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實現虛擬偶像的全像術 ──《知識大圖解》

知識大圖解_96
・2015/12/03 ・295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看最新科技如何用光線重現3D物體,甚至使其更逼真!

本圖出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全見版請點擊圖片放大。
本圖出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全見版請點擊圖片放大。

全像術(hologram)的原理與用環繞音效錄製交響樂十分類似──聲音一旦被錄下,就算請不到交響樂團來演奏,我們仍能一遍又一遍地重現音樂。

全像術記錄的不是聲音,而是光被物體散射所形成的干擾圖形。如此我們便可事後重製散射光,製造出該物體實際存在的錯覺。捕捉全像需要雷射光源,最常使用的是紅色的氦氖雷射。先以分光鏡將光束分開,接著每道新的光束會循不同路線照射在全像記錄盤上。第一道光束──物射束(object beam)會照射在物體本身,第二道則照射在記錄盤上,作為製作干擾圖形的參考依據。

每道光束在抵達目標以前,都會通過一個鏡片。全像記錄器的鏡片有別於照相機鏡片,其目的不是要聚光,而是散光。物射束照射在物體上時,光會反射與折射,部份光束會射往全像片的方向。物射束抵達全像片後,會與參考光束(reference beam)發生碰撞,並形成干擾圖形。光敏感化學物質所製造的微粒能忠實記錄干擾圖形,其原理就如同攝影技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曝光的全像片基本上比較像CD,而不像攝影負片。儲存的資訊無法光靠肉眼閱讀,它看起來更像是一連串凹凸不平的波形線條。若想觀看全像圖,我們必須將光源照射在底片上。

全像片主要分為兩種,每種觀看的方式都不一樣。觀看穿透式全像片時,我們要將單色光照透底片,藉此製造出單一顏色(通常為綠色)的浮動3D圖像。倘若是在鈔票上所看到的反射式全像片,其回彈的光線則可能是多彩的。

製造全像片的過程跟傳統攝影一樣,要慎防其他光線滲入,因此我們通常必須在暗房裡方能錄製全像片。由於大部分全像雷射為紅色,傳統暗房的紅光會破壞全像片,因此必須以綠光或藍綠光取代。

全像片對環境因子也比一般攝影敏感得多。由於要將大量資訊裝載在如此小的空間裡,雷射光只要出現細微的偏差,就可能會破壞全像。地板振動或身體動作所造成的空氣振動,甚至人的呼吸都可能干擾全像製作過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像片雖然製作困難,但它所能儲存的容量卻非常不可思議。全像圖片完全是立體的,從每個角度都能觀看。影像可以縮放,而用某波長製造的全像也可以用另一波長來觀看,所製造出的全像與觀察光的波長等比例。因此理論上來說,我們只要用X光來製造全像,然後在可見光下觀看,就能做出極度微小,小至分子規模般細緻的全像。儘管理論如此,但此一概念尚未被具體實現。

全像技術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製造會移動的全像;就跟攝影底片一樣,傳統全像片一旦經過曝光,影像就會固定下來。蘇格蘭公司Holoxica研發了可以儲存預錄全像影片的全像螢幕。這種螢幕的光源在後方,可以向上投射全像。螢幕允許動態變換預錄影像,藉此改變可見的投射畫面。接著只需透過簡易干擾圖形的組合,就能製造出較複雜的影像,這有點類似像素在液晶螢幕上形成影像的原理。

真正的移動全像也許尚未問世,但Musion、AV Concepts和Hologramica等公司已利用先進的數位媒體技術,創造出擬真的一比一大小3D投射影像。這幾家公司創造了虛擬樂團「街頭霸王」(Gorillaz)、讓鋼琴家與其全像分身四手聯彈,甚至讓音樂家死而復生(請見「死而復生」一欄)。

麗茲.貝瑞(Liz Berry)是3D全像投射公司Hologramica的主任,我們跟她討論到佩珀爾幻象(Pepper’s Ghost)這個古老的神奇舞台表演:「佩珀爾幻象原本用於維多利亞劇院,目的是要製造出超自然的效果。他們會在觀眾眼前放置一個被光打亮的表演者,並在表演者和觀眾之間架一塊玻璃。觀眾不知道自己正透過玻璃看著舞台,因為玻璃是透明的。而表演者的反射看起來就像是個靈異幻影。如今我們利用的則是高解析度影片,並以特殊研發的金屬薄片取代玻璃。影像會投射在地板上的隱藏螢幕,因此你只看得到金屬片上的反射,影像就這麼變出來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全像幻影基本上就是透過2D的高解析影片來投射成像。雖然追根究底來說,我們所製造的並非全像,但大眾還是會認為它是3D全像。有時我會想,我們應該要舉辦個命名大賽,找出比較好的名字,但我猜現在我們只能繼續用全像來稱呼它了!」

