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那些年, 我們一起DIY的天文望遠鏡

科學月刊_96
・2011/10/12 ・6042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SR值 497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中自製望遠鏡,只為一探月球奧祕;哈雷彗星造訪,從此與天文結下不解之緣。海外旅居,因緣際會下師承光學磨鏡大師。轉眼,在台灣親自指導製作的水管望遠鏡已超過1000 台。

科學月刊 第四十二卷第十期

文 / 吳俊輝

和許多人一樣,從小我就很想擁有一台天文望遠鏡,但由於價格昂貴,經常只能望著雜誌中的照片興歎。在國中一年級時(台中市居仁國中),母親便騎車載著我穿梭於台中市的各大書局和圖書館間,最後我依循幾本書中的資訊,硬著頭皮自製了兩台天文望遠鏡-用水管做的折射式望遠鏡和用廢木料做的牛頓式望遠鏡(圖一),其中的光學元件都是取材自日常生活中,如化妝鏡、老花眼鏡、放大鏡等等,所以光學品質並不理想,但因口徑不小,仍可以看得很遠。

圖一:(A)1983 年我在國中一年級時所自製的折射式水管望遠鏡,口徑10 公分
圖一:(B)1983 年我在 國中一年級時所自製的反射式(牛頓式)望遠鏡,口徑20 公分。

我原本只是想用望遠鏡親眼證實月球上的確有嫦娥或是其它生物存在,因為每每仰望月球時總覺有黑影晃動。結果我只找到了令人失望的答案。事隔兩年,在1986年的3月,哈雷彗星造訪地球,當時國三的我便利用這兩台自製的望遠鏡配合傳統的底片相機和以鐵絲及水管自製的轉接環,在台中的中興嶺上清楚拍攝到了它的蹤影(圖二)。該照片在學校引起不小的騷動,自此我便與天文結下了不解之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86 年3 月,我在國三時用自製的望遠鏡所拍 攝到的哈雷彗星,由於翻拍自舊照片的關係所以只見電 漿尾而看不清塵尾。

精 進

雖然後來走上了專業天文的路,得以使用世界級的大口徑望遠鏡進行研究工作,但卻仍對如何自製望遠鏡、尤其是徒手磨鏡有莫名的憧憬,因為這是自小的缺憾。1999 年我自英國劍橋大學霍金教授的相對論小組獲得宇宙學博士學位後,便到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U.C.Berkeley)任職,因緣際會認識了一位製作望遠鏡的名師蘇拉科夫斯基(Paul Zurakowski),他是史上第一位獲得「柯利弗霍姆斯獎」(RTMC’s Clifford Holmes Award,授予對天文普及具貢獻者)的人(於1978 年獲獎),小行星「12321」更是以他命名。在他門下,我一邊擔任義工一邊學習了兩年多,不但學會了徒手磨製一流光學非球面鏡的技術,還學會了許多量測及修正鏡片的技術,這些都是決定一台望遠鏡好壞的主要關鍵。

至此,心中感到充實萬分,長期以來夢想中的破洞總算補起來了。他告訴我,許多一流的非球面光學鏡片,其實都是仰賴手工打造出來的,除了靠經驗之外,有時還得倚賴準確的第六感,這並不是每個人都學得來的,所以他要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能力。

無心插柳柳成蔭

返國服務後,自2003 年起連續四年獲得教育部顧問室「基礎科學人才培育計畫」補助(特別感謝褚德三教授、郭重吉教授、呂助增教授的支持),成立了台大望遠鏡製作實驗室,原本只是想帶著物理系的學生作點基礎性的研究和訓練,但沒想到受到顧問室的青睞與鼓勵,連續給了我們三年的全國優等獎並另案補助於2004 年辦理第一屆全國望遠鏡製作研習營(圖三),從徒手磨鏡開始,並以水管作為鏡身的主體材料。

圖三:2004 年由教育部顧問室主辦的第一屆全國望遠鏡DIY 研習營,鏡片皆由徒手磨製。

我們的實驗室另方面也同時協助國內外的計畫進行望遠鏡光學設計及測試工作( 例如A M i B A 宇宙望遠鏡計畫、POLAR 計畫),同時也有能力自製中大口徑的望遠鏡。目前國內第一大自製望遠鏡「南瀛天文台」(圖四)及第二大自製望遠鏡「台大溪頭鳳凰山天文台」皆是由我所主導規劃監造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四:南瀛天文台(口徑76公分牛頓式)於2006 年8 月驗收時所攝。圓頂結構的頂部還藏有當時的 縣長蘇煥智和我的簽名。

