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網路,讓「作品換成錢」的舊交易體系砍掉重練—《資訊分享,鎖得住?》

行路出版_96
・2015/11/28 ・183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49 ・四年級

漫畫取自: http://xkcd.com/1599/
漫畫取自: http://xkcd.com/1599/

鎖上網路通道、架起重重規則,圈禁原本無償分享的作品,不啻於扼殺整個世代的演化,妨礙他們自然建立更能彼此扶持的生態系。我們的確無法預知這個生態系的樣貌或運作方式,但只要人類依舊樂於交易創作與資訊,這樣的生態系就可能出現。

用我常年混街頭的方式來說:鎖上網路上的作品,就像強迫塞住街頭歌手的嘴,等到某個有興趣的路人跟中間人談妥價錢之後,中間人才扯出歌手嘴裡的布,讓他唱個幾分鐘,然後再把布塞回他嘴裡、雙手綁上。立法禁止資訊、聲音、影像自由流通,等於關閉了真誠交易的可能性。創作者和公眾的主導權都被剝奪,後者不再能決定他們是否願意出手支持。

我兩年前提出一個群眾募資計劃,募到超過一百萬美元,讓我可以不靠大唱片公司自己出專輯。很多人大惑不解:這怎麼可能呢?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啊?報紙、雜誌、部落客紛紛討論:這是音樂的未來嗎?這種群眾募資「模式」可以「複製」嗎?或者我只是特例,剛好我很怪,出資的群眾更怪,於是意外造就這個破天荒的美好結局?

我可不覺得如此,因為我知道像我這樣的人很多、多得數不勝數,現在如此,過去亦然,而同樣的「意外」,現在也不斷誕生。

我們這些新一代的藝術家、創作者、贊助人和消費者相信:作品與金錢的舊交易體系已經死了。

不是苟延殘喘,而是死了:翹辮子了,救不了了,死透透了。但這項事實一點也不令我們哀慟(靠!杯具!沒有唱片公司怎麼辦?以後他媽怎麼賣唱片賺錢啊?),相反的,我們對此歡天喜地,準備大肆慶祝重獲自由(宋啦!恁祖媽以後愛把作品免費給誰就給誰!他們想付錢就直接進我口袋!再也沒人機機歪歪該怎麼創作、怎麼付錢了!)。

身為搖滾歌手以及披婚紗多年的街頭藝人,我學到的是:
・讓作品真誠,
・讓交易真誠,
・善用各種可能的方法散播訊息,
・然後就有人來。
・只要有人來,而他們欣賞你,很多人會願意付費。

當大家知道、感受到你敞開大門、解開大鎖、暢通交流管道、大方分享創作……他們就會來,而且為了繼續欣賞作品、保持交流,他們會願意付出自己的血汗錢。

新生代歌手光是創作就忙不完了。他們寫完一首就上傳一首,在網路上狂轟猛炸,而且完全免費,巴不得更多人看見他們、欣賞他們,與他們一同締造新的傳奇。

保護一套千瘡百孔、搖搖欲墜的體系,就像試著把烏雲趕走,叫西北雨下到別的地方。我認為你還是面對它、接受它、撐起雨傘比較好。

或者你也可以像我認識的很多人一樣:脫個精光跑到街上,享受大雨淋漓的快感,興奮不已的大聲狂呼:

COPY! COPY! COPY! COPY! COPY! COPY!

(上文摘自行路出版的《資訊分享,鎖得住?還在抱怨盜版?可是,網路科技已經回不去了。》一書的「前言」,前言作者為美國演員及樂手Amanda Palmer)

xkcd 的啟示

蘭德爾・門羅(Randall Munroe)是個很好玩的人,畫畫能力差強人意,可是很紅。他是物理學科班出身,後來開始塗鴉,把自創的條狀人漫畫貼到自己網站上(網址挺怪:xkcd.com,他說這個名稱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大家瘋搶四個字母的網域時,他剛好趁亂撈到的而已)。總之,他開始定期畫些連環漫畫,也大方提供創用CC授權(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亦即許可無限制的非商業分享。他的作品充滿濃濃的科技風(漫畫的副標就是:充滿故事、諷刺、數學與語言的網路漫畫),幾乎每間大學的數學、科學、資訊系所辦公室都有他的漫畫海報。而且不只學校,很多研究機構也張貼他的海報,例如擁有大型強子對撞機(Large Hadron Collider)的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以及人類基因體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的子機構惠康信託桑洛研究院(Wellcome Trust Sanger Institute)。