英國Beagle Media公司將這項技術作了小型應用,該公司研發了最先進的全像放映機之一:Holo。他們利用Mac Mini桌上型電腦和140公分的三星螢幕,將2D影像投射成看似3D的影像。除此之外,動作感應器也讓使用者能以手勢來即時操作物體。

錯覺技術也可用來研發可觸碰式全像。幻象玩具是經典的錯覺技術:只要將物體置於一片朝上的凹面鏡片底部,然後再蓋上另一面頂部有開口的凹面鏡。內室裡反射的光線會將影像聚焦在開口,讓物體看起來像是憑空立在上頭。

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利用此項技術,試圖研發出可與使用者互動的全像。他們利用任天堂Wii遙控器上的紅外線感測器來追蹤手部動作,而空中的超音波訊號則負責製造微小的壓力波,藉此模擬碰觸的感覺。微軟公司也正針對Kinect感應器研發類似的技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類技術的潛力無窮。全像影像不但可用於娛樂、藝術和教育,應用於媒體科學、科技設計和擴增實境的潛力也無可限量。以色列的醫生已能在手術過程中利用互動式全像,即時重製器官的模型,藉此協助手術;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后大學的人體媒體實驗室(Human Media Lab)也在設計Skype視訊的3D版本(右下圖),目前正在研發初期。

真正的移動式全像目前看起來可能有點像1980年代的液晶螢幕,但看看如今的液晶螢幕已發展到什麼地步了。對Hologramica公司來說,這就彷彿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可以讓車子漂浮、把芭蕾舞者變成水晶天鵝、在舞台上做出一些其他方式所無法做到的效果。正所謂眼見為憑,人們只要看著這些影像,就會完全投入其中,視其如同真實。」

66
本圖出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全見版請點擊圖片放大。

死而復生

2012年,已於1996年過世的音樂家圖派克.夏庫爾(Tupac Shakur)在柯契拉(Coachella)音樂節的舞台上加入了饒舌歌手史奴比狗狗(Snoop Dogg)跟德瑞博士(Dr. Dre)的表演,讓現場觀眾又驚又喜。

如今只需透過真實影片、電腦合成影像、替身和動作捕捉技術等數位科技,就能讓死去的表演者復活,再次回到舞台上。這種幻象利用Musion Eyeliner全像技術製造;《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訪問了Hologramica公司的主任麗茲.貝瑞,談談這些神奇幻象的製造與投影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投射某個人像,你必須為該對象拍下連續且完整的全身照,作成高解析度的影片。這個任務可透過拍攝影片來達成,或你運氣很好,找到某個你的拍攝對象現有的影片。或者,你也可以運用電腦合成影像。然而,更多時候你得混合多種技術。舉例來說,當初創造出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身影,就是混合了新舊影片,以電腦合成為擬真的全像。

「表演中的每個元素都必須看起來很逼真。燈光必須正確,這是最重要的元素。不過我認為舞台本身一開始就得謹慎設計,如此方能最有效、最優雅地佈置好眾多龐大的器材,這些器材所擺設的位置必須非常精準。有些需要考慮的事項完全屬於技術性,有些則需要創意,也需要好的影像,最後透過電腦技術將真實影像與虛擬影像毫無瑕疵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節錄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知識大圖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知識大圖解_96
7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How It Works擅長將複雜的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的圖解知識,編輯方式以圖像化百科呈現,精簡易懂、精采動人、深入淺出的圖文編排,讓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輕鬆閱讀。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驅動未來科技創新的運算平台領導廠商—Arm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10/26 ・259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Arm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Arm(安謀)是一家來自英國提供處理器 IP 架構設計的矽智財公司,你可能不清楚 Arm 在做什麼?但你可能在最近的新聞中聽過它,而且,你可能每天都在使用他們的產品!