教育部的計畫雖然於2006年即告結束,但之後很神奇地在沒有任何經費支助下,望遠鏡DIY的活動竟如柳成蔭般地開花結果,每年先後皆有不同的單位接洽主辦。目前還保存有的資料顯示,自2 0 0 9 全球天文年至今,在我親自指導下全國已製作出超過一千支以塑膠水管及木材為主幹材料的天文望遠鏡,俗稱「水管望遠鏡」,在網路上已有許多網友分享資料,也有中國時報、蘋果日報、自由時報等多家平面及網路媒體報導過,這都是始料未及的。其中的參與者從小學生到年近八十的民眾都有。在這些營隊中,有的是從徒手磨鏡開始,有的則是使用半成品搭配水管和木料以土法製作(圖五)。過程雖然辛苦,又占用許多和家人相處的時間,但總希望不會有人再像我小時候一般無奈,希望能多啟發一些科學人才。支持我一直走下去的,其實就是學員們滿意的笑容,和細數不完的感謝信及成果照。

圖五:DIY 營隊的水管望遠鏡設計已演進至第六代,其中並教導如何徒手磨鏡。

實 作

望遠鏡的打造主要分作三大步驟:鏡片製作(包含磨鏡及鍍膜)、鏡身打造、以及光學校準(圖六)。過程中的「磨鏡」是最關鍵也是最具技術性的步驟,畢竟鏡片是望遠鏡的心臟,所以其市價主要是貴在這個部份。就反射式望遠鏡而言,其主鏡片材料費其實並不高,主要是貴在製作工錢,因此磨鏡DIY 的主要價值之一便在於此,以下將作簡要的介紹。

圖六:我向DIY 營隊演示自製望遠鏡的概念流程。

「鍍膜」則是有工業界可以支援,只要花點錢即可解決,但在上述教育部計畫的補助下,我自行設計了一台900X750 公釐的真空蒸鍍機(圖六左下),是目前台大物理系最大的蒸鍍機,最大可以處理直徑720公釐的鏡片,可以自動控制鍍多層膜,半小時內即可完成一個循環,且真空度高達10-6 托( torr ,壓力單位)。「鏡身打造」則是自製望遠鏡的重要樂趣之一(圖七),可以自由發揮創意使用不同的材料來進行,懂一點機械及電子學的人甚至可以自製追星用的赤道儀。最後「光學校準」則是極重要卻常被忽略的步驟,基本上就是要將各光學元件的光軸對齊,以減低各類像差的產生。

圖七:用大小水管及吉他調弦器拼組而成的口徑20 公分望遠鏡。
接下來將針對最具關鍵技術的「磨鏡」部分作進一步地說明。望遠鏡分為折射式及反射式兩類,後者的優點多,包括材料價格低( 因為不需透明的材料)、製作時程較短(因只須磨一個面)、機械結構較易建造( 因為主鏡在下方所以重心低)、沒有色散問題(因為採用反射原理而不是折射)等。因此不但世界級的大型望遠鏡皆已採用反射式,一般自製時也是以反射式為主。反射式的主鏡是拋物面鏡,其磨鏡過程可大致分為三步驟:「研磨、精拋、拋物面化」。自製時可以選用的材料頗多,一般雖多用玻璃,但也可使用陶磁材料,只要分子結構夠細緻即可。在「研磨」時,將未來的鏡片玻璃壓置於俗稱的「工具」之上,中間夾以磨粉和水(常用的磨粉為氧化鋁或氧化矽),將玻璃來回推拉,並一邊旋轉以減小系統誤差(圖八)。

圖八:(A)實作,磨鏡時的基本建置。
圖八:(B)實作,我示範磨鏡。

經過數小時後,物理定律便很神奇地將上方的玻璃磨成凹面,而下方的工具便形成凸面。過程中可利用三腳球徑儀、或直尺配合電鑽頭的土法來量測曲率半徑,直到快到目標曲率時,即可將磨粉換成較細的規格,讓原本粗糙的表面越來越細,最後變成毛玻璃般。接著進入「精拋」的階段,需要將原本的工具灌製上一層瀝青(圖六中),並將磨粉換為拋光粉(一般常用氧化鈰或氧化鐵)。繼續一段推拉的時間後,原本毛霧的玻璃表面便會漸漸光亮起來,等到全部亮起來後,此時的玻璃表面已大致呈球面。接著須要將其「拋物面化」,工具不變,只是原本簡單的直線來回推拉路徑,要換成「8 字形」或「W形」的路徑,以讓鏡片四周的曲率相對於中心漸漸減小,逼近拋物面。這是最難的步驟,因為W要多大、或是8字要多大,都是問題,技術好的話一下就完成了,抓不到要領的、或是之前一直有不良研磨習慣的,則會耗上很長的時間。

