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中心的團隊研發出all in one複合式全景影像系統(以下簡稱all in one),藉由硬體的整合和軟體的設計,在單一運算單元有限的運算能力下實現多種影像功能。此系統以四顆具有190度廣角攝影機為基礎,擷取車輛周圍的影像資訊,再藉由軟體和硬體的整合,成為擁有全周影像系統、車道偏移偵測系統、盲點警示系統和停車輔助系統等四項影像輔助功能的複合式影像系統,也是目前市場上唯一具備多功能的影像系統。車輛中心陳建次副專說:「過去沒有人做過(硬體整合)這件事。」這項突破性的整合軟硬體技術也榮獲國家發明獎和國內外發明競賽的大獎。
四種影像安全系統一次滿足
all in one所結合的四項功能可在許多情況下滿足影像輔助的需求,全周影像系統利用車身前後左右的四個鏡頭捕捉影像,透過影像座標轉換,將四個方向的影像即時動態縫合,在螢幕上呈現車身周圍的鳥瞰畫面,讓駕駛一目了然地看到車身周圍的環境。盲點警示系統利用車身左右、後方的鏡頭,呈現駕駛視線的死角,若有物體接近車身,也會發出警告提醒駕駛。車道偏移系統確保駕駛行駛在適當的車道上,若駕駛在高速公路上精神不濟,行駛路線偏移,系統就會發出警示,提醒駕駛集中注意力。倒車輔助系統讓駕駛在螢幕上看到車輛後方的影像,並標示倒車路線供駕駛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本,每一個單獨的影像系統都有各自的ECU,但四個系統就要有四塊電路板,不同的影像系統也有各自的鏡頭。依據運算能力,ECU上的影像運算系統分為高速和低速兩種,低速影像運算系統能夠負荷低速或低解析度的影像,但高速移動或高解析度的影像需要使用高速運算系統。陳副專表示,all in one在硬體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將高速影像運算單元跟低速影像運算單元整合在同一塊ECU上,可以節省晶片的使用量,也併用了鏡頭,降低系統成本,更提供未來擴增功能的機會。
自動切換影像功能 維持精簡運算量
要讓all in one的四個功能在一塊ECU有限的運算能力下流暢運行,則有勞軟體的管理。研究團設想了各種駕駛情境以及該情境所需的輔助影像,依照重要性排列各個功能的優先順序,車輛行駛時只要掌握車輛的時速、檔位、方向燈等訊息,軟體就能推估當下的情境,自動切換到最重要的功能,關閉不需要的功能,並調低次要功能的解析度,以降低運算的負荷量。例如,高速公路上行駛的車輛需要車道偏移系統及盲點警示系統,當駕駛「度估」失去方向時、或有車輛逼近時,系統會發出警示提醒駕駛提高警覺,而全周影像和倒車輔助這兩項功能則可關閉。
車輛中心的all in one複合式全景影像系統已經相當成熟,目前正在與許多系統商和台灣大車隊、和欣客運、台北客運、首都客運、新竹物流等車隊積極合作,進行不同程度的功能試運行,合作的車隊有小客車、大客車、貨車等,駕駛環境也涵蓋市區和高速公路,從司機的訪談中,研發團隊可以得到使用者在不同車種、環境下的經驗回饋,進而優化功能。
All in one 目前整合了車輛中心過去自行研發的四個影像技術,有了這個成功經驗,研究團隊未來將進一步整合駕駛者監控、前方防撞、全周影像式障礙物系統和倒車影像式障礙物系統,發展成八合一的影像系統,一次實現目前市場上所有的影像功能。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他叫多蘿西‧萊維(Dorothy Elizabeth Levitt),是英國第一位女賽車手,也是女性主義的先鋒,在上(20)世紀初的英國汽車才發明不久,開車的男生少,開車的女生更是罕聞。當時極少人可以接受女生開車,就連他的老師都嫌棄他是個女生,很不情願地教導。而且,早期的學車不僅要會開,還要會維護保養修理,與今日車手只專注於操駕大大不同。