阿宅們對蘭德爾的景仰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但他當然不能吃讚維生。所以他開始賣周邊商品,「賣很多、很多」周邊商品。蘭哥現在跟他太太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把客廳變成玩具球池,他跟朋友就窩在球池裡打電動打一整天。直到現在,蘭德爾還是固定每週畫畫、貼文三次。另一件例行公事則單調得多:把販售他T恤、海報的代理商寄來的支票存到銀行去。什麼叫做「美夢成真」?這傢伙的日子就叫美夢成真。

蘭德爾的漫畫越多、越出名、越常被『拷貝』,他就賺越多錢,所以他根本不需要去掌控或減少拷貝——這是正確的決定,因為他很清楚想管也管不了。


行路《資訊分享,鎖得住?》有書腰立體正封72dpi

 

 

上文摘自行路出版的《資訊分享,鎖得住?》的「本文」,作者為知名網站BoingBoing的網主Cory Doctorow。本篇譯者為朱怡康

博客來書籍連結
行路FB連結

文章難易度
行路出版_96
16 篇文章 ・ 7 位粉絲
行路為「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旗下新創的出版社,出版知識類且富科普或哲普內涵的書籍,科學類中尤其將長期耕耘「心理學+腦科學」領域重要、具時代意義,足以當教材的出版品。 行路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lkPublishing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寵物過敏原有很多種,避免飲食過敏困擾,可選擇單一/特殊肉種寵物飼料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06/06 ・217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本文由 新萃 Nutri Sourc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有發現家裡的狗狗經常舔自己四肢,或是身上出現不明紅疹?當心這可能是過敏反應。寵物和人類一樣,也會有過敏反應,過敏可依照「來源」分為三種:吸入性過敏、接觸性過敏和食物性過敏。

寵物的過敏源有哪些?

不管是哪一種過敏反應,在人的身上都比較容易發現和排除。但狗狗的過敏卻很難處理,如果是接觸性或吸入性過敏,即使你把家裡打掃得很乾淨,還是無法排除帶狗出去散步時可能接觸到的環境過敏原。因此,對飼主來說,最容易控制的是食物性過敏。

食物性過敏是怎麼發生的呢?其實,「食物過敏」這個詞並不太準確。正確的臨床醫學用詞是「食物不良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 簡稱AFR)(Jackson, H. , 2009),指的是吃下食物後身體產生各種不良反應。並進一步分為食物過敏(Food Allergy)和食物不耐受(Food Intolerances)兩種。

如果你看過動漫作品《工作細胞》,你就會知道過敏其實只是免疫系統對特定成分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全名為「過分敏感」;而食物不耐受則並非免疫性反應,而是消化系統無法代謝或對該生物體有毒,例如狗不能吃洋蔥或巧克力,否則會致死等等。

由於寵物沒有選擇權,只能吃飼主提供的食物,如果飼料中恰好有會造成牠 AFR 的成分,就可能產生各種症狀。除了腸胃發炎和拉肚子外,最明顯的外在症狀就是皮膚問題,包括搔癢、脫毛和紅疹等。後者容易被誤判為皮膚性疾病,讓許多飼主狂跑獸醫院的同時,獸醫也難以對症下藥。

雖然曾有研究透過讓醫師用血液或唾液是否檢測出 IgE 抗體來判斷狗是否過敏(Ermel, R et al.,1997),但最新的研究卻發現,無論使用無論血清的 IgE 抗原或是唾液裡的 IgM 或 IgA 抗原都無法有效檢測出狗狗的過敏來源(Udraite Vovk Let al., 2019 & Lam ATH et al., 2019),甚至會造成偽陽性誤判。因此,目前學界公認唯一能識別食物過敏原的方法就是「食物排除法」(Food Elimination Method)。

以食物排除法,找出毛孩的食物過敏原!