在這個步驟中,我們還得仰賴「干涉儀」來判斷施作的品質及進度。以一個直徑10 公分、焦長為100 公分的圓鏡而言,其球面和拋物面如果在中心相切,則在邊緣上只差大約100奈米,也就是如果要將一個球面鏡拋物面化,則需磨除的部分在鏡緣上只有約100奈米!如此小的差異就得靠干涉儀來量測(參考圖六中的直條紋干涉圖)。我們所教導製作的干涉儀利用人人自家可製的簡單光柵和LED 光源,成本大約只有100元不到,效果卻很好,再配合自撰的模擬軟體,即可將拋物面的誤差控制在100奈米以內,如再佐以刀邊測試,則可將誤差下修到2 0 奈米以內。很多人在親自體驗之前,都不敢也不願相信這一切皆是以徒手完成!徒手磨鏡在台灣數十年前即已有人陸續嘗試,並非新鮮事,而我們這裡所不同的是,對於最終階段的品管以及改進的技術,這也是掌控一面鏡片好壞的關鍵。以上的這些步驟其實都不難,但要知道要領;材料也不貴,但要找到合適的。當你徒手完成一片奈米精度的鏡片時,這一切辛苦所換取的便是無法言喻的喜樂。

眼見為憑

很多人在參與我們的活動之前,多半懷疑我們的水管到底能不能用?圖九是一位嘉義和興國小的學生所自製的水管望遠鏡,由於其家中經營汽車烤漆,便將水管外表烤上最高級的汽車烤漆,使其質感瞬間提升數百倍。重點是,這樣的東西能用嗎?

圖九:土味十足的水管望遠鏡在汽車烤漆的塗裝加持後,瞬間升級!

我們營隊活動的重點之一,便是教學員如何以零成本或低成本進行天文攝影,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就是利用自己的手機相機或家中的傻瓜相機。圖十是用手機相機直接搭配水管望遠鏡(無加裝其它任何配件)所拍攝到的太陽黑子、月球表面、及木星木紋。圖十一是從台大物理系頂樓於夜間使用水管望遠鏡所攝得的101 大樓。參加過我們活動的學員手機中,都有無數和此處類似的照片。

圖十:以手機相機直接搭配口徑11.4 公分的水管望遠鏡所拍攝到的(A)太陽黑子(使用A4 紙直接投影)、(B)月球表面(2010.6 月偏食),以 及(C)木星,皆攝於市區。
圖十一:夜間自台大物理系頂樓使用水管望遠鏡所攝得的101 大樓。

除此土法外,我們也教營隊學員如何改裝一般的平價USB網路攝影機,配合免費卻很專業的疊圖軟體(Registax),讓其瞬間變成天文專用攝錄影機(圖十二),此法可搭配個人筆電,於夜間進行天文攝影或於日間進行賞鳥,或於大運動場中觀看比賽。依此法所攝得的照片,其品質已可媲美專業天文照片,而成本卻只有數百元。由於我們教製的望遠鏡口徑都在10 公分以上,集光力多在250 倍以上,所以即使是在市區,只要天候正常,都可以進行觀測,本文所展示的天體照片,都是在台北市區內所攝,若在無光害處拍攝其效果將會更好。我們也曾在仁愛路邊及台大校園利用水管望遠鏡辦理數次的觀星活動,民眾無不驚喜萬分。重點是,我們的DIY望遠鏡成本都很低,以十多公分的口徑為例,我們的製作成本僅約三千元左右,這和市售動輒數萬元的天文望遠鏡相比,就效能而言有過之無不及,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自製的鏡片其精度都較市售的品質為高;即使是使用現成鏡片的營隊,其每一片鏡片都是由我親自使用干涉儀一一檢測過後才發出去,凡是精度不達要求的(八分之一波長),都一律退回給廠商。至此,所謂「低成本、高效益」,應是相去不遠矣。

圖十二:由一般PC 用的網路攝影機所改裝成的天文望遠鏡專用攝錄影機。

山寨營的出現

多年推廣下來,該營隊活動其實也引起廠商和部分科教人員的注意,近年已有數起所謂的山寨營出現。原本推廣是件好事,但仿效的人多半只學半套,也就是製作出來的望遠鏡外觀和我們的很像、或是購製使用和我們規格相同的零組件,但最終所呈現的影像品質卻大大不如我們,其原因在於所使用的光學元件並沒有像我們一樣在精心檢測通過後才發給學員,或是在DIY 的最後並沒有進行精確的光學調校(見圖六的第3步驟)。台灣的光學元件供貨商畢竟還是良莠不齊,許多賣出來的貨其實都沒有達到所標榜的光學精確度,而一般民眾大多也沒有能力查察。有些更惡劣的主辦單位甚至收取學員高額的學費;口徑1 1 . 4 公分、焦長91 公分的望遠鏡其總材料費明明才大約三千元,卻要價四、五千元以上,而所使用的材料其光學品質也未達規格,實在令人感歎。

未來展望

近年來由於沒有固定的主辦單位,加上自己還是以學術研究工作為主軸,所以常會不得已要推辭掉一些主辦單位的邀約。所幸目前已有台南的南瀛科學館開始規劃長期的營運,積極要讓該活動上軌道,實在是南部人的福氣。目前我們規劃於2011 年底前,將在南瀛科學館開辦全國第一梯口徑15 公分的平價高精度望遠鏡DIY 研習營,希望能將這個系列活動向上昇華,讓貴族天文平民化!

