基本的禮貌,其實就是遵守既有的規定。而從這段軼事中,我們也可以預見,惡劣的衛生條件,必然為生命帶來重大威脅。

——本文摘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2022 年 2 月,究竟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_96
11 篇文章 ・ 2 位粉絲
書是活的,他走來溫柔地貼近你,他不在意你在背後談論他,也不在意你劈腿好幾本。 這是一種愛吧。 圓神書活網 www.booklife.com.tw

1

3
1

文字

分享

1
3
1
終結鼠疫!「臺灣醫學衛生之父」——高木友枝
PanSci_96
・2023/03/26 ・321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901 年,一場可怕的災難無聲無息地降臨到臺灣,無數看不見的細菌跟在老鼠身上,穿越過大街小巷,讓鼠疫在臺灣各地四散傳播,最終有 4 千多人染疫,3 千 6 百多人因此身亡,就連當時負責收治、隔離傳染病的「台北避病院」院長本田祐太郎也不幸殉職。

過街老鼠還能人人喊打,但看不見的鼠疫卻依然難以預防,於是,時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的後藤新平特別請來了「鼠疫專家」高木友枝來臺灣。他一舉讓臺灣醫療升級成 2.0 版本,成功撲滅了令人頭痛的鼠疫,到了 1910 年,該年度臺灣因鼠疫死亡的人數一口氣降至僅僅 18 人。

究竟是多麼強大的存在,有如外掛般推動臺灣的公共衛生發展呢?高木友枝在臺灣醫療史上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杜聰明譽為「臺灣醫學衛生之父」。

臺灣總督府衛生課長高木友枝。圖/國立臺灣圖書館

空前成功的霍亂防治經驗

雖說高木友枝是後藤新平在帝國大學唸書時認識的好友,但真正讓後藤新平延請高木來到臺灣的理由,還是著眼於他於傳染病防治本身的強大實力與經驗。

1894 年,中日之間爆發甲午戰爭,隨著戰爭而來的,除了硝煙戰火,更有無數傳染病趁虛而入,當時,高木友枝就曾深入香港進行鼠疫調查。

隔年,日本的軍事用船上爆發霍亂,高木友枝被派往似島臨時陸軍檢疫所擔任事務官,最後製造出了霍亂血清、成功治療了霍亂患者,締造了史上首次用血清治療霍亂的成功案例。

這漂亮的第一仗,建立了高木友枝在公衛領域的名聲,接下來他擔任了各種公衛相關職位,更在 1897 年成為日本代表,前往莫斯科參加萬國醫事會議,以及柏林萬國癩(痲瘋)病會議。

而面對臺灣的鼠疫,高木友枝認真制定了兩大方針:撲滅鼠類、接種疫苗。

雙管齊下撲滅鼠疫

消滅老鼠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簡單,高木友枝首先針對船舶、火車等處頒布了相關檢疫辦法,對外部來源進行控管。對內部原有的潛在病原呢,高木友枝則採用了軟硬兼施的方式,除了用獎勵的方式鼓勵大家捕鼠,也會請衛生警察加強規範清潔不合格、或沒有配合捕鼠的家戶,最後則透過重新規劃城市分區,來提升臺灣的衛生條件。

1919 年臺北廳實施家戶大清潔。圖/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檔案館

另一方面,高木友枝也全力支持鼠疫疫苗接種計畫,一步步降低感染率與死亡率,最終讓鼠疫逐漸絕跡。後來,高木友枝將這段時間內的研究與行政措施出版成德文著作《臺灣的衛生事情》,為這段歲月留下了光輝的紀錄。

鼠疫病死者與患者統計對照表。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范燕秋

然而,撲滅鼠疫並非高木友枝對臺灣醫療衛生唯一的貢獻,他還有許多影響更加深遠。

為醫之前必先學為人 高木友枝的醫療教育理念

1902 年,高木友枝開始擔任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的校長。

就任醫學校校長期間,他創立了「臺灣醫學會」,嘗試聯合當時的臺灣醫界力量,為公衛盡一份心力。同時,他還創辦《臺灣醫學會雜誌》,讓大家可以透過刊物去探討西方醫學研究的成果,同時對總督府的衛生政策提出建議。

高木友枝在臺擔任教職時,從不會有種族偏見,也不禁止學生在學校使用母語,用一顆尊重臺灣文化的心,栽培新一代的醫生。同時,他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品格教育,對每一屆畢業生都會給出同樣的勉勵:

