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優雅的求偶曲,蜂鳥怎麼唱?

陳俊堯
・2011/09/10 ・61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34 ・四年級

蜂鳥除了拍翅速度快之外,在某些種類公鳥還有特殊的求偶儀式。這些公鳥會在停在樹枝上的母鳥面前向上攀升,用拼高速公路的速度從高空俯衝直下,在快到母鳥附近時張開尾羽,發出讓人印象深刻的聲音。當然它是要讓母鳥印象深刻,但是旁邊的路人心裡開始出現一堆問號,這聲音怎麼來的啊?原來蜂鳥發出的這個奇特聲音不是叫聲,而是羽毛劃過空氣出現的聲音。

這個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團隊,在先前的研究裡發現這聲音來自尾羽。這次的發現更有意思。他們在風洞裡架高速攝影機做記錄,接著轉動不同種類蜂鳥的 R5 尾羽,結果發現尾羽轉成不同角度時,羽毛在風中來回的振動改變,聲音也會有明顯改變。當他們移除 R5 旁的 R4 尾羽時發現聲音還在,但是變小了。當他們進一步以雷射追踪羽毛各部位的振動時,發現原來不只 R5 對發聲來說很重要,R4 靠近時會跟著 R5 的頻率振動,放大了原有的聲音。

這個機制完全利用飛行時高速空氣流過尾羽造成振動而發出驚人的聲響。或許你曾有站在高速公路旁看著車輛呼嘯而過的經驗。試想一隻小鳥要在這種速度下,在經過你的瞬間發出個讓你注意到它的聲音。如果它得用叫的,這得叫多大聲才行啊!蜂鳥巧妙地利用尾羽的設計達成這個目標。這又是一場演化優雅的表現。

研究原文
Clark, C.J., D.O. Elias, R.O. Prum. 2011. Aeroelastic flutter produces hummingbird feather songs. Science 333: 1430-1433.

影音連結
蜂鳥求偶過程的高速影片

安娜蜂鳥(Anna’s Hummingbird)的求偶

文章難易度
陳俊堯
109 篇文章 ・ 22 位粉絲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系的教書匠。對肉眼看不見的微米世界特別有興趣,每天都在探聽細菌間的愛恨情仇。希望藉由長時間的發酵,培養出又香又醇的細菌人。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本土科普影視如何突破、創新?科技部邀 6 團隊談製作甘苦
PanSci_96
・2022/07/15 ・826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如果民眾都不知道國家支持的科學研究在做什麼,會願意支持政府編列科研預算嗎?今日(2022/07/15)下午於民視林口數位總部,舉辦「科技部科普影視饗宴」,邀請《科學再發現》、《基因啟示》、《實習生的筆記本》、《吉娃斯愛科學》、《工藤心醫的心靈偵探事務所》、《「蜂」起「雲」湧》六部科普影片創作團隊,一同分享創作成果。此外,科技部科教發展及國際合作司司長葉至誠也親臨現場,表達對科普的重視與期盼。

葉至誠司長認為推動科普至關重要,科技部每年花費大量的預算在科學研究上,也有許多出色的成果,但這些成果鮮少在大眾面前呈現。透過通俗但不失精準的科普影片,向大眾說明這些研究成果與生活的連結,能讓大眾更支持研究活動。

《科學再發現》以大眾關切的議題作為切入點,深入淺出背後的科學原理,讓知識得以被活用;《基因啟示》透過貼近生活的生動解說,讓大眾能一覽最新的生物研究;《「蜂」起「雲」湧》則使用新穎 VR 技術,讓一般人能身歷其境理解蜜蜂對農作物授粉的重要性。

《吉娃斯愛科學》從原住民生活和文化出發,結合有趣的科學主題,不只有正確的科學知識,故事也深受小朋友喜愛;《實習生的筆記本》以實境秀呈現,以實習生的角度描寫研究生活的點點滴滴,讓一般人能一窺實驗室的奧秘;《工藤心醫的心靈偵探事務所》扣合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增長趨勢,提供青少年精神疾病相關的科普知識,以及最新的治療方法。

聽完各團隊分享後,葉至誠司長也向製作團隊請教製作的細節,說:「今天你們都是科普影片的專家,我是來向你們請益的。」製作團隊們也分享了製作時的辛酸血淚跟成就。

最後,葉至誠司長表示:「科普的另外一個重點,就是可以讓年輕一代,能在小時候就接觸到科學教育,啟發對科技的探索。」而科普影片,正是入門門檻不高,卻能接觸到最新科學新知的方法,期待這些科普影片成為孩子心中的創新種子,萌發未來科學世代。