圖十三:那些年,我們一起DIY 的天文望遠鏡——我與我的望遠鏡DIY 營隊們。

而民眾也常問我:下一梯將在何時辦在哪裡?有沒有專屬的網站可以參考?這些問題其實都讓我一再掙扎,因為自己的時間實在有限。目前我只有一個建置已超過1 5 年的英文網站提供DIY的資訊(就掛在我台大的個人網站上),目前計畫將其重整,提供更好的資訊,以便能讓更多的人受惠。另外我們在全國已組成了一個志工團(特別感謝發起人兼團長許麗香小姐),目前負責擔任各地DIY 營隊的助教人力;凡是參加過我們望遠鏡DIY營隊的學員,都有資格加入我們的志工團。如果你有資格、想加入而未加入,也都隨時歡迎你和我連絡。

真的很感謝全國各地有一群熱心的路人甲相挺和相助,讓這個活動能一路走到今天。

結 語

兒時的自製望遠鏡造就了今天的我,也造就了許多科學家。關於望遠鏡DIY 一事,或許是為自私的夢想,或許是為啟發更多的後進,我都得感謝母親當年騎車載我奔走街巷、感謝蘇拉科夫斯基的傾囊相授、感謝當年褚德三教授的支持及鼓勵、感謝各地路人的大力相挺、感謝上天讓我心想事成。願有夢人終能成大事,共勉之。(本文圖片皆由作者提供)

吳俊輝:任教台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

科學月刊 第四十二卷第十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月刊_96
249 篇文章 ・ 3717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環評大解密:「備審」到「面試」,開發案環評都在做什麼?從蘇花安帶你實際走一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9 ・319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每當大雨來襲,往返臺北與花蓮的要道——蘇花公路——總是令人提心吊膽,2024 年的 0403 大地震也讓東部邊坡變得更加不穩定,使得「蘇花公路安全提升計畫」(以下稱蘇花安)能否順利進行備受關注。然而許多人也擔心,要在本就脆弱的地質上動工,會不會造成更多環境傷害?

面對這樣的開發案,我們需要一個既科學又客觀的評估機制,以把持開發需求與環境保護間的平衡點,也就是「環境影響評估」(以下稱「環評」)。但,為什麼在新聞裡,環評會議總是砲火隆隆?有人覺得太輕率,又有人覺得太拖延?環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環評成爭論之源,到底有什麼好吵?

根據《環境影響評估法》(以下稱「環評法」)第 1 條,環評的定義是「為預防及減輕開發行為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藉以達成環境保護之目的」。所謂建設,多少會對環境動刀,既然如此,我們就須把傷害最小化,在開發前釐清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然後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反過來說,環評也攸關開發案能否順利成行。環評法第 14 條指出,「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於環境影響說明書未經完成審查或評估書未經認可前,不得為開發行為之許可,其經許可者,無效」。換言之,環評只要沒有通過,開發案就只能停在紙上作業,這也是每當爭議性開發案出現時,環評審查何以成為焦點戰場的原因。

環評旨在預防及減輕開發對環境的影響,確保建設傷害最小化並制定保護對策。圖/envato

想知道環境評估的基礎,就得翻開厚度足以讓人躺平的《環境影響評估模式技術規範彙編》。然而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很多人以為各說各話、給過不給過,全憑長官大人一句話的評估流程,在設計上其實很科學。

以蘇花安為例,走進環評的實務面

在此之前要先釐清,蘇花安裡所指涉的開發標的並非要打造一條全新公路,而是對現有蘇花公路進行「升級改造」,而且也不是第一次。它的前身「蘇花改」包含蘇澳到東澳、南澳到和平、和中到大清水等路段,相比過去雖更安全便捷,但仍有改進空間。

以前不說,光是今(2024)年就災難頻傳。4 月 3 日花蓮發生規模 7.2 的大地震,讓大清水隧道口的下清水橋被落岩擊毀,只能先借用日治時期的舊橋通行,隨後更餘震不斷。6 月時,和中至崇德路段,則因大雨使得落石與土石流阻擋道路。地震加暴雨,前後效應加乘,讓東部交通受到嚴重打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蘇花安計畫的目標,便是延續蘇花改帶來的可靠與穩定,提高東澳至南澳、和平至和中、還有和仁到崇德三大路段的安全性。然而,要在這些穿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路段挖鑿隧道、加固邊坡,要考慮的可不只是「做不做得到」的問題⋯⋯