食物排除法的原理相當簡單粗暴,類似我們過去在學校做的實驗一樣,抓出「控制組與對照組」。首先,將狗狗的食物換成牠沒吃過、單一來源且易消化的高蛋白質或水解蛋白質;同時嚴格限制牠對其他食物接觸,包括其他人餵食或路上亂吃等可能性都要注意,此為「對照組」,如此持續 8~12 週,觀察皮膚是否有改善。如果確實有改善,那就證明了確實是 AFR 而非皮膚病。

下一步我們可以進行「食物挑戰」,在每餐食物中逐一嘗試可能的過敏原(例如常見的牛肉、雞蛋等),有如「控制組」,等到症狀又出現,就可以確認哪種食物成分是過敏原,未來就可以在飼料中排除,讓狗狗健康快樂地成長。

這個方法需要飼主的大力配合和耐心紀錄,不僅要在漫長的試驗期,更需要在控制期一一排除所有不可能之後,才能找到答案。而其中最困難的部分,也是實驗的基礎可能是第一步:「提供狗狗牠從未吃過,且肉品單一的蛋白質」,這點對多數飼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大部分的寵物飼料成分都很複雜。不要說狗狗了,搞不好你連自己沒吃過什麼恐怕都不知道。

飼料成分多而雜,可選單一肉種飼料降低過敏。

那該怎麼進行食物排除法呢?別擔心,沒有找不到的肉品,只有勇敢的狗狗。市面上已經有了針對過敏狗狗的低敏飼料,新萃推出了一系列低敏肉,包含單一肉種的袋鼠肉、鹿肉以及野豬等相比牛豬羊等較不容易取得的肉類,是進行食物排除法第一步測試的首選。

此外,新萃牌無論哪種飼料都有美國專利 Good 4 Life® 奧特奇專利保健元素,能促進飼料中的營養都被狗狗完整吸收。不僅過敏的狗狗能吃,有消化不良症的狗狗也適用。

新萃商品選擇的是單一/特殊肉種的成分,低敏感肉品讓寵物吃了更安心。

參考資料

  1. Thu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discussion, although the term food allergy is used throughout, it should be recognized that this term is a presumptiv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adverse food reaction is a more accurate term for these canine cases. – Consensus
  2. Jackson, H. (2009). Food allergy in dogs – clinical signs and diagnosis.. Companion Animal Practice.
  3.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 PubMed (nih.gov)
  4. Lam ATH, Johnson LN, Heinze CR. Assessment of the clinical accuracy of serum and saliva assays for identification of adverse food reaction in dogs without clinical signs of disease. J Am Vet Med Assoc. 2019 Oct 1;255(7):812-816. doi: 10.2460/javma.255.7.812. PMID: 31517577.
  5. Direct mucosal challenge with food extracts confirmed the clinical and immunologic evidence of food allergy in these immunized dogs and suggests the usefulness of the atopic dog as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 Consensus
  6. Ermel, R., Kock, M., Griffey, S., Reinhart, G., & Frick, O. (1997). The atopic dog: a model for food allerg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7. https://www.moreson.com.tw/moreson/blog-detail/furkid-knowledge/pet-knowledge/dog-food-allergen-TOP10/
  8. 狗狗因為食物過敏而搔癢不舒服,為什麼做「過敏原檢測」沒什麼用?
  9. 【獸醫診間小教室】狗狗皮膚搔癢難改善?小心食物過敏! – 汪喵星球 (dogcatstar.com)
  10. 寵物知識+/毛孩對什麼食物過敏?獸醫:驗血完全不準!診斷法只有一個 | 動物星球 | 生活 | 聯合新聞網 (udn.com)
  11. Is there a gold-standard test for adverse food reactions? – Veterinary Practice News
文章難易度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72 篇文章 ・ 27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過去「滅絕」歷史的見證者:化石——《地球深歷史》書摘
左岸文化_96
・2021/04/25 ・4665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 作者 / 馬丁.魯維克 (Martin J.S. Rudwick)
  • 譯者 / 馮奕達

滅絕,確有其事

截至十八世紀晚期,對於相關證據有第一手經驗的博物學家們,已經有了心照不宣的共識──地球歷史的整體時間跨度,必然大幅超越前幾代人信以為真、當作常識的區區幾千年。不過,在這一段剛拓展開來的深時間跨度中究竟發生什麼事,始終五里霧中。學者們探勘、描述了歐洲好幾個地方的岩層堆疊,顯示在一段起初並無任何生命存在的期間(以第一紀岩層為代表)之後,是另一段海中充滿大量生物的時期(以第二紀岩層為代表,其中經常有豐富的化石),而人類一直到最後一刻才出現在舞台上(顯然完全沒有任何化石代表他們)。可是,就連這種粗略的地球深歷史輪廓,都帶有不確定與爭議。就說布豐吧,他把這段歷史擴張成《創世紀》中創世敘事的世俗版本,但他的說法建立在薄弱的證據上,很容易被人當成純屬想像的科幻小說。德呂克根據大量的證據,主張在相對晚近的過去曾發生一場獨一無二、斷裂性的「鉅變」;但是,由於他把這場「鉅變」跟挪亞洪水的故事畫上等號,像赫頓等拒絕採用任何宗教文獻、不接受自然常態發展會有這種例外偏差的人,便會強烈否認他。赫頓等於同時拒斥布豐以截然不同的「紀元」構成的序列,以及德呂克的戲劇性晚近「鉅變」;他反而主張地球是一架平順運轉的自然「機器」,類似的「世界」不斷重複循環,始於永恆,終於永恆。