實際上,90% 的智慧型手機使用的 CPU 晶片,其指令架構集(ISA)都是採用 Arm 架構,例如部分蘋果產品所使用的晶片、Android 手機常見的驍龍系列,以及聯發科技推出的天璣系列晶片,Arm 都是這些處理器架構的主要供應商。

每片 CPU 上,都有 ISA。圖/pixabay

不過這個指令架構集(ISA)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每台手機甚至電腦都要有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什麼是指令架構集(ISA)?

指令集架構(ISA)是電腦抽象模型的一部分,它定義了 CPU 如何被軟體控制。ISA 作為硬體和軟體之間的介面,既規定了處理器能夠執行的任務,又規定了如何執行這些任務。ISA 提供了使用者與硬體互動的唯一途徑。ISA 可以被視為程式設計師的手冊,透過 ISA,組合語言程式設計師、編譯器編寫者和應用程式程式設計師方能與機器溝通。

處理器的構建和設計稱為微架構(micro-architecture),微架構告訴您特定處理器的工作原理,例如,Arm Cortex-A53 和 Cortex-A73 都是 Armv8-A 架構的實現,這意味著它們具有相同的架構,但它們具有不同的微架構。

目前常見的 ISA 有用於電腦的 Intel/AMD x86_64 架構,以及在行動裝置是主流的 Arm 架構。而 Arm 本身不製造晶片只授權其架構給各個合作夥伴,授權的架構也被稱為「矽智財」(Semiconduct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e,簡稱 IP),並由合作夥伴依據規格打造合規的矽晶片。

Arm 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今年九月,Arm 在美國紐約那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吸引大量投資者的目光,除了節能的設計,Arm 持續提升產品效能,使得 Arm 架構具有強大的競爭優勢,讓 Arm 的技術和產品,除了在行動裝置與物聯網應用佔據了重要地位,也在後續發展的其他產品持續協助產業推動技術革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早,Arm 架構是為了依靠電池運作的產品而設計的,隨著這十多年來的轉變,行動裝置成為主流,而 Arm 架構也成為了行動裝置的首選。

除了 Arm 原本行動裝置的通用 CPU 領域,Arm 亦著手開發專用 CPU 的架構,這些專用 CPU 的使用情境包含雲端基礎設施、車用和物聯網(IoT)。

現在 Arm 除了在手機處理器上有超過 90 % 的市占率外,在物聯網與嵌入式應用上有 65% 的市占率,目前車用晶片也逐步轉向由軟體來定義汽車的電子電氣架構,這凸顯了軟體在未來汽車架構的重要性。「嵌入式邊緣裝置使用的可擴充開放架構 (Scalable Open Architecture for Embedded Edge;SOAFEE) 」建立以雲原生的系統架構,透過雲端先行開發軟體,協助汽車產業業者在產品正式商品化前,能在基於 Arm 架構的晶片上進行虛擬環境測試,目前 Arm 在車用晶片上,市佔率超過四成。

由感測器至智慧製造系統設計,Arm 與生態系密切合作,推動技術創新

在雲端運算上,Arm 也推出了 Arm Neoverse 技術平台來協助雲端伺服器的晶片設計,並配合新推出的 Arm Neoverse 運算子系統(CSS),來簡化專用晶片的設計複雜性,減少晶片設計花費的時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 Arm 日益完整的產品組合下,透過與廣大生態系合作,能為市場提供許多軟硬體解決方案。首先,在行動裝置上,Arm 近乎霸占市場。而在 AI 發展與網路速度持續提升的趨勢下,許多運算都可以在雲端完成,最近的實例為 Nvidia 的 GeForce Now,只需一台文書機,就能暢玩 3A 大作,或是 Google 的 Colab,讓 AI 能在文書機上完成運算,造福了沒有高級顯卡的使用者。

未來,邊緣運算將陸續解開雲端運算的束縛,而 Arm 也在前期投入了雲端基礎開發,配合行動裝置的市占率,無論如何 Arm 都將在未來科技業占有一席之地。

Arm Tech Symposia 將在 11 / 1 與 11 / 2 盛大舉辦

2023 Arm 科技論壇(Arm Tech Symposia)即將在 11/1 台北萬豪酒店,11/2 新竹國賓飯店盛大舉辦!這是 Arm 每年最重要的實體活動之一,以【Arm is Building the Future of Computing】為主軸,探討在 AI 時代來臨之際,Arm 最新的技術如何驅動創新科技,為次世代的智慧運算、沉浸式視覺、AI 應用、自主體驗等帶來更多可能性。 