光是工程噪音的模擬、評估與對策,就有許多眉角

為了對噪音進行模擬並加以評估,環評中有時會選用德國聯邦數位及交通部在《道路噪音防護指南》中提到的 RLS-90 模型。

首先是分析車流量、大卡車比例、路段特性等各條件下產生的噪音。圖一為距離車道 25 公尺測得的噪音大小(噪音源為車輛底盤的位置,離地 50 公分處);橫軸為每小時經過的車輛數,縱軸為噪音分貝,七條線則為大卡車在車流中的占比。以這個例子來說,車流量每增加十倍,噪音就會提升約 10 分貝。

圖一

此外,RLS-90 也探究相應對策下的噪音表現。圖二為加設牆壁、土堤等設備後的隔音效果;橫軸代表相對於道路的高度,縱軸為音量衰減的分貝數(即屏蔽量),六條線則代表牆壁的六種高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

當然也還有許多細部參數,如車流的時速上限、汽車是否頻繁煞車與啟動(有的話噪音基準應提高 3 分貝)、白天或晚上、納入車流量至少會年增 1% 等考量。開發單位要做的,就是輸入各項參數以計算噪音大小,不符標準者則要提出相應防護措施。

以臺 9 線上的崇德國小為例,當環評發現噪音超出環境音量標準,開發單位便提出於施工期間在學校近臺 9 線一側加裝隔音牆,並在學校設置全天候固定式噪音監測點。這些都是環評過程中,在審查委員提出意見後,再經由開發單位回應改善的結果。

除了噪音,環評還需要考慮許多其他因素。以蘇花安來說,開鑿大量隧道後產生的土方該堆在哪裡?如要運送,揚塵是否會造成大量空氣污染?施工廢水要排去哪,能不能循環再利用?施工與營運期間,動物路殺的狀況如何、減輕對策、生態廊道的設立與生態補償等面向,都必須考慮周全,以確保從生物、個人到社會,影響都降到最低。

一階 VS 二階,資料與溝通準備大不同

在經過縝密流程後,蘇花安的環評案於 5 月 14 日正式通過初審,亦無須進入「二階環評」,只要補充易崩塌落石的防護措施與效益評估即可。二階環評常常是環評過程最容易卡關的地方,不免讓人好奇:一階與二階到底差在哪?為何有的案子要進入二階,有的不用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一階環評裡,開發商提交的文件叫「環境影響說明書」,必須說明開發行為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保護措施和替代方案,有點像考大學靠備審資料決定要不要讓你入學的概念。至於二階環評,則需要提交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還要在開發場所附近公告先前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並舉行公開說明會,聽取當地居民意見。相比之下,就像入學前還得通過多次面試,才能決定最終分數。

一般來說,某些如高速公路、捷運等的重大開發行為,都得進行二階環評。蘇花安雖然只需要一階環評,但因為涉及原住民族土地,根據《原住民族基本法》還需要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才行。雖然是拿面試當比喻方便區別,但這並不代表環評通過與否將由居民投票決定喔!二階的最大目的,還是廣泛蒐集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藉以提出合理的減輕與改善措施,再回到審查委員那裡綜合評估開發案的可行性。

二階環評重要的目的之一,是廣蒐受影響居民的意見,與合理的改善措施。圖/envato

拜環評之賜,我們得以在土地開發的過程裡,盡所能打造與自然環境的雙贏局面,然而為了審慎周全,環評「花時間」的印象也成很難撕下的標籤。然而動作慢的,其實通常不是環評本身,而是開發單位自己準備要花時間,而其他主管機關也有不同的把關機制跟考量。這就像研究生要畢業,口試跟論文審查其實很快,但寫論文以及找對主題做研究,就是自己得花的工夫。為此,環評法已經歷經多次修正,像是 2015 年即要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主動針對開發行為提出說明與建議」,而不是到了真正要評估時才來處理爭議環節。

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

瞭解環評過程就能發現,開發單位有沒有花費足夠的心力理解環境議題,並準備完整的資料與保護對策,是環評能否順利通過的關鍵。環評既非開發者的眼中釘,亦非護航者,過往歷史也在在說明,多方評估建設發展的安全性、維護自然環境仍有其必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通過蘇花安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環評如何在實際開發案中發揮作用。它不僅保護了環境,也為居民權益提供了保障,更幫助開發單位將方案最佳化,是打造永續共存的未來不可或缺的好工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解密離岸風電政策環評:從審查標準到執行成效,一次看懂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21 ・354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政策環評是什麼,跟一般環評差在哪?

