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0

文字

分享

1
0
0

2011年夏天北極海冰面積接近史上低點

賴鵬智
・2011/09/12 ・184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71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則令人不安的環境新聞,卻只在極小眾的「人間福報」及「新紀元」看到,主流媒體理都不理,只會報導藍綠鬥爭、影劇八卦。

2011年9月7日「人間福報」報導路透社消息:北極海冰量 去夏創新低(新聞原文請點閱:Total Arctic Sea Ice At Record Low In 2010: Study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研究人員在即將刊登的報告指出,北極夏季最低海冰量去年創下新低,顯示夏季冰層變薄面積,超過冬季恢復面積。

根據海冰面積和厚度綜合統計,研究估計,去年海冰量最低點突破二○○七年的紀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也附上有關北極氣候快速變遷的預測圖片,其中可見北極海幾十年後幾乎無冰。雖然這會帶來石油勘探機會,但也可能打亂全球的天氣型態並加速海平面上升。

研究主要撰寫人史維格說:「真正令人擔憂的實際情況是冰層過去三十二年來的往後推移趨勢。」他指的是北極海冰變化的衛星紀錄。

他在研究中說:「(海冰量縮減)幅度夠大,足以在統計上建立顯著的新紀錄。」

我進入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網站看到最新的資料說,如果光以海冰覆蓋面積來比較,2011年8月北極海冰面積是552萬平方公里,只比2007年8月史上最小面積多了16萬平方公里,或是比1979年到2000年之平均面積少了28%,即215萬平方公里。(Average ice extent for August 2011 was 5.52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2.13 million square miles). This is 160,000 square kilometers (61,800 square miles) above the previous record low for the month, set in August 2007, and 2.15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830,000 square miles), or 28% below the average for 1979 to 200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1年9月6日,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網站新聞標題「北極海冰面積接近史上低點(Arctic sea ice near record lows)」,內文說:2011年8月31日,北極海冰面積463萬平方公里,只比2007年同一天的史上最小面積多10萬平方公里。而到了9月5日,海冰面積已經小於2010年9月史上第三低及2008年9月史上第二低的紀錄。如果海冰在9月6日後停止縮減,今年九月的北極海冰面積將是衛星觀測紀錄史上第二低點。(On August 31, 2011 Arctic sea ice extent was 4.63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1.79 million square miles). This is 100,000 square kilometers (38,600 square miles) higher than the previous record low for the same day of the year, set in 2007. As of September 5, ice extent had fallen below the minimum ice extents in September 2010 and 2008 (previously the third- and second-lowest minima in the satellite record). If ice stopped declining in extent today it would be the second-lowest minimum extent in the satellite record.)

底下是該網站於9/6公布的三則統計圖,可以看出如果溫室效應持續,北極夏天終將無冰的趨勢:


Credit:NSIDC

2011年8月北極海(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白色區塊)是552萬平方公里,洋紅色線條是1979年到2000年每年8月海冰覆蓋面積的中間數範圍,白色區塊內有一個黑色十字點,那是地理北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Arctic sea ice extent for August 2011 was 5.52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2.13 million square miles). The magenta line shows the 1979 to 2000 median extent for that month. The black cross indicates the geographic North Pole)
Credit:NSIDC

2011夏天北極海冰覆蓋面積與歷年比較曲線圖,淺藍色實線是2011年6月到9月初的海冰範圍變化曲線,可以看到在九月初幾近與最低紀錄的2007年曲線重疊。最上面灰色實線是1979年到2000年平均夏天海冰範圍變化曲線。量測距離北極海平面1000公尺高度之氣溫,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氣溫高了攝氏1到4度。

(Air temperatures were 1 to 4 degrees Celsius (2 to 7 degrees Fahrenheit) higher than average (relative to the 1981 to 2010 climatology) over the Arctic Ocean (measured approximately 1000 meters above the surface)).


Credit:NSIDC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979-2011北極8月冰域縮減趨勢圖(每十年斜率-9.3%)

(Average Arctic sea ice extent for August 2011 was the second-lowest for August in the satellite data record. Including 2011 the linear trend for August now stands at –9.3% per decade.)