所有討論 1
PanSci_96
1209 篇文章 ・ 191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5
0

文字

分享

0
5
0
鳥界噁男出沒!雌鳥該如何自保?——白頸蜂鳥的毛色演化策略
Fisher_96
・2021/10/21 ・277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鹿的鹿角、大象的象牙、動物的體型大小、蝴蝶的特殊斑紋等,這些都是在自然界中動物為了繁衍後代、雄性動物們為了吸引雌性動物進行交配,而針對本身與其他雄性個體的「競爭特徵」進行強化或是展現外觀特色的演化結果。這就是達爾文早在 200 多年前提出的性選擇理論:同一性別的個體(通常是雄性)為了競爭有限的交配機會,會促進性狀的演化。

透過性選擇,動物在演化過程中也產生了新性狀,並造成了個體差異。而這些差異有時會產生全新的功能,對天擇演化作出貢獻。

為了避免騷擾,雌鳥演化出雄鳥的鮮艷羽毛

這樣的演化結果在鳥類中又特別明顯。大部分的鳥類,雄鳥幾乎都比雌鳥擁有更鮮豔的羽毛色彩,也就是鳥類透過鮮豔的羽毛色彩,以吸引雌鳥進行交配,保障自身的繁衍可能。但是,科學家們發現,有些鳥類的雌性也有部分會擁有與雄性外觀相似的鮮豔羽毛,他們還發現,這些雌鳥演化出鮮豔羽毛的原因,竟然是為了避免遭受雄鳥的騷擾。一種叫做白頸雅各賓(white-necked jacobin , Florisuga mellivora)的蜂鳥(後稱:白頸蜂鳥),就產生了這樣的現象。

白頸蜂鳥是一種大型蜂鳥,分布於墨西哥到秘魯、玻利維亞和巴西南部等地區。因為頸背上有一條白色的帶子,也被稱作有領蜂鳥(collared hummingbird)。

白頸蜂鳥頸背上有一條白色的帶子,也被稱作有領蜂鳥。 (圖/EOL

白頸蜂鳥的雄性和雌性外觀差異相當大,雄性白頸蜂鳥(上圖)有閃閃發光的藍色頭部、綠色背部、白色腹部和尾巴,脖子後面有一條白色帶子;雌性白頸蜂鳥(下圖)的羽毛雖也是由綠色和黑色構成,但顏色明顯較為黯淡柔和,並有深色的尾巴。

雌白頸蜂鳥。 (圖/EOL

一般來說,在鳥界中,鳥類的幼鳥外觀都會跟成年的雌鳥比較相似,也就是擁有顏色較黯淡不起眼的羽毛外觀。但白頸蜂鳥卻不一樣,他們的幼鳥看起來卻和成年的雄鳥比較相似,都擁有顏色鮮豔的羽毛。

大部分的幼年雌鳥在成長的過程中與一般鳥類相同,羽毛的顏色會朝著異色外觀(成年雌鳥的一般毛色)進行轉變。但是,大約有 20% 的幼年雌鳥,在成年後的羽毛顏色依然會維持與幼年時期相同的鮮豔色彩,這樣的外觀使他們看起來就像一隻雄鳥。因為這樣的特徵,白頸蜂鳥與一般成年後具有「兩性異態性」(同種生物雌雄之間的差異)的鳥類不同,雌性外觀具有多種型態的特徵,因而造成三種不同外觀樣貌的白頸蜂鳥:(顏色鮮豔的)雄性色雄鳥、(顏色鮮豔的)雄性色雌鳥、(一般顏色的)異色雌鳥。

約有 20% 的幼年雌鳥成年後的羽毛顏色依然維持與幼年時期相同的鮮豔色彩,使他們看起來就像一隻雄鳥。圖/參考文獻 1

依據達爾文的性選擇理論,我們可以猜測,或許雄性色雌鳥的羽毛顏色,是為了要在成年後做為雄鳥的配偶選擇時,可以對雄鳥有較大的性吸引力,因此在成長過程中才會有這樣保留鮮豔色彩的情形?