過去基督教鴻儒把自然史上的「鉅變」跟挪亞洪水的故事畫上等號。圖/Pixabay

即便因為所有這類整體觀太自不量力、太不成熟而姑且不論,但其他博物學家的研究──在尺度上沒那麼宏大,但在田野調查方面通常做的比較透徹──在重建更可靠的地球深歷史時,成果也相當有限。尤其是,他們的圖像對於生命本身是否真有任何發展的歷程(除了姍姍來遲的人類以外),仍莫衷一是。深海發現的「活化石」意味著任何顯而易見的早期生命歷史序列,或許都只是根據對現今世界不夠充分的知識所推導的假象。例如較深、較古老的第二紀岩層中有豐富的菊石與箭石,較年輕的地層則無,但這或許只是跟牠們在當時與現在的深海棲息地位置有關。說不定,牠們並未完全滅絕。除非生物滅絕確實是自然世界經常發生的情況,否則就不能把化石當成大自然可靠的「錢幣」或「遺跡」,作為地球深歷史早期階段的可信證據。偏偏人們對滅絕一事完全無法確定:所有紀錄詳實的滅絕案例,都能歸結於人類近期的所作所為,知名案例如印度洋模里西斯島(Mauritius)上面不會飛的渡渡鳥。何況人類的本能會強烈懷疑這類大自然中生物滅絕的真實情況,無論是猶太──基督教有神論中慈愛應人的神,或是啟蒙自然神論中幾乎非位格性的至高存在,既不會也不能允許任何受造的物種走向滅絕,除非是因為罪惡的行為,或者是因為人類粗心之過。

因此,對於任何想了解久遠過去的嘗試,滅絕問題都是關鍵。正因為如此,骨頭化石才會在一八○○年前後成為博物學家注意力的焦點。「俄亥俄動物」的化石對這件事沒有決定性的影響,因為就算實際上跟任何已知哺乳類完全不同,但這種動物說不定仍然以「活化石」的樣貌,生活在北美洲或中亞未經充分探索的內陸。不過,要是能證明還有其他化石骨頭跟任何現存物種截然不同,完全滅絕的說法就會更為有力。所以,化解這種不確定性的最大希望,就在於比較化石與現今動物的骨頭,而且要調查得更細緻,檢視的物種範圍也要更大。

有一位博物學家在恰到好處的地點與時間做了這件事,事實證明他也有這一行需要的絕佳天分。法國大革命最血腥的階段恐怖統治結束後不久,年輕的喬治.居維葉(Georges Cuvier)獲得任命,成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下級職員。自然歷史博物館才剛經歷「民主化」,從君主制舊政權底下由布豐專斷管理的巴黎學會中脫胎換骨。人在館中的居維葉得以接觸世界上最好的動物學標本蒐藏,這對於比較化石與現今物種來說,可能是最好的資料庫了。他抵達巴黎後不久,法蘭西學會(此機構取代了舊有的皇家科學院,就像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情況)便收到了若干版畫,畫的是西屬美洲出土、不久前在馬德里拼成的化石骨頭。居維葉把這些骨頭跟世界各地現存的哺乳類相比較。他提出驚人的主張:最接近這種動物的是現存的樹懶與食蟻獸,而這些他後來分類為「貧齒類」(edentates)的哺乳類動物,可是比化石骨頭小得太多了。這暗示著他稱之為「大懶獸」(Megatherium,意即「巨獸」)的動物恐怕已經滅絕了,畢竟牠體型這麼巨大,如果現今尚存,人在南美洲生活或工作的歐洲人必然會聽到消息。就像「俄亥俄動物」,「大懶獸」是自然史研究逐漸使用全球資源的絕佳實例,只是實際上仍幾乎都侷限在歐洲式的解讀。