隨著公共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傳統的環境影響評估(EIA),難以應對當今層層疊疊的環境議題。當我們評估一項重大政策時,只看「單一開發案」已經不夠,就像評估一棵樹,卻忽略了整片森林。因此,政策環境影響評估(SEA)應運而生,它看樹,也看森林,從政策的角度進行更全面的考量與評估。

與只專注於「單一開發案」的個案環評不同,政策環評更像是一場全面性的檢視,強調兩個核心重點:「整合評估」與「儘早評估」。簡單來說,這不再是逐案評估的模式,而是要求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就先全面分析可能帶來的影響,從單一行為的侷限中跳脫,轉而聚焦在整體影響的視角。無論是環境的整體變化,還是多項行為累計起來的長期影響,政策環評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潛在問題能儘早浮現、儘早解決。

除此之外,政策環評還像是一個大型的協商平台,以永續發展為最高指導原則,公開整合來自不同利益團體、民眾與各機關的意見。這裡,決策單位不再只是單純的「評分者」,而是轉為「協調者」或「仲裁者」,協調各方的意見看法在這裡得到整合,讓過程更具包容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政策環評並沒有所謂的「否決權」,而是側重意見的蒐集與整合,讓行政機關在政策推動時,能更全面地掌握各方意見。政策環評旨在建立系統化、彈性的決策評估程序(包含量化、特徵化等評估方式),也廣納社會面或民眾滿意度等影響因子,把正式與非正式的作法一併考量進去。再來,決策程序中能層層檢討、隨時修正,也建立了追蹤機制和成效評估標準(如環境殘餘效應、累積效應等),透過學習來強化決策品質與嚴謹度。就像一場球賽,隨時根據變化、調整策略。

這樣的制度設計,就非常適合離岸風電這類規模大、跨區域、影響層面廣泛的能源政策評估,讓我們可以在政策推動初期就想到整個工程對環境、產業發展與社會的諸多影響,也為後續政策執行奠定更穩固的基礎。

政策環評並沒有否決權,而是重在整合各方意見、量化影響以及建立追蹤與修正機制,這樣的制度設計便適用於離岸風電等大型政策評估。圖/envato

離岸風電為何需要的是政策環評?

離岸風電是能源轉型的重要策略之一,但這不是只在某塊空地上架幾個風車,而是要在廣闊的大海中進行大規模建設,牽涉的不僅是發電,還涉及海洋保育、航空交通、水下文化資產等議題,更與當地漁民的權益息息相關。

這樣的大型離岸風電工程,因海洋環境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極高,很容易讓人擔心生態影響。如何在海洋生態保護和綠能發展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就需要政策環評的把關,從多方檢視這些複雜的挑戰,確保政策推行既能穩妥,又能達成發電目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6 年 3 月,經濟部自願提出「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是臺灣首次針對再生能源政策所進行的政策環評。根據這份評估說明書,政府將採分期公告、逐年檢討的方式,每三年開放 0.5~1 百萬瓩(GW)的電量額度鼓勵業者投入開發。當時環保署(現為環境部)歷經九個月召開 2 次意見徵詢會議,蒐集環評委員、專家學者、相關機關、民眾等意見,最終於同年 12 月的環評委員會作出徵詢意見。這些協商和檢討的過程,讓政策「名正言順」,得以充分顧及各方利益與生態平衡。

共通性環境議題與因應對策

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策評估說明書」中,環評會議盤點了開發過程中共通的環境議題。

首先,對於海洋生態保育的重點,特別是對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環評會要求風機基座必須距離白海豚棲地1公里以上,以減少對其生態的干擾。實際上,這項規範在後續的實務執行中更為嚴格,例如,福海二期示範風場已退縮到 2.5 公里外,臺電二期風場甚至退到 4.2 公里外,顯示政策環評確實發揮了實質作用。此外,針對施工期間的聲音干擾,要求施工需有 30 分鐘以上的打樁緩啟動時間,並限制聲量不得超過 180 分貝等。

針對鳥類保育,政策環評也訂立了具體規範。其中,包括風機之間必須留設 500 公尺以上的鳥類穿行廊道,並在施工期間避開每年 11 月至隔年 3 月的候鳥過境期。同時,為確保這些措施確實生效,工程方也被要求設置「鳥類活動監測系統」,持續追蹤、評估風場對鳥類的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環評會也確立了「先遠後近」的開發原則,要求優先開發較單純的航道外側區塊,待累積足夠經驗及相關資料後,再進行近岸區域的開發。這項原則考量了近海生態系的複雜性,也顧到養殖漁業的漁民權益,展現出政策環評在平衡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上的價值。

