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心律不整造就貝多芬經典作品?

Muzik Online
・2015/02/14 ・59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7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muzik-online
source:muzik-online

一般認為貝多芬不少作品受其耳疾影響,最近美國一項研究團隊指出,貝多芬可能另患有心臟疾病。研究發現,貝多芬不朽音樂中某些篇章,可能反映出他的心臟因心律不整而出現不規則跳動。

來自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音樂家、心臟病學家和醫學歷史學家所組成的團隊,他們針對貝多芬的一些作品進行研究。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Joel Howell表示,當人們因心律不整,包括心跳太快、太慢或不規則跳動時,會呈現某些可預測模式,而團隊成員在研究貝多芬樂譜後,發現不少節拍和調性突然轉變,似乎符合這種不對稱模式。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心臟科助理教授Zachary Goldberger指出,在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第五樂章〈抒情短歌〉(cavatina)中,關鍵處轉為降C大調,這種不平衡的節奏引發悲傷和迷惘的感覺,「可能源自於呼吸急促,與心律失常有關」,另外,降E大調第26號鋼琴奏鳴曲《告別》,作品Op. 81a(Les Adieux)開頭都反映作出曲家的心律不整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oldberger表示,這些作品就像「音樂劇心電圖」,用音樂呈現心電圖的變化。

該團隊認為,作曲家罹患耳疾或強化他在其他方面的感知力,使其更容易察覺自己的心律不整,而這種心律不整可能造就部分最偉大的作品。

新聞來源:medicalnewstoday

轉載自MUZiK ONLiNE 新鮮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Muzik Online
25 篇文章 ・ 9 位粉絲
MUZIK ONLINE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古典音樂為核心素材,結合科技與社群功能的線上收聽平台。它把古典音樂化為易於接近的數位內容,史無前例地,讓專業人士、入門者、或不排斥音樂的朋友們之間,建立起對話的共通頻道。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心房顫動提高中風風險?心房顫動有哪些警訊?如何治療?
careonline_96
・2024/04/12 ・254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一位 40 歲的男士,因為左腰痛來到急診室。」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檢查發現,居然是心房顫動造成的血栓流到腎動脈,而造成腎臟中風。」

經過醫療團隊緊急手術,取出左腎動脈裡的血栓,成功保住了腎臟。林柏霖醫師說,為了避免心房顫動持續形成血栓導致嚴重併發症,建議患者要積極處理。該患者選擇接受冷凍導管消融術,順利恢復正常心律,也預計未來再度中風的風險會降低。

心房顫動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好發在 65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因此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患病人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林柏霖醫師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皆是引起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另外,像是甲狀腺亢進、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心房受到異常電訊號刺激而出現快速且不規則收縮,在台灣的盛行率大概是 1% 至 2%。林柏霖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發作時大約 20% 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完全不曉得自己的心律有問題。由於心室收縮的速率可能忽快忽慢,患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頭暈、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血液滯留,而漸漸形成血塊。林柏霖醫師解釋,當血塊脫落,隨著血液流出心臟,就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比如血塊流入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血塊流入腦部,會造成腦中風;血塊流入腎臟,會造成腎中風;血塊流入腸系膜,會造成腸中風;血塊流入四肢,會造成肢體中風。這些併發症都相當棘手,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危及性命。

林柏霖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會大幅提高中風的風險,最好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

民眾可以透過例行性健檢中的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不過尚有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偶而發作後過一陣子又恢復正常心律。林柏霖醫師說,若必要時可使用 24 小時連續心電圖或是植入式心律監測器,長時間紀錄心律,才能夠正確診斷。目前則有些智慧型穿戴裝置亦提供測量心電圖的功能,若發現心律異常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由心臟科醫師進行判讀。

積極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可以用 ABC 口訣來說明。林柏霖醫師說,A 是 Anticoagulant(使用抗凝血劑);B 是 Better Rhythm Control(積極控制心律);C 是 Comorbidity(治療共病症),針對心房顫動患者,必須同時治療各種共病症,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抗凝血劑,能夠避免形成血液形成血栓。林柏霖醫師說,在控制心律方面可以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來治療心律不整,手術方式包含傳統電氣燒灼術與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