這具巨大的化石骷髏(將近四公尺長,兩公尺高),是西班牙博物學家胡安──保蒂斯塔.弗盧.德.拉蒙(Juan-Bautista Bru de Ramon)在馬德里的皇家博物館中,用西屬南美洲布宜諾斯艾利斯附近的沖積物中找到的一套骨頭化石拼出來的。一七九六年,館方把這張當時仍未發表的版畫副本寄給巴黎的法蘭西學會,年輕的喬治.居維葉認出這動物是隻巨大的樹懶,將之命名為大懶獸(Megatherium),並斷定牠可能已經絕種了(現代的研究則以兩腳站姿呈現之,讓牠用後腳站立)。圖/《地球深歷史: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幾乎在同一時間,居維葉仔細分析了猛獁象的化石骨頭與牙齒,跟現存的大象比較,從而強化了自己的論證。他很幸運,館方恰好獲取了相關的新標本,那是從荷蘭掠奪來的文物(法國在不久前的革命戰爭中征服了荷蘭)。居維葉證實印度象、非洲象是截然不同的物種。更有甚者,他還宣稱猛獁象與兩者完全不同。他主張其間的差異之大之徹底,就跟(打個比方)山羊跟綿羊一樣;這些差異無法只歸諸於年齡、性別或環境的影響。布豐主張在西伯利亞發現熱帶哺乳類動物遺骸一事,證明全球正逐漸冷卻,但居維葉的發現卻嚴重打擊了他的說法。此外,動物屍體是被巨大海嘯型態的大洪水從熱帶掃到西伯利亞的另一種說法,可信度也大受影響。假如猛獁象確實是不同的物種,說不定找到骨頭的地方就是牠生存的地方,意即非常能適應當地至今依舊的嚴寒氣候。這一點不久後便得到證實,有人在西伯利亞凍土中發現猛獁象骨架,連厚重的皮毛一起保存了下來。居維葉相信,這種比較解剖學的事實「就我看來,證明在我們的世界之前,還存在一個被某種災難摧毀的世界。」他來到巴黎之前就讀過德呂克的著作,這位老鴻儒的看法──「過去世界」因為猛烈的自然「革命」而與現今世界斷裂──仍清清楚楚迴盪在他心裡。

居維葉隨後研究「俄亥俄動物」,斷定牠其實跟大象或猛獁象完全不同,應該另立一個新的屬,他命名為「乳齒象」(mastodon,暗指其巨齒上乳房狀的突起物)。他進而主張在西伯利亞隨猛獁象一同發現的犀牛骨化石、巴伐利亞洞穴中找到的大型熊化石,以及從世界各地沖積層中找到的其他許多哺乳類化石,全都跟目前現存的相應物種不同(用今天的術語來說,他研究的是更新世巨型動物〔Pleistocene megafauna〕)。法蘭西學會意識到這項研究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幫居維葉發表了一份聲明,呼籲博物學家與化石蒐藏家能把進一步的標本,或者至少是精確的素描寄來給他。縱使當時正值世界上第一場全球戰爭(編按:指十九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國際間仍慷慨響應,讓他得以大幅擴充相關標本的資料庫,他也穩定發表科學論文,分析一個接著一個的哺乳類化石,各自與現存最接近的相應物種做比較。

一七九九年,一具完整的猛瑪象骨骸在西伯利亞凍土中出土,送往聖彼得堡重建,重建結果在一八一五年發表。骨頭上堪堪留下了些原本包裹著整隻動物的厚毛皮。這暗示該物種已經充分適應西伯利亞北部的極地氣候,而非居住在今天印度象與非洲象所生活的熱帶氣候(居維葉早已如此主張):人們再也不能把猛瑪象當成地球漸冷,或是猛烈大洪水、超級海嘯等的證據了。(猛瑪象的巨大大腿骨〔股骨〕約一公尺長,這張圖也擺了大腿股的兩張放大圖,以充分利用印製這張版畫的昂貴銅版。)圖/《地球深歷史: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居維葉採取精準的科學研究策略,把研究焦點擺在大型陸生動物遺骸上,因為這些物種的後代(要是有任何「活化石」存在的話)很難視而不見。就算牠們生活在各大洲未經探索的偏遠地帶,大型動物就是不太可能躲過注意;即便博物學家還沒有親眼見到活體,牠們也很可能出現在獵人的報告,甚或是原住民口耳相傳的傳說中。居維葉體認到,自己支持生物滅絕屬實的論點,只能靠機率加以證明。他能證明這些化石與現存任何物種之間有別,只要這樣的化石數量愈多,該物種就愈有可能真已滅絕(居維葉的研究在一八一二年完整發表,同年還有一部同等重要的數學機率巨作出自他的老同事皮耶──西蒙.拉普拉斯(Pierre-Simon Laplace,他讓機率的概念廣為人知,影響深遠)。他的論據要靠累積,隨著他對各種化石骨頭的細緻分析發表得愈來愈多,其主張也更形穩固。