新一代的審查機制:達成能源轉型及環境保護雙贏

為提升環評效率並確保審查品質,環境部參考過去離岸風電審查經驗,制定「風力發電離岸系統開發行為環境影響評估初審作業要點」,建立了全新的二階段審查機制。

環境部推動二階段審查機制,提升離岸風電環評效率與審查品質。圖/envato

這套新機制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就像「初步檢查」,由環境部依照檢核表進行初審,並由環評審查委員會執行秘書邀集 2-5 位環評委員進行初審,通過第一階段初審之業者,可取得經濟部遴選資格,其初審結果有效期為兩年,必要時可申請展延一年。接著進入「第二階段」,開發單位檢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核配的容量證明文件等資料,提供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說明書以進行實質審查。

檢核表明確規範了 15 大項審查事項、112 項檢核項目,涵蓋開發案的全生命週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程面,包含風機及海上變電站基礎設置、海域電纜路線規劃、陸域設施工程等硬體設施的規範。其中,風機基礎設置必須避開海岸保護區、河口、潮間帶等環境敏感區域,且須進行地震危害度分析。海域電纜部分,除特殊情形外,埋設深度至少須達 1.5 公尺,且不得跨越中華電信海底電纜 1 公里的範圍。

環境保護上,檢核表則對施工噪音管制訂立了明確標準。舉例來說,打樁期間警戒區 750 公尺範圍內的水下噪音不得超過 160 分貝,且必須全程採用最佳噪音防制工法。同時,每個開發案或聯席審查的風場,同一時間內只能進行一支基樁施作,而日落前一小時到日出前也不得啟動新的打樁作業。

環境監測計畫更是檢核表中的重點,分為「施工前、施工期間、營運期間」三階段,每個階段都規定了詳細的監測要求(包括海域底質監測、水下噪音監測、鯨豚目視監測等)。以鯨豚監測為例,每年需執行20趟次,四季中每季至少執行 2 趟次。此外,所有監測數據都必須上傳至環境部「環保專案成果倉儲系統」(https://epaw.moenv.gov.tw/)供各界查閱。

這套標準化的審查機制不僅解決了「同一風場可能有多家廠商重複調查或審查」的資源浪費,也透過明確的檢核項目,讓開發單位在規劃階段就能掌握更具體的環境保護要求。不僅如此,該機制亦確保了環境保護標準前後一致,避免不同案件之間標準不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語

透過新的審查機制,環境部正積極推動再生能源開發案的環評審查作業,在提升行政效率之餘,也確保環境影響評估的品質,支持臺灣的離岸風電開發及國家能源轉型政策,也做好把關。藉由標準化檢核表和二階段審查制度,期待能在推動能源轉型的同時落實環境保護。

為確保制度能持續精進,環境部每半年至一年會進行制度檢討,並持續公開所有環評書件於「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此外,環評會議召開前一週,也必須在指定網站公布開會訊息,讓民眾能申請列席旁聽或發表意見。透明化措施一方面展現了政府推動永續發展的決心,另一方面也確保全民能共同參與監督離岸風電的發展過程。未來,這套制度將在各界的檢視與建議中持續完善,為臺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心力,發揮環評作業的最大效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1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用黑白相機拍出色彩繽紛的宇宙
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
・2022/04/30 ・255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邵思齊,現就讀臺大地質科學系,著迷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現代的人們生活在充滿明亮人造光源的城鎮中,難以想像純粹的夜空是什麼樣子。對宇宙中天體的印象,多半來自各地天文台與太空望遠鏡所捕捉的絢麗星雲、星團、星系。但這些影像中的顏色是真實的嗎?如果我們能夠用肉眼看到這些天體,它們的顏色真能如影像中如此的五彩繽紛嗎?

色彩的起源:為什麼人眼能看到顏色?

電磁波跨越各種尺度的波段,有波長遠小於 1 奈米的伽瑪射線,也有波長數百公里長的無線電波。但人類眼睛中的的感光細胞僅能感測到波長介於 400-700 奈米之間的電磁波,也就是僅有這段電磁波能夠以紅到紫的色彩出現在人類的視野當中,所以我們對外界的認知就受限於這小一段稱為可見光(Visible Light)的視窗。人之所以能夠辨識不同的顏色,靠的是人眼中的視錐細胞。視錐細胞分成 S、M、L 三種,分別代表 short, medium, long,其感測到的不同波長的光,大致可對應到藍色、綠色、紅色。

S、M、L 三種視錐細胞可以感測不同的顏色,後來的相機設計也以此為基礎。圖/Wikipedia

肉眼可以,那相機呢?