這次 Arm 科技論壇將圍繞在車用、物聯網、基礎設施、終端產品等熱門 AI 應用領域,並邀請台積公司、Cadence、瑞薩電子、新思科技、CoAsia 擎亞半導體等各領域專家,帶來產業第一手趨勢洞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次,也會分享 Arm 的新技術在 AI 的應用,包含如何透過軟體定義汽車降低汽車電子系統核心 EUC 整合的複雜性,同時維持汽車資安;以及介紹專為特定工作負載而設計的運算方式,如何讓企業不受外在環境與技術影響,處理更大規模的數據。

今年 11/1 在台北場的座談會,主題為 Edge computing on AI,探討邊緣運算在人工智慧上的應用,以及人工智慧對於半導體產業以及晶片研發帶來的影響,邀請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程世嘉、聯發科技執行副總經理暨技術長周漁君,以及 Arm 台灣總裁曾志光與會。

Arm 科技論壇 11 月 1 日台北萬豪酒店。 圖 / Arm 

11/2 在新竹場的座談會主題為 The Keys of Automotive Transformation,探討汽車產業的轉型趨勢,邀請 Anchor Taiwan 執行長邱懷萱、友達光電執行長暨總經理/達擎董事長柯富仁、波士頓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暨資深合夥人徐瑞廷,以及 Arm 台灣總裁曾志光與會。

Arm科技論壇 11月 2 日新竹國賓飯店。 圖 / Arm 

無論你是硬體工程師、軟體開發人員、晶圓代工、晶片設計商、OEM/ODM 還是相關產業人士,都能在這場論壇中互相交流,充實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3 Arm 科技論壇報名連結

活動結束後填寫問卷的朋友,還有機會現場抽中 iPhone 15 Pro、 iRobot Roomba j7+ 掃地機器人、Sony WH-1000XM5 無線耳機、Dyson Purifier Big+Quiet Formaldehyde 空氣清淨機等精美好禮喔!

報名截止倒數中,現在就立刻報名吧!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只要將大腦上傳到電腦中,複製出另一個你,就可以實現永生嗎?——《千腦智能新理論》
星出版
・2023/06/28 ・198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設在未來某個時候,我們有能力瞬間取得在電腦中重新創造一個人所需要的全部資料,假設我們的電腦有足夠能力模擬你和你的身體。果真如此,我完全不懷疑基於電腦的大腦會有意識和知覺,就像你一樣。但這會是你想要的嗎?也許你正在想像下列這種情境。

假設我們的電腦有足夠能力模擬你的身體、意識和知覺,這會是你想要的嗎?圖/Pixabay

你正處於生命的盡頭,醫師說你只剩下幾個小時的生命。此時你按下一個開關,你的大腦隨即一片空白。幾分鐘後,你醒過來,發現自己活在一個基於電腦的新身體裡。你的記憶完好無損,你覺得自己恢復了健康,展開新的永恆生命。你大喊:「耶!我還活著!」

現在想像一個稍微不同的情境。假設我們有技術可以複製你的生物大腦而不影響它,現在你按下開關之後,你的大腦被複製到一台電腦上,而你沒有任何感覺。幾分鐘後,電腦說:「耶!我還活著。」但是,你,那個生物你,還是存在。現在有兩個「你」,一個在生物身體中,一個在電腦身體中。電腦那個你說:「現在我已經上傳了,不需要原本那個身體了,請把它處理掉。」生物那個你說:「等一下,我還在,我不覺得有任何改變,我不想死。」我們應該如何處理這個問題?

解決這個難題的方法,或許就是讓生物那個你度過餘生,自然死亡。這似乎很合理。但是,在生物你死亡之前,世上有兩個你。生物你與電腦你會有不同的經歷,因此隨著時間推移,兩者漸行漸遠,變成了不同的人。例如,生物你和電腦你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道德與政治立場,生物你可能會後悔創造了電腦你,而電腦你可能不喜歡有一個生物老人聲稱是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生物你死亡之前,世上有兩個你。隨著時間推移,兩者漸行漸遠,可能會發展出不同的道德與政治立場。圖/Pexels

更糟的是,你很可能會有壓力在你年輕時就上傳你的大腦。例如,想像一下,電腦你的智能健康,取決於大腦上傳時生物你的智能健康。因此,為了盡可能提高你的永生版本的生活品質,你應該在你心智健康最好時上傳你的大腦,譬如 35 歲時。你可能想在年輕時上傳大腦的另一個原因是,你以肉身活著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意外死亡,因此失去永生的機會。因此,你決定在 35 歲時上傳自己。