居維葉讓一頭從蒙馬特(Montmartre,當時是巴黎城郊)的石膏層出土的絕種哺乳類動物之一(無防獸〔Anoplotherium medium〕)「復活」了。對於各式各樣的現存哺乳類,居維葉擁有無與倫比的比較解剖學知識與認知。藉此,他不僅能用許多四散的化石骨頭重組出整副骨架,更能重建動物的外貌與可能的姿勢,甚至加上眼睛與耳朵。不過,他從來沒有發表過這張與其他類似的圖畫,或許是因為擔心科學界的同儕會認為這些圖案純屬臆測,不能接受。圖/《地球深歷史: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

居維葉在博物館的一位同事誇獎他,說他在科學舞台上就像「雨後春筍」。年輕歸年輕,他還是很快就成了巴黎首屈一指的鴻儒之一;雖然連年戰亂,但巴黎仍然是科學世界無庸置疑的中心。他在比較解剖學上有著無與倫比的知識,讓他得以重建哺乳類化石的骨架,即使手邊有的只不過是一大堆分散的化石骨頭也難不倒他(他並未如後來的傳說那樣,宣稱自己有能力只靠一根骨頭就能重建整隻動物的樣貌,他只有說自己在情況不錯時,能辨認出這骨頭屬於哪種動物)。他對於動物身體結構與功能間關係的深度認識,更是讓他有能力推斷(幾乎跟辨識骨頭時一樣信心滿滿)這些已成化石的哺乳類動物過去如何生活、移動,以及長什麼樣子。聖經中有個段落,先知以西結在異象中見到滿是枯乾骸骨的平原。居維葉暗自援引這個典故,宣稱自己能讓化石骨頭復生,至少是在腦海中;他還用打趣的口吻說,自己可沒有神奇號角之助。他「復活」這些動物,就跟他家隔壁、博物館園區中動物園的動物一樣有生命力。居維葉等於豐富了德呂克「過去世界」的概念,讓裡頭多了一間迅速拓展的動物園,住著此前未知的各種哺乳動物,其中許多有著驚人的大小,而且全數都已滅絕。即便有更多的「活化石」現身(有是有,但情況稀少),也愈來愈難用牠們為化石和現有物種之間的差異做出全面的解釋。至此,人們已經把滅絕當成自然世界確實會發生的事情。化石因此可以當成「過去」的可靠見證,而過去與現在截然不同。深歷史確實是個陌生的國度。

——本文摘自泛科學 2021 年 4 月選書《地球深歷史:一段被忽略的地質學革命,一部地球萬物的歷史》,2021 年 3 月,左岸文化
所有討論 1
左岸文化_96
35 篇文章 ・ 10 位粉絲
左岸的出版旨趣側重歷史(文明史、政治史、戰爭史、人物史、物質史、醫療史、科學史)、政治時事(中國因素及其周邊,以及左岸專長的獨裁者)、社會學與人類學田野(大賣場、國會、工廠、清潔隊、農漁村、部落、精神病院,哪裡都可以去)、科學普通讀物(數學和演化生物學在這裡,心理諮商和精神分析也在這裡)。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不要再誘惑我了!快使用「自言自語」克服心中的小惡魔——《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
幼獅圖書
・2020/02/25 ・195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2 ・五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 作者/蔡宇哲、潘怡格

小美:「好想吃雞排啊,但吃了就減不了肥了!」
小明:「好想耍廢啊,但明天就要考試了!」
小美:「天啊,生活中的誘惑真是太多了,怎麼辦?」

你是不是也常陷入這樣的天人交戰中呢?事實上,我們每天都會面臨許多誘惑,如果要抗拒這些誘惑,我們需要有強大的「自制力」,也就是抑制內心衝動的能力。

自制力對人們與社會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省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平的解決激烈的爭論、以及達成自己的理想;相反的,若是缺少了這個能力,就有可能對自己與社會造成不利後果,例如:藥物濫用、犯罪、暴力等問題。

不過說來簡單,但是怎麼克服心中的小惡魔呢?