心房顫動手術治療是以心導管的方式進行。林柏霖醫師說明:在接受半身麻醉後,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放入導管延伸到右心房,再從右心房穿刺進入左心房。

由於導致心房顫動的異常電訊號大多來自肺靜脈,所以手術目的就是阻隔異常電訊號的傳遞。林柏霖醫師解釋,傳統電氣燒灼術是在肺靜脈周圍進行點狀燒灼,而冷凍消融術是使用冷凍球囊,利用低溫造成連續性電訊號的破壞。

「傳統電氣燒灼術是以導管前端,沿著肺靜脈開口周圍,一點一點地進行燒灼。利用熱能讓局部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阻斷電訊號。」林柏霖醫師說,「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是將一個球囊放入肺靜脈,接著注入液態的冷凍劑,讓球囊的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 30 度至 50 度,造成一圈連續性的冷凍損傷阻隔異常電訊號。冷凍導管消融術的優勢在於手術時間約可縮短一半,大約兩個小時左右。因為手術時間短,安全性就會提高,也可以降低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因為時間過久而感到不適的發生。但還是提醒,若病患面臨術式的選擇,必須根據自身狀況和醫師討論,才能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心房顫動,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林柏霖醫師說。

年紀較大、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要注意自己的心律是否規則,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特別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者已經造成症狀的心房顫動,都要積極介入治療,利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將心房顫動的問題根除。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心房顫動會造成 5 倍以上的中風機率,是個非常需要重視的疾病。林柏霖醫師叮嚀,建議大家平時要好好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維持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避免抽菸、喝酒。

如果出現心悸、頭暈、胸悶、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便要盡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4
3

文字

分享

1
4
3
貝多芬頭髮保存 DNA,讓台灣人肝同身受
寒波_96
・2023/04/26 ・27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貝多芬,是歷史上最知名的音樂家之一。2023 年問世的論文報告貝多芬的基因組,得知他有肝硬化的遺傳高風險,另外還感染 B 型肝炎病毒,令台灣人肝同身受。

符合一般人心目中貝多芬形象的畫像。圖/GL Archive/Alamy

貝多芬留下很多頭髮,哪些是真的?

貝多芬在公元 1770 年 12 月 16 日出生,1827 年 3 月 26 日去世。他在生前就非常知名,去世後名聲歷久不衰,相關研究很多,這項研究從遺傳學切入,獲得寶貴的新觀點。

貝多芬去世後留下一些遺物,但是不見得是真品。這項研究由 8 份獨立收藏的頭髮抽取 DNA,據說源自貝多芬不同年紀留下的頭髮。

8 份樣本,有 1 份「Kessler」的 DNA 含量不足,其餘 7 份足夠分析。5 份長期由不同人保存,遺傳訊息卻完全一致,應該就是貝多芬本人的。其餘 2 份看來分屬沒有關係的 2 個人,顯然不是貝多芬的頭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可能來自貝多芬的 5 份頭髮。圖/參考資料1

值得一提的是,「Hiller」頭毛之前檢驗出重金屬,有人藉此提出貝多芬去世前健康惡化,和重金屬中毒有關。但是這回得知這根本不是貝多芬的頭髮,推翻此一論點。

貝多芬的Y染色體,有點謎

從 5 個獨立來源獲得的古代 DNA,能拼湊出完整的基因組,覆蓋率高達 24。遺傳上看來是一位歐洲中部的男生,血緣上沒有特殊之處。Y 染色體型號為 I1a-Z139,也是歐洲的常見型號。