以目前這樣的縮減速率下去,如果溫室效應持續影響,真有可能在半個世紀內會出現北極夏天無冰的狀況,現在出生的小朋友,將有可能在其人生某個階段面對氣候巨變的災難。

隨身帶手帕、不喝瓶裝水、電腦要關機、電燈隨手關、冷氣不常開、減廢零丟棄、停車就熄火、蔬食少吃肉、自備購物袋、出門少開車等生活環保小動作都是可輕鬆做到的,端視您是否在意北極有冰無冰與我們何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現在無雨則旱、遇雨則淹,這已經不是增建水庫、「整治」河川、加高堤防可以應付的,那是整個環境的惡化,氣候變遷的效應,是人類社會工業化後追求奢華、不顧天理的結果。我們這一代已經看到些微徵兆,也已嘗到一點苦果,若還不知警惕,保守生活行為,更嚴厲的災禍有可能在我們這一代就會面臨,再慢也是子女輩就會碰上。

現在是人類與自然萬物是否可以繼續在地球上生存千萬年的關鍵時刻,儘量發揮影響力給周遭親朋,不要漠視溫室氣體排放的效應,趕快從生活中節能減碳做起,或是就從中秋節(今年是9/12)不烤肉開始吧!

延伸閱讀:
地球暖化新證據—2009夏季北極冰域監測統計相關圖片  20091012

2009夏季北極冰層覆蓋範圍史上第三低  2009092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08年夏天北極冰域縮到史上第二小範圍  20081008

北極融冰最新證據  20080901

冰河消退影片  20080407

北極冰層範圍急速減縮  2007110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轉載自 賴鵬智的野FUN特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賴鵬智
4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野FUN生態實業公司總經理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臺中、高雄、花蓮舉辦 112 年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共創優質媒體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8 ・802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今(112)年援例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本趟知識列車自 8 月起於臺北開跑,9 月分別安排於臺中、高雄,花蓮場則於 10 月辦理完成。

NCC 於 8 月舉辦專業訓練課程臺北場後,佳評如潮,在 9 月舉辦的臺中、高雄場, 10 月舉辦的花蓮場,各地媒體從業人員共同參與,除了「廣播事業營運發展」、「電視事業營運發展」、「性別平權」、「權益保護」、「多元文化」等主題外,更為中、南、東部業者規劃「內容自律」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透過食品藥妝及醫藥法規,講述食藥廣告製播應注意事項。

圖 1 「消費者權益保護」課程邀請衛福部食藥署吳怡萱副稽查員分享

因應數位時代的快速變化,安排「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事實查證工具應用」課程則旨在培養識別虛假訊息的能力,從而可充分履行媒體的專業責任,安排每場次 3 小時的事實查證工作坊,期提高參與業者事實查核意識及能力,進而杜絕虛假訊息傳播。

圖 2 「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梁哲瑋總經理分享

睽違兩年首次回歸實體課程,中、南部從業人員展現其熱情,不僅課程踴躍互動,課後也與講師熱絡交流,紛紛表示課後收穫良多。花蓮場原訂課程面臨「小犬」颱風侵襲而延期一周辦理,出席率仍高達 8 成,展現東部業者學習新知的熱情與企圖心,期待未來廣電媒體產業持續相互砥礪,攜手打造優質視聽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好評再加開!歡迎報名臺北加開場,共同打造美好的閱聽環境!
PanSci_96
・2023/11/10 ・859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下稱 NCC)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播正確資訊,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將於 11 月 30 日假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辦理,詳情請見報名表

本課程已邁入第 15 個年頭,在睽違兩年線上辦理後,今年回歸實體課程,盼能提升廣電媒體從業人員專業素養,建立優質廣電環境,進而提供民眾最精準訊息。本系列課程 8 月 22 日從臺北出發,一路前往臺中、高雄、花蓮,環島巡迴課程於 10 月 13 日圓滿結束,系列課程議題多元且講師具備領域專業,課程佳評如潮。

因應許多業者期待, NCC 將舉辦專業培訓課程臺北加開場,規劃以下課程:一、「 AI 在廣電媒體的應用發展趨勢」課程,邀請集仕多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梁哲瑋分享科技新知及 AI 於廣電節目應用實例;二、「從廣播/電視節目探討內容自律機制」課程,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資深媒體人的許文宜教授,從實例探討廣電相關法規,培養內容自律意識。透過專家學者精闢解析、傳遞新知,提供一個讓業者互動交流的平台。

NCC 身為廣電媒體主管機關,將持續辦理一系列課程,致力於優化從業人員專業素養與識讀能力,彼此勉勵、交流,一起成為守門人,製播更精準、優質的內容,共同打造一個美好的視聽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與課程者也將獲頒「參訓證明」,歡迎廣電媒體從業人員與關心此議題的民眾踴躍線上報名參加,名額有限,欲報從速,額滿為止。

臺北加開場活動資訊:

  • 時間: 11 月 30 日(四) 14:00-17:30
  • 地點:集思交通部國際會議中心 2 樓 202 會議室(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南路一段 24 號)
  • 費用:免費
  •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ykK3YvBa89TQMLi16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