我們該如何戰勝心中的小惡魔呢?(當然這張圖只是一個意象而已,原圖是拉斐爾所畫的米迦勒踐踏撒旦圖)圖/維基百科

相信大家一定有過一種經驗,就是當自己陷入這樣的兩難時,心中好像會出現一個小天使告訴你:「忍一下就過去了」、「加油,再堅持一下」、「不行,我應該起床了!」。

許多人相信這種內心的聲音跟自我控制間有強大的連結,不過,若真如此,它是如何運作的呢?要怎麼跟自己對話才能有最好的效果呢?

我們用內在聲音就能控制自己?

心理學家愛莉賽爾‧杜利特(Alexa Tullett)想了解內心的聲音對自制力的影響,而她的作法是藉由阻隔內心的聲音,來看看人們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否會變弱。

研究者邀來 37 位參與者,他們需要藉由電腦來完成一個測驗,研究者告訴他們:「當螢幕上出現黃色方框時,就要按下按鈕,若看到紫色方框時,就不能按下按鈕」。同時所有人會被隨機分成語音組與空間組,語音組在進行測驗時,必須一直複誦同一個單詞,例如:「電腦」;空間組則是需要在進行測驗時,用自己的非慣用手劃圈圈。

語音組因為一直在重複說話,因此就無法出現內在聲音,而空間組雖也會分心,但內在聲音還能運作。

適時的克制自己不按下按鍵就是一種自我控制能力的展現。圖/Freepik

這個測驗困難的地方在於黃色方框出現的機率高很多,這樣每個人按多了就會習慣要按鈕。但是當螢幕出現紫色方框時就不能按,所以就必須適時的克制自己不按下按鍵,這就是一種自我控制能力的展現。

結果發現,當語音組參與者不能運用內在的聲音去控制行為時,他們按錯或是錯過的比例都很高。

研究者認為人們可以運用內在的聲音來提醒自己不要犯錯,一旦內在聲音也沒有辦法提醒時,舉止就會變得比較衝動,而無法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為。

你試過在心裡跟自己對話嗎?從這個研究知道,這樣的自言自語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訓練我們的自我控制能力,來抵抗生活中的各種誘惑。

所以不妨在生活中保留一點時間讓自己跟自己對話,久了以後養成習慣,不只會更了解自己,也能夠更有自制力。

用對方法,我們也能提升自我控制力

我們要怎麼做才能保持高度的自我控制呢?以下提供幾點建議:

一、與自己對話

無論是疲累時告訴自己繼續堅持下去、還是半夜想吃一份炸雞排時,告訴自己別再吃了,亦或是快被別人激怒時,告訴自己不要爆發。當我們能夠習慣性傳遞訊息給自己,便能慢慢的訓練出高度的自制力,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行為。

二、擁有充足的睡眠

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為自己的目標長期奮戰喔!圖/Ihsan Aditya@Pexels

很多人可能都忽略了,睡眠對自制力的影響相當大。當處於缺乏足夠的睡眠(少於六小時)時,大腦的運作效率就會下降,這樣不僅使得自我控制能力不佳,連帶創造力與對抗壓力的能力也會減弱。

人們常會說睡眠不足的人比較容易生氣,就是這個道理,因為缺乏睡眠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因此,不要輕易熬夜,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為自己的目標長期奮戰。

三、培養運動的習慣

規律的運動也是一個提高自我控制力的好方法,有研究指出每個禮拜運動三次,自制力就有明顯的提升。不要再幫自己找藉口了,每個禮拜固定一兩天去慢跑,或是跟朋友打打籃球,甚至只是多走路,都是很好的方式,對自己的健康也有幫助呢!

想要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傾聽內在的聲音只是其中一種執行的方式,重點是我們是否能一次又一次的付諸行動,成功抵抗誘惑。若可以把握住上面幾個要點,那麼就可以讓自己更有效率的完成目標,掌控自己的生活囉!

——本書摘自《用心理學發現微幸福》,2019 年 11 月,幼獅文化出版

幼獅圖書
6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