由不同頭髮中取樣拼湊而成的基因組,幾乎可以確認來自貝多芬本人。然而,和貝多芬家族如今的親戚比對,Y 染色體卻不一樣。

貝多芬整個基因組看來,與如今歐洲中部的人群最相似。圖/參考資料1

音樂家貝多芬在 1770 年出生,名字為 Ludwig van Beethoven。歷史可考有一位 1535 年出生、1609 年去世的祖先 Aert van Beethoven,比他更早好幾代,並且有男性後裔流傳至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洲的姓是父系傳承,Y 染色體也是;所以同姓的人 Y 染色體應該類似,只有歷代突變累積的少數差異。然而比對發現,如今五位貝多芬的 Y 染色體皆為 R-FT446200,和音樂家貝多芬不同。

如果歷史記載正確,這五位應該都是 Aert 的直系後裔。論文推測,從 Aert 到音樂家貝多芬的兩百多年間,或許發生過某些缺乏紀錄的事。

另一方面,貝多芬類似款式的 Y 染色體,如今依然存在,而且在歐洲人資料庫中可以搜尋到 5 款,估計共同祖先能追溯到一千年前。奇妙的是,五群人的姓氏都不一樣,而且都沒有人姓貝多芬。

如今姓貝多芬的人,Y 染色體都和音樂家貝多芬不一樣。Y 染色體和音樂家貝多芬一樣的人,都不姓貝多芬。圖/參考資料1

爆肝的遺傳風險

有很明確的記載指出,貝多芬 56 歲去世前便長期健康欠佳,有腸道和肝的毛病。另外聽力問題也很出名,身為史上一流音樂家,貝多芬的聽覺竟然從 20 多歲起逐漸退化,去世前聽力極差,原因成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問題和遺傳有關嗎?人類遺傳學研究已經找到不少與疾病、健康有關的風險因子,檢查發現,聽力與腸道方面的毛病,貝多芬沒有配備哪些 DNA 變異明顯有關,後天因素的影響也許更大。

貝多芬的肝實際上大有問題,遺傳上看來,幾處基因上也具備高風險的變異。純以 DNA 來說有酗酒傾向,而他晚年確實會酗酒。

不過風險最明確的是 PNPLA3 基因,貝多芬在此基因 rs738409 位置,配備的一對變異與「肝硬化」高度相關,也就是先天上,肝硬化的機率更高。

貝多芬去世前留下的「Stumpff」頭髮,其中存在 B 型肝炎病毒的 DNA 片段。頭毛中竟然可以抓到 B 型肝炎病毒,奇怪的知識增加惹!圖/參考資料1

最終命運:肝硬化×酗酒×B型肝炎?

另一很難想像的發現是,貝多芬去世前不久留下的「Stumpff」頭髮中,偵測到 B 型肝炎病毒的 DNA 片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儘管出乎意料,最近確實有研究報告,在病患的頭髮中檢驗到 B 肝病毒。因此頭髮中的病毒 DNA 或許不是後人汙染,而真的是曾經感染貝多芬的病毒。

B 肝病毒有很多款,貝多芬感染的型號是歐洲常見款式 D2。他在 1827 年 3 月去世,留下這些頭髮的日期則早於 1826 年冬天,由此可知去世前幾個月,貝多芬正在感染 B 型肝炎。

即使體內有 B 肝病毒,也不見得能在頭髮中偵測到,所以更早留下的頭髮中沒有病毒,不等於他當時沒有感染。貝多芬也有可能是長期感染的慢性帶原者。

無人不知的貝多芬,我們懷念他。圖/小賈斯汀 VS 貝多芬 – 經典饒舌爭霸戰 #6(正體中文)

貝多芬中年起健康明顯走下坡,去世前幾年或許同時受到肝硬化、酗酒、B 型肝炎的夾擊,才會導致嚴重的肝病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歷史記載 1826 年 12 月時,貝多芬出現黃疸、四肢腫脹,很像肝功能衰竭的症狀。他就此臥床,直到長眠。

貝多芬,我們懷念他。大家也要注意健康,小心肝。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Begg, T. J. A., Schmidt, A., Kocher, A., Larmuseau, M. H., Runfeldt, G., Maier, P. A., … & Krause, J. (2023). Genomic analyses of hair from Ludwig van Beethoven. Current Biology.
  2. Beethoven’s cause of death revealed from locks of hair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16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惡性心律不整突發作、很致命!透過 3D 立體定位電燒,大幅提升手術精準度及成功率
careonline_96
・2022/10/12 ・257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又昏倒了。」50 歲的王女士說。