在還沒有電子感光元件的時代,紀錄影像的方法是透過讓底片中的銀離子曝光、沖洗後,變成不透光的金屬銀(負片),但這樣只能呈現出黑白影像。於是,歷經長時間的研究與測試,有著三層感光層的彩色底片誕生了。它的原理是在不同感光層之間加上遮色片,讓三層感光片能夠分別接收到各自顏色的光線。最常使用的遮色片是藍、綠、紅三色。進入數位時代,電子感光元件同樣遇到了只有明暗黑白、無法分辨色彩的問題,但這次,因為感光元件無法透光,不能像底片一樣分層感光,工程師們只好另闢蹊徑。

於是專為相機感光元件量身打造的拜爾濾色鏡(Bayer Filter)誕生了,也就是由紅色、綠色、藍色三種方形濾光片相間排列成的馬賽克狀濾鏡,每一格只會讓一種顏色通過,如此一來,底下的感光元件就只會接收到一種顏色的光。接著,再把相鄰的像素數值相互內插計算,就可以得到一張彩色影像。由於人的視錐細胞對綠色特別敏感,因此拜爾濾色鏡的設計中,綠色濾光片的數量是其他顏色的兩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讓各個像素接收不同顏色資訊的做法,雖然方便快速,卻需要好幾個像素才能還原一個區塊的顏色,因此會大幅降低影像解析度。這對寸解析度寸金的天文研究來說,非常划不來,畢竟我們既想得知每個像素接收到的原始顏色,又想獲得以像素為解析單位的最佳畫質,盡可能不要損失任何資訊。

藍綠紅相間的拜爾綠色鏡,廣泛用於日常使用的彩色感光元件,例如手機鏡頭、單眼相機等裝置。圖/Wikipedia

要怎麼讓每個像素都能獨立呈現接收到的光子,而且還能夠完整得到顏色的資訊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整塊感光元件前加上一塊單色的濾色鏡,然後輪流更換不同的濾色鏡,一次只記錄一種顏色的強度。然後,依照濾鏡的波段賦予影像顏色,進行疊合,得到一張還原真實顏色的照片。如此一來,我們就能用較長的拍攝時間,來換取最完整的資訊量。以天文研究來說,這種做法更加划算。

另外,由於視錐細胞並不是只對單一波長的光敏感,而是能夠接收波長範圍大約數百奈米寬的光,因此若是要還原真實顏色的影像,人們通常會使用寬頻濾鏡(Broadband filter),也就是波段跨足數百奈米的濾鏡進行拍攝。

美麗之外?濾鏡的科學妙用

雖然還原天體的真實顏色是個相當直覺的作法,但既然我們有能力分開不同的顏色,當然就有各式各樣的應用方法。當電子從高能階躍遷回到低能階,就會釋放能量,也就是放出固定波長的電磁波。若是受到激發的元素不同,電子躍遷時放出的電磁波波長也會隨之改變,呈現出不同顏色的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我們在拍攝時,可以只捕捉這些特定波長的光,那我們拍出的照片,就代表著該元素在宇宙中的分佈位置。對天文學家來說,這是相當重要的資訊。因此,我們也常使用所謂的窄頻濾鏡(Narrowband filter),只接收目標波段周圍數十甚至數個奈米寬的波長範圍。常見的窄頻濾鏡有氫(H)、氦(He)、氮(N)、氧(O)、硫(S)等等。

有時候,按照原本的顏色疊合一組元素影像並不是那麼妥當,例如 H-alpha(氫原子)和 N II(氮離子)這兩條譜線,同樣都是波長 600 多奈米的紅色光,但如果按照它們原本的波長,在合成影像時都用紅色表示,就很難分辨氫和氮的分布狀態。這時候,天文學家們會按照各個元素之間的相對波長來配製顏色。

以底下的氣泡星雲(Bubble Nebula, NGC7635)為例,波長比較長的 N II 會被調成紅色,相對短一點的 H-alpha 就會調成綠色,而原本是綠色的 O III 氧離子則會被調成藍色。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相對輕鬆地在畫面中分辨各個元素出現的位置。缺點是,如果我們真的用肉眼觀測這些天體,看到的顏色就會跟圖中大不相同。

由哈伯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氣泡星雲,使用了三種波段的窄頻濾鏡。圖/NASA

當然,這種人工配製顏色的方法也可以用來呈現可見光以外的電磁波,例如紅外線、紫外線等。舉哈伯太空望遠鏡的代表作「創生之柱」為例,他們使用了兩個近紅外線波段,比較長波的 F160W 在 1400~1700nm,比較短的 F110W在900~1400nm,分別就被調成了黃色和藍色。星點發出的紅外光穿越了創生之柱的塵埃,與可見光疊合的影像比較,各有各的獨特之處。

三窄頻濾鏡疊合的可見光影像與兩近紅外線波段疊合的影像對比。圖/NASA

望遠鏡接收來自千萬光年外的天體光線,一顆一顆的光子累積成影像上的點點像素,經過科學家們的巧手,成為烙印在人們記憶中的壯麗影像。有些天體按照他們原始的顏色重組,讓我們有如身歷其境,親眼見證它們的存在;有些影像雖然經過調製,並非原汁原味,卻調和了肉眼所不能見的波段,讓我們得以一窺它們背後的故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國大學天文社聯盟
7 篇文章 ・ 19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