從實驗中找到答案,雄蜂鳥的跋扈全曝光

為了搞清楚原因,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在一個餵食器的周圍擺放了三種組合的兩個不同標本進行實驗:(1)異色雌鳥與雄性色雄鳥(不同性別、不同羽毛顏色)(2)異色雌鳥與雄性色雌鳥(同性別、不同羽毛顏色)(3)雄性色雌鳥與雄鳥(不同性別、相同羽毛顏色),並觀察白頸蜂鳥對標本的對待方式,觀察牠們會不會依據毛色而對不同個體而有不同。

結果,研究人員觀察到,與性選擇假說的預測相反,雄性在交配選擇上,仍然是對異色雌鳥(顏色比較黯淡的一般雌鳥),而不是雄性色雌鳥(長大過程中保留了鮮豔羽毛顏色的雌鳥),表現出更為明顯的偏好,只要實驗組中有異色雌鳥的標本,所有雄鳥第一次選擇發生交配行為的對象都是異色雌鳥。

另一方面,研究人員還觀察到,白頸蜂鳥的個體交互行為中,雄鳥對異色雌鳥表現出攻擊性的狀況是 100%,卻不會對雄性色雌鳥表現出攻擊性,顯示出羽毛顏色才是雄鳥選擇性攻擊的原因,而不是性別本身。而在這個實驗的影像紀錄中,研究人員同時觀察了四周其他蜂鳥的互動,發現這些對標本的攻擊行為模式,與其他蜂鳥互相追逐的觀察結果一致:

雄性色蜂鳥(無論實際上是雄鳥或雌鳥)更常對其他各體進行攻擊,並且異色蜂鳥被追逐與攻擊的機率遠高於雄性色蜂鳥(無論實際上是雄鳥還是雌鳥)。

雄白頸蜂鳥。 (圖/EOL

這樣的觀察結果讓研究人員更加確定,雄性色的羽毛可以幫助雌鳥免於雄鳥的攻擊,因此雌鳥將自己偽裝成雄性,可以降低自身受到雄鳥騷擾的機率,而這件事甚至比吸引雄鳥交配還要更重要。除此之外,雄鳥也會對有更多食物資源的餵食器展現出更高的控制性,因此雄鳥會傾向透過啄食或碰撞來攻擊雌鳥,以獲得對食物的支配地位。而雄性色雌鳥因為較不會受到雄鳥攻擊,而能取得更多的食物資源。

「這項研究的其中一個靈光一閃,是當我意識到所有幼年雌性都有艷麗的顏色的瞬間。」現任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前康乃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和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鳥類學家傑‧福爾克(Jay Falk)說,「在生物界中,一個幼體看起來像雄性的生物是很不尋常的事情,所以一定有些原因在對他們的演化進行作用。

大多數具有兩性異態的鳥類羽毛顏色往往更接近雌性,因為較不顯眼的顏色有助於保護脆弱的雛鳥免受捕食者的侵害。雄鳥較不會對雄性色個體進行攻擊的這件事情,正好可以解釋蜂鳥幼鳥顏色的特殊性。

白頸蜂鳥幼體為鮮豔顏色的事實同時也說明了,對他們來說,比起外在的捕食者,他們更需要想辦法免受自己的同類傷害。

物種演化——仍有等待挖掘的謎團

當然,性選擇理論在生物的演化中的確會發揮一定的作用。只是包括這個實驗,目前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生物之間基於非性相關的社會互動也可能在外觀的演化中發揮作用,因而改變生物的性狀。研究團隊也希望在未來的研究中,利用他們的發現,來了解其他物種演化出性別異態的性狀的原因與方式。

「其實研究這件事,你不需要去找一隻你不認識的動物,來探詢有趣的事實或是啟發性的結果,蜂鳥是很多人都喜歡的動物,很多人都和蜂鳥很熟悉,但是他們仍有一些我們沒有注意到或研究過的謎團。」福爾克說「想挖掘有趣的生物事實,你可以從看看每個人都喜歡的動物開始。」

參考文獻

  1. 2021,《Male-like ornamentation in female hummingbirds results from social harassment rather than sexual selection
  2. EOL,《Oiseau Mouche A Collier
Fisher_96
5 篇文章 ・ 3 位粉絲
想藉由慢慢把知識收入囊中的方式來長大的一條魚,著迷於各種領域知識,想嘗試把困難的事情變簡單,並試著找方法讓自己跟別人都可以享受沒有目的性的吸收知識的快樂。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影片中的臉孔置換
鄭國威 Portnoy_96
・2011/12/05 ・223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SR值 460 ・五年級

Kevin Dale, 美國哈佛大學的電腦科學研究所研究生,發展出了幾乎不需要複雜手動操作或是昂貴硬體的簡單技術,能讓你輕易更換影片中的正在講話的人臉,唯妙唯肖,難以判斷是被修改過的

Dale將他的論文全文放在網路上供人下載,不過我發文這時卻載不下來,因此還沒有深入看。這樣的技術如果更普及,對影像工作者來說就事倍功半了,然而如果這樣的技術真的普及到人人都能做,你會想用來幹嘛呢?

資料來源:Video Face Replacement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057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現為泛科知識公司的知識長。