為醫之前,必先學為人。

1912 年前後,臺灣總督府曾意圖逮捕當時從事抗日活動與學生運動的蔣渭水、杜聰明等人。當時他們尚在醫學院就讀,高木友枝身為校長,以「教育獨立」、「校園自治」的理念一肩扛下總督府的壓力,甚至對學生表達自己不反對相關運動的立場。

種種事蹟,都在這些學生心中留下了無法取代的重要形象。

為科學研究奠定基礎建設

除此之外,高木友枝對於當時的臺灣科學研究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當時基礎建設並不發達,臺灣各處仍處於瓦斯與自來水缺乏的時代,要進行實驗可說是非常不便:加熱試管得用酒精燈、想要有壓力的水也得自己生,總之就是十分麻煩。於是乎,高木產生了設立基礎研究機關的念頭,並且拿著草案去找了後藤新平。

計畫很快就取得了共識。1907 年,日本特別撥下了一筆經費,準備成立「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其下分別有化學部及衛生部,而首任所長正是高木友枝。

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簡稱中央研究所)。圖/wiki

1939 年,中央研究所在幾經改制後撤廢,另成立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工業研究所熱帶醫學研究所。雖然「中央研究所」不復存在,但其打下的基礎仍成為了臺灣早期學術研究發展最重要的支柱。而部分單位如林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亦延續至今,繼續為臺灣做出貢獻。

1919 年高木接到一項令人意想不到的任務。時任臺灣總督的明石元二郎創立了「臺灣電力株式會社」,並制定了當時臺灣最大規模的電力建設案──日月潭水力發電計畫。

這案子有多大,其中出現弊案的可能性就有多大。為了避免這些事情影響工程進度,明石元二郎特別找來了高木擔任社長(沒錯他又一次地空降了),而且,這個位子一做就是十年。

想見識高木友枝的廬山真面目?彰化高中就看得到!

高木友枝在臺灣的期間,充分發揮了一位知識份子的影響力,不僅推動了公共衛生發展、培育了無數重視德行的學生、促成了研究院的誕生、監督了水力發電的開發,更是用一顆溫暖而充滿人道精神的心,溫暖了無數學子。

在他過世後,杜聰明等人特別撰文表達自己對他的懷念,黃土水更特別為他雕塑了半身像,如果你想瞧瞧高木友枝這位一代宗師的真面目,可以去彰化高中的博物館看看這件國寶級作品喔!

參考文獻

  1. 張名榕。高木友枝典藏故事館落腳彰化高中,教者之愛打動人心。台電月刊,677 期。https://tpcjournal.taipower.com.tw/article/3203 
  2. 林炳炎。重塑台灣醫校長高木友枝博士的雕像。https://www.lib.ntu.edu.tw/CG/resources/U_His/academia/no2-ch3.htm
  3. 鈴木哲造(2007)。日治初年台灣衛生政策之展開——以「公醫報告」之分析為中心。臺大歷史學報,37,143-180。https://www.his.ntnu.edu.tw/publish01/downloadfile.php?locale=en&periodicalsPage=3&issue_id=33&paper_id=193
  4. 鼠疫:疾病介紹。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iCortfmEfVKqcZMeDdEuDA
  5. 陳恒安(2017)。漱口水、高木友枝與《台灣的衛生狀況》。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d9810238-4efa-47b0-a619-94d98a603f77
  6. 莊永明(1998)。台灣醫療史: 以臺大醫院為主軸。遠流出版,頁 711。
  7. 林炳炎(2013)。高木友枝醫學博士的學術生涯。https://pylin.kaishao.idv.tw/wp-content/uploads/2013/11/20131114drtakaki.pdf
  8. 劉仁翔(2020),明治初期岩田技師的臺灣中部地區鼠疫調查報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197 期。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97/2729
  9. 避病院。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避病院
  10. 范燕秋。醫療衛生歷史篇:日治時期。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展覽。https://tme.ncl.edu.tw/tw/醫療衛生歷史篇#h1-
  11. 劉士永。日治時期臺灣的防疫與衛生行政。https://www.ntl.edu.tw/public/Attachment/1119143647100.pdf
  12. 魚夫。中央研究所──日治時期臺灣學的重鎮。天下,獨立評論。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4/article/4481?fbclid=IwAR2kIbtcHiFZizClhLs0RxSs7GjDNwA9POujMN-YLkmI7Gq5i3RRMYfwxj4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189 篇文章 ・ 173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