請捫心自問:35 歲的生物你在複製了自己的大腦之後,可以安然殺死自己嗎?隨著你的電腦版本展開自己的生活,你(生物你)則慢慢衰老、最終死去,生物你會覺得自己已得到永生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上傳你的大腦」是個誤導的說法,你真正做的是把自己分裂成兩個人。

現在再想像一下,你上傳了你的大腦,然後電腦那個你立刻複製了三個自己。現在有四個電腦你和一個生物你,這五個你開始有不同的經歷,漸行漸遠。每一個你都有獨立的意識,你是否已得永生?那四個電腦你,哪一個是永生的你?生物你慢慢衰老、邁向死亡,看著四個電腦你過各自的生活。這裡沒有共同的「你」,只有五個個體,雖然起初有相同的大腦和記憶,但隨即成為獨立的存在,此後過著不同的生活。

想像一下,你上傳了你的大腦,然後電腦那個你立刻複製了好幾個自己,每個都有獨立的意識和不同的經歷,哪一個才是永生的你?圖/Pixabay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這些情境與生孩子相似。當然,最大的不同是你不會在孩子出生時,上傳你的大腦到孩子的腦袋裡。然而,我們可說是在某程度上試圖這麼做,我們把家族史告訴孩子,教導他們,希望他們建立和我們一樣的道德觀和信仰。藉由這種方式,我們將我們的一些知識轉移到孩子的大腦裡。但隨著他們長大,他們會有自己的經歷,成為獨立的人,就像你上傳大腦產生的電腦你那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像一下,如果你能把你的大腦上傳給你的孩子,你會這麼做嗎?如果你這麼做,我相信你會後悔。你的孩子將背負你的記憶,終其一生將致力忘記你做過的一切。

上傳大腦乍聽是個極好的主意,誰不想得永生呢?但是,藉由上傳大腦到電腦中來複製自己,其實無法實現永生,就像生孩子無法實現永生那樣。複製自己是開出一條岔路,而不是延伸原本的路。開出岔路之後,會有兩個擁有知覺和自我意識的存在,而不是只有一個。一旦你意識到這一點,上傳大腦的吸引力就會開始減弱。

——本文摘自《千腦智能新理論》,2023 年 5 月,星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星出版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1

6
1

文字

分享

1
6
1
虛擬世界將主宰「全宇宙」?元宇宙的發展近況與未來——《加密貨幣的真相》
先覺出版
・2023/05/12 ・2438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元宇宙是利用雲端伺服器建立的虛擬世界,使用者可以使用虛擬實境 (VR) 或擴增實境 (AR) 進入雲端,以虛擬替身與其他使用者交流,那麼目前已經發展到什麼程度?未來又會如何發展呢?

第一個接近元宇宙的平台:機器磚塊 (Roblox)

講到元宇宙的概念,許多人立刻會想到目前熱門的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例如:動物森友會、模擬市民、暗黑破壞神、仙劍奇俠傳等。這些線上遊戲可以讓玩家在虛擬的遊戲裡擁有另外一個身分與全新的生活,但由於技術上的限制,這些線上遊戲帶給玩家的沉浸感不足,內容也只是遊戲,與元宇宙希望建立的世界還有很大的差距。

第一個接近元宇宙的平台是「機器磚塊 (Roblox) 」,它不只是一個線上角色扮演遊戲,使用者還可以設計自己的遊戲、物品、衣服,同時遊玩自己或其他開發者建立的各種遊戲,是由像樂高積木般的虛擬磚塊所建構的網路虛擬世界。

就類似於我們的影音創作發表在 YouTube 平台上,或程式設計師的程式創作發表在「應用程式商店 (App Store) 」平台上,經由平台分享讓谷歌 (Google) 分潤的概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機器磚塊(Roblox)。圖/wikipedia

元宇宙的未來可能有兩個發展方向

目前元宇宙的建立還在初期戰國時代多強爭霸的階段,各種不同的社群平台與遊戲廠商都躍躍欲試,因此還沒有系統能夠一統天下,未來誰會勝出仍不確定。元宇宙的未來可能有兩個發展方向:

第一階段:可能是由某家公司主導,但是開放原始程式碼讓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類似谷歌建立 Android 平台,讓所有開發者在平台上建立應用程式 (App:Application Program)。

例如:我在臉書的元宇宙要參加舞會,想買一個「虛擬愛馬仕包包」,則必須到「虛擬愛馬仕商店」購買,而愛馬仕公司則必須到臉書的元宇宙裡開設一家虛擬愛馬仕商店,在這裡「虛擬愛馬仕包包」就好像一個應用程式,因此和 Android 平台讓所有開發者在平台上建立應用程式的概念是一樣的。

愛馬仕包包實體店可能沒有賣虛擬愛馬仕包包。圖/wikipedia

第二階段:可能是由某個基金會主導,開放原始程式碼讓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不同公司開發的虛擬世界具有相容性,可以串連成大一統的元宇宙,就像我們現在使用相同的通訊協定在網際網路上漫遊一樣,現在我們上網都是使用「超文本轉換傳輸協定 (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設我們在臉書的元宇宙裡買了一個「虛擬愛馬仕包包」,能不能把它背到谷歌的元宇宙裡去參加舞會?答案是不行,因為程式不相容,因此未來不同公司開發的元宇宙具有相容性,才能串連成大一統的元宇宙。 目前元宇宙的發展還在第一階段,未來還有無限可能,元宇宙大爆發,臉書創辦人說:「元宇宙就是下一世代的網際網路。」就是這個意思。

由於目前臉書營運面臨瓶頸,因此開始啟動轉型,將「臉書 (Facebook) 」改名為「超越 (Meta) 」;輝達 (Nvidia) 執行長說:「元宇宙的經濟規模終將大過實體世界。」由於虛擬世界 3D 建模需要大量的圖形處理器 (GPU),將為輝達帶來另一波成長動能。我們在思考元宇宙時必須跳脫線上遊戲的思維,發展成創意發想平台、互動社交平台。

建成虛擬世界。圖/envatoelements

科技業界爆紅:元宇宙將主宰全宇宙?

Roundhill 投資公司預估 2030 年元宇宙產值高達 2.5 兆美元,這個數字可能有些誇大,但是確實代表元宇宙未來有不小的市場。事實上,未來元宇宙的重度使用者,主要還是目前網路遊戲的使用者,因此要估計元宇宙的市場,可以從目前的遊戲市場著手。

目前全球的遊戲市場每年有超過 2,500 億美元的商機,等於未來 8 年要成長大約 10 倍,如果我們把建立元宇宙所需要的資料中心所有硬體成本都計算進去,的確有可能達到這個規模。除了科技大廠躍躍欲試,為什麼連金融業、精品業也擁抱元宇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想想,要建立一個能夠容納全球數十億玩家的虛擬世界,而且現在大家對畫質與 3D 影像的品質要求愈來愈高,需要加蓋許多資料中心,包括:雲端伺服器、中央處理器 (CPU)、圖形處理器 (GPU)、儲存元件 (DDR/SSD);使用者連線需要各種網路設備與終端裝置,包括:網通設備、光纖通訊、第五代行動電話 (5G) 與物聯網 (IoT)、虛擬實境 (VR) 與擴增實境 (AR) 眼鏡、平面顯示器、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等,顯然會給科技產業帶來巨大的商機。

在元宇宙消費。圖/envatoelements

此外,玩家在元宇宙裡需要線上消費、因此需要虛擬信用卡,金融業就有參與的角色;加密貨幣在真實世界裡就是個圈錢的龐氏騙局,都可以炒作到天價,在元宇宙的虛擬世界裡,怎麼可能放過這個炒作的機會?在真實世界裡我買不起愛馬仕的包包、鞋子、項鍊、耳環等各種精品,在虛擬世界裡不就可以買了嗎?因此精品業就有參與的角色。

在真實世界裡,我住狹窄的公寓、開國產轎車,在虛擬世界裡就可以住豪宅、開法拉利跑車;在真實世界裡,我是個員工每天被老闆罵,在虛擬世界裡我就是老闆可以罵員工;在真實世界裡,想搭SpaceX的太空飛船去火星「貴森森」我付不起,在虛擬世界裡我當然可以去星際旅遊跑遍全宇宙,甚至元宇宙會提供某些工作,所以未來可能有人在真實世界沒有工作,是進入虛擬世界上班的。

總之當我們在思考元宇宙時,不要被限制在現有的網路世界裡,請發揮你的想像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加密貨幣的真相:揭穿區塊鏈無本金融的國王新衣》,2022 年 1 1月,先覺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先覺出版
2 篇文章 ・ 1 位粉絲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實現虛擬偶像的全像術 ──《知識大圖解》
知識大圖解_96
・2015/12/03 ・295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看最新科技如何用光線重現3D物體,甚至使其更逼真!