如果車子超硬,以至於能量快速轉移到駕駛或乘客身上,那恐怕就得面對 15 倍以上的殺人力道了……哎呀,我真是的,怎麼突然就進入科普狀態了!?我該趕緊把這台車的車牌號碼跟車型給記起來,馬上報案,別讓這個自以為比我帥的傢伙跑了才對。我一看,原來是台納智捷U5,這不就是前些日子大陣仗把車送去西班牙,接受法規撞擊測試的那台新車嗎?我記得測試場叫做 IDIADA,是江湖七大武器…..阿不對是全球七大車輛測試中心之一,位於西班牙巴塞隆納近郊,是獲得 Euro NCAP 歐洲新車評測計畫組織認可、好棒棒的測試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到 Euro NCAP,前陣子有網友到政府成立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發起連署「臺灣增設TW-NCAP議題」,很快就超過附議人數 5,000 人之門檻,我當時也鍵盤支持了。畢竟在台灣,上市的車子只代表過了及格的基本關,但哪一台更能保障安全?因為到現在都還沒有車輛碰撞的透明資料,所以只能一邊抱怨一邊猜(然後一邊酸)。
因為有參與連署,我對 Euro NCAP 也算是略懂略懂。Euro NCAP 成立,至今剛好滿 20 年,他們由歐洲多個政府和多個汽車工業機構組成,雖是民間發起,但獲得政府支持,秉持「獨立性」與「公開性」原則,旨在帶來零傷亡的交通。要做到這點,NCAP 必須比法規還要嚴謹與完善,以 Euro NCAP 為例,共分有成人保護、兒童保護、行人保護及安全輔助等共 4 個主軸,其中包含了 19 項主要的評價測試與 51 項的主觀評價。
另外,最重要的當然不是車子變形還是損毀,而是人還能不能好好的。在 Euro NCAP 的測試中,測試員會透過遍佈假人全身的感測器,計算出每個部位遭受到的傷害值,然後套用不同的計算方式,如法規標準、各國 NCAP 的不同規定,就可以得到合格還是不合格,或是各國 NCAP 的單項評價得分。以 Euro NCAP 胸部壓縮量的分數來舉例,若超過 42 mm 則為 0 分,低於 22 mm 即可以獲得滿分 4 分。納智捷U5在西班牙的測試結果中,在駕駛的胸部壓縮量為 25.02mm,副駕駛則為 18.19mm,算是落在非常高的標準內啊!
不過若要拿 Euro NCAP 的最高五顆星,沒在歐洲上市的納智捷是辦不到的。要獲得 Euro NCAP 核可進行整套 Euro NCAP 條件測試,得先在歐洲上市才行,不然相關實驗室也沒有義務承接車廠委託進行 Euro NCAP 規格的碰撞,為車輛背書。另外,要在成人保護、兒童保護、行人保護及安全輔助四個項目的表現都各別拿到五顆星,才能算是真正的五顆星,這是為了防止有些車廠將資源集中投入於某一項目上,舉例來說,若某車的成人保護項目達到五顆星,但行人保護卻只有四顆星,車廠最高的星等也就只能獲得四顆星。
等等!我怎麼又開始科普起來了?!我該先幫還沒來的警察把目前的狀況更全盤掌握一下。雖然這傢伙人沒事,被他撞的那台車的側面就不太好了。看到這台車的樣子,只能說好險車上沒人。不過側面碰撞發生時,車體變形也無法吸收太多側撞的動能,所以車體結構就必須夠強,不然乘客的空間被入侵過多,下場都不會太好。側撞的檢視重點就是看車側支柱(也就是 B 柱)變形成什麼樣,還有車門跟座椅對乘客的影響多大。一般來說,車子設計時會將受力點盡量控制在 B 柱下半部,來減少頭部、頸部及胸腔的傷害,因此 B 柱從側邊看為特殊的S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