「當時是什麼狀況?」

「那時正在慢跑,突然就昏倒了。」

患者已有幾次昏倒的經驗,檢查發現是惡性心律不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雄長庚醫院心臟內科陳煌中醫師表示,惡性心律不整發作時,患者可能在幾秒鐘內失去意識,若未及時救治,有極高的可能致命。上述王女士案例,經與家屬、患者溝通後,決定施行配有 3D 立體定位技術的電氣燒灼手術,也就是有搭配電腦 3D 定位貼片、高密度定位導管以及壓力感應器的電燒導管,可提升成功率與安全性,藉此完成惡性心律不整的高難度電燒手術,後也再植入體內去顫器,降低猝死的風險。

目前患者狀況穩定,按時回門診追蹤治療,沒有再發作惡性心律不整,陳煌中醫師說,「最近患者升格為阿嬤,非常開心。她說幸好當時有接受 3D 立體定位的電燒手術,才有機會看到孫子誕生,同時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無法預知、突然發作,猝死機率高的惡性心律不整

「惡性心律不整」是指心室的心律不整。陳煌中醫師解釋,我們的心臟可分為心房跟心室,左心室的肌肉透過收縮,能把血液送往全身,但當心室出現心律不整時,就會變成無效收縮,沒辦法把血液打出去,身體的重要器官如大腦因得不到血液供應,而失去功能,患者在極短時間內就可能昏厥,甚至在幾分鐘內致命,故須立刻施予適當急救,如使用 AED 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等。

導致惡性心律不整的可能原因很多,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心衰竭、先天性心臟病等,都可能誘發惡性心律不整。陳煌中醫師強調,惡性心律不整非常危險,務必積極治療,但確認病灶處與治療處置時的難度都極高,需要仰賴精準的定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煌中醫師說明,治療惡性心律不整時,要考慮病因而調整方針,除以藥物長期控制,或植入體內去顫器外,也可考慮使用電燒手術,從根本預防惡性心律不整再次發作。

因電燒手術可直接處理導致心律不整的病灶處,故通常控制效果會比藥物控制的效果來得好。陳煌中醫師指出,傳統電燒手術是採用 X 光及電生理訊號定位,目前已可利用更先進、高階的定位工具,包括 3D 立體定位系統及高密度定位導管,搭配壓力感應器的電燒導管等,進一步提升準確度與治療品質。

電燒手術大進化——3D 立體影像&壓力感應器導管提升精準度與安全性

針對惡性心律不整的電燒手術,原則上是在局部麻醉下進行。較單純的心律不整,一般電燒手術大概需要 2 個小時的時間;但若是比較複雜的心室心律不整,就可能需要 3 至 5 個小時。

陳煌中醫師解釋,手術時通常會由腹股溝處的血管放入導管,在 X 光導引下延伸到心臟,蒐集心臟裡的異常訊號。若搭配 3D 立體定位系統,則可透過 3D 定位貼片,將心律不整的訊號視覺化,更精準安全地確認病灶的位置,讓電燒過程更快速、順利且安全,成功率也會大幅提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D 立體定位系統」,藉由患者身上的定位貼片收集訊號,然後將電氣訊號與心臟結構重組,呈現出視覺化的 3D 影像。陳煌中醫師說,3D 立體定位系統能精準地找到心律不整的確切病灶,在擬定治療計畫時,比傳統 X 光片清楚許多,有助縮短手術時間及 X 光照射的時間,療效與安全性都大幅提升。目前針對複雜性心律不整的電燒手術,3D 立體定位貼片已有條件納入健保給付。

為了提高影像的精確度,3D 立體定位系統還可以搭配「高密度定位導管」,陳煌中醫師表示,高密度是指可以收集更密集的電氣訊號,因此重組出來的影像及訊號會更清楚,能更精準判斷病灶位置。