本圖出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全見版請點擊圖片放大。
本圖出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全見版請點擊圖片放大。

全像術(hologram)的原理與用環繞音效錄製交響樂十分類似──聲音一旦被錄下,就算請不到交響樂團來演奏,我們仍能一遍又一遍地重現音樂。

全像術記錄的不是聲音,而是光被物體散射所形成的干擾圖形。如此我們便可事後重製散射光,製造出該物體實際存在的錯覺。捕捉全像需要雷射光源,最常使用的是紅色的氦氖雷射。先以分光鏡將光束分開,接著每道新的光束會循不同路線照射在全像記錄盤上。第一道光束──物射束(object beam)會照射在物體本身,第二道則照射在記錄盤上,作為製作干擾圖形的參考依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道光束在抵達目標以前,都會通過一個鏡片。全像記錄器的鏡片有別於照相機鏡片,其目的不是要聚光,而是散光。物射束照射在物體上時,光會反射與折射,部份光束會射往全像片的方向。物射束抵達全像片後,會與參考光束(reference beam)發生碰撞,並形成干擾圖形。光敏感化學物質所製造的微粒能忠實記錄干擾圖形,其原理就如同攝影技術。

曝光的全像片基本上比較像CD,而不像攝影負片。儲存的資訊無法光靠肉眼閱讀,它看起來更像是一連串凹凸不平的波形線條。若想觀看全像圖,我們必須將光源照射在底片上。

全像片主要分為兩種,每種觀看的方式都不一樣。觀看穿透式全像片時,我們要將單色光照透底片,藉此製造出單一顏色(通常為綠色)的浮動3D圖像。倘若是在鈔票上所看到的反射式全像片,其回彈的光線則可能是多彩的。

製造全像片的過程跟傳統攝影一樣,要慎防其他光線滲入,因此我們通常必須在暗房裡方能錄製全像片。由於大部分全像雷射為紅色,傳統暗房的紅光會破壞全像片,因此必須以綠光或藍綠光取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像片對環境因子也比一般攝影敏感得多。由於要將大量資訊裝載在如此小的空間裡,雷射光只要出現細微的偏差,就可能會破壞全像。地板振動或身體動作所造成的空氣振動,甚至人的呼吸都可能干擾全像製作過程。

全像片雖然製作困難,但它所能儲存的容量卻非常不可思議。全像圖片完全是立體的,從每個角度都能觀看。影像可以縮放,而用某波長製造的全像也可以用另一波長來觀看,所製造出的全像與觀察光的波長等比例。因此理論上來說,我們只要用X光來製造全像,然後在可見光下觀看,就能做出極度微小,小至分子規模般細緻的全像。儘管理論如此,但此一概念尚未被具體實現。

全像技術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製造會移動的全像;就跟攝影底片一樣,傳統全像片一旦經過曝光,影像就會固定下來。蘇格蘭公司Holoxica研發了可以儲存預錄全像影片的全像螢幕。這種螢幕的光源在後方,可以向上投射全像。螢幕允許動態變換預錄影像,藉此改變可見的投射畫面。接著只需透過簡易干擾圖形的組合,就能製造出較複雜的影像,這有點類似像素在液晶螢幕上形成影像的原理。

真正的移動全像也許尚未問世,但Musion、AV Concepts和Hologramica等公司已利用先進的數位媒體技術,創造出擬真的一比一大小3D投射影像。這幾家公司創造了虛擬樂團「街頭霸王」(Gorillaz)、讓鋼琴家與其全像分身四手聯彈,甚至讓音樂家死而復生(請見「死而復生」一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麗茲.貝瑞(Liz Berry)是3D全像投射公司Hologramica的主任,我們跟她討論到佩珀爾幻象(Pepper’s Ghost)這個古老的神奇舞台表演:「佩珀爾幻象原本用於維多利亞劇院,目的是要製造出超自然的效果。他們會在觀眾眼前放置一個被光打亮的表演者,並在表演者和觀眾之間架一塊玻璃。觀眾不知道自己正透過玻璃看著舞台,因為玻璃是透明的。而表演者的反射看起來就像是個靈異幻影。如今我們利用的則是高解析度影片,並以特殊研發的金屬薄片取代玻璃。影像會投射在地板上的隱藏螢幕,因此你只看得到金屬片上的反射,影像就這麼變出來了!」