此外,進行電燒時,導管會與心臟接觸並釋放熱能,陳煌中醫師強調,另一項利器——「壓力感應器電燒導管」,因其具有壓力感測器,讓醫師能更精準地判斷燒灼時的力道、方向,以及與病灶接觸的穩定度,藉此精準控制電燒導管並穩定接觸,再釋放熱能,達成更到位的治療,也能提高安全性,降低心臟穿孔的風險。

因為電燒手術是侵入性治療,術前會與家屬、患者仔細溝通,幫助其了解電燒手術的幫助及可能的風險。陳煌中醫師說,「受惠於 3D 立體定位系統、高密度定位導管、壓力感應器電燒導管等工具,現在的惡性心律不整電燒手術,已有蠻大的進步,讓醫師、病人、家屬更有信心,再輔以完善的醫病溝通,達到理想的治療成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煌中醫師表示,高雄長庚醫院心律不整團隊已發展超過 10 年,持續執行包括惡性心律不整、心房顫動等複雜性心律不整的高難度電燒,累積全台首屈一指的案例數,心室早期收縮及心室頻脈運用 3D 立體定位的電燒手術累積近 200 例,心房顫動電燒手術也突破 600 例以上,經驗相當豐富;此外,也積極與心導管介入性及心衰竭團隊密切合作,確保患者能獲得最完善的照護。

貼心小提醒

惡性心律不整的發作不僅無法預知,且非常致命,因此患者務必積極治療。透過電燒手術有可能達到較有效的控制,但在電燒手術後,仍須搭配藥物。陳煌中醫師叮嚀,請務必依照指示服藥,切勿任意停藥,讓控制效果最佳化。

如果出現心律不整的狀況,則代表心臟結構上多多少少有些異常,陳煌中醫師提醒,患者請盡量避免激烈活動,運動時務必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日常生活維持正常作息,充足睡眠,盡量避免喝茶或咖啡及刺激性飲食。即使狀況穩定,也要按時回診喔!

careonline_96
453 篇文章 ・ 271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心律不整造就貝多芬經典作品?
Muzik Online
・2015/02/14 ・591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597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muzik-online
source:muzik-online

一般認為貝多芬不少作品受其耳疾影響,最近美國一項研究團隊指出,貝多芬可能另患有心臟疾病。研究發現,貝多芬不朽音樂中某些篇章,可能反映出他的心臟因心律不整而出現不規則跳動。

來自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和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音樂家、心臟病學家和醫學歷史學家所組成的團隊,他們針對貝多芬的一些作品進行研究。

密西根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Joel Howell表示,當人們因心律不整,包括心跳太快、太慢或不規則跳動時,會呈現某些可預測模式,而團隊成員在研究貝多芬樂譜後,發現不少節拍和調性突然轉變,似乎符合這種不對稱模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心臟科助理教授Zachary Goldberger指出,在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第五樂章〈抒情短歌〉(cavatina)中,關鍵處轉為降C大調,這種不平衡的節奏引發悲傷和迷惘的感覺,「可能源自於呼吸急促,與心律失常有關」,另外,降E大調第26號鋼琴奏鳴曲《告別》,作品Op. 81a(Les Adieux)開頭都反映作出曲家的心律不整問題。

Goldberger表示,這些作品就像「音樂劇心電圖」,用音樂呈現心電圖的變化。

該團隊認為,作曲家罹患耳疾或強化他在其他方面的感知力,使其更容易察覺自己的心律不整,而這種心律不整可能造就部分最偉大的作品。

新聞來源:medicalnewstod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轉載自MUZiK ONLiNE 新鮮讀

文章難易度
Muzik Online
25 篇文章 ・ 9 位粉絲
MUZIK ONLINE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古典音樂為核心素材,結合科技與社群功能的線上收聽平台。它把古典音樂化為易於接近的數位內容,史無前例地,讓專業人士、入門者、或不排斥音樂的朋友們之間,建立起對話的共通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