「這種全像幻影基本上就是透過2D的高解析影片來投射成像。雖然追根究底來說,我們所製造的並非全像,但大眾還是會認為它是3D全像。有時我會想,我們應該要舉辦個命名大賽,找出比較好的名字,但我猜現在我們只能繼續用全像來稱呼它了!」

英國Beagle Media公司將這項技術作了小型應用,該公司研發了最先進的全像放映機之一:Holo。他們利用Mac Mini桌上型電腦和140公分的三星螢幕,將2D影像投射成看似3D的影像。除此之外,動作感應器也讓使用者能以手勢來即時操作物體。

錯覺技術也可用來研發可觸碰式全像。幻象玩具是經典的錯覺技術:只要將物體置於一片朝上的凹面鏡片底部,然後再蓋上另一面頂部有開口的凹面鏡。內室裡反射的光線會將影像聚焦在開口,讓物體看起來像是憑空立在上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利用此項技術,試圖研發出可與使用者互動的全像。他們利用任天堂Wii遙控器上的紅外線感測器來追蹤手部動作,而空中的超音波訊號則負責製造微小的壓力波,藉此模擬碰觸的感覺。微軟公司也正針對Kinect感應器研發類似的技術。

這類技術的潛力無窮。全像影像不但可用於娛樂、藝術和教育,應用於媒體科學、科技設計和擴增實境的潛力也無可限量。以色列的醫生已能在手術過程中利用互動式全像,即時重製器官的模型,藉此協助手術;加拿大安大略省皇后大學的人體媒體實驗室(Human Media Lab)也在設計Skype視訊的3D版本(右下圖),目前正在研發初期。

真正的移動式全像目前看起來可能有點像1980年代的液晶螢幕,但看看如今的液晶螢幕已發展到什麼地步了。對Hologramica公司來說,這就彷彿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我們可以讓車子漂浮、把芭蕾舞者變成水晶天鵝、在舞台上做出一些其他方式所無法做到的效果。正所謂眼見為憑,人們只要看著這些影像,就會完全投入其中,視其如同真實。」

66
本圖出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全見版請點擊圖片放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死而復生

2012年,已於1996年過世的音樂家圖派克.夏庫爾(Tupac Shakur)在柯契拉(Coachella)音樂節的舞台上加入了饒舌歌手史奴比狗狗(Snoop Dogg)跟德瑞博士(Dr. Dre)的表演,讓現場觀眾又驚又喜。

如今只需透過真實影片、電腦合成影像、替身和動作捕捉技術等數位科技,就能讓死去的表演者復活,再次回到舞台上。這種幻象利用Musion Eyeliner全像技術製造;《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訪問了Hologramica公司的主任麗茲.貝瑞,談談這些神奇幻象的製造與投影方法。

「要投射某個人像,你必須為該對象拍下連續且完整的全身照,作成高解析度的影片。這個任務可透過拍攝影片來達成,或你運氣很好,找到某個你的拍攝對象現有的影片。或者,你也可以運用電腦合成影像。然而,更多時候你得混合多種技術。舉例來說,當初創造出法蘭克.辛納屈(Frank Sinatra)的身影,就是混合了新舊影片,以電腦合成為擬真的全像。

「表演中的每個元素都必須看起來很逼真。燈光必須正確,這是最重要的元素。不過我認為舞台本身一開始就得謹慎設計,如此方能最有效、最優雅地佈置好眾多龐大的器材,這些器材所擺設的位置必須非常精準。有些需要考慮的事項完全屬於技術性,有些則需要創意,也需要好的影像,最後透過電腦技術將真實影像與虛擬影像毫無瑕疵地融合在一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節錄自《How It Works知識大圖解 國際中文版》第14期(2015年11月號)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知識大圖解

文章難易度
知識大圖解_96
76 篇文章 ・ 11 位粉絲
How It Works擅長將複雜的知識轉化為活潑有趣的圖解知識,編輯方式以圖像化百科呈現,精簡易懂、精采動人、深入淺出的圖文編排,讓各年齡層的讀者們都能輕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